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文章阅读 > 散文 > 林清玄散文集(共10篇)

林清玄散文集(共10篇)

篇一:林清玄散文集

读《林清玄散文集》(少年版)有感作文800字

[读《林清玄散文集》(少年版)有感作文800字]  在读了林清玄的散文过之后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作者那易懂的语言,却又含着很深的寓意,哲理,读《林清玄散文集》(少年版)有感作文800字.读完后撼动了我的心
  这本书的封皮呈黄色,醒目却不刺眼,与它的图案十分相配:一阵风吹来,纯白的蒲公英种子随风飘散,飘渺、空灵,十分简洁唯美,我想也代表着我们这一代代的孩子的梦想吧.中央用孩子的字体写着“林清玄”三个大字,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展开封皮,一行小而精练的小字映入眼帘:“期许少年们有天真的心,纯善的心,美好的心,庄严的心……能在这悲伤的人间,拥有快乐.”正是这一行字,给了我很大的兴趣让我读下去.
  正式打开书时,我便被那充天真,无邪的自序吸引.和标题一样,拉近了我们与作者的距离,向我们诉说了作者不老的心.这本书分四卷,分别是天真的心、纯善的心、美好的心、庄严的心.每一卷的开头都有一首精练的小诗,读来十分有趣,我仿佛能从一首首小诗中看到作者儿时天真可爱的脸,读后感《读《林清玄散文集》(少年版)有感作文800字》.
  第一卷“天真的心”:讲述了一件件小事,都是些我们生活中很平凡的事情,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事:一只乌龟、一棵树、一些流浪狗、一个传说……而令我感到吃惊的是,作者用孩童般的最单纯天真的视角,把最单纯天真的事情,竟能写出如此多的细节和道理.在作者的笔下,可以从一只乌龟写到身外之物的不重要,写到人只看到名利金钱的悲哀……作者循序渐进,由浅到深,直击我们的内心——那如白纸般内心的最深处的那片净土.
  而第二章“纯善的心”描绘的不是一直再清澈的人或心.而是在尘世扎根,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或心.作者用这“灰色”社会中的真善美、假丑恶的对比,引起了我们对良知的新看法.
  第三、第四卷则是继续沿着之前的风格,用孩子般的笔法,给我一种亲近的感觉,让我借作者的文笔来看那充满未知的世界.
  看完这本书,突然发现书的最后也有一行小字.它告诉我们:“挫折,学习智慧;离散,学习成长.我们是不是除了课业,更重视这些优良品质的养成那?”或许,这就是作者写这本书的原因吧.

篇二:林清玄散文集

《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

【林清玄散文集】

放暑假了,我和妈妈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去博库书城买书。我在书店里精挑细选,买回来了一大堆我喜欢的书,这本《林清玄散文》就是我爱看的书。

当我接过这本黄色封面的,不起眼的书时,觉得应该不怎么好看,随便翻几篇就可以了,但是当我翻到第一页时,就被里面的故事所牢牢吸引住了。

第一页自序《还好,掉下来的不是西瓜》中的小朋友,既可爱又很有想象力,还悟出了大道理:万事万物各有其道,有它的优点和奥义,这个世界才会如此多娇而美好,人生也是这样,从不同处去观看智慧,才能认识更多元的价值;每个人都是不同的,独立的个体,应该得到最合适他的教育,培植和尊重。

第一章是《从巴西来的乌龟》告诉我们,所有的事物没了生命,那还有什么价值。《枯萎的桃花心木》要我们知道,做事情不爱依赖别人,不然就办不成大事。《软枝杨桃》说;看事物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内心。《快乐的思想》讲的是每个人都用快乐的眼光看世界。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段是:在被造谣时,我不着急,因为我有自知之明。在被误解时,我不着急,因为我有自觉之道。在被毁谤时,我不着急,因为我有自爱之方。在被打击时,我不着急,因为我有自愈之法。那是因为我深深地相信:生命的一切成长,都需要时间。

林清玄伯伯写的作品,有好笑的,生动的,感人的,每一个故事,都包含了一个大道理。《林清玄散文》使我百看不厌,我要多次去品味它,当然,我希望你们也喜欢上这本《林清玄散文》。

篇三:林清玄散文集

林清玄散文集好词好句

沉香最动人的部分,是它的“沉”,有沉静内敛的品质;也在它的“香”,一旦成就,永不散失.
  沉香不只是木头吧!也是一种启示,启示我们在浮动的、浮华的人世中,也要在内在保持着深沉的、永远不变的芳香.
  浮世是水,俗木随欲望水波流荡,无所定止.
  沉香是定石,在水中一样沉静,一样的香.
  一个人内心如果有了沉香,便能不畏惧浮世.
  ——《沉水香》
  世事离戏只有一步之远.
  人生离梦也只有一步之遥.
  生命最有趣的部分,胜过演戏与做梦的部分,正是它没有剧本、没有彩排、不能重来.
  生命最有分量的部分,正是我们要做自己,承担所有的责任.
  ——《戏与梦》
  不只我们的心在寻求世间的美.
  世间的美也澎湃地撞击我们的心.
  惟有寻求美的心和真正的美相撞击,我们才会在平凡的萝卜花上,看见蓝宝石、天空与大海的光辉呀!
  ——《宝蓝的花》
  一切因缘的雪融冰消或抽芽开花都是自然的,我们尽一切的努力也无法阻止一朵花的凋谢,因此,开花时看花开,凋谢时就欣赏花的飘零吧!我们尽一切努力,也不能使落下来的任何一片叶子回到枝头,因此要存着敬重与深情的心,对待大地这种无言的呈现呀!
  ——《凋零之美》
  这世界原本没有什么卑贱的事物,只有卑贱的心才会看见卑贱的东西.
  ——《胃散》
  灵感和梦想都是不可解的,但是可以锻炼,也可以培养.一个人在生命中千回百折,是不是能打开智慧的视境,登上更高的心灵层次,端看他能不能将仿佛不可知的灵感锤炼成遍满虚空的神光,任所邀翔.
  ——《凤凰的翅膀》
望及时采纳!【林清玄散文集】

篇四:林清玄散文集

』麻烦推荐林清玄的散文集
各位大虾帮忙推荐一本林清玄的散文集.一本就好,不过一定要是精品.语言要十分优美恬静,有哲思禅韵的那种.我是用来摹仿她那种写作风格,用作记叙文.请大虾们帮忙.要精品,阿不,要极品!

我只记得一个《枯叶蝶的最后归宿》我觉得挺好的.

篇五:林清玄散文集

求《席慕容诗集》《林清玄散文》两篇读后感,600字

以下全部是我的原创之作,不要滥用.给你参考.
1
骚动不安的时候,念一句席慕容的诗,心就会轻灵宁静起来.仿佛闭上双眼感受透过眼帘的和煦阳光,温暖而透明的忧伤.
真是爱这个温暖安静的女子,爱她笔下从容自在的文字.她是个怎样的人呢?——作画的人宁静而温暖,写诗的人灵性而忧伤,二者结合,就是席慕容了.
我们知道席慕容,都是从她的诗开始的.而其实,写作对她而言只是“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在她从事的那个绘画领域里,她更是一位卓越的画家.她十四岁起致力于绘画,而写诗则是十三岁开始的事.在她的生命里,两者都是她人生不可分割的部分,两者她都极爱.不同的是,一个是毕生投入的职业,一个是抽身俗世的闲余之趣.而也许正因为如此,写诗的时光在成为她生命最清灵的时刻.正如她自己所说“写作的时候,离功利和企图心很远,而只是想把那些内心深处的思绪,牵引出来”.对她而言,一首诗 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世界——“诗能表述的东西,平时却怎么也说不清”.
“我跋涉千里来向你道别 在最初和最后的月夜”“若夏日能重回山间 若上苍容许我们再一次的相见 那么让羊齿的叶子再绿,再绿 让溪水奔流 年华再如玉”
她的诗里有三样东西:时光的流逝,淡淡的乡愁,深纯至真的爱.
(读她的《青春》,读她的《乡愁》,诗很精短,却让读懂的人 有落泪的冲动.)温暖的文字洋溢着忧伤却并不悲愁的灵气,这与她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她的故乡远在蒙古,幼年在香港度过,而豆蔻将至的时候,她就随家飘落在台湾了.于是,台湾诗人共有的"乡愁"到了她的笔下——化作清丽温婉的淡淡忧伤,也成了山岗明月下那棵没有年轮的树.
“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 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 在绿树白花的篱前 曾那样轻易地挥手道别 而沧桑的二十年后 我们的魂魄却夜夜归来 微风拂过时 便化作满园的郁香”——这是她最有名的《七里香》,我第一次读 是在毕业纪念册上.多年后翻开,竟落了泪.(才懂得,过往离别之愁尚且如此,那么根植在心中的乡土之思呢.)还有谁,能把一个道别的姿势写得这样安静随和又透着哀伤,还有谁,能把思念之悲写得如此意味深长又饱含醇美呢.离别的一刻在她笔下化作一抹青春韶华的云淡风轻,却也成了一生难忘的浓郁记忆.此时此刻,只有风铃在窗边清远地荡漾,吟诗的声音飘向远处 化作一缕香.
席慕容写散文一样清秀的诗,也写诗一般灵动的散文.真是想把整篇《一条河流的梦》念给你们听,想让你感受到这个女子清丽动人的柔和心境.“我知道自己正处在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刻,所有繁复的花瓣正一层一层地舒开,所有甘如醇蜜、涩如黄连的感觉正交织在我心中存在.岁月如一条曲折的闪着光的河流静静地流过,今夜为二十年前的我心折不已,而二十年后再回顾,想必也会为此刻的我而心折.”只有一句话,她写到自己的婚礼:“那是个五月天,教堂外的花开满树,他给了我一把又香又柔又古雅的小苍兰,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那女子涉江采下芙蓉 也不过是昨日的事 而江上千载的白云 也不过 只留下了 几首佚名的诗”)
常常感到我与她有深深的共鸣. 她说她相信,世间有这样的一种爱情:绝对的宽容、绝对的真挚、绝对的无怨 和绝对的美丽.
她与丈夫相识在比利时留学期间,那是位温柔敦厚的男子.回到台湾以后,他们没有选择繁华的都市,而是在乡间住了整整10年.他们种下许多槭树,春天葱绿,深秋泛红,孩子们熟睡后,他们就在林子里携手散布.
“幸福,只因你就在我眼前,对我微笑,一如当年.”不忍心再去评说什么,生怕多一丝言语便会破坏了这美好的深意.“如果能,深深地爱过一次再别离……”“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若你们能始终温柔地相待,那么,所有的时刻 都将是一种无瑕的美丽.”不知怎地,读着她的诗,总会渐渐皱了眉,眼里泛起泪的深意.在丈夫去世后的岁月里,她还是饱含泪水地吟着那句“愿天长地久/你永是我的伴侣/我是你生生世世/温柔的妻……”
再讲下去,我也要落泪了.感谢这位清婉的女子,给人间带来这么美的诗.

附:最打动我的句子:
“他给了我整片的星空 好让我自由地去来 我知道 我享有的 是一份深沉宽广的爱”“我只能来这世上一次/所以/请再给我一个美丽的名字/好让他能在夜里低唤我/在奔驰的岁月里/永远记得我们曾经相爱的事.”
她写诗,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为的是把“时间的流逝,生命的感动,还有许许多多生活中难于表述 却又感怀于心的东西”用诗从心中牵引出来.
2
那种温暖
——关于席慕容
她其实是一个画家.也许是画的宁静赋予了她诗的灵性,使她又成为一个作家,写出忧伤而温暖的文字.
如果说三毛笔下的那些美好背后 是落寞的绝望,那么席慕容的透明忧伤里却让人感受到明媚如花的温暖.读她的诗,就像闭上双眼感受那透过眼睑的和煦阳光,让我们忆及自己的过往,有淡淡的哀愁,却不是悲伤.
怎么形容她呢?恬淡,深刻,含蓄,这些都属于她.如果只用一个词来形容她,那便是,温暖.
一个如此温暖的女子.
还记得初读她的诗,看她诗后面安静的落款:一九八一年六月写于多雨的石门乡间.我无法相信,诗的作者竟是位近四十岁的妇人.那至纯至洁的、充满爱与灵性的文字,还有那字里行间氤氲着的,坦率与真诚.
读她的诗让人想起初恋.她说她相信世间应该有这样的一种爱情:绝对的宽容、真挚、无怨和美丽.
“幸福,只因你就在我眼前,对我微笑,一如当年.”
她笔下有哀伤但无悔的错过 :“如果能,深深地爱过一次再别离.”在《有一首歌·花的极短篇》里,她写下一对男女的故事,因昙花的绽放而开始,随着昙花的凋落而结束.而就如她自己说的,“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若你们能始终温柔地相待,那么,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瑕的美丽.”
荷花是她写诗最常用的意象了.她说读诗和写诗也和荷花荷叶一样,把她领进那个不一样的境界里面去,心中没有任何的负担,反覆温习着那一种恍惚的甜蜜和忧伤.“荷,真是我的乡愁,对一个古远的时代与古远的爱情的乡愁.”她同我一样,都喜欢古诗里那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那是古老质朴的年代——那时的人们 拥有最朴素的爱情.
写到自己的丈夫,席慕容缓缓讲着:“那是个五月天,教堂外花开得满树,他给了我一把又香又柔又古雅的小苍兰,我永远都不会忘记.”这是慕容唯一一次写到他们的婚礼,我读了,也从此无法再忘记.
我常常想,是什么让这位历经沧桑的女子保持着这样一种青春少女的温婉纯真,答案中,应该有她的画吧.如果说从十四岁开始正式学习的绘画是她终生投入的一种工作,那么,从十三岁起便在日记本上开始的写诗就是她抽身的一种方法了.两者她都极爱.
就像她自己说过的,作画时她一直是主动地去追求,热烈而又严肃地去探寻更高更深的境界,但同时这也使她一直无法摆脱企图心的控制.而写作是干净纯粹的.诗让她看到自己.在写作的时候,她从来没有刻意地去做过什么努力,只是安静地等待着,在灯下,在芳香的夜晚,等待它来到心中.只想把深藏在心中的感觉牵引出来,只希望把生命中极为她所珍惜的这一部分,认真地整理好.
对她来说,写诗,就是要纪念远去的岁月.诗里放进去的不只是几十年的时光,还有生命里极为重大的转折、失落以及获得.
从1958年公开发表第一首诗开始,席慕容的诗歌创作已经走过了50多年.她说:“年轻时因寂寞而写诗,或许是一种对美的渴望;年纪稍长,因无法平抚心中的骚动而写诗;初老时,因惆怅而写诗,人也因此变勇敢了.”
她的三本文集,分别叫做《槭树下的家》《在黑暗的河流上》《透明的哀伤》.
在书的前言里,她说,“无论有何等样的作品,完成之后,只能留待时间和观赏者来做拣选,任何话语都属多余.对作品本身保持永远的沉默,是一个创作者应该有的权利和美德.”
对了,席慕容有个好听的蒙古名字叫做穆伦,意思是大的江河.

【林清玄散文集】

篇六:林清玄散文集

林清玄散文《玄想》读后感
600字,大致讲下内容和思想,有梗概、贯通下全文的主要思想,有全文更好,真正能帮到我给100分!【林清玄散文集】

心灵的修行——林清玄《玄想》读后感 (2009-08-16 11:27:03)转载
标签:玄想 读后感 芒花 悲怀 林清玄 阳明山 文化\x09分类:纪念册
“若有广大的心,一片茶叶,也可以跨泰山,穿北海,与千里外的知音相逢聚叙.”书的扉页上竖排印刷者这样一句话,读过林清玄先生的散文集《玄想》,看着这样的句子,我庆幸我能在茫茫天地间与林清玄先生的文字邂逅,就像一片小小的茶叶翻山越岭,飞越海峡终于阳明山上的一股清泉相逢,心灵从此找到了一个安宁的归宿.
最初读林清玄的书是在高三,偶然间看到同学手里抱着的书的封面上行云流水的三个字,林清玄,因为对这三这个的一见倾心而成了他的读者.在那个被一叠叠的试卷和考试压得透不过气来的夏天,林清玄的文字给我带去了安宁与清净,他对人世间一切美丽与梦想的信仰也给我带去了一份坚持的力量,坚持为的是去追求他所说的那美丽的色彩与优雅的样子.
林清玄的文字是平易近人的,这也许与他深谙佛理不无关系,林清玄用他清雅真挚的文字普宁众生的心灵.他说不动的山,也说流动的云,他说不变的芒草,也说无常的芒花,他说欢愉的短暂,也说忧伤的恒久,无论是在山顶,还是在红尘,林清玄总让自己灵光闪动,笔耕不辍,做一个徜徉于文字海洋的修行者.
林清玄的书最适合在安静的午后或是皎洁的月光下一个人细细体味,若是有一把轻摇的竹藤靠椅和一壶馨香四溢的好茶相伴则更能融入书中的境界.看着目录中一个个美丽的题目,就足以让人思绪飞舞,“天空的心”、“心的泼墨”、“相思飞舞”、“黄鹤楼的笛声”……读着书里的文章,最强烈的感觉就是舒服,自然而然的进入一个完全放松下来的时空,没有了红尘滚滚的喧嚣,耳边响起的是高山流水的浅吟低唱.
以下摘录的是书中很多值得细细咀嚼的的句子:
不管有没有准备好,不论是不是愿意,我们总是起步在旅途中,消失在旅途中,人生是一个,漫漫的旅行,没有终站,只是走到了偶然的地方,力尽而止.
在生命的旅途中,要诚挚地珍惜,要深深地疼爱.
在生命的旅途中,要努力的追寻,也要保持静观.
在生命的旅途中,要有所敬畏,也要有所无惧.
——《在生命的旅途中》
凡是不再创造新事物的民族,也将要丧失欣赏旧东西的能力;
凡是不懂得欣赏旧生活的地方,也会立即丧失创造新生活的能力.
——《心的恒河》
耕心的人把一切写在心上,无垠的大地,是他的稿纸,笔墨浓淡,是他的修行.
——《留在大地的墨痕》
创作如此,人生的情景亦然,循着画好的地图前进,循规蹈矩、亦步亦趋,成为一个四平八稳的人、写下十拿九稳的作品,留给平凡人一个好的评断,这是不难的.艰难的是.放下笔触、抹去线条、舍弃手中的蓝图、打翻铅字架、泼倒墨水瓶,以内在的感觉推动,随意随机地去完成一幅作品.
——《心的泼墨》
在变与不变之间,有情就有伤感,有情就有失落,有情就有悲怀,这些都是由变化所生.但是眼睛如果大到如月如天,伤感、失落、悲怀,不就是海边的贝壳吗?贝壳已死,却留下了形状、颜色与美丽.
——《无情眼》
相爱时那么短,遗忘却是那么长!以为相爱时永恒的的,但爱却如此无常:以为遗忘会留在时间里,但遗忘却是超越时间的恒久.
——《花果不同时》
相思花开,是情人初遇时的心情,霎时出动春天,把天地都点燃了.
相思花舞,是清热充满了感情的舞动.花朵专注于风,才使舞蹈美如飞焰,情人专注于爱,才使相思满盈天地.
相思花谢,是情人心碎的道别,心碎于小径、心碎于巨石、心碎于一切的溪山与河畔.总是一切都已谢落,只留下了美;总是一切都已心碎,心上还有昔日的嫩黄.
情人之间的相思,不单属于情人,也是万象的相思.
芒花与秋日相思,以践履旧岁的誓言.
樱花与春风相思,只对春天的爱情忠诚.
雾气与山谷相思,每日徘徊,轻轻地叹息.
候鸟与太阳相思,永远追随着阳光的脚步.
潮汐与月亮相思,朔望都来赴千万年的约会.
……
——《相思飞舞》
………………
这就是林清玄,他的文章从没有宏伟壮阔的主题,相反,他总是在生活中最渺小的细节里探寻生命的真谛,一朵相思花,一枚无患子,一篮山间的青菜,林清玄都能在其中找到滋润生命的营养,然后用他的文字在每个人的心理播撒下幸福的种子,普渡心灵.林清玄是位虔诚的信徒,他潜心研究佛理、茶道,他喜欢行走,喜欢与三五好友泛舟西湖,品最上乘的龙井;喜欢与家人漫步于阳明山间,看落英缤纷,寻花的世界,心的菩提.读他的散文时,仿佛融入了书中的世界和林清玄一起走过了许多美丽的地方,看过许多高山稳重与流水的灵动,在林清玄的散文世界里,我一边旅行,一边感悟着人生的美好与幸福的方向,沿路的风景与心灵的收获都让我在这个燥热的夏天里感到了一阵阵沁心的凉意,这是一次灵魂的旅行,也是一次心灵的修行.

篇七:林清玄散文集

跪求林清玄散文的读后感 至少要十几篇!每篇最好有句子赏析 好的在追加分

林清玄散文》收录了林清玄先生两个创作时期的优秀作品.林清玄初登文坛,将自己的朝气与激情更多地倾注在乡土中,代表作有《少年行》、《鸳鸯香炉》等.随后,他没有拘泥于乡土散文的创作,尝试着将东方美学理念和佛教哲学情怀融为一体,开始了以“菩提系列”为代表的创作生涯的第二个时期,也进入了他个人创作的全盛时期,散文集收录了大量该时期的优秀作品如《佛鼓》、《光之四书》等.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凝注.他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装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
他在一篇名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写道:“登山专家只看见山顶,不像我们,能享受海拔五百的乐趣.”我曾被这行文字很久感动.我们正在一种叫做“征服”的驱使中日渐遗落了一种知足常乐的平和心境,于是,我们只能努力想象“高处不胜寒”的孤冷,却对半山腰的迷人景致视而不见,殊不知,没有了自由的心情与平静的心态,再宏伟的目标终究是空想罢了.还记得林清玄向我们描述的那名住在林中的年轻人,当人们问他为何不到山外打工时,他的口吻不容置疑:“这是我的家.”很多人都在暗地里嘲笑他,然而回望城市的华灯万盏,“从远处看,每一个人的家只是一个小小的窗口”,怎比那茫茫林海的无际无边?在年轻人的眼中,森林中的一切生灵,都在冥冥中传递着广博与自然,带给他家的熟识气息;不会忘记林先生笔下那位卖馄饨的老人,他总是在深夜敲起清越的木鱼,向老主顾传达着生意的信号,却不致中断熟睡者的美梦,更在不经意间温暖了迟睡者的心灵.正是这平凡乐器奏出的平凡音响,委婉地传达着这位老者的淡泊心态,使串串云淡风清的声音久久在心灵的上空回绕……
这声音与那“海拔五百”、“以林为家”的境界合奏着同一支曲子,便是“清欢”.那是一种欢愉后的平静,无奈后的超脱,放逐后的回首,宣泄后的释然.我们正在日益丰富的物质世界里,多了一份机智,少了一份闲适,多了一份世故,少了一份高雅.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在尘世中重温“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淡泊心境,在红尘中傲对“惆怅东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的心灵叩问?我唯有在一片佛鼓声中虔诚祈祷……
《桃花心木》
桃花心木需要一种本身的能力,而我们更需要一种独立自主的心.
依赖父母和老师,并不是我们的本性,但是要在父母的怀抱中度过,在一种不确定的生活中生存,我们则永远会有一颗依赖的心.
要想获得自理能力,必须经过生活的考验,拥有不确定的生活.从中深化了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对道理的理解.对于简单的物质,更会有深刻理解.
在生活中,我们总投靠父母,无论在做什么事,总是喜欢选择诉说,向父母说明困难,而不去自己动手解决.日常的杂事,也少不了父母的帮忙,不管现是用餐还是娱乐,父母的关怀和照顾总是无微不至.
学习空间里,老师又在不停的催促.帮助我们批改作业、纠正错误.他们不就像辛勤的种树人吗?朴实无华的老师,往往日夜操劳.而我们也总依赖着他,让他总有操不完的心.
桃花心木还在成长,而我们也渐渐长大.勤劳的“种树人”永远栽培着我们.
依赖的心往往使我们经不起生活的磨练,但如果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就会从中显示出优雅自在和勃勃生机……
《生命的化妆》
先从自己对化妆的错误认识谈起,认为“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就引发了下文对化妆师的询问,问“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 化妆师的回答让林先生感叹不已,并从内心里叹服,认为化妆师就是一个智慧的人.在这里,化妆师谈到: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并分了四类来谈,谈得很有条理,说得让人只有点头的份.但这只是浅层次的化妆.更深层次的化妆师是“改变体质”“改变气质”,接着引发了对“生命的化妆”的三种划分: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读到这些文字,更让人惊叹化妆师看法的经典,化妆师用他一生的经验准确的总结了化妆的全部内涵.接着又拿写文章来类比,也写到三种写作: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至此,“生命的化妆”一语再次突现,让我们真正的体会到为生命化妆是多么的重要,正像林先生所说,我们要“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尊严”,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会焕发出灿烂之光!
林先生的文章从自己的认识谈起,经过自己的询问,化妆师巧妙作答,让全文主题一步一步凸现,让读者清楚的明白了化妆的内涵.全文很好的运用了类比的写法,让我们更好的接受了作者的看法,全文虽没有华丽的词藻,读来却给人一种流水样清凉的感受,让我们的心灵为之震撼,并真切想让我们的生命也变得像化妆手下的人一样靓丽起来!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
偏僻遥远的山谷、高数千尺的断崖,预示了野百合追求美好愿望的道路必然艰难曲折.恶劣的生长环境,并没有消磨它作为花——一棵百合的天性,虽然它刚诞生时长得跟其他野草一模一样.但一个坚定的念头在它的心中悄悄萌生:我要开花,我要以花作证.为此,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与自然环境顽强地抗争.
文章通篇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层层衬托,塑造了一个充满灵性,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百合谷其实就是一个充满世事艰辛的大社会的缩影,野百合的遭遇何尝不具有人生奋斗的典型意义:一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以花来证明”.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台湾文坛,林清玄这个土生土长的作家,以其乡土气息、传统情怀、民族意识以及他独树一帜的禅佛文化,成为台湾最为多产而且作品畅销的作家之一.林清玄多次提到影响他性格和写作风格的母亲.他说,小时候母亲曾告诫他,写东西要“有趣味的你要多写一点,与别人分享;辛酸的少写一点,留着自己晚上回房间里哭就行了.因为人生已经够艰辛了,人家来读你的文章,应该从你的作品里得到安慰,得到启发,得到提升”.而《心田上的百合花开》则巧妙地将趣味与辛酸结合起来,以趣味抒写辛酸,使人从中“得到安慰,得到启发,得到提升”.他认为人的富有即是人心灵中某些高贵物质的展现.野百合的形象,正是林清玄心中的“富人”的形象.林清玄就是企图用文学的语言,表达一些开启时空智慧的概念,表达一个人应该如何舍弃和实践,才能走上智慧的道路这一生活哲理.
在林清玄看来,人生的美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欲望、物质带来的美;第二个层次是文化、艺术、文明带来的美的满足.第三个层次是灵性、精神的美,这是最高境界的美.他信奉“尽心就是完美”,而野百合就是这样一个因“尽心”而近乎“完美”的形象,真正实现了“灵性、精神的美”.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所展现的正是林清玄追求的做人最高境界: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大其愿,坚其志,细其心,柔其气”的人生准则在野百合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这是一篇富于哲理的散文诗.无论是思想深度的表述,还是写作技巧的运用都是非常出色的.假如我们都“能以明朗清澈的心情来照见这个无边复杂的世界”,那么“在一切的优美、败坏、清明、污浊之中都找到智慧.”这是《清净之莲》带给我的最初启示.读着《清净之莲》,似乎我的心也“平静如无波之湖”.
当我开始读《清净之莲》的时候,作者的“偶尔”连续出场让我感到一个“偶尔”就是一朵智慧之莲.且看作者偶尔看到“一轮夕阳正挂在街的尽头”,会想到“如此美丽的夕阳实在是预示了一天即将落幕”;……且看作者回到家里,看到喷涌而出的清水,会想到“水龙头流出来的好像不是水,而是时间、心情,或者一种思绪”;……作者看到在山中小池塘里的一朵红色睡莲,从泥沼的浅地中昂然抽出美丽的音符,“仿佛无视于外围的污浊”的时候,竟然会想起“究竟要怎样的历练,我们才能像这一朵清净之莲呢?”呀!呀!一连串的偶尔,一连串的智慧之莲彻底征服了我.读着这篇散文诗,我有了深深的颤动.我在想,作者需要拥有一颗怎样的心灵,才可以如此敏感地感受世界,包容世界,才能“在一切的优美、败坏、清明、污浊之中都找到智慧”.是的,“我们如果是有智慧的人,一切烦恼都会带来觉悟,而一切小事都能使我们感知它的意义与价值.”
可是,我们都是有智慧的人吗?寻求智慧难吗?读到这里,《清净之莲》给读者带来了疑问,这是作者的高明.他在这首散文诗里,流泻下一连串“偶尔”的智慧,乃至无穷无尽,造就了文章的气势.而正当我们喘不过气之时,作者告诉我们“在人间寻求智慧也不是那样难的”.这一揭示恰到好处,一下子就把读者的兴趣领进了智慧的殿堂.
自然而然,作者开始讲述自己智慧的秘诀.除了要有澄明之心外,我们还需要有柔软的心,甚至柔软到“看到一朵花中一片花瓣落下,都使我们动容颤抖”.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敏感、包容、精致、超拔自我,甚至在受伤的时候也能包容我们的伤口.于是,我们获知了柔软心的重要性.
可作者还不止于此.他继续写道:“柔软心是大悲心的芽苗,柔软心也是菩提心的种子,柔软心是我们在俗世中生活,还能时时感知自我清明的泉源”.在这里,智慧之光有了佛家的色彩,大悲心与菩提心似乎也正是人世中所缺少的.散文诗《清净之莲》写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智慧的根源是来自于我们的内心最深处.只要我们拥有作者所言的“柔软心”,我们同样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在文章开篇时,带给我们无限惊讶的“偶尔”的智慧之光.
是的,我们“究竟要怎样的历练”,“才能像这一朵清净之莲呢?”作者已经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的心足够柔软.我们心的柔软,甚至“可以比花瓣更美,比草原更绿,比海洋更广,比天空更无边,比云还自在.”“柔软是最有力量,也是最恒常的.且让我们在卑湿污泥的人间,开出柔软清净的智慧之莲吧!”

篇八:林清玄散文集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
短篇,读后感650字左右
除了《心田上的百合花开》《生命的化妆》和《桃花心木》

  第一篇
  少年时读林清玄先生的散文,并不能体会其中的意境,只是单纯地觉得好.
  “醉后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生命中有很多事,你错过了一小时,很可能就错过了一生.”他在《少年游》里如是说.
  年轻时有怎么样的豪情?是英雄系马,壮士磨剑,还是江湖夜雨十年灯?不管如何,他终究是叶着自己的叶花着自己的花结自己的果子,生命成自己的生命.
  很喜欢读他的那篇《旅店》,其中很多句子烂熟于心.“前人有前人的旅店,在我们的马蹄还没有迈步,那些旅店就存在,且永远地存在下去.”那么,我又要开成什么样的旅店,在旅店的墙壁上记录些什么样的事情来,能丰富这世间的记忆呢?夜那么长,我不能够把每一盏灯都点亮,但由于寂静,由于安宁,由于放松而不再执着,心也开始变得开阔起来了.
  小时候,喜欢在老爸藏书的白色封面上乱画,老爸并不在意,后来搬家时,我更为大胆地在墙上画满了荷叶荷花.不知为什么,对这种植物存有莫名的喜爱,说是受《爱莲说》的影响,也不尽然,只是对那种似红非红,似粉非粉的颜色相当着迷,而那些宽大的荷叶又有种淡淡的清香,持久、沁人心脾.
  用怎样的心境和着怎样的情意来下酒?苏东坡有一次在玉堂日,有一幕士善歌,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我是不善饮酒的,但如林先生所说,喝酒不在格调,而在性灵、风趣.在无关风月的夜,卧席,斯时彼时、斯地彼地,快乐、忧愁,朋友,让我们温壶月光下酒.
  曾经在日记本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青山元不动,白云自去来.我不信佛,也不参禅,从字面来来理解,就是相对于不动的山来说,云是流动的.时隔经年,重新看这句话,有着更深的体会:世事并非都刻意,多数乃随缘.
  第二篇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守望一方净土
  林清玄散文》收录了林清玄先生两个创作时期的优秀作品.林清玄初登文坛,将自己的朝气与激情更多地倾注在乡土中,代表作有《少年行》、《鸳鸯香炉》等.随后,他没有拘泥于乡土散文的创作,尝试着将东方美学理念和佛教哲学情怀融为一体,开始了以“菩提系列”为代表的创作生涯的第二个时期,也进入了他个人创作的全盛时期,散文集收录了大量该时期的优秀作品如《佛鼓》、《光之四书》等.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凝注.他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装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
  他在一篇名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写道:“登山专家只看见山顶,不像我们,能享受海拔五百的乐趣.”我曾被这行文字很久感动.我们正在一种叫做“征服”的驱使中日渐遗落了一种知足常乐的平和心境,于是,我们只能努力想象“高处不胜寒”的孤冷,却对半山腰的迷人景致视而不见,殊不知,没有了自由的心情与平静的心态,再宏伟的目标终究是空想罢了.还记得林清玄向我们描述的那名住在林中的年轻人,当人们问他为何不到山外打工时,他的口吻不容置疑:“这是我的家.”很多人都在暗地里嘲笑他,然而回望城市的华灯万盏,“从远处看,每一个人的家只是一个小小的窗口”,怎比那茫茫林海的无际无边?在年轻人的眼中,森林中的一切生灵,都在冥冥中传递着广博与自然,带给他家的熟识气息;不会忘记林先生笔下那位卖馄饨的老人,他总是在深夜敲起清越的木鱼,向老主顾传达着生意的信号,却不致中断熟睡者的美梦,更在不经意间温暖了迟睡者的心灵.正是这平凡乐器奏出的平凡音响,委婉地传达着这位老者的淡泊心态,使串串云淡风清的声音久久在心灵的上空回绕……
  这声音与那“海拔五百”、“以林为家”的境界合奏着同一支曲子,便是“清欢”.那是一种欢愉后的平静,无奈后的超脱,放逐后的回首,宣泄后的释然.我们正在日益丰富的物质世界里,多了一份机智,少了一份闲适,多了一份世故,少了一份高雅.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在尘世中重温“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淡泊心境,在红尘中傲对“惆怅东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的心灵叩问?我唯有在一片佛鼓声中虔诚祈祷……

篇九:林清玄散文集

文章的标“梅香”有哪两种含义?

一是表面含义:代表梅花的香味;二是深层含义:代表梅不屈不挠,高洁、坚韧的高尚品质.

篇十:林清玄散文集

求林清玄最好、最值得一看的散文集(要求是一本书)
我是一名初中生,想提高我的作文水平.

首推《清欢》其次是《林泉》、《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