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毕业论文 > 新闻传播学 > 在一次远足活动中(共10篇)

在一次远足活动中(共10篇)

在一次远足活动中(一):

一次远足活动中一次远足活动中,一部分人步行,
一次远足活动中,一部分人步行,另一部分乘一辆汽车,两部分人同地出发.汽车速度60公里/小时,我们的速度是5公里/小时,步行者比汽车提前30分钟出发,这辆汽车到达目的地后,再回头接步行这部分人.出发地到目的地的距离是20公里.问:步行者在出发后经多少时间与回头接他们的汽车相遇
(汽车掉头的时间忽略不计)?

汽车起步时步行者走了5*0.5=2.5公里,则相遇时汽车和步行者共走了20*2-2.5=37.5公里
37.5/(60+5)=15/26小时 即步行者出发15/26+0.5=14/13小时后与汽车相遇

在一次远足活动中(二):

在一次远足活动中,某班学生分成两组.第一组由甲地匀速步行到乙地后原路返回 第二

【在一次远足活动中】

(1)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为 8km, 乙、丙两地之间的距离为 2km;
(2)求第二组由甲地出发首次到达乙地及由乙地到达丙地所用的时间分别是多少?
(3)求图中线段AB所表示的S2与t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 (1)根据图象知道: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为8km,乙、丙两地之间的距离为2km;
(2)第二组由甲地出发首次到达乙地所用的时间为
8÷[2×(8+2)÷2]=8÷10=0.8(小时)
第二组由乙地到达丙地所用的时间为
2÷[2×(8+2)÷2]=2÷10=0.2(小时);
(3)根据题意得A、B的坐标分别为(0.8,0)和(1,2)
设线段AB的函数关系式为:S2=kt+b
根据题意,得
∴0=0.8k+b2=k+b��
解得k=10b=-8��
∴图中线段AB所表示的S2与t间的函数关系式为S2=10t-8,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是0.8≤t≤1

在一次远足活动中(三):

在一次远足活动中,某班学生分成两组.第一组由甲地匀速步行到乙地后原路返回
,第二组由甲地匀速步行经乙地继续前行到丙地后原路返回,两组同时出发,设步行的时间为t(h),两组离乙地的距离分别为s1(km)和s2(km),图中的折线分别表示s1,s2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
(1)求第二组由甲地出发首次到达乙地及由乙地到达丙地所用的时间分别是多少?
(2)求图中线段AB所表示的s2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

(1)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为 8 km,乙、丙两地之间的距离为 2 km;
(2)求第二组由甲地出发首次到达乙地及由乙地到达丙地所用的时间分别是多少?
(3)求图中线段 AB 所表示的 S2 与 t 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 t 的取值范围.
S(km) 8 6 4 2 0 A B 2 t(h)
【关键词】一次函数折线图
【答案】
(2)第二组由甲地出发首次到达乙地所用的时间为: 8 ÷ [2 × (8 + 2) ÷ 2] = 8 ÷ 10 = 0.8 (小时)
第二组由乙地到达丙地所用的时间为: 2 ÷ [2 × (8 + 2) ÷ 2] = 2 ÷ 10 = 0.2 (小时)
(3)根据题意得 A.B 的坐标分别为(0.8,0) 和(1,2),
设线段 AB 的函数关系式为: S 2 = kt + b ,
根据题意得: 0 = 0.8k + b 2 = k + b
解得: k = 10 b = -8
∴图中线段 AB 所表示的 S2 与 t 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S 2 = 10t-8 ,
自变量 t 的取值范围是: 0.8 ≤ t ≤ 1 .

在一次远足活动中(四):

在一次远足活动中,一部分人步行,另一部分乘一辆汽车,两部分人同地出发.汽车速度是每小时60公里,我们
速度是每小时5公里,步行者比汽车提前1小时车发,这辆汽车到达目的地后,再回头接步行这部分人.出发地到目的地的距离是60公里.问:步行者在出发多少时间与回头接他们的汽车相遇?(汽车掉头的时间忽略不记)速度是5公里\小时

步行者比汽车提前1小时出发,汽车速度是每小时60公里,出发地到目的地的距离是60公里:
那么一个小时后汽车到达终点,步行走了2个小时,共5+5=10km
设两者相遇需要时间为x
10+5x+60x=60
65x=50
x=10/13小时
所以一共需要2+10/13小时【在一次远足活动中】

在一次远足活动中(五):

(2013•灌南县二模)在一次远足活动中,小聪由甲地步行到乙地后原路返回;小明由甲地步行到乙地后也原路返回,但小明在返回途中走到丙地时发现物品可能遗忘在乙地,于是从丙返回乙地,然后沿原路返回.两人同时出发,步行过程中保持匀速.设步行的时间为t(h),两人离甲地的距离分别为S1(km)和S2(km),图中的折线分别表示S1、S2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
(1)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为______km,乙、丙两地之间的距离为______km;
(2)小聪由甲地步行到乙地的时间为______h,小明由甲地出发首次到达乙地的时间
5
6

(1)由题意得
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为10km,乙、丙两地之间的距离为2km.
故答案为:10,2;

(2)由题意得
小聪的速度为:20÷2=10km/时,小明的速度为:24÷2=12km/时
∴小聪由甲地步行到乙地的时间为10÷10=1小时,小明由甲地出发首次到达乙地的时间
为10÷12=
5
6
小时.
故答案为:1,
5
6


(3)线段AB的解析式为S2=kt+b,由AB经过点A(
5
6
,10)和点B(1,8),由图象得
10=
5
6
k+b
8=k+b

解得:
k=−12
b=20

∴S2=-12t+20(
5
6
≤t≤1).
答:AB所表示的S2与t间的函数关系式为S2=-12t+20,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为(
5
6
≤t≤1).【在一次远足活动中】

在一次远足活动中(六):

同学们参加一次远足活动,路途中要走一段平地并翻过一座小山,上山走的路程是其余路程的1/5,下山的路程是其余路程的2/7,平路走了990米.这次远足活动的总路程是多少?
,

【在一次远足活动中】

990÷【1-(1/5+2/7)】
=990÷18/35
=990×35/18
=1925(m)

在一次远足活动中(七):

某学校组织一次远足活动,计划 10 点 10 分从甲地出发,13 点 10 分到达乙地,
但出发晚了 5 分钟,却早到达了 4 分钟.甲乙两地之间的丙地恰好是按照计划时
间到达的,那么到达丙地的时间是( ).

原计划180分钟,实际上171分钟,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V1:V2=171:180
设按照原计划到达丙地需要时间t分钟:
V1*t=V2*(t-5)
所以:(t-5)/t=171/180
可知t=100分钟
可知:到达丙地的时间是11点50分.

在一次远足活动中(八):

某学校在某山区组织了一次远足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1是这次活动地区的等高线示意图
材料二:丹霞地貌是由陆相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具有陡峭坡面的各种地貌形态.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砂砾岩层巨厚,垂直节理发育.因在中国广东省北部韶关仁化县丹霞山有典型发育而得名(如图2).
材料三:在距今1.4亿年至7000万年间,丹霞山区是一个大型内陆盆地,后来经过复杂的地质作用形成今天的地貌形态.
(1)从图1看,所示地区的山脉走向是______;陡崖的相对高度不会超过______米.
(2)从岩石的成因上看,红色砂砾岩属于______.
(3)结合材料,推测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
(4)经过一天的考察,按预定计划,需搭帐篷宿营.现有A、B、C、D四个宿营地点可供选择,你认为哪个地点宿营最合适,并说明理由.

(1)根据示坡线和指向标方向,判断山脉的走向为南北方向.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公式为(n-1)*d≤H<(n+1)*d其中n代表陡崖处重合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高距.此处n为4,d为50,故H最大为250米,故最高不会超过250米.
(2)沉积岩代表性岩石有砂岩、页岩、石灰岩、砾岩,故为沉积岩.
(3)过程为先沉积后地壳抬升而后受到侵蚀而出入形成.故应为内陆盆地首先接受陆相红色砂砾岩沉积,后来地壳抬升,砂砾岩层被外力侵蚀切割,未被侵蚀的砂砾岩出露形成.
(4)宿营的地点选择应该是地形平坦开阔、视野较好、避免洪涝、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发生几率大的地区.
故答案为:
(1)南--北   250
(2)沉积岩
(3)内陆盆地首先接受陆相红色砂砾岩沉积,后来地壳抬升,砂砾岩层被外力侵蚀切割,未被侵蚀的砂砾岩出露形成.
(4)C地    地形平坦开阔,自然灾害影响小.

在一次远足活动中(九):

汽车速度60千米每小时,步行者5千米每小时,一次远足活动中,一些人步行,一些人坐车,步行者比汽车提前一
请告诉我每步的原因

设步行者在出发后x小时与回头接他们的汽车相遇,则汽车到达目的地后又返回来到遇到步行者在所用时间为:x-1-60分之60 小时,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步行者所走的路程+汽车到达目的地后又返回来到遇到步行者所形的路程=60公里,依此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解即可.设步行者在出发后x小时与回头接他们的汽车相遇,
由题意得:5x+(x-1- 60分之60)×60=60,
整理得6:5x=180,
解得:x= 13分之36(小时),
答:步行者在出发后 13分之36小时与回头接他们的汽车相遇

在一次远足活动中(十):

甲乙两校各一组同学举行一次远足活动,A组从甲校出发匀速歩行到乙校后,原路原速返回甲校,B组从乙校出发匀速歩行到甲校停留1h后,原路原速返回乙校,两组同时出发,设步行的时间为t(h) ,两组距离甲校的路程为s(km) ,图中的两条折线分别表示s和t之间的函数关系.
(1) 甲乙两校相距多远?A,B两组步行速度各是多少?
(2) 求图中线段GH所表示的S关于t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
(3) 经过多少时间两组学生第二次相遇?相遇时距离甲校多远?

(1)根据函数图象知道当S=0时表示从甲地到了乙地,由此可以得到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同样的方法得到乙、丙两地之间的距离;

(2)由图象可知,第二组一共走了2小时,总路程为8+2+2+8=20千米,即其速度为10千米/时,而其由甲地出发首次到乙地所走的路程为8千米,由乙地到丙地的路程为2千米,利用时间=路程÷速度即可求出两个时间;

(3)由(2)可知,A(0.8,0),B(0.2+0.8,2),设s2=kt+b,将A、B两点的坐标代入,建立方程组,即可求解.

 

(1)根据图象知道: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为8km,乙、丙两地之间的距离为2km;


(2)第二组由甲地出发首次到达乙地所用的时间为

8÷[2×(8+2)÷2]=8÷10=0.8(小时)

第二组由乙地到达丙地所用的时间为

2÷[2×(8+2)÷2]=2÷10=0.2(小时);


(3)根据题意得A、B的坐标分别为(0.8,0)和(1,2)

设线段AB的函数关系式为:S2=kt+b

根据题意,得

∴0=0.8k+b


2=k+b     

解得


k=10

b=-8     

∴图中线段AB所表示的S2与t间的函数关系式为S2=10t-8,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是0.8≤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