现在位置:首页> 范文 > 其他计划 > 厦门登录个人社保查询(共9篇)

厦门登录个人社保查询(共9篇)

篇一:厦门登录个人社保查询

2013年12月11日起,厦门参保人员持本人社保卡可以像在厦门一样,到省内其他设区市的全省联网定点医疗机构及定点零售药店就医、购药,直接刷卡,即时结算。这有利于
A.厦门参保人的权益得到根本保障 B.以人为本,及时满足人们的就医需要
C.提高医院的看病效率,增加效益 D.弥补福建省地区间的参保差异

B




篇二:厦门登录个人社保查询

2010年“感动中国”人物“最美洗脚妹”刘丽,2000年至今一直在厦门一家足浴城当“洗脚妹”,曾被老家的乡亲误会。然而,让身边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为了“生计”打拼的刘丽,把辛苦攒下的大部分积蓄都捐助给了那些贫困学生,而她自己却仍然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
①她克服困难、勇担重任,获得了社会的承认和赞誉
②她积极承担责任,为此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③她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热心公益,服务社会
④她不珍惜自己的健康,完全放弃了个人利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厦门登录个人社保查询】

A

篇三:厦门登录个人社保查询

关于社保个人缴费基数申报,如何计算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关于社保个人缴费基数申报,如何计算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如果现在是2011年,计算上一年度的职工本人的平均工资,是用2010.1至12月职工本人的工资总额除以12个月吗?

是的,用去年全年的个人工资总额除以12个月就是个人2011年的缴费基数.

篇四:厦门登录个人社保查询

城市发展变化的特征
1950到2000年先增加后减少【厦门登录个人社保查询】

城市化是近代化过程中最富生气和活力的形态之一,产业革命以来城市化浪潮靡满全球的社会现实已充分证明其本身的普遍性.然而,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城市化又必然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正如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具有不同的历史发展道路一样,城市化也会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呈现出不同的模式.历史本身就是丰富多样的.
  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与西方模式相去甚远,它是在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结构中展开的,也是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历史环境中展开的.对于中国近代的城市化发展而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完全是一种外在的因素,“正象它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版,第255页.)受西方殖民者入侵的影响,中国近代城市化不仅不可能处于那种自身和独立发展的形态,而且必然带有明显的殖民地色彩.在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中展开的城市化运动又是一个畸变多态步履维艰的社会变迁过程,停滞不前的生产力水平,发育不全的商品经济,落后保守的传统意识,频仍不断的天灾人祸等都可能成为制约城市化正常发展的因素.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特征.
城市化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历史变迁过程.如果说,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是城市化发展的必要历史前提,那么,这种流动也是工业化发展不可或缺的历史条件.“工业化和城市化,这两个过程互为因果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但其中的关系却又十分复杂.城市化和工业化都离不开人口的增加.”(注:(澳)约翰·R·拉瓦蒂(John·R·Laverty):《城市革命》,转引自《国外城市科学文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版,第36页.)近代中国城市化有何种特征?城市化对城乡社会发展带来何种影响?城市化与工业化处于何种关系?这是本文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半殖民地的“推拉力”模式
  “推拉力”模式最简单的表述就是人口流动过程中迁出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一般认为,这一人口流动模式的最早提出可以追溯到英国人口学家E·G·雷文斯坦(E·G·Ravenstein).1885年、1889年雷文斯坦先后发表两篇“人口迁移的规律”同题文章,首次探索了人口迁移的推拉力规律,其中在论及“经济目的的支配”时,雷氏特别强调拉力或引力的主导作用,并且认为拉力强于推力是迁移的基本动因:
  坏的或强制性法律,沉重的赋税,糟糕的气候,不相宜的社会环境以及强迫(如买卖和运输奴隶)等等都已经并仍然在产生着迁移流,但是这些迁移量没有一个能同由于期望改善物质条件而产生的迁移量相比.(注:(英)雷文斯坦:《人口迁移的规律》,原载《英国皇家学会杂志》(1988年6月号)转见周叔莲、金碚主编:《国外城乡经济关系理论比较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85页.)
  在雷文斯坦文章发表后的七十多年时间里,虽然人口学界仍不乏对迁移规律的探讨,但绝少超越雷文斯坦基本思想者.1965年4月,宾西法尼亚大学E·S·李在密西西比河流域历史协会年会上宣读的“迁移理论”一文,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归纳为四类:与迁出地相联系的因素;与迁入地相联系的因素;中间障碍因素;个人的因素.李还绘出一幅表示前三类因素之间关系的图形:在迁出地和迁入地布满了分别表示拉力、推力和无甚影响的“+”、“-”、“0”符号,迁出地和迁入地之间则是形状犹如波涛的“中间障碍”.李氏认为,迁出地、迁入地及中间障碍,对每一个流动人口而言,都有许多推力和拉力的因素存在其中.换言之,前三类因素与第四类因素也相关相联.在阐述这一迁移框架的基础上,该文还进一步提出了迁移的规模、迁移流和反向迁移流以及迁移者的特点等一系列假设.(注:埃弗雷特·S·李(Everett S.lee)《迁移理论》,原载美国《人口学》第3卷,第1期(1966),中译文见顾宝昌编:《社会人口学的视野——西方社会人口学要论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1月版.)可以这样认为,李氏该文乃是迄今为止有关人口流动推拉力模式最为系统全面的探讨.但是,正如迁出地和迁入地总有一定的距离一样,理论的假设和进一步对理论的验证也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李氏自己承认,“我们永远也不能具体地指出驱使或阻滞某个人迁移的确切因素……就象边泌(Bentham)对于欢乐和痛苦的计算一样,对于迁出地和迁入地中+的和-的因素的计算也永远是不确切的.”(注:顾宝昌编:《社会人口学的视野——西方社会人口学要论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316页.)
  尽管李氏提出的迁移框架假设无以得到实际的验证,但人口流动的推拉力模式仍是分析迁移规律的基本理论模式.要之,城市化过程中推拉力囊括的各种因素受个体和时代的制约呈现多重的特征,但城市的拉力和农村的推力,却是城市化过程中人口由农村向城市流动的基本动因,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在农村和城市的发展对不同推拉力模式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与西方的城市化模式就相去甚远.
  近代世界历史发展过程表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是资本主义在城市和农村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大致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英、法、美、德等国在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后,城乡社会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起来.近代机器大工业生产以及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的日益发展,使资本主义城市不仅成为政治文化中心,而且首先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同时,农业生产中大机器的采用,社会化农业生产以及土地的牧场化,都使众多的农业和手工业者脱离农村而涌入城市.人口和资本一样涌入城市,大大加快了城市化的历史进程.这种现象正如马克思所言:
  人口向城市不断移住,农村因租地集中,耕地牧场化,以及机器等等而不断人口过剩化,农村人口因拆毁小屋而不断被驱逐,这种现象是同时并进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人口问题》,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30页.)
  以人口流动的推拉力模式检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发展过程,正如雷文斯坦强调的那样,城市的拉力强于农村的推力是迁移的基本动因,而形成拉力的主要因素则是资本主义的城市工业化而非商业化和其他.16—18世纪发生在西欧的商业革命,为西方近代社会经济的飞跃准备了必要的历史条件,同时带来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但它并没有引起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相对比例也无太大变化.18世纪7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对西方城市化的发展产生了直接而有力的推动作用,法国著名史家保尔·芒图的其享誉经济史“经典”的《十八世纪产业革命》中写道:“本书每一页上都可能有其名字的那些城市,皆归功于大工业.”(注:(法)保尔·芒图著,杨人瞋等译:《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商务印书馆1983年4月版,第287页.)《大英百科全书》则提供了工业革命以来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化的发展指数:
  城市是工业革命的摇篮.反过来,工业化又极大地刺激了城市的发展.例如从工业化的先驱国家英国来看,这个国家在1801年时五千人以上的城镇只有106个,其全部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26%(有些资料的统计甚至比这个数还要低).半个世纪后,到1851年时,全国城镇数目达到265个,城镇人口所占比率上升到54%.1891年时,城镇数目增至622个,人口占到68%.进入本世纪前后,欧洲大部分都开始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至1920年,全欧人口中(除苏联外)城市人口已达32%,1970年达64%,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是莱茵河流域和英国中部地带的工业区.最能说明问题的现象是,1920年至1970年全欧洲人口增长了42%(由3.25亿增至4.62亿),这五十年中它的城市人口却跃增了182%(从1.04亿增至2.93).美国情况也大体相仿:1800年城市人口只占6.1%,1970年则占73.5%.
  这些数字同那些尚未工业化,或者刚刚开始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分布情况形成十分鲜明的对照.(注:北京社会科学研究所城市研究室选编:《国外城市科学文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版,第12—13页.)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正是在“刚刚开始工业化”的基础上展开的,也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社会环境下展开的.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对中国近代城市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而使其具有浓厚的殖民地色彩.
  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是,中国近代的城市化始终与被动的开埠通商联系在一起.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在东西方列强的武力胁迫下,先后对外开放了70多处通商口岸.通商口岸的主要功能乃在于通商,19世纪60年代,曾国藩就讲到,西方列强在中国“广设埠头,贩运百货,亦欲逞彼黠削之诡谋,隘我商民之生计.”(注:曾国藩:《预筹修约事宜疏》,见《皇朝经济文编》,卷七十四,第1页.)在地大物博、幅员广大的中国建立一个由大口岸城市到乡村集市的进出口商业贸易网,以便使中国经济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之中,是殖民主义者孜孜以求的商业利益所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即已形成的口岸城市体系,既是西方列强源源不断的输入本国商品的批发站,又是掠夺输出中国商品的转运站.随着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步步深入,口岸城市体系在日渐完善,中外贸易也在日益扩大,商业化的浪潮成为城市化的首要推动力.相对而言,中国工业化浪潮却姗姗来迟,如果说,中国民族工业始自洋务运动,而后尚有“黄金时代”、“实业热潮”的话,那么,这种波波相连的工业化与商业化相比也是非常滞后缓慢的.工业是商业的婢女,也是贸易的附庸,是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基本的特征.统计表明,中国近代产业结构中商业资本大大强于工业资本是一以贯之的固定格局:1894年商业资本与工业资本的比例是9·7∶1,1920年是3∶1.(注: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044页.)商业化先于工业化而又不能完成向工业化的转变,乃是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20世纪30年代,周谷城先生对此即有精辟论述:
  帝国主义侵入了,把大批的商品送进来,但商品大批送进来,只能使人失业,不能使人得业.农村手工业者无处插足,便是其例.新工厂若开门了,便可容纳许多游民无产者.但中国近几十年之内,帝国主义的商品早把农村手工业冲破了,早制造了多数游民无产者,而新式工厂则发达较后,且常在七零八落之中,无力吸收多数游民无产者.至是我们可以总结一句说:外国商品来得愈多,制造游民无产者的功用便愈大;中国工业发达愈慢,吸收游民无产者的能力愈小.(注: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社会学刊》第二卷,第三期.)
  以推拉力模式检验中国近代城市化的发展道路,我们认为,就城市的拉力一面而言,西方是以工业化为主,而中国则以商业化为主.如果说,西方资本主义的城市化是以工业化为主要因素的城市拉力大于农村的推力,那么,中国近代的城市化则是来自农村的推力大于商业化为主的城市拉力.其实,就农村的推力一面而言,中西之间也存在着根本的不同.
  大体而言,西方资本主义的城市化是资本主义在城市和农村同时发展的社会变迁过程,正是农业的资本主义化和城市的工业化,才使资本主义的城市化有了快速的发展.中国近代的农业并没有资本主义化,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榨盘剥,促使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趋于解体,农村经济的日益衰败,使得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被剥夺了生产资料,进而成为一无所有的过剩人口,迫于生计,成千累万的农业过剩人口不得不涌进城市,谋食走方.近代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推力不是农业经济的发展,相反却是农村经济的衰退,这一特征在农业生产急剧凋零的灾荒时期表现得极为突出.如江北地区灾荒期间大量农村人口向苏州、上海等城市的蜂拥即相沿成俗,光绪初年《申报》载文谓:“江北一带村农,每至荒年,辄扶老携幼,谋糊口于苏城,相沿成例.”(注:《申报》光绪三年十一月初二日.)容闳在《西学东渐记》中谈及19世纪50年代末,“其时黄河决口,江苏北境竟成泽国,人民失业,无家可归者,无虑千万,咸来上海就食”.宣统年间“各省偏灾迭见,米价均异常腾涨,江、浙、湘、沔、淮、泗之间,嗷嗷之声,达于比户,而淮安、扬州、江宁、平湖、海州等处,老弱流亡,络绎道路,或数百人为一起,或数千人至万人为一起,汉口乃聚至二十余万人.”(注:陈雨人:《陈侍御奏稿》,卷一.)20世纪初,浙江农业歉收,“省城骤添数万人.”(注:《大公报》1902年6月20日.)20世纪20年代后,一面是各种自然灾害的潮水般袭来,一面是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潮水般涌入,1935年前实业部农业实验所对各省农民离村的调查统计显示,全家离村至城市者即占59%以上,(注:《各省农民离村调查》,《农情报告》第四卷,第七期(1936年).)时论认为:“事至今日,农村破产,日益剧烈,农民痛苦,日益深刻,各乡村普遍了一种杌齁不安的现象.农民莫不纷纷离村,徙居都市.”(注:董汝舟:《中国农民离村问题之检讨》,《新中华杂志》,第一卷,第九期(1933年).)“农民离村与都市膨胀是目下中国最严重的社会问题!”农民离村“是被动的不是主动的,是病态的不是常态的!”连篇累牍的此类惊呼正是农业经济破败基础上大量农民离村向市的真实写照.值得注意的是,晚清以来,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日益衰败,举家迁移在迁移人流中愈来愈占有主要部分,它既不同于商人的抛妻离子,也不同于青年学子的只身独往,其扶老携幼破败不堪之状与“难民的流亡”实无两异.葛勒石(George B. Cressey)在其“于十年间旅行和搜查”所撰并被誉为“在国际学术界已风靡了并影响了整整十年”的中国地理学专著——《中国区域地理》中,对内地流民拖家带口涌向东三省即有非常形象的描述.(注:葛勒石(George B·Cressey)著、湛亚达译:《中国区域地理》,正中书局1947年9月版,第84页.)
总之,城市拉力和农村的推力是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基本模式,但此种模式在不同社会和时代又会出现多种变异,将西方资本主义的城市化道路视为不同国家和民族城市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并不能蕴含城市化的丰富历史内容.中国近代的城市化就走过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城市化的具有自身历史特征的发展道路,它既没有形成城市工业化的强劲拉力,也没有形成农业资本主义化的巨大推力.换言之,西方是“大机器工业把愈来愈多的人口从农业吸收到工商业方面来,”(注:列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宁全集》第3卷,第503页.)中国则是农村经济的衰败把众多的农业人口排挤到城市中来;西方是城市的拉力强于农村的推力,中国则是农村的推力强于城市的拉力.要之,这种人口流动的推拉力模式及城市化发展道路,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紧密相联,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
二、城市化的双重影响
  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城市化过程,必定对农村和城市社会的发展产生双重的影响,简单化地罗列这种影响并不困难,诸如城市化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扩大社会分工,推动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带来失业增多,住房紧张、物价上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治安恶化等一系列城市社会问题.对农村而言,它缓解农村社会的人口压力,分解传统的大家庭,提高农民素质,同时又有农村劳动力缺乏与资金短缺,农业生产力下降等问题,这种罗列已属惯见,几为定框.然而,城市化本身是一幅五颜六色丰富多彩的立体画面,直线条的描摹并不能反映历史的复杂与多面.事实上,不同社会的城市化道路对农村与城市社会的影响会有所不同,被西方视为城市化的有利因素就不全然在中国能起积极作用,某些看似消极的因素也可能包含着积极的内容,推动城市社会发展的因素对农村社会发展也许是一种制约因素,反之亦然.城市化对农村和城市社会发展的影响,不是利弊截然分明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交织复杂的辩证关系,这里不再罗列城市化对农村和城市的种种利弊影响,而仅从人口流动的角度略加分析.
  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移民的社会,如果非要将城市人口分为土著和客籍两大类的话,“客籍多于土著”是一个可以认定的事实.正是由于源源不断蜂拥而至的外来移民,才给城市带来了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带来了各种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带来了大量的发展资金,带来了大批的消费者,带来了城市社会发展的契机,这个道理简单而明了,历史的记载不为不多,上海在近代由一个普通的县城一跃而成为远东大埠就是一个显例.1882—1891年上海海关十年报告讲道:“在上海的中国人口有许多是外地人,他们是被各种各样的就业机会吸引到这里来的.职员、外语通、经营广州零星装饰品的商人和餐馆的老板等,主要是广东人.买办、仆役、船员、木匠、裁缝、男洗衣工、店员则主要来自宁波.侍候外国妇女的大多数女佣以及本地人商店的刺锈工和妇女头饰是苏州来的.南京的男子经营缎子、玉石、钟表和钻石生意.”(注:徐雪筠等译编:《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海关十年报告)译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3月版,第21页.)晚清上海金融业外来移民占有举足轻重之势,钱庄业九大家族中,浙江人占7家,苏州人占2家;15位钱庄主要投资人中,浙江10人,江苏3人,安徽1人,上海1人.(注:《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30—755页.)宁波、苏州、镇扬、广东、上海、松江、南浔、安徽、潮州、山西等14个地方帮系是钱庄业主力部分.19世纪70年代后直至本世纪20年代,仅苏州洞庭山席氏家族就有23人先后担任过上海13家外国银行的买办,5人担任过两家外国洋行的买办,本世纪前后,几乎所有著名的上海银行买办都为席氏家族所垄断.上海百货业中也有北帮、广帮、南洋帮、厦门帮、汕头帮、温台帮、宁波帮、汉口帮、长沙帮、西南帮等各路帮派.(注:《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81页.)报关业中也分南洋、北洋、长江三大派系和几十个小帮系,(注:《上海地方史资料》(3),第111—112页.)如此等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由于农村社会各色人等的不断涌入,才有城市社会分工不断扩大和经济得以发展的可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布罗代尔断言:“一座城市如果不能保证有新的人员补充,就无法生存下去.”(注:(法)布罗代尔著,顾良、施康强译:《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三联书店1992年11月版,第582页.)
  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一方面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进而推动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它的反面则是减少农村劳动力,致使耕地荒芜,影响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中国近代城市人口性别年龄结构中,农村人口流入城市者主要是男性青壮年人口,在近代中国农业生产工具简陋而根本无以实现农具机械化的前提下,男性青壮年劳力无疑是农业生产力的主要载体,此部分农村人口的大量离村,对农业生产的消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进入民国以来,“壮年劳动者常脱离农村,致生产力日益减少”;“田畴荒废,产额又因之减下”;“耕者日少,而田愈荒”;“田园任其荒芜,生产能力低减”已成为南北各地农村的普遍现象,(注: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649—651页.)农忙季节农工却不敷需要也已成为普遍的喟叹.1929年6月18日《顺天时报》记述京畿一带的状况谓:
  京畿一带以及城内无业贫民虽称众多,但于近来社会上,关于各种劳力事业,颇有缺乏此项人才之叹……乡间之农作尤有缺乏农工之叹.目前田间忽得透雨,地皆湿润,农民等以播种谷稼时机已到,于是咸皆雇觅农工,忙于耕种.不料农工竟不敷需要,以致大好良田,因乏工人不能耕种者,为数甚广;并且因此又引起农工要求增加工资者,亦比比皆是.或云现在缺乏劳动工人之故,大概系受军阀招兵及资本家招充矿工之影响所致.(注: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650页.)
  “耕者日少”、“田畴荒废”的记述可以从耕地面积的增减趋势中得到反映.正如近代以来中国人口数量的准确数字难以确定一样,我们并不知道中国耕地面积究竟有多少.一般认为,近代以来耕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如章有义等认为,从太平天国失败到19世纪末,“新增耕地远远抵不上抛荒之地,”因而实有耕地尚未恢复到战前水平.(注:章有义等:《太平天国后租佃关系的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第4集.)乔启明认为,自1914年以后耕地是递减之势.(注:乔启明著:《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193页.)严中平等人也认为,从各地战乱和灾荒看,“我们有理由相信,1933年耕地面积(东北除外)要比1913年低.”(注: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357页.)1941年出版的《中国土地问题之统计分析》则根据北洋政府《农商统计表》和30年代调查,编制了包括辽宁、吉林、热河在内的15省耕地面积指数,若以1914年为100,则1915年为111.5,1916年为102.0,1917年和1918年为95.0,而1932年更下降为81.4.(注: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中国土地问题之统计分析》,1941年版,第45页.)80年代末,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吴承明先生综合各期统计资料及研究成果,认为近代以来耕地面积是有所增加的,若以地区间的变化而言,“从中可明显看出耕地有向东北和西部边区拓展的趋势.”我们认为,即以吴先生所得结论而衡量,耕地面积“有所增加”也不能否定因大量农民离村向市而引起的某些地区或某个时期耕地荒芜甚至减少的历史事实.1873—1933年间,耕地面积减少者就有福建、浙江、河北、山东、湖南、陕西、江西、宁夏、绥远等9省区.(注: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356—357页.)吴承明先生进一步论道,中国近代“人口增长平均为6.7%,而耕地面积的增长只有3.4%.这就必然发生人多地少,人口压力日重的问题,这也是近代经济史学者最关心的问题.”(注:吴承明:《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的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2期.)人多地少是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迄今为止研究者也多承认中国近代农村社会的人口压力,但大量农民离村并不绝对或完全由于人口压力所致,30年代吴至信在其《中国农民离村问题》长文中,就结合中外事实对此有所论述:

篇五:厦门登录个人社保查询

社会保障卡上的各个数字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我知道湖北的卡是这样的:一共9位,卡片上显示8位,第一位应该是大写的字母是地区标志,第九位是校验码不显示出来,供管理部门使用.全国是否统一,我可帮你查一下再说.

【厦门登录个人社保查询】

篇六:厦门登录个人社保查询

我国税法规定,月工资减去社保个人缴纳金额和住房公积金个人缴纳金额后,超过3500元部分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小东的爸爸上月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后,领到4567元工资后.他缴纳前的工资是多少?(不要方程)

可纳税工资=纳税后工资÷(1-纳税率)
=(4567-3500)÷(1-3%)=1100
税前工资=可纳税工资+3500(免税工资)
=(4567-3500)÷(1-3%)+3500=4600元.
他缴税前的工资是4600元.

【厦门登录个人社保查询】

篇七:厦门登录个人社保查询

初中生名著推荐阅读理由
四大名著,繁星春水,朝花夕拾,骆驼祥子,格列佛游记,鲁滨逊漂流记,童年,名人传,简爱,培根随笔,伊索寓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繁星》是一部诗集,由164首小诗组成.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她认为“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在《繁星》里,她不断唱出了爱的赞歌.她最热衷于赞颂的,是母爱.除了挚爱自己的双亲外,冰心也很珍重手足之情.她爱自己的三个弟弟.她在后来写作的一篇散文《寄小读者·通讯十三》里,还把三个弟弟比喻成三颗明亮的星星.冰心赞颂母爱,赞颂人类之爱,赞颂童心,同时她也赞颂大自然,尤其是赞颂她在童年时代就很熟悉的大海.歌颂自然,歌颂童心,歌颂母爱,成为冰心终生创作的永恒主题. 它的主题是:母爱,自然,童真
  《繁星·春水》是人们公认的小诗最高成就,被矛盾称为“繁星格”,“春水体”.它所体现的主题是:母爱,自然,童真,构筑了冰心的思想内核“爱的哲学”.
  《春水》是《繁星》的姊妹篇,由182首小诗组成.同样是在《晨报副镌》上最先发表,不过《春水》的问世要比《繁星》晚三个月.
  在《春水》里,冰心虽然仍旧在歌颂母爱,歌颂亲情,歌颂童心,歌颂大自然,但是,她却用了更多的篇幅,来含蓄地表述她本人和她那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烦恼和苦闷.她用微带着忧愁的温柔的笔调,述说着心中的感受,同时也在探索着生命的意义和表达着要认知世界本相的愿望.
  冰心以其特有的女性纤柔,用清新秀丽的语言写成了《繁星》、《春水》两本诗集,并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第一,哲理性强是《繁星》、《春水》的一大艺术特点.《繁星》、《春水》中,有许多诗都是蕴涵着深刻思想的哲理诗.这些深刻的思想往往都是和诗中描绘的具体形象以及诗人深沉的思绪揉合在一起的,因而仍然具备着诗的情绪,有着诗的美感. 第二,纤柔是冰心诗歌的另一个显著特色.冰心的诗,无处不表现出一种女性的纤柔.以她“满蕴着温柔,带着忧愁”的抒情风格,感情深沉浓烈地歌吟着纯正的爱,描绘着大自然的美;同时也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某些社会丑恶现象的谴责. 第三,文字轻柔雅丽,韵律浑然天成,意境优美清丽.《繁星》、《春水》中词句的运用仿佛信手拈来,处处透露着轻柔雅丽的风格.
  “冰心体”小诗在诗人们的辗转模仿之中,很盛行了几年.刘大白、郭绍虞、叶绍均、徐玉诺、宗百华等,都创作了不少各具特色的小诗.这些小诗以真实简练的文字,含蓄地表现了诗人们在霎那间对于平凡事物的独特感兴趣和情思的变迁.它们和冰心的小诗一起,形成了一片晶莹而又遥远的星群,永远闪烁在新诗发展的路途上.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1928年9月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于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1929年2月再版.1932年9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书的封面为陶元庆所绘.
  《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作品.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长与》;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朝花夕拾》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国初期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及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其中不少作品被纳入初中课本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可见它对教育事业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骆驼祥子》是以北平(今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的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从祥子力图通过个人奋斗摆脱悲惨生活命运,最后失败以至于堕落的故事,告诫人们,城市贫农要翻身做主人,单靠个人奋斗是不行的.《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国文字,产生较大影响.
主要讲述的是旧北京人力车夫的心酸故事.本文痛斥了压迫人民的无德之人,揭露了黑暗的旧社会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控诉了旧社会活生生把人‘变’成鬼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批判了自私狭隘的个人主义,也揭示个人奋斗不是劳动人民摆脱贫困改变境遇的主题.更体现了人是随环境变换而改变的动物,可谓是最不堪一击的.人性的丑恶在此暴露无遗. 《骆驼祥子》老舍用同情的笔触描绘的一幕悲剧:二十年代的北京,一个勤劳、壮实的底层社会小人物怀着发家、奋斗的美好梦想,却最终为黑暗的暴风雨所吞噬.它揭示了当时“小人物”的奴隶心理和希望的最终破灭.随着祥子心爱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杀,祥子熄灭了个人奋斗的最后一朵火花.这是旧中国老北京贫苦市民的典型命运.
  《骆驼祥子》一书大量应用北京口语、方言,还有一些老北京的风土人情的描写,读来亲切自然、朗朗上口,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经典作品.
  《骆驼祥子》最初发表于《宇宙风》杂志1936年,1955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新的单行本,老舍曾做了删改,删去了旧版第二十三章的后半部分与第二十四章的全部.八十年代出版的《老舍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则又恢复了旧版原貌.
  《骆驼祥子》中一句“钱会把人引进恶劣的社会中去,把高尚的理想撇开,而甘心走入地狱中去.”不仅生动地写出了社会下层在经过了无尽的悲痛后,把对于社会的不公的愤恨,转嫁于金钱之上.其实,罪恶的不是金钱,而是不健康的心灵.也正是这种扭曲的愤世嫉俗刻画出社会的悲哀,人性的悲哀,组成了一幕社会的悲剧! 《格列佛游记》是斯威夫特的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出版两个多世纪以来,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作品运用讽刺影射的手法,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的社会矛盾,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败和罪恶,并抨击了侵略战争和殖民主义.尽管是对宫廷和政治家的讽刺,但作品却超越了它的时代和地方的局限,尤其是前面的那两个部分,被认为是文学的伟大宝库之一. 《鲁滨逊飘流记》 的作者笛福(1660-1731)被称为英国小说和报刊文学之父.生于一个反对英国国教的新教徒家庭,父亲是商人,他自己也经商.他的文章影响了后来期刊文章和报纸的发展,因言论关系多次被捕.笛福59 岁时才开始写小说,表现了小说家的卓越才能.《鲁滨逊飘流记》是笛福创作的第一部文学作品,发表于1719 年,也是他一生中最成功、最著名的一部小说.小说主人公鲁滨逊出生于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但是他毅然抛弃安逸舒适的家庭生活,甘愿与海浪为伍,去实现自己的航海梦想.他航行到过伦敦,到过非洲,还到过巴西,途中曾被海盗劫持做过奴隶,但最后终于化险为夷.在一次去往非洲的航行中,不幸遇上大风暴,全船覆没,只有鲁滨逊一人幸免于难,飘流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从此开始了他长达二十八年的孤岛生活.在苍凉寂寞的荒岛上,鲁滨逊以其勇于冒险,敢于创造的开拓精神,独自一人与种种困难作斗争,最后终于重获自由.在物质严重缺乏的荒岛,鲁滨逊用自己的双手建立了栖息的房屋,围了蓠芭,自制衣服、器具等生活必须品.他还把野生的动物圈养起来,自己也种植了许多农作物.终于,他把原本荒凉的小岛建造得美丽而富饶,自己非但没有被困境压倒,反而过上了自得其乐的生活.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热情洋溢地赞颂了鲁滨逊不畏困难的顽强意志和坚韧不拔的实干精神.他既是一个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冒险家,又是一个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实干家.鲁滨逊的故事颂扬了劳动,颂扬了人与自然的斗争精神,它告诉我们:只要有志气,有毅力,勇于创造,就能做出不平凡的事业.《鲁滨逊飘流记》这部小说发表后,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欢迎,不久风行于世界各国.

篇八:厦门登录个人社保查询

政风 行风的总结
急用!

在劳动保障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
总结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按照市、县政风行风评议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我县劳动保障系统政风行风评议工作在行评小组的领导下已暂告一落段.为进一步巩固行评成果,促进劳动保障系统政风行风的根本好转,推动劳动保障各项工作开展,下面讲三点意见:
一、政风行风评议工作组织有序
1、领导高度重视,职工全员参与,确保了评议活动有序开展.
一是局里成立了政风行风评议工作领导小组.把行评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了“一把手”负责制,明确了分管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二是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行评工作实施意见.做到目标明确,责任明确,阶段明确,严格了工作纪律;三是职工全员参与,认识到位.全体职工从加强作风建设,提高队伍素质;增强服务意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解决突出问题,提升系统形象的三个难得机遇上认识这次政风行风评议,积极投入行评之中.全系统形成了领导重视亲自抓,股室和经办机构具体抓,全体职工积极参与的行评工作良好局面.
2、采取“四查四看”措施,深入查找突出问题.
整个行风评议工作中,我们积极支持配合评议小组的工作,采取走访座谈、发放意见征求表、设置意见征集箱、公布举报投诉电话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我们劳动保障政风行风的意见和建议,并采取了“四查四看”的措施,进行自我剖析,自查自纠,深入查找职工个人及领导班子、全局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到了查找问题不回避矛盾,敢于亮短揭丑.劳动保障系统查找出了关于依法行政,基金征缴监管,劳动者权益维护,政策法规宣传和劳动保障系统形象等五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各社保经办机构也客观公正地查找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
3、制定五项措施,建立四个机制,切实整改存在的问题
根据查找出的五个突出问题,局党组多次召开办公会、中层干部会、职工会,深刻剖析问题原因,分析研究整改措施,并虚心听取评议组和服务对象的意见,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多次反复讨论修改,劳动保障局制发了《劳动保障系统政风行风评议整改工作方案》,采取了逐条逐项的对应的过硬措施,并建立整改领导责任制、年度目标考核制、定期通报制和建章立制的长效机制的四条整改机制切实加以整改,使我们行评工作在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上运行.
4、注重五个结合,确保行评成效.
我们一直重视政风行风建设,并将行风建设贯穿于整个劳动保障工作的全过程,坚持以行风建设促进劳动保障工作,着力塑造“团结敬业、拼搏创新、廉洁高效、争创一流”的劳动保障形象.这次行评中,我们不是就行评抓行评,而是将行评工作与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结合起来,与贯彻社会保障制度法规结合起来,与劳动者权益维护结合起来,与依法行政结合起来,与创建文明单位结合起来,促进了劳动保障各项业务工作,确保了行评工作成效.
二、政风行风评议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这次行风评议,我们坚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紧紧抓住提高服务质量,严肃工作纪律,方便群众办事这条主线,通过建立规章制度,规范工作行为,转变工作作风等一系列措施,人民群众对劳动保障系统工作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通过政风民主测评,社会各界对劳动保障系统开展的行风评议工作满意或基本满意达100%,对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满意或基本满意达98%,对班子建设的满意度达100%,对行政审批项目、收费标准、办事程序、办理时限公示及办理情况的满意度达99%,全系统评议工作取得可喜成绩.
1、职工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行风建设,关键是人的素质建设.局领导班子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干部职工的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教育全体干部职工树立大局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危机意识,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深钻政策法规和劳动保障业务,引入吸取其他劳动保障部门的管理经验,制定了《平昌县劳动保障系统行为规范》,对机关整体形象及工作人员议容仪表、环境卫生的外在形象,办公接待、服务要求的工作形象等进行了详细规范要求,比如接听电话要“铃响三声,必有应声”、“先说您好,后报部门,再问事情”,接待来访要做到“来人主动打招呼,热心耐心问事情,清楚讲解不马虎”.行风评议,增强了全体干部职工工作的自觉意识,学习的自学意识,生活的自律意识,增强了干部职工的事业心、责任心和进取心.
2、依法行政,文明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
通过广大干部职工查找到自身不足,增添了改进措施,进一步增强了法制意识,服务意识,民本意识,一切为群众所想,急群众所需,把党的宗旨和人民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对办事群众及来访者做到接待热心、解答耐心、工作细心,有问题关心,接受意见虚心.开展评议工作以来,免费办理《再就业优惠证》1520本,办理行政审批事项780个,处理人民来信400余件次.
3、突出问题得到整改,部门形象进一步提升.
应当说,“先教”活动和行评工作为我们解决部门存在的突出问题带来良好契机,过去我们一些单位一些工作人员存在的诸如工作效率问题,服务态度和质量问题,依法行政阳光作业的问题,按章收费和严格执行社保政策等问题有了很大改进,劳动保障形象进一步提升.
4、劳动保障重点工作取得成效.
今年1—10月,全县城镇新增就业4753人,其中,领取优惠证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418人,为各类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免费职业介绍235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共征收各项社会保险费近7000万元,其中,养老保险、工伤、生育保险费已基本完成目标任务,新增各类参保人员达450人,加大了社会保险费的稽核监管力度,现场稽核面达50%,主动监察用人单位240家,督促用人单位补签劳动合同830份,受理群众举报案件32件,结案率达100%.
三、巩固行评成效,推动劳动保障工作
“先教”活动和行评工作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我们的行风建设到此止步,也并非我们的政风行风已经尽善尽美.学习没有止境,服务没有完美,工作没有终点.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巩固行评成果,永远争当行业标兵,努力推动劳动保障工作.
1、严管理,逗硬落实各项制度.有序的管理靠规范的制度去保证实现,再好的制度不能认真落实也仅是一纸空文.局党组成员尤其各单位“一把手”必须从严要求自己,从严要求下属,努力把各单位建成一个业务工作运作规范,同事之间和谐相处的机关.
2、操正步,严格执行政策法规.我们每个同志都要明白什么该作为,什么不该作为,什么是乱作为,不管你有什么理由、不管有什么特殊情况,该干的事必须干好,逾越红线的事绝对不干.当然,具体工作中也要注意工作方法和策略.
3、求实效,不折不扣完成目标任务.我们每个领导都有主管和分管工作,每个同志都有岗位职责,如果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话,那么我们机关工作人员则应以干好本职完成目标任务为已任,这道理、那道理,分配的工作任务没有完成就没有道理.
4、树形象,永远争当行业标兵.劳动保障的形象建设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都要珍惜今天的荣誉和岗位,都要以从事劳动保障工作而感到骄傲和自豪,都必须始终牢记我们是服务员而不是管理者,更加勤于学习,更加努力工作,更加乐于奉献,更加热爱我们这个集体,努力把我县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篇九:厦门登录个人社保查询

五险一金指的是什么?

  养老保险:单位每个月为你缴纳21%,你自己缴纳8%;
  医疗保险:单位每个月为你缴纳9%,你自己缴纳2%外加10块钱的大病统筹(大病统筹主要管住院这块);
  失业保险:单位每个月为你缴纳2%,你自己缴纳1%;
  工伤保险:单位每个月为你缴纳0.5%,你自己一分钱也不要缴;
  生育保险:单位每个月为你缴纳0.8%,你自己一分钱也不要缴;
  住房公积金:单位每个月为你缴纳8%,你自己缴纳8%
  以上,这么算下来,单位每个月为你缴纳的社保比例应该是21%+9%+2%+0.5%+0.8%+8%=41.3%
  你自己每个月为你缴纳的社保比例应该是8%+2%+10块+1%+8%=19%+10块
  暂时去掉你交的10块钱不谈,单位缴纳的比例和你缴纳的比例应该为413:190,这就是说如果
  你每个月为自己的社保缴纳了190块钱,那么单位会往你的社保帐户上打进去413块钱,每个
  月你的社保帐户上增加的钱就应该是413+190=603块钱
  所以说在你看不见的情况下,单位交的社保费用其实是你的2倍还多,所以你每个月交社保费
  的时候千万别心疼呀~你要知道单位比你交的多得多了呢,心疼的其实是单位.
  话说回到那三险一金和五险一金,这里大家应该已经看出来了,其实江湖上所说的三险
  一金完全就等于五险一金,只是三险一金是从你个人交的保险(养老+医疗+失业+公积金)来
  说的,五险一金是从你单位交的保险(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公积金)来说的.把三险一
  金说成五险一金其实只是说起来好听而已.
  除了单位能为你交社保,其实没工作但有收入的人员或者有单位但单位不交社保的人员也可
  以自己交社保,不过个人只能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呀生育呀失业呀公积金呀,你个人都交不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