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脑力倍增 > 高智商名人 > 姓邵的名人(共9篇)

姓邵的名人(共9篇)

姓邵的名人(一):

"缪"在做姓氏的时候念什么、?

miǎo
[缪氏属地]
兰陵郡,今山东峰县一带.
[缪氏来历]
《元和姓纂》记载:“缪,立木,秦缪公之后,以谥为氏,或作穆.”春秋时,秦国的秦穆公原出于嬴姓,是春秋时“五霸之一”.秦穆公的谥号为“缪”,古代“穆”与“缪”二字通音通用,所以秦穆公又作秦缪公.他的子孙后世有以其谥号为姓,称缪氏.望族居兰陵郡(今山东峄县东).
[缪氏名望]
西汉经学博士缪生,后汉名士缪彤,三国时文学家缪袭,元代经学家缪主一,明代医学家缪雍,清代女画家缪嘉惠等都是留名青史的缪姓杰出人才.
缪,古时,“缪”与“穆”同音通用.春秋时期,秦穆公也称秦缪公.他有庶子以他的谥号“缪”为姓,称为缪氏.缪袭,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人.他撰述很多,其中《魏鼓吹曲》12首大多为歌颂曹操功业的作品.
[缪氏名人]
在我国历史上,青史留名的缪彤和缪斐等人 .后汉的缪彤,是位孝悌之士.据说,他有兄弟4人,一向共有财产,后来三个兄弟分别娶妻,纷纷要求单过,而缪彤知道此事后,就“掩户自责”,检讨有没有对不起兄弟的地方.这种真诚的表现,使得弟弟,弟媳大受感动,马上向长兄谢罪,自此不再提分家的事,而缪氏一家,也越来越兴盛,成为“兄弟一条心”的楷模.缪氏名人,还有三国时的文学家缪袭;元经学家缪主一;明医学家缪雍;清缪嘉惠,女,云南人,著名书画家,据说慈禧太后的书画大多出自其手.
缪氏
172
历史来源
「经」源出:
一、出自嬴姓.以谥号为氏.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以谥为氏》所载,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希荣,谥号为“缪”(同“母”).读音为“妙”.
家族名人
缪瑜
宋代江西人.官进贤令,擅长写诗,着《崆峒集》.
缪恭
明代天台县人.弘治初年(公元1488年),孝宗下诏书求吏民直言,恭上书陈六事:保神器、崇正学、绍绝属、怀旧勋、革冗员,皆人所不敢言者.
缪元德
宋代人.知抚州,宽厚爱民,建米仓祟米,活饥民,掩遗骸,皆出己俸.
地望分布
山东省枣庄及藤县(现为滕州市)东南

姓邵的名人(二):

杨姓的由来
杨姓的故事或由来,欢迎回答~

杨 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三点一.
寻根溯源
杨姓来源有五:
1、杨侯苗裔说.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载,杨出自姬姓,晋武公(唐叔虞之子燮的十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今山西洪洞东南范村东古城一带),称杨侯,其子孙以国为姓.
2、女吉姓杨国说.此说不见于传世文献,而见诸出土文物(据李学勤《中华姓氏谱》),女吉姓杨据说要早于姬姓杨.
3、羊舌后嗣说.姬姓杨国灭于晋,杨地成为晋大夫羊舌氏的食邑,这样杨也成为羊舌氏的姓;另说羊舌氏为杨侯伯侨之子,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4、杨孙孑遗说.据《左传》记载,秦穆公有大夫名杨孙,因失职而奔于宋,其后裔孙姓杨.
5、出自赐姓或他族他姓改杨姓而来.如三国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部分人姓杨;鲜卑莫胡卢氏被北魏孝文帝改杨姓,福建宁化有林姓迁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另据《北史》记载,杨义臣本姓尉迟氏.
得姓始祖
杨伯侨.周朝初年,周武王去世,年幼的成王继位,因有“桐叶封王”之金口玉言,其弟唐叔虞被分封在唐.唐叔虞之子燮后来做了晋侯,又传了十代,至晋武公,武王之长子诡诸继位为晋献公,次子伯侨则被分封于杨,称杨侯.这样,杨伯侨就成为杨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起源于山西境内的杨姓,为晋所灭后,便向西播迁,首先入陕西冯翊(今陕西大荔),后又有迁至今山西霍州,尔后繁衍至今河南境内.在春秋战国之时已有杨姓人迁江汉地区(今湖北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他们向东南迁至今江西一带;与此同时,又有自山西迁往江苏、安徽的杨姓,这样杨姓便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秦汉之际,已有杨姓人迁居四川,尚书仆射杨璇,迁居浙江会稽.魏晋南北朝时期,除著名的弘农杨姓世居陕西华阴,氐族杨姓世居甘肃仇池外,已有不少杨姓人因社会动荡之故而向江南播迁,也有不少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改姓杨,另弘农杨震十世孙杨惠嘏任太原郡守,其玄孙即为隋文帝杨坚.唐末为避安史之乱而引发中原杨姓再次大批南迁,这一时期,杨姓有迁朝鲜半岛者.宋时,有杨无敌杨业居山西太原,杨贵迁居贵州播州,由此可见,到宋代时,杨姓已分布于江南广大地区,并以福建为其播迁的中心.元朝末年以后,以广东、福建、浙江沿海为移民海外的原居地,杨姓人便开始了较大规模的海外移民,迁居地也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各国.明朝永乐年间,浙江绍兴人杨云川曾随军渡海至北婆罗州(今马来西亚河巴州),并与当地酋长的女儿结婚,公主后因杨云川遇难而投海殉节,在当地传为佳话.清代乾隆年间,福建沿海人杨阿秋去印度经商,并修建了一座中国城,近代以后,又有杨姓去欧美或澳大利亚定居.如今,杨姓在我国分布极广,尤其在长江流域的省份分布最多,杨姓的分布规律,历史上最初由黄河中游、华山脚下向四周播迁,以及由北方向南方播迁,海外则以东南亚为主.
郡望堂号
杨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主要有:
1、弘农郡,治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
2、天水郡,治所在平襄(在甘肃通渭西北);
3、河内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县西南).
堂号:
“光裕”、“赐书”、“崇本”、“清白”、“务本”、“四知”、“绍兴”、“瑞 本”、“绍先”、“河东”、“栖霞”、“秦和”、“鸿仪”、“安阳”、“鸿山”、“新杨”、“道南”、“信海”、“北山”.
宗族特征
1、辉煌显赫千余年,竞相贵显各争先.从秦汉魏晋时期的四世三公(杨款、杨震、杨彪)和西晋三杨(杨骏、杨珧、杨济),到隋朝杨姓成为国姓,再到唐朝杨姓成为一个宰相辈出的姓氏(共有十一位宰相),再到宋朝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其杨姓风光不言而喻.
2、家规家训教诲后人.如宋代诗人杨万里,自撰家训写道:“……片瓦条椽,皆非容易;寸田尺地,毋使抛荒.懒惰乃败家之源,勤劳是立身之本.大富由命,小富由勤.男子以血汗为营,女子以灯花为运.夜坐三更一点,尚不思眠;枕听晓鸡一声;全家早起…….”谆谆教诲,跃然纸上.
名人精粹
杨震: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宰相,天下有名大儒,有“关西孔子”之美誉,他廉洁奉公,刚直不阿.杨坚: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公元五八一年建立隋朝,他励精图治,改革兵制,于公元五八九年灭陈,结束了东晋十六国以来二百七十余年的南北分裂局面.杨炯:华州华阴人,初唐四杰排名第二,其诗尤以描写军事题材的边塞诗影响最大,有《杨炯集》传世.杨玉环:唐朝蒲州永乐独头村(今山西永济)人,被誉为盛唐第一美人,为唐玄宗宠妃,安史之乱中,军队哗变,最后魂断马嵬驿(今陕西兴平).杨业:北宋大将,杨家将奠基人.在北汉刘崇时就勇猛善战,所向克捷,号为“杨无敌”,后随刘崇降宋,公元九八六年,因潘美、王亻先见死不救,被辽精兵所俘,后绝食而死.杨延昭:民间俗称“杨六郎”,杨业之子,久经沙场,智勇兼备,防守边关二十余年,因操劳过度,五十七岁时死于军前.杨万里: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宋代诗人、学者,其诗作甚丰,有《江湖集》、《荆溪集》等九种专集,后并集为《诚斋诗集》,其他作品编为《诚斋集》,为宋朝四大家之一.杨士奇:江西泰和人,明朝宰相,与杨荣、杨溥并称“三杨”,他为官清廉,爱惜人才.杨慎:四川新都人,生于北京,明朝状元,其文名满天下,才气超群伦,有著作《升庵集》和散曲《陶情乐府》传世.杨秀清:广西桂平人,太平天国领袖,封东王,节制其他诸王,后居功自傲,萌生野心,天京事变中被杀,太平天国从此由盛转衰.杨深秀:山西闻喜人,进士及第,戊戌六君子之一,其狱中诗为世人所传诵.杨锐:四川绵竹人,戊戌六君子之一.杨虎城:陕西蒲城人,国民党高级爱国将领,发动西安事变,促使国共统一抗日.杨振宁:祖籍安徽合肥,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后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并定居,一九五七年,因发现宇称不守恒原理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姓邵的名人(三):

以《离骚》为例,试分析屈原作品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20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
屈原的身世记载屈原身世的材料,以《史记·屈原列传》较早而具体.司马迁之前,贾谊在贬谪长沙途经湘水时,曾作赋以吊屈原.文中引用了屈原《离骚》及《九章》中的一些篇章,转述屈原的思想和遭遇,与《史记》所载完全契合.和司马迁同时代而年辈稍早的有东方朔作《七谏》,庄(东汉人避讳作严)忌作《哀时命》,都是摹仿屈原的作品,文中所述屈原的思想和遭遇,也与《史记》所述相接近,所以《史记》所载屈原事迹是基本可信的.当然,传中也有偶然失叙或史实错记之处.
近代少数学者对屈原的存在表示怀疑的说法是缺乏根据的.
《屈原列传》说屈原名平,字原.而《离骚》中则自称名正则,字灵均,这是前者的转写化名.“正则”与“灵均”是平和原二字的引申义.
关于屈原的出生年月日,《离骚》中自述:“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对此有不同解释,大致可分两说:一是王逸说,他认为“摄提”是“摄提格”的省称,屈原生于“太岁在寅,正月始春,庚寅之日”,即寅年寅月寅日;二是朱熹说,他认为“摄提”是天上星座名,并不说明什么年份,两句只是说屈原生于寅月寅日,但年份不明.二说之中,王逸说更为流行,但因所据历法不同,结论各异.浦江清推定屈原于楚威王元年(公元前339)正月十四日生,这一结论较为精细.
屈原的远祖是颛顼高阳氏,应是夏氏族的一部分.据《史记·楚世家》说,高阳氏六代孙名季连,是楚的创业始祖,姓.周成王时,季连的曾孙熊绎受封于楚,居丹阳(今湖北秭归),传至熊通(一作达),就是楚武王.其子瑕,封采邑于屈,子孙就以屈为氏,所以屈是楚国姓的分支.自春秋以来,屈姓历世都担任楚国的显要职位,担任高级官职莫敖的有屈重、屈完、屈荡(前后两见)、屈到、屈建、屈生等,多半是父子相传.
屈原的父亲,《离骚》中称其名为伯庸,可能也是化名.另外,传说中屈原还有一姊.
屈原所得姓的屈地,今已很难确指在何处.屈原故里只能据汉以后各家之说来推断,诸说中以丹阳秭归的传说为最多.丹阳即楚始封之地.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注》引袁山松《宜都记》说:“秭归,盖楚子熊绎之始国而屈原之乡里也,原田宅于今具存”,“秭归县东北数十里有屈原旧田宅,虽畦堰縻漫,犹保原田之称也.县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累石为室基,名其地曰乐平里.宅之东北六十里有女媭庙,捣衣石犹存.”这是汉魏以来关于屈原故里的最具体的说法.
屈原的政治活动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重要政治家.他的一生在激烈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度过.了解他的政治活动经历,是研究屈原思想和文学成就的重要前提.
自屈瑕任莫敖后,这个职位几乎全由屈氏子孙世袭.其职位仅次于令尹.《屈原列传》说屈原曾为楚怀王左徒.据现有史料可以考知的战国时期担任过楚左徒的,仅屈原与春申君二人.春申君以左徒升为令尹,与楚旧制莫敖升为令尹相同.而从《屈原列传》所载屈原在内政、外交方面担负的职责来看,左徒亦与莫敖职位相当,可能就是春秋时代的莫敖.屈原与怀王同祖,他当左徒,是以宗亲而任重臣.
屈原在政治上的活动,据《屈原列传》所载,并用屈原作品相印证,主要有:内政方面辅佐怀王,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外交方面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于齐.
屈原的政治活动是和当时历史发生变革的情况相联系的.春秋时期周王朝的统治制度已不能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要求,诸侯国家都已自成中心,相互争霸,楚国的形势与中原各国有相似之处,并由于地理和政治上的有利条件,发展成新兴大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实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经过长期兼并,形成了七雄并峙的新局面,其中又以秦、楚为最强.
屈原辅佐楚怀王,正在七雄激烈争斗之时.屈原起初很受怀王信任重用,怀王让他“造为宪令”,即主持国家政令的起草、宣布等事项.“宪令”涉及推行变法之事.楚国在悼王时,已有吴起变法的先例.怀王初年,也想有一番作为,曾争到合纵之长,因而屈原希望变旧更新,一度受到怀王的支持.可是,楚国的变法本来就不够彻底,政权主要掌握在贵族重臣手中,他们为了保持个人禄位而反对变法.
当时楚国朝廷中佞臣充斥,与屈原同列的有上官大夫.他心怀嫉妒,与屈原争宠,屈原起草宪令未定,上官大夫欲夺其稿,屈原不予,他就向怀王进谗言,说:“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怀王庸懦昏聩,不加辨明,就怒疏屈原.屈原的被疏远,根本原因在于他的政治改革计划触犯了贵族利益,遭到旧贵族们的中伤打击.
屈原和旧贵族集团的斗争,还表现在对外政策上.屈原分析了当时形势,坚决主张联合齐国、抗击秦国的策略,这是对楚国有利的正确策略,怀王曾采纳他的主张,并派他出使齐国.屈原被疏远后,秦国派张仪出使楚国,以土地诱惑楚怀王.目光短浅的怀王就改变了对外政策,采取绝齐亲秦方针,结果使楚国在政治上、外交上吃了大亏.怀王恼怒,又轻率出兵伐秦.由于没有齐国的支援,被秦国打得大败,还丧失了汉中之地.在危殆的形势下,屈原曾被怀王再次派往齐国,以图修复两国交好.但不久,秦昭王又提出秦楚两国联姻,要与楚王会面,屈原谏阻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怀王之子子兰却劝怀王去秦,说:“奈何绝秦欢?”怀王终于去了秦国,果然被扣留,最后客死于秦.当时屈原已被逐出朝廷,流放到汉北地区.
楚怀王死了以后,长子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当时,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怀王入秦的过错,所以,屈原受到广泛的同情.但子兰非但不思其过,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诽谤屈原.顷襄王在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大约此时郢都在庄暴郢之后,“百姓震愆”,“民离散而相失”,他只得去故乡而就远.辗转流离在沅、湘一带大概有九年之久.他远离故国,又无职位,对于国家、宗族之事只有悲叹而已.于是,他又慢慢地顺着沅江,向长沙走去.屈原回楚都既不可能,远游、求贤又不成,这时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于汨罗江中,以明其忠贞爱国之怀.
除左徒外,屈原还曾担任过“三闾大夫”一职.三闾即楚宗室昭、屈、景三姓聚居之所,三闾大夫应当就是春秋、战国以来晋、鲁等国的公族大夫,职务是管理宗族事务,教育贵族子弟,汉代的宗正与之相当.屈原之为三闾大夫,肩负着教育宗族胄子的重任.这在《离骚》中有很清楚的表述:“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时乎吾将刈.”他为培养后备人材付出了大量心血,但结果却是“兰芷变而不芳,荃蕙化而为茅”,他辛勤培育的一批人,竟变成了反对自己的敌对力量,使他感到极大的苦痛.
屈原的思想和创作屈原学识渊博.他对天文、 地理、礼乐制度、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传说,都很熟悉;对于春秋以来各大国的历史和一些重要人物,也很了解;而对楚国先王的创业史,尤为精熟.在这广阔的领域里,他总结了许多经世治平之理,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在屈原的作品中,随处都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感情.
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他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改变楚国的政治和社会的现实,使楚国强大起来.他热烈颂扬古代的圣君如尧、舜、禹、汤、后稷、文王以及齐桓、晋文和楚之三后等,热烈颂扬古代的贤臣如伊尹、傅说、吕望、周公、宁戚、箕子、介子、比干、伯夷、叔齐、伍子胥及楚之子文等.他还用对比的方法讲一些非圣之君如桀、纣、羿、寒浞、浇等.他想通过对比来说明圣君贤相的重要,并借以说明楚无圣君贤相的危险性,这些都是针对现实而发的.“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离骚》),耿介,意即光明正大,是屈原对国君的最高要求.所谓贤臣,则以伊、傅、吕、宁为楷模,而不以贵胄为对象.这就是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的意思,屈原在讲到贤臣时,往往用忠贞、忠诚、忠信这些语辞.屈原本人就是在忠君爱国的思想支配下,敢于坚持真理,不向邪恶势力低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古代贤臣“忠”的美德在他身上有充分的表现.
屈原“美政”的另一基本内容就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中有很清晰的表述.他在《离骚》《九章》等作品中反复谈到“民”的问题,“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惟圣哲之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离骚》);“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九章·抽思》).这实际上是古代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万章》引)思想的发展.所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1篇.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大体说来,《离骚》《天问》《九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其内容与风格可与《离骚》列为一组,大都是有事可据,有义可陈,重在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愫.《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并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显示了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离骚》一组,《九歌》一组,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
屈原作品和神话有密切关系.许多虚幻的内容就是承袭神话发展而来的.屈原又是关注现实的诗人,作品里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尤以揭露楚国的黑暗政治最为深刻.
屈原作品的风貌和《诗经》明显不同.这与长江流域的民风和黄河流域的民风不同有关.当时,北方早已进入宗法社会,而楚地尚有氏族社会的遗风,民性强悍,思想活泼,不为礼法所拘.所以,抒写男女情思、志士爱国是如此直切,而使用的材料,又是如此丰富,什么都可以奔入笔底.写人神之恋,写狂怪之士,写远古历史传说,写与天神鬼怪游观,一切神都具有民间普通的人性,神也不过是超出常人的人而已.它们使作品显得色泽艳丽,情思馥郁,气势奔放.这样的作品,表现了与北方文学不同的特色.
从体制上看,屈原以前的诗歌,不管是《诗经》或南方民歌,大多是短篇,而屈原发展为长篇巨制.《离骚》一篇就有2 400多字.在表现手法上,屈原把赋、比、兴巧妙地糅合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识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屈原作品,在楚人建立汉王朝定都关中后,便产生了更大的影响,“楚辞”的不断传习、发展,北方的文学逐渐楚化.新兴的五、七言诗都和楚骚有关.汉代的赋作家无不受“楚辞”影响,汉以后“绍骚”之作,历代都有,作者往往用屈原的诗句抒发自己胸中的块垒,甚至用屈原的遭遇自喻,这是屈原文学的直接发展.此外,以屈原生平事迹为题材的诗、歌、词、曲、戏剧、琴辞、大曲、话本等,绘画艺术中如屈原像、《九歌图》、《天问图》等,也难以数计.所以鲁迅称屈原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汉文学史纲要》).

姓邵的名人(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白马湖
朱自清
天是个下雨的日子,这使我想起了白马湖,因为我第一回到白马湖,正是微风飘萧的春日。今白马湖在甬绍铁道的驿亭站,是个极小极小的乡下地方。白马湖并非圆圆的或方方的一个湖,如你所想到的,这是曲曲折折大大小小许多湖的总名。湖水清极了,如你所能想到的,一点儿不含糊,像镜子。沿铁路的水,再没有比这里清的,这是公论。遇到旱年的夏季,别处湖里都长了草,这里却还是一清如故。白马湖最大的,也是最好的一个,便是我们住过的屋的门前那一个。那个湖不算小,但湖口让两面的山包抄住了,外面只见微微的碧波而已,想不到有那么大的一片。湖的尽里头,有一个三四十户人家的村落,叫做西徐岙,因为姓徐的多。这村落与外面是不相通的,村里人要出来得撑船。后来春晖中学在湖边造了房子,这才造了两座玲珑的小木桥,筑起一道煤屑路,直通到驿亭车站。那是窄窄的一条人行路,蜿蜒曲折的,路上虽常不见人,走起来却不见寂寞——尤其在微雨的春天,一个初到的来客,他左顾右盼,是只有觉得热闹的。
春晖中学在湖的最胜处,我们住过的屋也相去不远,是半西式。湖光山色从门里、从墙头进来,到我们窗前、桌上。我们几家接连着,丏翁的家最讲究。屋里有名人的字画,有古瓷,有铜佛,院子里满种着花,屋子里的陈设又常常变换,给人新鲜的受用。他有这样好的屋子,又是好客如命,我们便不时地上他家里喝老酒。丏翁夫人的烹调也极好,每回总是满满的盘碗拿出来,空空的收回去。白马湖最好的时候是黄昏。湖上的山笼着一层青色的薄雾,在水里映着参差的模糊的影子。水光微微地暗淡,像是一面古铜镜。轻风吹来,有一两缕波纹,但随即便平静了。天上偶见几只归鸟,我们看着它们越飞越远,直到不见为止。这个时候便是我们喝酒的时候。我们说话很少,上了灯才多些,但大家都已微有醉意,是该回家的时候了。若有月光,也许还得徘徊一会;若是黑夜,便在暗里摸索、醉着回去。
白马湖的春日自然最好,山是青得要滴下来,水是满满的、软软的。小马路的西边,一株间一株地种着小桃与杨柳,小桃上各缀着几朵重瓣的红花,像夜空的流星,杨柳在暖风里不住地摇曳。在这路上走着,时而听见锐而长的火车的笛声,是别有风味的。在春天,不论是晴是雨,是月夜是黑夜,白马湖都好。——雨中田里菜花的颜色最鲜艳,黑夜虽什么不见,但可静静地受用春天的力量。夏夜也有好处,有月时可以在湖里划小船,四面满是青霭。船上望别的村庄,像是蜃楼海市,浮在水上,迷离徜恍的;有时听见人声或犬吠,大有世外之感。若没有月呢,便在田野里看萤火。那萤火不是一星半点的,如你们在城中所见,那是成千成百的萤火,一片儿飞出来,像金线网似的,又像耍着许多火绳似的。
离开白马湖是三年前的一个冬日。前一晚“别筵”上,有丏翁与云君。我不能忘记丏翁,那是一个真挚豪爽的朋友。但我也不能忘记云君,我应该这样说,那是一个可爱的——孩子。 (节选自《朱自清散文集》)
小题1:白马湖是一个很小的地方,为什么会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题2:本文作者重点描写了白马湖的景色,试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小题3:作者重点写了哪几个季节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4:本文的结尾从白马湖的景又转到了人,你怎么看?
【姓邵的名人】


小题:白马湖清静幽雅的景色以及与丏翁等朋友的和谐相处,使作者对这个地方难以忘怀,以至几年后仍念念不忘。
小题:色彩斑斓,清静幽雅。具体说来大约有这么几点:水清、水满、水软,山青,菜花鲜艳,薄雾朦胧,萤火闪闪,桃柳相间等。
小题:(1)作者重点写了春夏两个季节的特点。春季的特点是:山青,水满而软,桃柳相间,菜花鲜艳,可以说是别有风味的。夏季的特点是:可以在湖里划船,感受世外之感;可以看成千成百的萤火闪烁。(2)表现了作者对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的留恋之情。
小题:结尾又一次写白马湖令人难忘的地方,景固然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还是人,这样的结尾简洁,让人思索。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姓邵的名人(五):

四书是什么意思?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就是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四书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
目录
释义
简介
内容范围《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作者介绍曾子
孔子
孟子
子思
地位
名著品读释义
简介
内容范围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作者介绍 曾子
孔子
孟子
子思
地位
名著品读
展开 编辑本段释义
   四书
词目:四书   拼音:sì shū   基本解释   [The Four Books] 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儒家经典.贾母因问林黛玉念何书. 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红楼梦》   详细解释   1.《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 南宋 理学家 朱熹 注《论语》,又从《礼记》中摘出《中庸》《大学》,分章断句,加以注释,配以《孟子》,题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始立,后用作学习的入门书. 元 皇庆 二年定考试课目,必须在“四书”内出题,发挥题意规定以 朱熹 的《集注》为根据. 明 清 相沿不改. 元 方回 《古斋箴》序:“近世 朱 氏‘四书’,吾服膺焉.”参见“ 四子书 ”.   2. 指四部书. 南朝 梁 萧统 《谢敕赉制旨大涅盘经疏启》:“四书所总,施命止於域中.” 唐 陆龟蒙《奉和袭美二游诗》:“尝闻四书曰,经史子集焉.”参见“ 四部书 ”.
编辑本段简介
  《四书》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子思、曾参,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1190年(南宋光宗 绍熙元年),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 漳州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汇集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汉唐是《五经》(《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
编辑本段内容范围
  作为儒家学派的经书,《四书》不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体现出早期儒学形成的嬗递轨迹.它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因此,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其中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髓,是华夏无数先贤实践的思考的结晶,至今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堪称是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精华.   《四书》中也夹杂着一些先人的思想的局限,因此,人们应当抱着去莠存良、古为今用的科学态度去学习、加以适当的理解,将前人的智慧在现在的社会闪光.
《大学》
   《大学》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中庸》
   《中庸》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相同的.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学》,不是取正文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论语》
   《论语》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由其学生编辑而成.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
   《孟子》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编辑本段作者介绍
曾子
   曾子
(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生于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死于公元前435年(周考王五年,鲁悼公三十二年),生于东鲁,移居武城,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汲(子思子)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道德营养.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他著述有《大学》、 《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郕伯”.宋大中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郕侯”(一作瑕丘候).元至顺初年,加封为“郕国宗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宗圣”.在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南建有曾子庙、曾林(曾子墓).
孔子
   孔子
(前551-前479)姓孔,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兄弟排行第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教育,相传收弟子多达三千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孔子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 、 《乐》 ,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上,孔子一直享有“至圣先师”的美誉,直到今天,还依然为世人所尊敬与推崇.
孟子
   孟子
(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有《孟子》七篇传世: 《梁惠王》上下; 《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子思
   子思
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孙.生于东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终年八十二岁.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史记·孔子世家》记子思年六十二(当为八十二之误),而不详其生卒年.案子思之父孔鲤,死于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当跟孔子的年代相当.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编辑本段地位
   《四书》
《四书》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论语》在汉代即是妇孺必读的书,《四书》自宋代以来是中国人必读的书,作为当时人们的基本信仰与信念,成为其安身立命之道,是家传户诵之学,哪怕是乡间识字不多甚至不识字的劳动者,也是通过口耳相传,蒙学读物与民间文艺,接受并自觉实践其中做人的道理.其中的“仁爱”“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格言,不仅是中国人做人的根本,而且是全人类文明中最光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儒家核心价值,《四书》的主要内容,又通过私塾乡校、教书先生,通过唱戏的、说书的,从各种渠道流向社会,影响世道人心.   《四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四书》里很多内容告诉人们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宋代张载(横渠)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理想,也是他对儒学精义的概括.按梁启超先生的说法,《论语》《孟子》等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早已在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台湾著名心理学家杨国枢认为,以儒家文化为基底的中国文化其实是形塑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的非常重要的精神资源.
编辑本段名著品读
  “四书五经”是中国人熟悉的一个词组,甚至已经成为简单描述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符号.“四书”相对于“五经”是较晚出现的.这个晚,不是文本创作得晚,晚的是“四书”一称.南宋时期的大儒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纠合到一起,与千年前就有了的“五经”双峰并峙,共同成为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基础柱石. 四书是文言文写成的,今天人们用的却是白话文,传播起来多了一个门槛.粗看上去,文言文和白话文毕竟是属于同一语言的古今差异,难度应该不大.然而,相近的语言更易产生误解,同时,还容易产生一种目标上的偏差——令人觉得能用当代语言表达书中的内容就万事大吉了,理解其意、付诸实践的关键步骤就这样不知不觉被丢弃了.如果只是将其内容从一种表达方式转换为另一种表达方式,那可真是买椟还珠了.这是读四书的第二步,选择方法.消除文言文的障碍不是最终目的,却是一个不得不做的步骤,而且,这个障碍不仅现代人有,古代人也有.所以,朱熹做了一套完整的注解,称之为《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是一代大儒,是行家,这套注解简单、明确又不失准确,即便今天读来也能基本扫清文字障碍.同时,最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注解在整体上富于启发性,这和后来不少学者把《论语》、《孟子》当作研究训诂学的素材而作注、作笺的旨趣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想尝试接受儒家思想,从四书入手就对了;如果想从四书开始接受儒家思想,从朱熹入手就对了.   现代人文言文的底子终究偏弱,沿着朱熹开的路走,实际上并不轻松.再作进一步的努力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抛开朱熹的注另作合乎时宜的阐说,犹如僧院中的讲经;二是沿着朱熹的注作更深入浅出的讲解.前一种方式对说者和听者都有一定的要求,说者功力不到就容易流于瞎掰的野狐禅,美其名曰个性化阐释;听者基础不扎实,则容易专拣有兴趣的话头而忽视正题.后一种方式则要么太过艰深,要么流于琐碎,很难让人保持必要的阅读兴趣.若将两种方式的长处结合起来,便能得到效果更好的第三种,那就是跟着前人读四书,即参详前人诗文中运用相关词句的地方.所谓运用,抽取词汇是运用,化作典故是运用,辩驳诘难是运用,插科打诨也是运用.千百古人的片言只语组合起来,正保留了第一种方式的长处,又尽量避免了其不足.而各种诗文中搜罗所得,其源头本有各自的话题和语境,不过是他们正好都和四书中的某一词句有着密切的关联,这又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诠释的多样性,从而回避了第二种方式的不足.

姓邵的名人(六):

在历史上张姓的名人

翻开历史长卷,张氏名人跃然纸上,有运筹帷幄的张良,凿空西域的张骞;有勇冠三军的张飞,血洒睢阳的张巡;有抗金名将张浚,抗倭英雄张经;还有在抗日战争中以身殉国的国民党军将领张自忠,有在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的名将张云逸.这些文臣武将无不彪炳千秋,为后人所景仰.在科学领域张氏名人也有卓越的贡献,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久负盛名.第一次测量地球子午线的张姓僧人一行,中国人第一位发现小行星的天文学家张玉哲,都是张氏族中的佼佼者.在社会科学领域张氏族人也有突出的成就,北宋理学家“关学”创始人张载,南宋有“东南之贤”之誉的理学家张拭,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张 君劢,中国第一家哲学杂志创办人张东逊,也都是张姓中赫赫有名的人物.在文学艺术界,张姓族人也是成就斐然.有“草圣”之誉的张芝、张旭,有南朝“画家四祖”之一的张僧繇,有传世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作者张择端,有《十咏图卷》作者张尧,还有现代国画大师张大千,他们的作品都成为国家级珍宝.张姓文学家更是享誉中外,有《枫桥夜泊》的作者张继,《春江花月夜》作者张若虚.有宋代“四学士”之一的张耒,著名词人张光,散文大家张岱,还有明末著名文学家、“复社”创始人张溥,他们的作品都脍炙人口,声溢文坛.在张氏名人中还有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出版界巨擘张元济,先中状元后投入实业界的张謇,南洋华侨领袖张振勋等.

姓邵的名人(七):

和余同姓的名人有哪些

余靖:曲江(今属广东)人,官至工部尚书.他以敢直言著称,在宋仁宗天圣年间,与欧阳修、王素、蔡襄并称“四谏”.范仲淹被贬时,朝野百官不敢吭声,惟有他出来为范仲淹主持公道,结果一同被贬.后任右正言,多次上书建议严赏罚,节开支,反对多给西夏岁币.他又曾三次出使辽国,因用契丹语做诗被劾.不久又被起用,加集贤院学士,官至工部尚书,著有《五溪集》.后来,广州设有一座“八贤堂”,余靖即为“八贤”之一.
余子俊:四川青神人,明成化年间管至兵部尚书负责督修九边长城,多次击败蒙古鞑靼、瓦剌诸部,他是党项羌的后人.
余玠(?-1253),南宋将领.字义夫,号樵隐.蕲州广济(属湖北)人.初投淮东制置使赵葵幕下,与蒙古军作战,以功补进义副尉.淳佑元年(1241),玠率部援安丰,擢淮东制置副使.见理宗,自许恢复全蜀,旋授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兼四川总领兼夔路转运使.革除弊政,遴选官吏,置馆招贤,有功重赏,筑青居等十余城,屯兵储粮,增强守备,抗击蒙古军.宝佑元年(1253),闻有召命,暴卒.
余阙(1302-1357),元末将领.字廷心,一字天心,唐兀人.元统进士,授泗州同知,“为政严明,宿吏皆惮之”.旋转中书刑部主事,“以不阿权贵弃官归”(《元史》).复召为翰林修撰,与修辽、金、宋三史.至正十七年(1357),拜淮南行省左丞.红巾军攻安庆,城破自杀.“为文有气魄,能达其所欲言.”著有《青阳集》.
余栋臣:著名的反洋教英雄.1890年、1898年两次在四川举行反帝起义,焚教堂,打击反动教士,影响30余县,震动朝野.
余象斗:福建建安人,著名的通俗小说编著者和刊行者,经他编著和刊行的小说有《四游记》、《列国志传》、《全汉志传》、《三国志传评林》、《东西晋演义》、《大宋中兴岳王传》等.
现代:
余秋雨 作家
余文乐、余少群:演员
余世雄:管理培训家

姓邵的名人(八):

姓吕的名人 及事例【姓邵的名人】

吕布 三英战吕布,还有就是他和貂蝉之间的纠葛
吕不韦 秦朝丞相 典故“奇货可居”, 《吕氏春秋》
吕 忱:晋代文学家,著有《字林》一书.
吕 静:晋代音韵学家,著有《韵集》一书.
吕 洛:北魏代(今河北省蔚县)人,官至羽林中郎将,后被封为成武侯.
吕 光:略阳(今甘肃庄浪西南)人,十六国时后凉(建都今甘肃武威)的建立者,在位13年.其子吕绍、吕纂、吕隆也先后执政后凉.
吕 雉:单父(今山东省单县南)人,汉高祖皇后,人称吕后.曾辅佐刘邦平定天下,公元前195年刘邦死后代理朝政,专政达十六年之久,为历史上第一位有记载的女执政者.
吕 蒙:汝南富陂(今安徽阜阳东南)人,三国时东吴名将,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以致鲁肃见他时,曾称赞其“学识渊博,非复吴下阿蒙”.先在赤壁之战中与周瑜等大破曹军,后大败关羽,夺回荆州,在东吴堪称战功赫赫.后被封南郡太守、孱陵侯.
吕 才:博州清平(今山东省临清)人,唐代哲学家、音乐家,官至太常博士、太常丞.
吕 向:今甘肃省泾川人,唐代书法家、学者,善草隶,曾参与《文选》注解.
吕 端:河北安次人,宋太宗时宰相.太宗称其为:“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吕 纪:浙江省鄞县(今宁波)人,明代著名花鸟画家,官至锦衣卫指挥.
吕 坤:宁陵(今属河南省)人,明代学者,官至刑部左、右侍郎.
吕永吉:隋文帝时大臣,官至上柱国太尉,被封为刘郡公.
吕夷简: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宋代宰相,封号“申国公”.
吕公著:吕夷简之子,历官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神宗时迁为御史中丞,后独揽朝政,位至司空、同平章军国事.
吕留良:明末清初人,号晚村.与黄宗羲、高斗魁等结识.雍正十年因曾静案,被剖
棺戮尸,著述焚毁.学宗程朱,特别表扬朱熹的种族思想.
吕洞宾:河中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一说陕西省人,号纯阳子,唐代八仙之一,曾隐居终南山等地修道,后四方云游,自称回道人.被道教全真教尊为北五祖之一.
吕不韦:战国时秦丞相,被封为文信侯,称为“仲父”.门下曾有宾客三千,并让他们
编著有《吕氏春秋》.
吕大临:蓝田(今属陕西)人,北宋著名金石学家,程门四弟子之一,著有中国最早的古器物图录《考古图》一书.
吕惠卿:宋代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曾参与王安石变法,官至参知政事.
吕蒙正:河南洛阳人,北宋名臣,太平兴国进士第一.以敢言著称,曾三任宰相,知人善荐.
吕祖谦: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南宋著名哲学家、文学家,被称为浙东学派先驱.
吕天成:今浙江省余姚人,明代戏曲理论家,著有《曲品》一书.
吕天俸:清代大将,曾剿灭了张格尔叛乱,官至乌鲁木齐提督.对我有帮助

姓邵的名人(九):

《我的同姓名人》
作文

你要文章,还是给你解释题目呢,你姓啥?比如你姓冯,那么你的同姓名人就是冯小刚,冯巩你找点他的资料,说说他是怎么成功的,你也要向他学习等等.找我写的话就是范文了哈哈,老师会对你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