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毕业论文 > 古代文学 > 东汉末年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

东汉末年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时间:2009-12-02 04:12 古代文学 东汉末三大战役

东汉末年三大战役确立了天下三分的格局,三国时期正式形成。三国时期大大小小的战争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这三大战役,同时也是古代战争史上最为出众的战役之一。且东汉末年三大战役都使用了火攻战术,最终都是又火攻结束战役。

东汉末年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东汉末年三大战役共同点

东汉末年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1、三战都使用了火攻这一战术,并且都是最终由火攻战结束战争。

2、一般认为,这三战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当然,夷陵之战是否以少胜多是有争议的,例如《资治通鉴》就认为它是以多胜少。不过,这三战的确打得相当精彩,却是不争的事实。

3、三战在进行过程中都使用了“相持”这一战术,战争拖延的时间都比较长。尤其夷陵之战,战争的双方在山川综谷间相持了一年之久,可谓旷日持久。

4、这三战都是三国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之战,因而其战略意义非常重大。官渡之战使曹操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使他一跃成为全国实力最强的军阀。赤壁之战确立天下三分的历史格局,使三国的走向日趋明朗。夷陵之战则最终确立了天下三分的格局,使三国成为事实。

一、官渡之战

曹操VS袁绍,曹操胜。

东汉末年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经过一年多的对峙,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公元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公元207年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东汉末年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此战曹操善择良策,攻守相济,屡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烧袁军粮草,对获取胜利起重大作用,集中体现曹操卓越的用兵谋略和指挥才能,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反观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屡拒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地丧失良机。终致粮草被烧,后路被抄,军心动摇,内部分裂,而全军溃败。

二、赤壁之战

孙刘联军VS曹军、刘备,孙刘联军胜。

东汉末年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东汉末年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后实力迅速壮大,进而谋取益州,孙权屡次亲率大军进攻合肥,数战不利,损兵折将。曹操在退回北方后,休养生息五年,平定关中后才大举南征孙权。此战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型,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三、夷陵之战

蜀汉、五溪蛮夷VS东吴,东吴胜。

东汉末年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东汉末年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在夷陵之战中,陆逊善于正确分析军情,大胆后退诱敌,集中兵力,后发制人,击其疲惫,巧用火攻,终于以五万吴军一举击败气势汹汹的蜀军,创造了由防御转入反攻的成功战例,体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军事才能,表明他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至于刘备的失败,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兴师”,恃强冒进,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体作战指导上,他又不察地利,将军队带入难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之中;同时在吴军的顽强抵御面前,又不知道及时改变作战部署,而采取了错误的无重点处处结营的办法,终于陷入被动,导致悲惨的失败,自食“覆军杀将”的恶果,令人不胜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