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毕业论文 > 现当代文学 > 莫言《红高粱》中的色彩词

莫言《红高粱》中的色彩词

时间:2009-12-16 23:03 现当代文学 莫言红高粱简介

  色彩词的运用是莫言小说中的一大亮点,小说《红高粱》中的色彩词,既有对传统文化内涵的传承,也有打破常规的超常运用。

  在现当代文学中,莫言可谓是语言运用的大师。尤其是对色彩词的青睐和独特运用更成为其小说的一大亮点。他用色彩词凸物绘形,传神写意,为读者构筑了一个充满奇幻与想象的色彩世界。

  在色彩词的运用上,莫言既有对事物原汁原味地描写,然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却是他对色彩词的超常运用。历史悠久的色彩词具有体现中华民族传统观念、文化心态甚至社会偏见的文化涵义,如“红”历来就有“喜庆、吉祥、美好”等意义。但在莫言的小说中,色彩词与其它成分搭配,在具体语境下派生出了临时意义。这种超常脱离了对事物的忠实描绘,从而产生一种陌生效果,为读者塑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感性世界。这种独到之处来源于他对生活以及大自然独特而敏锐的洞察力,本文试以《红高粱》为例,探讨莫言在小说中对色彩词的超常使用及其产生的语用效果,其中“红”、“绿”是本小说色彩词文化涵义变异的典型代表。

莫言《红高粱》中的色彩词

  一、“红”文化涵义的变异

  说到红色,人们自然而然就会联想到火、太阳。在中国古代,“红”象征着尊贵,这源于古人对火和太阳的赞美与崇拜,反应到语言上体现为“红”、“赤”、“朱”等词的频繁运用上。为显示尊贵,皇帝和贵族们做的车子叫“朱轮”、“朱轩”。除此之外,“红”在传统文化中也象征着吉祥、喜庆、热烈、兴旺,如过年的时候贴红对联、挂红灯笼、发红包、放鞭炮,处处都显示出一片喜气红火的景象,“红包”、“红运”、“红榜”等词便是一种直观的体现。到了现当代,“红”还表示革命、成功、胜利,如“红色革命”、“红色娘子军”、“红星”、“红旗”。在伦理上,红色还表示一种赤诚、忠心。可见“红”的文化涵义是丰富而又积极向上的。

  在《红高粱》中,莫言既有对“红”文化涵义的传承,如“红高粱”的“红”便象征着一种生命的激情与热情,表现出对家乡人的赞美与尊重。但更多的例证表明,“红”显示出了一种不同于常规的文化义,是对其传统文化内涵的变异。体现在:

  (一)“红”暗示着激情和野性的自由,在《红高粱》中表现为男女之间的性意识、个性张扬与自由、对生命欲求的渴望。[2]如:

  (1)奶奶和爷爷在生机勃勃的高粱地里相亲相爱,两颗蔑视人间法规的不羁心灵,比他们彼此愉悦的肉体贴得还要紧。他们在高粱地里耕云播雨,为我们高密东北乡丰富多彩的历史上,抹了一道[酥红]。

  “酥红”在具体语境中被赋予了临时的意义,暗示着美与性。这“一道酥红”不仅引人遐想,充满性爱色彩,直观而大胆地暗示了年轻时的爷爷奶奶在那片高粱中进行充满性欲的“耕云播雨”,同时也展现出了他们身上那种充满野性、大胆与自由的个性,两颗不拘于世俗的心灵使得高粱地炫目多彩,让它在历史上留下绚丽的一笔。再如:

  (2)无边的高粱迎着更高更亮的太阳,脸庞[鲜红],不胜娇羞……父亲感到烦躁不安,公路还是枯死地躺着,高粱更加[鲜红]。

  (3)每穗高粱都是一个[深红]的成熟的面孔,所有的高粱合成一个壮大的集体,形成一个壮大的集体。

  例(2)、(3)中的“鲜红”“深红”不再是红高粱的普通颜色属性,它赋予了高粱人的精神状貌。在与日本鬼子抗衡的激战中,它象征着游击队高昂的生命力以及这种生命力下渴求奋发的情绪。

  (二)“红”暗示悲壮、悲凉、悲愤的情绪氛围。

  在革命时期,“红”往往也喻示着鲜血,体现战场的激烈与悲壮。而《红高粱》中“红”的超常使用,使得这些悲壮、悲凉的氛围中多了更多抽象色彩意义,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感官体验。如:

  (4)刘大号对着天空吹喇叭,[暗红色]的声音碰得高粱棵子索索打抖。

  (5)父亲看到泪水在奶奶腮上流过,就变[红]了。奶奶用烧酒洗了脸,把一瓮酒都洗[红]了。

  例(4)中“暗红色”与“声音”的超常搭配,渲染出现实的悲凉。例(5)中,罗汉大爷被日本兵粗鲁地带走,脑袋上的血染红了泪,染红了酒,悲凉中透露出对日本人恶行的的憎恨。

  二、“绿”文化涵义的变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颜色分为正色与间色。正色是自然产生的色,为尊贵的颜色,间色是颜色混合产生的色,是贱色,带有卑微低贱之义。而“绿”正属于间色,如古代小官员的衣服被称为“绿衣”;“绿帽子”代表男女之间爱情与婚姻的不忠。

  近现代以来,环境的恶化、人们认知的提高使“绿”的文化内涵也逐渐改变。一方面,因为“青”与“绿”的同义关系,“绿”象征着青春、希望、生机盎然,如充满活力与朝气的年少阶段被称为“青春期”。另一方面,绿色又象征着一种和平、宁静、安全的感觉。

  在莫言的小说中,“绿”突破了常规涵义切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文化义。在《红高粱》中,“绿”的超常使用暗示的是一种恶劣的环境、现实的邪恶和人性的肮脏。[2]如:

  (6)那最远的地方,与[铁青色]的穹窿边缘连结着的高粱上,也同样地,呈现出日出时动人的凄婉悲壮情景。

  (7)他的脸肿得透亮,双眼成了两条细缝,两道[深绿色]的光线,从他的眼里射出。

  例(6)中,“铁青色的穹窿”给人以凄清、悲凉的感觉,如同此刻的环境一样,游击队伍在严肃的氛围中等待着日本鬼子的到来。接下来是一场残酷的战争。例(7)中,罗汉大爷遭受到日本兵类似凌迟的酷刑,眼里“深绿色”的光是不常见甚至不合常理的,这里的运用却体现了日本鬼子恶劣之极的行径,也体现了罗汉大爷内心的不甘与愤恨。

  三、“红”与“绿”的组合产生奇异、悲壮而严肃的情境氛围。

  在色彩学中,“红”和“绿”是一对补色,两者的组合会产生鲜明的新奇的对比效果,这也是色彩词的一种超常运用。在《红高粱》中,“红”、“绿”组合搭配修饰事物或环境,从而产生了较固定的语境义。如:

  (8)破雾中的河面,[红红绿绿],严肃恐怖。

  (9)我父亲和大家一样都半边脸[红]半边脸[绿]。

  (10)奶奶的血把父亲的手染[红]了,又染[绿]了;奶奶洁白的胸脯被自己的血染[绿]了,又染[红]了。

  在其他文学作品中,用“红红绿绿”修饰“河面”并不常见,在这里,“红”、“绿”本身的组合及其与“河面”的搭配,渲染出了一种诡异奇特,而又严肃恐怖的氛围。例(9)中,游击队伍中有人受了伤,这似乎是不好的开端,但与日本兵还有一场硬仗要打。脸色半红半绿不仅是父亲和游击队员内心波动不安的体现,也渲染了环境的险恶以及对日本鬼子的愤恨。例(10)中。奶奶被日本兵打中,她的血染红又染绿了父亲的手,这种奇异的表达突显了奶奶死去场景的悲凉气氛。

  四、色彩词超常搭配的语用效果

  色彩词的超常使用是莫言小说中的一大亮点,它突破了对事物性质属性的忠实描写,在产生陌生效果的同时让读者对这个小说世界有了更深一层的体悟。首先,在《红高粱》中,色彩词的超常使用展现了人物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许多事物本无情绪和想法可言,但通过色彩词的移用、通感等手法赋予了它们人的情感,也从侧面体现了小说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其次,色彩词的超常使用也体现了莫言对生命世界的独特理解与感受。[3]他不局限于颜色本来的文化内涵,而是结合自己的经历以及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赋予色彩词新的涵义,并成功地达到了新奇的陌生效果。莫言对色彩词的超常运用在小说语言发展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它的探讨也是笔者仍需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