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毕业论文 > 古代文学 > 揭秘清代宫女们的“高跟鞋”有多高

揭秘清代宫女们的“高跟鞋”有多高?

时间:2012-06-25 20:16 古代文学 古代春官七十二式图
古代春官七十二姿势

[图文]揭秘清代宫女们的“高跟鞋”有多高?

古代春官七十二姿势(一)

喜欢看清宫剧的人一定对后宫女性们脚上穿着的高底鞋并不陌生,看着女孩子们踩着高高的鞋子还能够健步如飞的跑来跑去,的确不能不佩服脚下的“功夫”。这样一个奇怪的鞋式,却成为了清代宫廷服饰与其他朝代的宫廷服饰的截然不同的特点,那么,这种鞋究竟叫什么呢?到底有多高呢?

[图文]揭秘清代宫女们的“高跟鞋”有多高?

清代高底鞋,俗称花盆鞋

古代女性的小脚乃是一美,称为“三寸金莲”,这种极端的审美情感最早始于五代十国时期。据说,南唐后主李煜荒嬉朝政,整日沉湎于声色犬马,一位妃嫔为得到李煜的宠幸,用帛缠足,屈上作新月状,以完成一种在金莲高台上跳动的舞蹈。此后,这位妃嫔为了能够保持这种舞蹈的绝技,维持李后主对她的宠幸,便常用白绫紧裹双足,久而久之,便把脚裹成了“红菱型”、“新月型”。此例一出,人们竞相仿效,五代之后逐渐形成风气,风靡整个社会。到了宋代,女人的金莲小脚已经与洛阳艳丽的牡丹、建州馨郁的香茗并指为天下之奇了。元代时,如果女性不裹脚,竟会被视为是奇耻大辱。

明清两代,裹脚之风尤为盛行,汉族女子们以穿弓鞋为多,而满族妇女则不缠足。大清入主中原后,受汉族文化影响,裹脚之风有增无减。尽管满族的女性从不裹脚,但根据普遍的审美标准,大脚绝对不是漂亮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满族女性便发明了一种高底鞋,将脚藏在衣群里,不会轻易显现出来。

此外,满族女性穿得高底鞋的起源还有另外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据说,满族自古就有“削木为履”的习俗,过去满族妇女经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等,为防虫蛇叮咬,便在鞋底绑缚木块,后来制做的日益精巧,发展成了高底鞋。另外还有一种传说,说是满族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上绑上了高高的树杈子,终于取得了胜利,达到了报仇雪恨、发展壮大的目的。人们为了不忘那些苦难的日子,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劳,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鞋,并世代相传,越做越精致美观,从而成为了一款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

[图文]揭秘清代宫女们的“高跟鞋”有多高?

可见,满族妇女在衣着旗装时,通常会搭配旗式坤鞋。这里所说的旗式坤鞋可分数种,常御多平底,一种高寸许,前后微缺,名为“寸底鞋”。还有一种鞋底中间高出数寸,中微细,下端作方形,名为“高底鞋”,俗称“马蹄底”或“花盆底”。这种木底的丝鞋由于木跟不着地的地方,常用刺绣或穿珠加以装饰,因鞋底平面呈马蹄形,所以得名“马蹄底”;另外一种鞋的底面呈花盆形状,故而称为“花盆底鞋”;鞋底中间即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花盆底”和“马蹄底”因此而得名。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穿上此鞋,走起路来,袅袅婷婷,轻盈娴雅,端庄秀美。老年妇女和劳动妇女所穿旗鞋以平木为底,称为平底绣花鞋,亦称“网云子鞋”。满族的女鞋,表面都有绣花,而袜子多为布质,袜底也纳有花纹,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现在都已不穿了。

古代青楼妓女怎样过中秋夜?

古代春官七十二姿势(二)

古代青楼妓女怎样过中秋夜?

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 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由于在这一天通常举办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又因为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
古代青楼妓女怎样过中秋夜?

古代青楼妓女

·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

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由于在这一天通常举办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又因为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大宋,至明清两朝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之一。

据有关史料记载,中秋节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赏月,然后扩散到民间。早在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之歌:“ 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记载。传说唐玄宗李隆基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盛行于两宋。北宋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达旦,玩月游人,通宵不绝。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节之际,商店贩卖新酒,重新布置门前的彩楼。到了晚上,人家争登酒楼赏月,丝竹箫管并作。里巷儿童通宵玩耍,夜市人马杂沓,至于天明。到了明清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大传统节日。据《正德江宁县志》记载,中秋夜,南京人必赏月,合家赏月称为“庆团圆”,团坐聚饮称为“圆月”,出游待市称为“走月”。

拜月之风,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有之。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民间拜月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顿时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着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到了两宋时期,赏月之风更盛,也有祭月的仪式。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时期,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南宋学者吴自牧的《梦粱录》中就记载了当时中秋节的盛况: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送爽,玉露生凉,丹桂飘香,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盖金吾不禁故也。而青楼妓院每逢中秋节则更是一番景象了。

古代青楼妓女原属宫廷,是为官妓。到了宋代,烟花业发展迅速,当时着名文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就记载着北宋京城汴梁酒楼饭庄歌妓招揽顾客的盛况:“凡京师酒楼……南北天井两廊皆小阁子,向晚灯烛荧煌,上下相照,浓妆女数百,聚于主廊上,以待酒客呼唤,望之宛若神仙。”

每逢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青楼妓院更是节目不断,热闹非凡。据有关史料记载;“绍兴年间,废教坊职名,如遇大朝会、圣节,御前排当及驾前导引奏乐,并拨临安府衙前乐人……”另有私妓,在市井演唱。官府有事,如设酒库卖酒,为招揽生意,“官私妓女,顾倩只应”。在传统节日里,地方官府还深入青楼妓院,组织妓女宣传卖酒,以招揽客人。而这些青楼妓女即便过节,也难得休息。

南宋末年,着名词人周密的《武林旧事》卷六对南宋京都杭州城“和乐楼”等十一座官营酒楼妓女过节时坐台陪客的情况则记载更为详细。其中写道:每座酒楼“数十人……引客登楼,则以名牌点唤侑樽,谓之“点花牌”。而“熙春楼”等十八家“市楼……皆时妆玄服,巧笑争妍。夏月茉莉盈头,春满绮陌,凭槛招邀,谓之“卖客”。一时引得文人学士纷纷前来捧场,一是卖弄诗文,二是消磨时间。北宋着名诗人苏轼在杭州做官时,逢年过节都要深入青楼妓院,组织妓女宣传卖酒,一是以招揽客人,二是为地方创收。

南宋词人吴文英曾有《新雁过妆楼》一词,描写的就是中秋节招客揽妓、听歌赏月的情景。中秋后一夕,李方庵月庭延客,命小妓过《新水令》,坐间赋词:“阆苑高寒。金枢动、冰宫桂树年年。翦秋一半,难破万户连环。织锦相思楼影下,钿钗暗约小帘间。共无眠。素娥惯得,西坠阑干。谁知壶中自乐,正醉围夜玉,浅斗婵娟。雁风自劲,云气不上凉天。红牙润沾素手,听一曲清歌双雾鬟。徐郎老,恨断肠声在,离镜孤鸾。”

这首词说的是,月宫仙境高处不胜寒,北斗星移,广寒宫中的桂树泛香,年年都有这么一个大好的团圆佳节。现在正是主人月庭夜宴,大家团坐一起,痛饮佳酿,倾听小妓歌《新水令》,并且欣赏圆月,相互斗趣的怡然自乐的时刻。但此时已是秋夜天气,秋夜劲风不断袭人,秋高气爽,云淡气清明月圆,正是“天凉好个秋”。虽有云鬟高耸的小妓清歌一曲《新水令》,但自己却像“徐郎”那样命运不济,至老一事无成,更为恨声连连的是,自己老景凄凉,形单影孤,肠断无人识也。

描写与青楼妓女一起过中秋节的词曲还有《客途秋恨》。这首词曲所唱的故事内容很简单:在秋天明月夜,游客缪莲仙在返乡途中的孤舟之上,回想年前在一次旅途中邂逅青楼妓女麦秋娟;二人在中秋之夜订情,绸缪缱绻共两个月。因为同行朋友催促上路,莲仙只好与秋娟分手。临别时相约日后再会,两心不变。

词曲《客途秋恨》最早是由清嘉庆学者缨艮所作。其内容是叙述当时妓女们的生活与心境凄婉的情形,据说曲词委婉,且易于传唱,因而盛传一时。后来南海人叶瑞伯从清代道光年间重编《客途秋恨》为广东地水南音,一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

凉风有信,秋月无边。其中唱道:“记得青楼邂逅个晚中秋夜,共你并肩携手拜月婵娟,我亦记不尽许多情与义,总系缠绵相爱,又复相怜。共你肝胆情投将有两个月,又点想同群催走要整归鞭。几回眷恋难分舍,都只为缘悭两字拆散离鸾,个阵泪洒西风红豆树,情牵古道白榆天。”

中秋夜赏月拜月习俗一直沿袭到了明清。明末清初,南京已建有望月楼、玩月桥、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岸,一旁坐落金陵名妓“秦淮八艳”之一马湘兰宅第。

马湘兰,明末清初时秦淮河畔名噪一时的名妓,与柳如是、陈圆圆,李香君,董小宛等人并称秦淮八艳。她秉性灵秀,能诗善画,尤擅画兰竹,故有“湘兰”着称。她相貌虽不出众,“姿首如常人”,但“神情开涤,濯濯如春柳早莺,吐辞流盼,巧伺人意”。因此常有风流名士前来拜访。尤其是每逢中秋之夜,蜂拥而来的风流名士便聚集桥头,夜伴美艳名妓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也称长板桥。清兵饮马长江,入侵金陵,玩月桥随同秦淮河一起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

广州工地发掘古墓72座挖出东晋时尿壶

古代春官七十二姿势(三)

  青釉虎子造型夸张做工精美

  东晋铜镜保存完整

广州工地发掘古墓72座挖出东晋时尿壶

  工作人员清理出土文物

  昨天,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消息称,近日,广州机务段内工地发掘出西汉、东汉、晋、南朝、唐代(南汉)各时期古墓葬72座,清理出土软陶、陶、釉陶、青瓷、滑石、石、玛瑙等各类重要文物标本460余件(套)。其中一方唐代端砚是该所挖掘出土的第二大端砚。

  考古人员介绍,其中一座东晋墓清理出土青釉、滑石等,器形有青瓷果盒、虎子、碗、四耳罐、滑石猪等。记者在考古现场看到,这件青釉虎子,釉质保存较好,器形丰满、做工精美,用夸张的手法,写意出虎的头、尾部与腿部。据介绍,虎子起源于战国,风行于汉及六朝,是古人使用的尿壶,因器形似虎而得名。

广州工地发掘古墓72座挖出东晋时尿壶

[多图]古代妓女的淫乱生活

古代春官七十二姿势(四)

  中国历史上所说的妓女概念,似乎比我们现在所说,所理解的要宽广一些。
专家们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妓女有两大类,细分有五类。大的来说,有艺妓和色妓之分,前者主要从事艺术表演活动,如同今日之文艺工作者,娱乐明星;而后者主要出卖色相,就是今日人们普遍认为的娼妓。

  如果再细致划分,中国历史上的妓女由宫妓、营妓、官妓、家妓和民妓组成。
宫妓是皇宫中服务于皇帝的妓女,营妓是服务于军队军官和士兵的妓女,官妓是服务于各级地方官员的妓女,家妓是达官贵人家庭供养的服务于达官贵人的妓女,而民妓,可能更接近于今天人们所理解的妓女,就是活跃于民间,“服务”于社会的妓女。

  在这五类类型的妓女中,前三类是国营妓女,按照现在的话说,是体制内的,她们地位卑贱,生活却相当优裕,编入国家正式编制(乐籍),由国家财政供养,当然,也服务于国家和国家象征的皇帝与官僚的需要。至于后两类,相当于个体私人经济,体制外生存,不向国家伸手,不给政府添乱,独立经营,自负盈亏。

[多图]古代妓女的淫乱生活

  一方面是皇帝的榜样示范作用,而另外的原因是,唐朝科举取士,诗赋是科考的内容之一,诗赋文章做的好,就可以当大官;而作为妓女,逐水草而居本身就是她们的职业特点,官员们就是她们丰盛的水草;而且,她们不仅仅是卖身,她们还卖唱,卖唱是卖身能够卖出好价钱的保障,因为唱得好意味着除了色相之外,还具有更高的艺术造诣,而这是文人官员更为看重的。
但唱什么呢?这些金榜题名、才华横溢的进士出身的官员的诗词歌赋显然是她们求之不得的传唱佳作。对于妓女来说,与这些官员厮混,能得到官员写的诗词,又能通过这些官员的唱和提高知名度,对于官员来说,与比自己老婆漂亮得多,风情得多,文雅得多的妓女厮混,本身就是巨大的人生快事,能够证明自己人生的辉煌,而且还能通过她们的口把诗词传唱出去,这无论对于官员还是妓女都是双赢的策略。

[图文]中国古代春宫图的四大神奇功能

古代春官七十二姿势(五)   春宫画的起源,一般都认为始于西汉景帝子惠王刘越的后裔刘海阳(公元前64至公元前50年在位),在他世袭的封邑广川郡(今河北省枣强县东)的宫室中绘男女性爱画于屋上。

[图文]中国古代春宫图的四大神奇功能

房中之事

  在中国古代照春宫画册学习房中之事俗称“问影”。

  春宫画的起源,一般都认为始于西汉景帝子惠王刘越的后裔刘海阳(公元前64至公元前50年在位),在他世袭的封邑广川郡(今河北省枣强县东)的宫室中绘男女性爱画于屋上。

  可是,实际上春宫画的起源比这还要早得多。汉朝刘向在《列女传》一书中说,殷商末期(公元前1040年左右),奢侈暴虐的纣王曾在宫中举行肉林酒池的餐宴,他抱着妲己恣意寻欢,在他们的床榻四周则围以绘满春宫画的屏风,两人一面欣赏这些画,一面纵情作乐。

  在沈德符的《敝帚斋余谈》对春宫画起源的记述中,提到了广川王刘海阳、齐后废帝萧宝卷、隋炀帝、唐高宗、武则天等,其实,中国古代的春宫画不仅起源于宫中的淫乐,也起源于民间一些性书的插图,甚至作为一种性教育工具启示新婚夫妻。如前述“嫁妆画”就是一种春宫画。

  有资料表明,在公元1世纪,似乎《素女经》之类的性学书籍已有带插图的版本了。如《素女经》内的“九势篇”和《洞玄子》内的“三十法”,都可能有一些图画的附录说明。从《同声歌》可以看到,在汉时有可能以春宫画给新娘做嫁妆,以指导夫妻性生活,这被称为“女儿图”、“枕边书”或“嫁妆画”,这在后世的民间也有流传。

[图文]中国古代春宫图的四大神奇功能

偷欢

  从唐代到宋代,出现了少数画过春宫画的著名画家,他们的有些春宫画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些历史事实。无名氏所画的《熙陵幸小周后图》即为一例。多才多艺的南唐后主李煜曾和妻妹幽欢,他写下的著名的《菩萨蛮》词就记述了幽欢时的情景。在他的妻子大周后死后四年,李后主册封妻妹为小周后,又过了10年 (公元974年),南唐亡于宋,李后主和小周后被掳至京师。小周后貌美,被好色的宋太宗赵匡胤看中了,把她宣至后宫,多次强行奸污。这件事被人画了下来,就是《熙陵幸小周后图》,“熙陵”是指宋太宗,因为他死后葬在河南巩县的永熙陵。

  在《熙陵幸小周后图》上,元人冯海粟就题诗:“江南剩得李花开,也被君王强折来;怪底金风冲地起,御园红紫满龙堆。”意思是:宋太宗你强奸了别人的妻子,而你的后代(宋徽宗、钦宗和宗室嫔妃公主3000人)也被金人大肆强奸,这真是报应了。

  可是,历史往往会走向反面,金人灭了北宋,肆意强奸北宋的后妃宗室和民间妇女,后来南宋联合蒙古人灭金时,南宋的军人也施加了性报复,有人还把南宋军人强奸金后的情景描绘下来,题为《尝后图》,意即“尝尝金朝皇后滋味之图”。在佚名作家的《樵书》中,曾提到这幅南宋末年的《尝后图》说:

  ……又有宋人《尝后图》:一妇人裸跣,为数人抬舁,人皆甲胄带刀,有啮唇与乳及臂股者,至有以口其足者。惟一大将露形近之,更一人掣之不就。又有持足帛履袜相追逐者,计有十九人。上有题云:“南叱惊风,汴城吹动。吹出鲜花红薰薰,泼蝶攒蜂不珍重。弃雪拼香,无处著这面孔,一综儿是清风镇的样子,好将军是极粘罕的孟珙”。

  画中露出阳具准备强奸金后的将军是不是孟珙,有人提出质疑,但金被灭后,此情此景想必有之,即使孟珙没有这么做,别的将军也会这么做。无论是金人奸宋室后妃,还是宋人奸金室后妃,都是性暴行,女子都是悲惨的性牺牲品。

古代春官七十二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