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毕业论文 > 经济法 > 学习方法探究新闻稿(共10篇)

学习方法探究新闻稿(共10篇)

时间:2011-06-02 05:31 经济法

篇一:学习方法探究新闻稿

在实验中学习科学探究方法时,我们首先要学会对物质及其变化过程的现象进行______和______.在设计“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时,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的三个阶段进行观察.

在实验中学习科学探究方法时,我们首先要学会对物质及其变化过程的现象进行细致观察和如实记录.在设计“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时,可分为 点燃前、燃着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观察.
故答案为:细致观察    如实记录    点燃前   燃着时    熄灭后.

篇二:学习方法探究新闻稿

(2012•贵阳)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锁定探究目的,理清探究思路是探究过程中分析问题时常用的方法.请利用图中的装置对相关问题展开探究.

实验目的:
①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备和性质.
②探究酸碱盐的性质.
实验信息:
①大理石中的杂质不参加反应且难溶于水.
②B装置中铜网用粗铜丝固定,铜网和粗铜丝不参加反应.
③探究过程不考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实验的影响.
实验步骤:
①连接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将块状大理石置于B装置的铜网上.
②关闭止水夹K2,打开止水夹K1,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B装置中装入稀盐酸,使其浸没大理石后关闭分液漏斗活塞.
(1)B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CaCO3+2HCl=CaCl2+H2O+CO2↑,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
(2)A装置中的实验现象是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Ca(OH)2+CO2=CaCO3↓+H2O.
③当B装置中的物质仍在反应时,关闭止水夹K1,打开止水夹K2.一段时间后观察到:B装置中反应逐渐停止,C、D装置中溶液为红色,且D装置中有沉淀生成.
(3)D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2+Na2CO3=CaCO3↓+2NaClCaCl2+Na2CO3=CaCO3↓+2NaCl.
[实验拓展]反应结束后对C、D装置中的溶液进行以下探究.(提示:溶质不考虑酚酞)
(4)C装置溶液中一定含的离子有钠离子、氯离子、氢氧根、钙离子钠离子、氯离子、氢氧根、钙离子.
(5)D装置溶液中一定含有溶质NaCl,原因有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氯化钠.
(6)D装置溶液中溶质组成的可能有氯化钠和氢氧化钠;氯化钠、氢氧化钠和氯化钙;氯化钠、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氯化钠和氢氧化钠;氯化钠、氢氧化钠和氯化钙;氯化钠、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7)如需完全除去D装置溶液中除NaCl以外的其它溶质,你选择的物质是碳酸钠与稀盐酸碳酸钠与稀盐酸.

(1)用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复分解反应;故答案为:CaCO3+2HCl=CaCl2+H2O+CO2↑;复分解反应;
(2)二氧化碳一般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故答案为: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a(OH)2+CO2=CaCO3↓+H2O;
(3)D装置中发生的反应是: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氯化钠,配平即可;故答案为:CaCl2+Na2CO3=CaCO3↓+2NaCl
(4)C装置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氯化钠、氯化钙、氢氧化钠;故答案为:钠离子、氯离子、氢氧根、钙离子;
(5)D装置溶液中一定含有溶质NaCl,原因有: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氯化钠.故答案为: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氯化钠
(6)D装置溶液中溶质一定有氯化钠和氢氧化钠,氯化钙和碳酸钠可能没有,也可能有氯化钙和碳酸钠中的一种,因为氯化钙和碳酸钠不能共存.故答案为:氯化钠和氢氧化钠;氯化钠、氢氧化钠和氯化钙;氯化钠、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7)如需完全除去D装置溶液中除NaCl以外的其它溶质,可以用过量的碳酸钠除去氯化钙,用盐酸除去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故答案为:碳酸钠与稀盐酸

篇三:学习方法探究新闻稿

——是学习化学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法,——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法,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实验方案设计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学习方法探究新闻稿】

篇四:学习方法探究新闻稿

阅读下面的关于学习方法的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自己为例进行实验,他本来记住了13个毫无意义的音节,1小时后,只记住44.2%,遗忘了55.8%;两天后,他只记住了记忆材料的27.8%,遗忘了72.2%,但是,在这以后,他遗忘的内容就不多了.
材料二:张老师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篇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复习,一天后记忆率为36%,一周后只剩13%.乙组按艾宾浩斯记忆规律复习,一天保持记忆率为98%,一周后保持86%
材料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
“重复是学习之母.”——德国哲学家狄慈根
(1)材料一,二启示我们————
(2)孔子和狄慈根的名言启示我们:————
(3)综合以上三则材料,你认为今后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怎样合理安排复习呢?————

(1)材料一,二启示我们————A.大多数遗忘发生在学习结束后的一个小时之内;B.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逐步递减,最后趋于稳定;C.重新学习(复习)比第一次学习后不复习记忆效果要好得多.
(2)孔子和狄慈根的名言启示我们:————最好的学习方法是不断的复习学过的内容,不要贪多求快,一步一个脚印,才能真正学到、学好知识.
(3)综合以上三则材料,你认为今后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怎样合理安排复习呢?————根据遗忘曲线规律,学习最好不要超过一小时,第一次复习最好在2个小时之后,第二次复习放在一天之后(第二天起),第三次复习放在三天以后(第四天起),第四次复习第五天以后(周末总结).

【学习方法探究新闻稿】

篇五:学习方法探究新闻稿

  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我们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展开探究:
  探究主题一 东西方的古代哲学与教育思想
  材料一 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把“智”(智慧)、“仁”(仁德)、“勇”(勇敢)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是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
  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就是知识”(或“道德就是知识”)。其涵义,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认为:“美德由教育而来”。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的相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主题二 宋明理学与西方人文思想
  材料二 14—18世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当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时候,中国的理学逐渐兴盛、发展并占据统治思想地位;当欧洲发生宗教改革运动的时候,中国出现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当欧洲发生启蒙思想运动的时候,中国清代大兴“文字狱”。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做人”,与宋元时期的理学家相比,欧洲文艺复兴的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主题三 西学东渐
(3)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列表格。
(4)通过以上探究,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东西文明的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都看到美德与智慧之间的联系;都重视教育的作用。
(2)与宋元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不同,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性、追求个人幸福,倡导个性解放,要求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
(3)①“中体西用” ②儒家思想影响深远;资产阶级力量弱小。③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④尊孔复古”逆流;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⑤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4)结论:加强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有助于促进人类历史的进步;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吸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对待东西方文化要坚持 “继承与发展”、“传承与创新”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篇六:学习方法探究新闻稿

科学探究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假设和验证是探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了探究“铁丝可以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同学们将一根火柴梗塞入一段螺旋状“铁丝,(可能是纯铁铁丝或含碳铁丝)末端,将它固定,用镊子夹住“铁丝”,然后将火柴在酒精灯上点燃,将“铁丝”由集气瓶口向下慢慢伸入,观察现象:
(1)甲同学只发现“铁丝”红热一下,就没有观察到其它现象,请你分析铁丝没有燃烧的可能原因是 ——;(只答一条)
(2)乙同学发现“铁丝”在纯净氧气中燃烧起来,观察到火星四射,并有黑色固体生成,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为了找出“铁丝"在纯氧中燃烧“火星四射”的原因,根据现有实验用品:细纯铁铁丝、细含碳铁丝、镁条、集气瓶装的几瓶纯氧气、酒精灯、火柴和镊子等,你能提出的假设和验证方法有:
a.假设1.——,验证方法是——;
b.假设2.——,验证方法是——.【学习方法探究新闻稿】

(1)氧气的浓度不高;
(2)3Fe + 2O2 = (点燃)= Fe3O4 这个反应方程式,在初中的课本是绝对出现过的~~
(3)a 是纯铁丝和氧气发生反应,验证方法就是分别把细纯铁铁丝、细含碳铁丝按上面的方法拿到集气瓶中去烧~~,如果细含碳铁丝没有出现“火星四射”而细纯铁铁丝出现“火星四射”,则说明假设正确;
b 是火柴在纯氧气中燃烧,产生了“火星四射”,直接把火柴点着了放进集气瓶中,看是否出现“火星四射”.

【学习方法探究新闻稿】

篇七:学习方法探究新闻稿

你从科学家身上学到了哪些科学探究的方法

我认为具有渊博科学技术水平、优秀个人素质和职业道德、能为追求真理执着奋斗的人就称为科学家.
科学家探索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各有各的研究方向或主题,探索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我耳闻目睹一些科学家的事迹,初步感觉应该学习科学家共有科学探究的方法或说是精神有:
1、刻苦学习;每一个科学家都有一段刻苦学习的历程,因为这是科学探究的基础,是掌握渊博知识的必经之路;“站在巨人肩膀上”;
2、持之以恒;不畏困难,不畏艰险,血战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
3、勇闯新路;不畏权威,不畏教条,想别人不想的方法、做前人不做的事情;
4、在具体的探究中,大胆设想,精心安排,巧妙实施,灵活运用本学科、相关学科,甚至是跨学科的知识、方法等,来达到探索究究的目的.

篇八:学习方法探究新闻稿

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小明同学在研究某气体(纯净物)的性质时做了如下实验:
“将铜丝绕成螺旋状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铜丝表面由光亮的红色变化为黑色;趁热将表面变黑的铜丝放人盛有这种气体的集气瓶中并密闭集气瓶,观察到铜丝表面的黑色又变为光亮的红色.”
上述变化中黑色物质是(写名称)______,根据实验现象推断这种气体可能是(要求写一种)______. 如果要验证你的推断,在上述密闭的集气瓶中,还需继续进行的实验是(步骤、现象、结论)______.通过以上探究,该气体具有的化学性质:______.
(2)为了探究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生成具有酸性的物质,甲、乙两同学分别设计了探究实验的方案.甲同学的实验方案是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如图甲所示.乙同学的实验方案是取四朵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按图乙进行实验,观察小花颜色变化(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

请你对甲、乙两同学的实验探究方案进行评价:
①哪个同学的方案合理______.
②方案合理的理由是______.

(1)铜在空气中灼烧生成黑色的氧化铜,一氧化碳能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验证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的方法是通过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看是否变浑浊.
(2)乙同学的方案排除了水,二氧化碳等因素的干扰,能获得准确的结论.
故答案为:(1)氧化铜,一氧化碳;向反应后的密闭集气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原来的气体是一氧化碳(答案合理即给分);还原性
(2)①乙同学的方案合理.
②乙同学通过对比实验,排除了水、干燥的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从而证明了二氧化碳与水结合生成酸性物质.甲同学则不能证明.(答案合理即给分)

篇九:学习方法探究新闻稿

(2008•东城区一模)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某校学生在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实验并将实验情况记录如下: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铝片表面有气泡产生 没有明显现象
(1)写出铝片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提出问题:铝片放到稀硫酸中为什么没有气泡?
(3)猜想与实验:针对发现的问题,同学们提出了大胆的猜想和认真的讨论,并根据提供的实验用品进行了实验探究,得出了初步结论.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并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用品:10%的稀盐酸、10%的稀硫酸、30%的稀硫酸、相同大小的铝片(若干)、氯化钠、硫酸钠、试管、试管夹、酒精灯、镊子、药匙、砂纸.
问题猜想 实验操作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相应的结论
猜想(一):
反应与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否有关?
______
有少量气泡产生 硫酸溶液中溶质
的质量分数对反
应有影响
猜想(二):
______
有少量气泡
产生
______
猜想(三):S
O2−4

(1)铝与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铝与氢气,其方程式为:2Al+6HCl=2AlCl3+3H2↑(3)猜想一:反应与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否有关?说明是改变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进行的实验,因此取一支试管,加入一块铝片,然后加...

篇十:学习方法探究新闻稿

(37分)自主探究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探究一]
城邦即城市国家( city - state),通常由一个中心城市和周围的乡村构成。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上产生过不同形态的城邦。中国春秋以前的诸侯国也可以视为一种城邦形态。孟子说:“公侯皆方百里。”(《孟子·万章(下)》)这就是一个城邦的大小规模。
比较中国古代城邦和古希腊的雅典城邦,完成表4。(8分)
表4
 
春秋以前的中国
古代希腊的雅典
主权的归属
 作为天下共主的天子

官员的产生

 选举和抽签
土地所有权

 公民的私有土地
工商业状况
 官府控制,规模小

[探究二]
(近代中国)18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渗透,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西方文明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观或宗教的优势,而是依靠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优势,这在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两个强势文明的猛烈撞击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18世纪末叶以来,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的原因。(6分)以19世纪40—70年代为例,概括近代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的撞击给中国带来的经济影响。(6分)
[探究三]
1915~1923年:1915年,辜鸿铭写成《中国人的精神》,其目的是“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1923年,柳诒徵完成《中国文化史》,其主旨是“让学生看到中国文化的全貌和真象,也让青年们自己理解中国文化是否真的一文不值”。
1938~1945年:一批重要的历史学术书籍在这个时期出版,如周谷城的《中国通史》,钱穆的《国史大纲》,张荫麟的《中国史纲》,缪凤林的《中国通史要略》,吕思勉的《吕著中国通史》和柳诒徵的《国史要义》。
(3)结合各自时代背景,分别说明近代中国出现上述两种文化现象的原因。(8分)
[探究四]
(20世纪后半叶,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自由的全球贸易体系以及稳定而灵活的汇兑体系为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快速增长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外国投资和外国贷款等形式的资本流动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也组建了区域性经济团体,如“东南亚国家联盟”,致力于消除地区间的贸易壁垒。
——摘自沈汉主编《资本主义史》
(4)依据材料,概括20世纪后半叶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6分)根据所学知识,简述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3分)


(1)①城邦的全体公民②宗法制度和世卿世禄 ③作为国有土地的井田制 ④工商业发达。(8分)
(2)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殖民扩张。(4分)中国闭关锁国,日趋落后。(2分)
影响: 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企业兴办;民族工业出现;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6分,任答三点)
(3)1915~1923年,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号召“打倒孔家店”,引发了否定和怀疑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思潮;(2分)一些思想家对此表示不满,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价值。(2分)
1938-1945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2分)一些史学家为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国历史中挖掘资源,弘扬民族精神,发挥历史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2分)
(4)表现:国际经济体系的发展;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区域性经济组织成立。(6分)
关系: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最终归宿。(3分;如写出两者的对立关系也可得2分,但总分不超过3分)

本题主要考查中西方政治经济的比较。
第(1)问,结合中国古代城邦和古代希腊的相关史实即可得出答案。
第(2)问,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的原因。主要从当时的中国和西方政治和经济情况来考虑。影响主要从促进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这个角度来考虑。
第(3)问,近代中国出现上述两种文化现象的原因。这主要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考虑。
第(4)问,概括20世纪后半叶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依据材料信息,对材料信息进行整合,得出答案。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