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创业 > 战略 >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三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三篇

乡村振兴战略是***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振兴战略论文三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1

  摘要:小乡村也是大社会,不可忽视治理。乡村稳,基层才能稳,才能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加强乡村治理,各级乡镇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不断强化领导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提升乡村的治理水平,建立健全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  科技创新  現代农业  产业振兴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七大战略”之一,乡村振兴战略是对“三农”工作作出的一个新的战略部署、提出的一个新的要求。更是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了能够让人民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我们要站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认真学习乡村振兴战略的标准、内涵和要求,共同谋划出一条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内蒙古扎兰屯市是典型的农业资源旗县,农业在全市的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因而,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扎兰屯产业振兴,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是当前的根本任务,也是实现总书记“七大战略”部署的根本途径。

   一、扎兰屯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国家现代农业战略的积极推进,以及各级政府的重视和不断努力,扎兰屯的农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在现代化农业推进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例如,因前期的资金投入受限,导致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因受到农民科技创新水平不高、能够进行农产品加工的企业少的限制,导致了产品的结构层次不高。再比如受到传统农业的束缚,以及机械化、产业化水平较低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农村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的转化率不高。这些问题都与***总书记提出的“三农”问题的战略部署,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科技创新化农业转变,是内蒙古扎兰屯市农业发展的根本任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扎兰屯来说是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建设新农村的主要战略方向,更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前提。作为以农业为主的扎兰屯,要实现其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实现产业振兴,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其农业科技化、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二、扎兰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境。

   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资金投入。由于缺乏管理、利用率低以及治理不到位等原因,致使很多基础设施被荒废,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因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先对各种基础设施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运营。由于乡村的基础设施不可能像城市的水、电、气等可以多部门进行管理,因此可以考虑在乡村设立基础设施管理运营中心,由各个乡镇统一管理。另外,要改善乡村脏乱差的现象,对污水等生活垃圾进行统一处理,增加污水处理设备,并开发利用新能源,变废为宝。响应国家禁止燃烧秸秆的规定,将秸秆进行深耕还田,无害化处理。并根据各乡村的不同条件,进行天然气、太阳能以及沼气等能源的开发利用,提升空气质量。

   建设宜居的乡村生态环境,改善生活设施,保护我们的生活空间。加强乡村卫生环境的治理,例如可以像城市一样,将垃圾进行分类处理,营造出一个整洁的生活环境。另外,在乡村发展绿色养殖和绿色农业,以实现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方面民生保障体系的完善,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二)加快科技创新,强化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

   第一,科技创新是实现乡村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科技支撑,乡镇各级政府要加大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将现代化的科技成果真正应用到农业生产上来,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第二,政府部门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并落实优惠政策,吸引并鼓励科技人员下到田间地头,为农民兄弟普及科技知识,并帮助其创办科技园区及经济实体,真正做到人人知科技、人人懂科技、人人用科技。第三,将各大院校及科研单位的研究成果与各相关企业进行联姻,加强合作,从基本上解决“研有所用”的问题,借助科研成果推动科技的进步。第四,加快科技成果进入乡村的每家每户,可以以技术指导为纽带,抓典型、做示范,并运用当前的网络环境将技术进行网络传播,加大落实力度。第五,经常组织村民进行技术技能培训,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并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加快农业的现代化的实现。

   (三)增加财政投入,建立现代农业的保障机制。

   第一,增加政府的财政投入,是建立现代农业的有效保障。政府每年对农业的投入要根据其财政的经常性收入的增长而有所增长,以使新农村的建设有足够稳定的资金来源。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以及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第二,扩大招商引资。抓住国家对鼓励乡村战略发展的一系列有力政策,争取上级项目资金的划拨,促使农业发展有后劲支撑。第三,积极落实国家颁布的各种政策及各项补贴措施,完善政府补贴,让农民种放心地,消除后顾之忧。第四,不断鼓励农民及企业进行现代化农业的投入,进行科学种田,让有能力的人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支持企业对农业生产进行投资。第五,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要依法进行,严厉打击制售假冒农资产品的违法行为,为农民的生产活动保驾护航,以确保现代农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四)推进产业化经营,完善现代农业的产业化体系。

   依托扎兰屯地区的农产品生产能力,调整农业产业化结构,大力发展种植高效的经济作物,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针对扎兰屯地区适合种植油葵、甜菜、马铃薯、高油大豆等经济作物,当地政府应该加快推进培育此类农作物的优良品种,争取做到一村一个特色品种。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农产品营销环境,吸引壮大一批有代表性的、规模大的龙头企业,使其带动农民走向规模化的生产路线。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走品牌网络营销之路。将扎兰屯的特色的、高质量的农产品推出乡镇,走向全国。这要求我们的政府出台扶持政策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基地与农户与企业联合起来,建设杂交油葵、马铃薯、甜菜等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基地,打造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产品,通过现代的营销手段,采取品牌带动市场战略,树立品牌意识,在短时间内迅速占领大中城市的农产品市场。

   在推进农产品产业化经营的同时,要大力发展品牌行业协会以及专业的合作组织,使经营走向集团化,更能抵御外部相似产品的冲击。

   (五)突出创新特色,拓展现代农业的发展途径。

   第一,乡村的振兴战略离不开创新,墨守成规只能止步不前,因此,为了提高自主品牌的竞争优势,占领稳定的市场份额,必须要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发展扎兰屯地区的特色农业。第二,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将先进的工程技术、信息技术、培育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来,改变局部的自然生态环境,以此来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第三,改变之前不断破环农作物生产环境的种植方式,着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利用创新科技成果,最大程度地避免各种化肥农药对土地的伤害,减少各种除草剂杀虫剂对农业的污染,保护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更能满足人们对绿色食品和绿色生活的需求。第四,发展可供观赏的绿色农业,如建设生态园、采摘园等,将科技、创新、旅游和展览融合在一起,拓宽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为乡村的振兴和发展拓宽道路。

   (六)培养人才,不断壮大乡村振兴队伍。

   乡村的振兴离不开人才,培养一批有技术、懂农业、爱农民的人才队伍是扎兰屯地区振兴的关键。地区政府可以在村内部培养一批会管理的农业生产经营队伍,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从外部引进的方式来培养人才,比如让村里进驻一批有想法,敢做事的大学生村官,使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产业振兴,通过产业振兴提高乡村居民收入,有了较高的收入乡村居民才能乐于接受新鲜事物,通过科学的手段为农业生产助力,为乡村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万宝瑞.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五大增长点[J].农业经济理由,2010,(02).

   [2]张玉明.浅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J].才智,2010,(09).

   [3]杨昊,王森.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几个理由[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0,(05).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2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是传统农业大县,农村幅员广、基础差、产业弱、人口多、贫困重,仍是最现实最根本的问题。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推进全县乡村振兴发展,我们必须突出问题导向,综合对症下药,着力在统筹规划、重点突破、改革创新三个方面下足工夫、取得实效。

  统筹规划,整合力量确保乡村振兴方向明、路径优

  立足实际,科学规划。“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复杂工程,必须坚持全县一盘棋,做好顶层设计、总体规划,整合力量、统筹推进。要根据全县各地农村农业发展现状,特别是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按照“特色发展、区域联合、全域联动”的乡村发展思路,着力打破镇(村)行政区划界限、部门行政职能界限,科学制定全县乡村振兴总体规划。要强化统筹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同步做好城市总体规划、乡村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机衔接,促进城乡功能和空间融合发展。

  优化布局、典型带动。要结合县委关于“一区四圈”的旅游规划,做好新村建设、特色产业布局。要坚持差异发展、扬长避短,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气候特点等,确定优先发展的重点方向,优化功能分区、产业布局。要加强示范创建及模式推广,结合脱贫攻坚引领区、农建综合示范区建设,在有条件的乡镇先行试点示范,培育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典型,辐射带动全县乡村发展水平整体提升。

  强化领导,合力推进。要组建强有力的领导和工作机构,明确领导责任和工作任务,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将乡村振兴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绩效管理,作为全县重点工作定期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及时完成。坚持重中之重战略地位,落实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确保财政投入持续增长。

  聚焦重点,狠抓关键确保乡村振兴措施实、效果好

  突出三产融合,推动农业效益大增长。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助农增收的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根本导向,走特色化、专业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突出“牛、药、果、茶、菌”五大重点产业,推动各地产业连片规模发展,实现每个乡镇一个千亩产业园、一个万头养殖场目标,形成全县性的农业支柱产业。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合作机制,延伸、完善配套产业链,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一批特色优势农业品牌,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要坚持农旅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宣汉旅游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旅游+精品农业、旅游+特色产品,打造一批特色旅游乡村,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突出基础配套,推动农村面貌大改善。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重要目标,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施一批基础设施重点项目,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以“幸福美丽新村”和“四好村”建设为统揽,统筹推进“广厦行动”、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大力实施三化工程,全面开展农村院落整治,统筹推进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代办服务、环境治理、社会治安“五进村”。认真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按照“田成方、水成系、路相连、林成网”格局,加快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建设生态宜居家园。

  突出乡风塑造,推动农民素质大提升。把农民素质提升放在更加重要位置,加强农民思想文化教育培训,深入开展“诚信、守法、感恩”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加强群众道德约束和村规民约管理,大力宣传、引导和弘扬好家风,塑造良好乡村软环境。深入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育计划,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统筹整合培训资源,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体系,全面提升农民生产经营能力。加强群众民主管理意识教育,引导参与村务管理,提升村务管理水平。

  深化改革,强化创新确保乡村振兴机制活、动力足

  探索建立更具活力的要素市场。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突破口,创新城乡融合发展思路,探索建立更加多元、更具活力的农村资源开发模式,充分激活农村要素市场。重点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放活土地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制改革,鼓励各地多种方式盘活农地、小型水利设施、集体资产。健全农村产权流转市场体系,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现代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完善乡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合理安排农业农村各业各类用地,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优先满足农业农村发展需求。

  探索建立更广渠道的引才机制。探索创新农业高层次人才聘用机制,充实农业部门专业人才力量。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加快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力量建设,加强与农科院所开展合作研发、成果转化,激励更多优秀农业科技人才到一线创新创业。出台落实返乡下乡创业就业优惠政策,支持、鼓励在外宣汉人带着项目、资金、技术回乡创业发展。注重将优秀回乡创业人员纳入党员和村委后备干部培养,及时为村级组织输入新鲜血液。

  探索建立更加多元的投入体系。建立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吸引和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推广农村资金互助社、村级扶贫互助社试点经验,规范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鼓励发展农业互助保险。探索完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3

  摘要:本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阐述农民—职业农民—新型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内涵,探讨新型职业农民身份、地位和作用,并将其分为5种,剖析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教育面临的6个难题。据此,提出8项法治保障建议:各级政府要制定有效可行的培育规章制度、制定统编通用公用教材与各地专业的实用教材制度体系、鼓励完善培育职业农民的师徒新路径制度、建立与完善师资队伍库建设管理制度、完善网络媒体教育培训培育制度体系、建立完善培训培育与农事基地融合发展的制度、实施题库考核认定制度和强化新型职业农民的财政扶持与监管力度。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型职业农民;法治保障

  一、新型职业农民内涵历史由来及种类

  (一)新型职业农民沿革1.农民。农民系指长期务农的劳动者。《谷梁传•成公元年》就有“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农民,有商民,有工民。”195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管理条例》实施,形成了我国城市与农村户口的管理体制,农民就是“农业户口”者。学术界用职业的角度界定: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就是农民,否则不是农民。泛指家庭经济主要来源于农业农村劳动者。1980年后,根据农民产业重点被称粮农、菜农、果农、花农、菇农、棉农、茶农、养殖户、专业户等;1984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农民的身份是“社员”。2.新型农民。是农村农民的农业发展的带头人,系指有科学文化素养,现代农业生产与管理技能,并主要以从事该职业为收入来源的居住农村地区或集市的农民。简单说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或者称农商。最早出现在农业农村部《关于做好2003年科教兴农工作的意见》{农科教发〔2003〕3号}第六部分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3.职业农民。是从“工人”的职业概念而切入,特别是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引出“农业工人”。泛指从事农业生产工作的职业人,而不是户籍身份。最早提出是2005年11月10日,《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农人发〔2005〕11号}中提出培养对象是“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等领域的职业农民。”4.新型职业农民。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后连续提出。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立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需求,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做出了明确部署。《“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超过2000万人的发展目标。至此,经历由农民—新型农民—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沿革。新型职业农民具备新型和职业双重融合,体现知识化、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有机融合。即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从业人员。

  (二)新型职业农民内涵1.新型职业农民身份。体现了农民由户籍身份称呼转变为职业的新身份,农民逐步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有奔头有尊严的“绿领”。标志着农村人才培养从全面普及提高、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为重点的农民培训,到以农村精英为重点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转变。新型职业农民更具农商的特征,即市场导向,适度规模或者专业服务者。从兼业向专业、从被社会歧视地位向平等的转变;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政策术语也经历了由培训—培养的转变。2.素质。主要特征表现在高素质和生产技能的农民特征,这是与传统农民的根本区别。2017年3月,***总书记在两会期间明确要求大力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是新时代善创新、敢创业的“新商农”;经教育培训出来的爱农业、有经验的老农新型农业经营骨干分子;有高学历、想务农的“知农”;也有满腔热情在城里打工返乡的创业者。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还需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具有承担责任。3.作用。新型职业农民作用体现在新型经营主体的个体形式和主体力量,明确展示了未来谁来种地的主体。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发挥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的新动能。是人才振兴的对象,是寻求新时代农村发展赋能、推进城乡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的基本力量。他们是适度规模经营的实践者,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三)新型职业农民种类1.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活跃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等新型生产经济体中,以此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业劳动力(农业雇员)。属于产中直接从事生产者,掌握农业专业性生产技术,并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2.农产品经纪人。也称农村经纪人,商(菜、粮等)贩,把农产品对外销售出去,收取双方的服务费用。活动在生产农民、供货商、销售商和技能人员之间。3.生产资料供应商。指种苗、农药、化肥、农膜、农机具等生产资料销售供应商,提供专项作业服务,如机插秧、机打药等。4.农业技术推广员。负责生产田间技术推广与生产常规指导人员、信息员、病虫害植保员、村级动物防疫员等。5.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主要是专业(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事生产企业负责人等。其占有一定土地与设施装备资源,有专业技能、管理经验与资金投入能力,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管理。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面临的难点

  (一)农民整体结构性素质偏低受全球传统农业因素影响,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流向了城市。农村劳动力构成呈现妇女、儿童和老人,属于“386160”部队,特别是以留守中老年人为主,劳动者结构上素质就处于劣势。职业农民类型繁杂,至少分五种类型,专业面向全社会产业,且跨行业。新型职业农民的层次千差万别,需要进行差异化的培训。这一现状为提升农民素质增加难度。

  (二)农民个体主观上缺乏进取精神许多农民存在不思进取,满足现状,等靠要倾向突出。不善于学习、不愿接受培训,对学习缺乏兴趣。常有各级免费培训学习,不给礼物,甚至不管饭都不愿去,能自己肯花钱学习那就太稀少了。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的主观动力。

  (三)遵纪守法意识淡薄法律法治观念淡薄,过度利用法律庇护自己,牵涉自身利益,甚至歪打官司斜告状。明知违法违规也不去顾忌。无理上访、心明镜也强词夺理。培育爱党、爱国、爱农村的新农民思想道德征途颇为艰巨。

  (四)经营管理理念更加滞后乡村振兴迫切需要提升规模经营,生产规模越大对对经营管理的需求就越迫切,特别是把技术融入经营管理中。一项项技术,如果没有必要的管理,技术就难以实施落实。而恰恰农业还普遍重技术,轻管理,同时农业管理人才也奇缺。***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新型职业农民,便是当今时代背景下的这样一支“三农”乡村振兴工作队伍,是***振兴乡村的核心瓶颈之一。

  (五)培训供给与需求脱节难以适应乡村振兴需求现行培训机构表现是供给与需求脱节,供给者会什么,就讲什么。培训提纲罗列的也不一定真的按课程计划实施,想办法找到哪个最省钱最廉价的授课老师。安排教师是培训目的与培训机构自身经济效益最大化为首,多以农业生产技术为主、经营管理薄弱。而对文化素养、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等内容涉及极为稀少。密切当地农业特色,特别是气候与农作物生态特性,特色乡村(旅游观光)产业也须加强。也有盲目照搬别人课程,与需求没有契合度、无地域特色实效性不强,大多以理论层面的知识为主,甚至空谈理论。生产需求的实践技能知识比较薄弱。生产实践技能匮乏,特别是师资匮乏,冒名充当名师现象严重,这些都是现实难题。

  (六)培训经费不及时到位与不能有效利用首先是经费下拨困难,培训经费实行保障制,需要培训机构得到培训人员数量后下拨,但经费是不能及时拿到的,有的需要提前做账,甚至事情没做要先把发票开了,好报账拨款。这样就难免作假,有限经费不能使用在刀刃上。有些培训机构培训结束,财政部门还是迟迟不给兑现经费。经费管理混乱,经费得不到有效利用。政府管理上存在将职业农民培训当成项目争取,到手后想尽一切办法把经费最大留给自己,巧立支出名目,目标服务自身设施,利益觉得合不上就不承办项目的现象。对专家讲课虚报克扣等违规违法等暗箱操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专家授课积极性。为保障农民学员数量,借外出考察实地学习,考察走形式,千方百计插观光旅游。

  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法治保障建议

  (一)各级政府要制定有效可行的培育规章制度国家和省市县农业部门要强化组织领导,及时制定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当年计划当年要有效落实与实施。通过立法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一项长期稳定的制度,并赋予新型职业农民终身受教育的权利。衔接开放社会科普、教育、培训机构给予提供优先优惠和必要的免费学习调研便利政策。制定满足农民需求的定期、持续培训培育,建立经常性培训及跟踪服务的制度。明确经常性培训的关键内容、方式方法、培训机构、经费投入和保障措施。建立与干部继续教育、工人岗位培训相类似的新型职业农民全员经常性培训制度。实施技术到现场和跟踪指导服务,培育内容以农民需求为中心,给农民更多自主权与选择权。建立鼓励终身自学的政策制度,特别结合自身所需,充分调动鼓励他们的自学自觉性。树立典型强化引导,有效结合自身需求的高效自学与培育激励机制。增加自己选择学习的主动权。

  (二)制定统编通用公用教材与各地专业的实用教材制度体系政府可根据不同类型新型职业农民技能特点及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制定教育培育统编基础培育教材,省市专业技术教材,鼓励农民自己选择购买教材。首先,要搞好通用教材,现行市场教材非常杂乱,不实用问题突出,甚至根本就没有需求应用价值,过多地空谈理论。一发给学员就是十几本,是免费,但很多农民就看看封面,大致过目一下,根本就没有看的必要,更甚者连拿走都不拿,随便丢掉。老师培训的内容,农民需要的确没有书。所以,形式上无用的教材极为普遍。应建立通用教材国家层面统编,专业教材省市统编,鼓励在教材上让农民自选自购补贴模式,使培训教材实用价值不断提升。

  (三)鼓励完善培育职业农民的师徒新路径制度开展师徒传授长期模式,可以选拔有专长的专家、科技工作者、企业家等专业人士为师傅,新型职业农民为徒弟,通过立项实施、爱心奉献和企业资助实施运转,更能发挥传授效率和培育学习效果。采用一带一、一带多,群代群模式;面授、现场传授、线上传授等方式。特别是按照******在2019年曾批示“老科技工作者人数众多、经验丰富,是国家发展的宝贵财富和重要资源。”培训人才,要发挥老科技工作者有时间、有技术、有爱心,乐于奉献的优势,是解决授课师父培育人才匮乏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建立与完善师资队伍库建设管理制度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师资至关重要,师资选拔与不断教育培训,竞争上岗,监督和促进师资素质提升体制迫须建立。杜绝控制缺乏实战能力师资,增加培育效果。建立和完善对师资的资格考核评价制度,实行进入与退出机制。

  (五)完善网络媒体教育培训培育制度体系把网络媒体教育培训作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必备路径之一确定下来。明确培训依托线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申报系统”资源与线下各地职教中心开展的农业技术提升,有效利用“云上智农”等App提供的线上精品课程。建立微信群、公众号、专业网络、网上培训等作为必要的培育学习路径。线上农民培育云平台应该打造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另一个重要阵地,农业农村部已正式启用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将打通农技入户的最后一米。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将伴随着乡村振兴而逐步完善。

  (六)建立完善培训培育与农事基地融合发展的制度为了充分体现新型职业农民的实用性非常强的特点,需建立实训基地,由各级政府筛选扶持农事企业,承担实践实训基地场所,并配备有本企业优势产业兼职教师。这种基地要承担起科普与新技术培训、装备展示、成果转化、技术示范、试验研究、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决策咨询、设备维修、农事设计等功能,让新型职业农民在这个基地上,能实地学习、研发创新,提升实际运营能力。建立和完善新型经营主体的农事企业,鼓励他们的科普动机、推进科普途径与作用,充分发挥其优势,助推新型职业农民发挥职能作用。规定培育者在农事企业中解决其企业问题的同时得到培养和提升,而不是仅仅学些表面花架子,实行农事企业与职业农民相互促进的融合发展模式。

  (七)改进认定管理办法和实施题库考核认定制度认定管理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的基础和保障,他们只有通过认定,才能确认其是新型职业农民,之后进一步享受特殊政策扶持。目前考核认定,如职业农民的考核实际上形同虚设,考题本身就是全公开的,只是照答案抄一遍。有的连答案都不会抄写,由人代抄写。题目本身也常缺乏知识技术要点,讲授人再水平不足,怎么能讲好,农民怎么能学好。建议集中全国或全省精锐力量、因地制宜建立考核认定题库,如学习汽车驾驶员理论与实际操作科目考试一样,由计算机抽题,电脑答卷评分。这样对学员和师资、培训机构都是一个检验和考核,才能真正激发提升他们的内生动力。当然建立完善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考核制度,也必须设置科学合理的新型职业农民资格的门槛。

  (八)强化新型职业农民的财政扶持与监管力度有必要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立法中明确其经费的投入与监管,经费纳入地方政府每年的财政预算支出,以保障经费来源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特别是加强项目资金政府信誉制度的落实,避免经费挪用,及时落实到位,可以实行报账制度。规范经费使用科目与标准,经费使用实施银行直接划拨到底,避免现金报账,如涉及教师劳务费直接进卡等措施监管。培育亿万懂农业、懂技术、懂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他们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和重要保证。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该领域法治建设进行探索,将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有序进行,有利于农民自身受教育权利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赵帮宏,张亮,张润清.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的选择[J].高等农业教育,2013(04):107-112.

  [2]朱启臻:“新型职业农民及其成长环境”2012年3月2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座谈会”上的发言提纲(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

  [3]刘芙,韩越,黎莉.辽宁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的问题与路径探析[J].农业经济,2012(04):20-21.

  [4]潘军.提升农民整体素质是乡村振兴的关键[N].中国教育报2018-05-15.

  [5]张洪霞,吴宝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及机制建构——以天津市三个新型职业农民试点区县为例[J].职教论坛,2015(16):26-31.

  [6]韩秋茹,李祥.乡村振兴语境下的农村成人教育:机遇、挑战及政策调适[J].成人教育,2018,38(10):49-52.

  作者:刘芙刘玲高珍妮叶思彤单位:沈阳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