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学习方法 > 复习考试 > 温故而知新是什么意思(共9篇)

温故而知新是什么意思(共9篇)

时间:2015-01-08 16:38 复习考试

温故而知新是什么意思(一):

温故而知新的意思是什么?

复习旧的知识,可以从中学到新知识

温故而知新是什么意思(二):

温故而知新的含义是什么

“温故而知新”有四解.
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学的知识,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
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三为,温故,知新.随着自己阅历的丰富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回头再看以前看过的知识,总能从中体会到更多的东西.
第四,也是我认为正确的解释,是指通过回味历史,而可以预见,以及解决未来的问题.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师应该具有的能力.
合并这三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近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而知新是什么意思(三):

温故而知新的解释

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的知识.个人理解 【不知道对不对哈】

温故而知新是什么意思(四):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中的以是什么意思?
我问的是“以”这个字的意思!

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儿吗?我有才学,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自己并不恼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什么都学不到.”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由(子路)!教给你什么叫‘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啊!”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人们谥为‘文’呢?”孔子说:“孔文子聪敏好学,不认为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羞耻,因此谥他为‘文’啊!”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这些对我来说,有哪一点是我所具备的呢?”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用来思考,却没有长进,不如去学习.”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十则》全

温故而知新是什么意思(五):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意思是什么
可以翻看“论语”,可是我找不到,请大家帮我看一看.
veyer

论语》中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本章的 卫灵公篇,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孔子说:遇到合于正道之事,就算是老师也不必谦让).此章的“师”字也有以“众人”来解的.
述而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取法的.我可以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以他们的缺点来警惕自己勿犯相同的错误).
子张篇,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孔子的学问是从何处学来的呢?子贡回答说:周文王和武王的教化成就,并没有完全失传,而是散布于世间.有才德的人能把握住其中重要的部分,普通人则能掌握住末节的部分,世间其实无处看不到文王和武王的教化成就啊.因此我的老师在何处不曾学习过呢?又何必需要有固定的老师呢)?
由述而篇及子张篇这两章看来,连负面的例子都可以拿来警惕之用.所以事实上只要有异于己的,都可以为师.何况能吸收古今知识呢?
“可以为师矣”亦有两一为这样的人才可以之为师;二为自己做到这个程度,才可以为人师.前者在着重知人,后者强调修己,这两解意义并不相同,虽然兼备这两重的意义,可使得本章更为完整,但如果站在前述“师”的意义之角度来看,可能还是以修己的自我期许来解较为妥适.

温故而知新是什么意思(六):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是生么意思

学而时习之,来自历史典故,全句是“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在《论语·学而》中有记录,意思是学过的内容要经常练习它,是孔子重要的学术思想之一.
春秋时期,孔子在教学上有丰富的经验,常常与学生们一道研讨问题,给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他鼓励学生培养很好的品德,深入钻研,提出“学而时习之”和“温故而知新”,学生赞扬孔子教学的耐心,孔子谦逊地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典故】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论语·学而》【释义】 学习到的东西,常常去练习、实践,不是很快乐吗?
很高兴能帮到亲,
我是 gyyttl【温故而知新是什么意思】

温故而知新是什么意思(七):

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哪里,意思是什么?

孔子《论语》
因材施教:为人师者,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的学习能力,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温故而知新:学习知识要时常温习,才能有新的领悟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希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也不要加之在别人身上【温故而知新是什么意思】

温故而知新是什么意思(八):

温故而知新说明什么道理还有启示

道理:温习已学的知识,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
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温故,知新.随着自己阅历的丰富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回头再看以前看过的知识,总能从中体会到更多的东西.
启示:其实就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意思,当你可以温故而知新的时候,说明你的思维已经多样化.发散化.善于归纳,总结,发散问题.
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近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对于所学,的确要时时温习,过目成诵,一目十行的人有,但是太少了,大多数人都做不到.即使做到了过目不忘,是不是学了就能理解呢?还是一个未知数.记住了和理解了不一样.知识只有真正的理解了,真正的弄懂了,运用到实践中去了,证实了,才算是学会了,掌握了,这时才可以说你已经把这门知识学到手了.这是温习的第一层意思.
温习的第二层意思,学习要打主动仗,不打被动仗.朱熹《论语集注》说:“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故可以为人师.”学过的东西要常常温习.温习旧的,对新的知识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在温故的基础上通过领会贯通,通过举一反三,通过比照分析,通过联想分析,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领悟,新的启示,从而进入新的境界,掌握新的知识.温故而知新是一种高效率的学习方法,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的人,学而无穷,学而无厌,常学常新,常有心得体会,常有独到的见解.这就是朱熹所说的“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的道理.
书要站着读,怎么讲?就是主动地去探求,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都是前人的知识,不是你自己的发见,不是你自己的总结,因此书本知识不一定都是对的.不读书是错误的、唯书论也是错误的.所谓站着读书,就是要加上你自己的思考,加上你自己的判断,加上你自己的总结,不要人云亦云,不要犯教条主义,有句话叫做活学活用,就是这个意思.

温故而知新是什么意思(九):

关于“温故而知新”这个话题的说明文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出自《论语》的千古名言,我反复诵读,回味无穷.
在还没有接触《论语》之前,我是一个自作聪明的的女孩,学习知识全凭在课堂上听老师讲一遍,回家后就再也不回顾了.老师检查时,也能凭借“小聪明”说出个一二来,“瞒天过海”.
有一次,要月考了.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温故而知新”,说:“这是《论语》中的一句话,意思是学习新知识过程中,要时常温习以前学过的知识,这样学习起来才愉快轻松.凡平时做到这点的同学,考试就能考出好成绩.”我满不在乎地看了看那几个字,并没有放在心上.发下试卷时,我就傻眼了,发现有一道题不会做,老师上课时讲过,课后自己没有再复习,现在怎么也记不起来了,这道题可是五分呀!我着急了,一会儿闭目沉思,一会儿抓耳挠腮,恨不得马上回到课堂上,重新听听老师的讲解.我虽然绞尽脑汁,冥思苦想了半天,可还是徒劳无功,只好带着满腹遗憾交上了试卷.等到公布成绩那天,我真是心乱如麻,忐忑不安,“尹童,89分!”霎那间,仿佛有一万双眼睛齐刷刷地盯着我,我真是无地自容啊,恨不得地上有个缝能钻进去躲起来,脸也羞得通红.因为我平时的考试成绩一向名列前茅,可这一下子跌入深谷,我难过极了.
后来,在我无意间翻阅《论语》时,一眼就看到了老师讲过的那句话: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沉思了很久,想想自己的学习成绩,忽然,觉得茅塞顿开,明白了许多道理.我把这句话写在课本的扉页上,做为警语,时刻提醒自己.
从此,我就每天坚持复习功课,不明确的知识就查阅资料或者询问老师、同学,有所感悟的地方就提起笔来标标画画或记录积累.可时间一长,我这颗心又有些浮躁起来.那是一个秋天的晚上,我写完作业了,正准备复习白天学过的内容.这时,楼下传来小伙伴嬉笑玩耍的声音,我贪玩的心一下子躁动不安起来,放下课本,就乡冲出房门,可一低头,不经意间看到了课本上自己亲笔写下的“温故而知新”,刚刚迈出的脚又收了回来,可想玩的念头就像杂草一样在心中肆意横生:好久没玩了,就玩一个晚上,对学习不会有多大影响吧!转念一想:学习贵在坚持,“温故而知新”不可半途而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通过“温故”学到新的知识.想到这里,我平静了一下心情,回到书桌前坐下,心里充满了自信,拿起课本,埋头苦读起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第二次月考中,我取得了全年级第一名的好成绩,同学们都向我竖起大拇指.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让我受益匪浅.不仅使我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也给予了我人生的启迪.

其一,对话.孔子是在与学生的探讨当中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在《论语》中,我们总能感受到对话生成意义的力量.前面提到的孔子与子贡、子夏论诗两个片段,学生的出其不意的问话使孔子获得了新的启发,使他兴奋不已.子贡在《论语》中是一个善问者.下面一段记载表明他深得“温故知新”之妙: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论语·述而》)其二,学与思.学在《论语》中范围广泛,“博学于文”是学,“每事问”是学,“行”也是学.学是了解积累传统典章制度、习俗知识的过程,是使人变得厚重的过程.只有“学”,掌握了尽可能多的“故”,才有了知新的基础.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学是积累,而思则是“知新”的途径.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表明思、省与个体所处的具体时空情境相联系.个体面临新情境,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发问,这种发问蕴涵着创造、蕴涵着知新.当然,学与思是不能决然分开的.事实上,任何学的过程中都包含着思,而任何的思又是学的扩充.所以,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其三,用喻.孔子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孔子自己就十分善于用喻.用喻无疑是对以往文化和当下意义的一种解释,此中包含着创造知新.翻检《论语》,我们发现,用喻是孔子言说的重要方式.由于所取喻体形象直观、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使人理解起来容易而亲切.言说者在用喻的过程中赋予了常识以道德的新意,而道德含义因与喻体的结合,而获得了新的展开与传播的方式.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鎎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论语·雍也》)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论语·雍也》)
  由上可见,“温故而知新”固然是孔子论学习的一种方法,是做教师的重要条件,但孔子的这一概括,更深刻地反映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孔子本人率先自觉地、成功地实践了这一方法论.解析孔子的这一理论概括及他自己的实践,我们发现,孔子对传统有着深刻的了解与尊重,在把握时代脉搏的基础上表现出极大的创造精神,现在看来依然极富生命力,有着重要的启示.
  注:温故而知新中“温故”和“知新”应为递进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温故而知新”是每个人都具有的能力,这可以从如下对温故与知新关系的宽泛理解中得到解释.知新是个人面对新的时空、新的言说对象、新的事件时,对已有经验的或因循、或批判、或创造的运用.一个人面对现实要知新,就必然要运用已有经验,也就是必然要温故;而任何温故都是在新情境下的温故.时空的变化是必然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所以也就必然地蕴含着知新.从这个意义上讲,“温故而知新”是对人类认识的一种真理性概括.但是,知新温何故,温故知何新,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是极不一样的.这就涉及到个体条件的差异.温故而能知新的程度依赖于个体的条件而有不同.首先,人有天赋资质的差异.孔子认为“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其次,更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后天的学习.对于这一点,孔子反复谈到.他说自己是“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学而不厌”(《论语?述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他对颜回的好学也是称赞有加.子贡在回答孔子“女与回也孰愈?”时说:“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颜回好学的结果是“闻一知十”.温故知新还有着价值取向的不同,这在孔子看来是更为重要的维度.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价值取向不同,其知新亦不同,行事亦不同:“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四、所知何新──—孔子温故而知新的实践孔子言“天生德于予”(《论语?述而》),对自己的道德天分充满自信,同时他又“学而不厌”、“发愤忘食”.所以,他自己的生命历程就是对“温故而知新”最伟大的阐释.孔子虽言自己“述而不作”,但他其实就是通过温故,通过对“故”继承以及重新解释来阐发自己的观点,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是一种整体性的转换和创造.有论者通过对《论语》与孔子之前已经存在的《尚书》、《诗经》、《易经》、《左传》、《国语》中一些关键词意义变化的研究指出,《论语》与其他典籍的最主要区别在于《论语》中的关键词属于一个意义完整、有所统贯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是由孔子个人所创立的,并“一以贯之”,而在此之前,不曾存在过这样一个体系.由于这个体系的作用,《论语》中的许多术语开始明确地具有普遍性、抽象性的哲学范畴意义了.其变化主要表现在,其一,不少原本是一般词汇的词语上升到哲学的层面,如“知”字,《诗经》里出现&"次,都是作动词解,而在《论语》里则成了辅助仁、义的一个概念.其他概念如“中”由《诗经》里表示空间位置的词,在《论语》中则具有了“适宜”,“不极端”的意义,并且与“庸”结合起来,从而成为了既为恒常、又体现于日用生活之间的儒家方法论.其二,《论语》中的一些词汇,从字面看来没有太大的新意,然而置于《论语》的意义整体之中加以考量后,则会发现它们也经过了孔子的改造,并具有十分重要而独特的地位.如“时”字,单就此字本身看,《论语》中并无新解,然而当它和中庸方法联系起来后,就具有很独到的意思,这便是“时中”概念的形成.孔子的“时中”,不仅使得“时”具备了道义的方向,而且使得君子之言行举措无不恰到好处,此即所谓“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故孔子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忌惮也.”(《中庸》)其三,思想体系的变化,导致了思想核心的改变.西周初期周、召诸公强调修德、敬德,虽然客观上促成了天命与人事的紧密关联,但其主观愿望却完全在于宗族利益之维系,个人自身的道德境界不是敬德的目标所在.孔子标举“克己复礼”、“仁者爱人”,其目标也在于藉此以实现有道之天下,不过,其利益不再专属于某一宗族集团;更为关键之处在于,孔子虽不自许仁圣,然而其孜孜以求的却正是道德心灵世界的不断提升,而这则是《论语》最具创造性的思想转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