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范文 > 劳动合同 > 大学生就业的性别差异

大学生就业的性别差异

时间:2012-11-10 14:18 劳动合同 教育与就业性别差异

【摘  要】在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形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政府、企业为此制定并实施了一些措施,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本文结合劳动经济学知识,从用人单位、政府以及大学生的角度切入探讨大学生就业性别差异问题,着重介绍大学生就业性别差异的现状、产生原因,同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劳动经济学  性别差异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5-0159-03

  就业是国家政治与经济景气的重要指标。从宏观经济学角度看,当经济过热时,将产生劳动力资源的供不应求;在经济萧条时,将产生劳动力资源的供过于求。也只有在经济良好运行且稳定的情况下,才会有劳动力的供求均衡,才是就业最好的时机。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里,中国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迅速,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但却始终处于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状态,即始终存在失业的人员,这是对于人力资源利用的极大浪费和对社会安定的极大威胁。其中女性劳动者的就业问题更为显著。根据第三方调查公司麦克思对全国6万多名大学毕业生的网上调查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2月底,2010届女大学生签约率仅为21%,明显低于男生29.5%的比例,部分行业存在女性准入门槛高,部分企业存在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使得女性劳动者对就业失去信心,并产生极端的想法,比如说读书无用论思想。女大学生就业难也是对人力资本的一种浪费。在女大学生毕业数量的逐年增加情况下,劳动力资源的供过于求现象相当显著。
  一 劳动经济学的解释
  差异在劳动力市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是个人情感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一个例证,是指某些劳动者在劳动报酬以及劳动条件等方面受到不平等待遇。劳动者提供了相同的生产率,只是由于在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上有所不同,如性别、年龄、民族、宗教、观念、地域、经历、出身、残疾、外貌等方面有所不同而受到不平等待遇。一个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价值取决于影响边际生产率的所有供给和需求因素。但是如果与生产率无关的因素在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正向或负向的影响,就可以说出现了对劳动者不平等对待的行为。可见,确切地说,其是在劳动力市场上对劳动者与生产率无关的个人特征的估价。
  二 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最新数据显示,女大学就业率低于男大学生,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男女就业机会的差异。其中不乏存在女大学生对于就业质量的满意问题,然而迫于就业压力和不乐观的现状,女大学生只能选择自己能选择的职业。
  在有关调查中可以看出,对于职业的抉择,选择喜欢的职业的学生与选择能选的职业的学生比例大致相同都在40%左右,可见学生对于职业的选择有比较明晰的想法。
  在男生中,选择喜欢的职业的学生比例略高于选择能选的职业的学生;而在女生中,选择能选的职业的学生比例高于选择喜欢的职业的学生。这主要是因为男生更加能够承受就业压力,他们选择职业的余地也比女生大,而女生由于其先天条件局限,她们面对的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所以女生更多地选择目前能选的,而男生更多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由此可见女生在就业中所承受的压力比男生要大。
  在最低工资待遇方面男女大学生也有不同。最低工资是一种劳工政策,是劳工最低薪金的金额,是保障工人能以劳力换取足以生存的维生工资,最低工资的制定反映了监管机构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但在男女大学生的最低工资待遇方面,差别还是存在,在部分地区,男性最低工资待遇明显高于女性最低工资待遇,这也体现了男女大学生就业的差异性。
  另一明显的差异则是同工不同酬现象。同工不同酬,即同一个单位,干同样的活儿,同样的工作,男性和女性的工资却不一样。这也体现了男女大学生的就业差异。
  三 大学生就业存在性别差异的原因
  1.法律机制
  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第四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二条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第十三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但是,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和监督还未能完全到位,使一些女性劳动者受到不平等对待。
  2.就业指导
  大学生都非常希望得到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但他们对学校给予的指导并不满意,一方面是指导不及时,次数太少,同时得到的指导针对性太弱。就业指导不到位也会影响毕业生的就业。
  3.就业心理
  同学们对就业形势的态度并不是很乐观,仅有少数的同学认为就业形势非常好,可见当今并不乐观的就业形势给同学们心理上造成了一定了影响,尤其在女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低于男大学生的情况下,就业问题更加突出。
  4.自然附着成本较高
  女性承担着生育养育孩子的重任,这对于国家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这对于企业确实会增加成本。在女性生育期间,没有提供任何的劳动成本,却要得到相应的劳保报酬,同时企业还需支出一部分生育保险,这是显性成本;在女性有了孩子以后,难免关注重心会转移在孩子和家庭上,在劳动生产率方面会有所下降,这是隐性成本。很多企业也是看到了这一点,因此会提出女性就业者工作几年内不能生育这样缺乏人性的录用要求。   5.劳动者供给大于需求
  奥肯定律描述了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着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这一定律认为,GD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一个百分点,这种关系并不是十分严格,它只是说明了产量增加1%时,就业人数上升达不到1%。也就是说就业人数的上升比GDP的上升速度慢,在中国经济最为旺盛时期GDP增速突破10%时,就业人数增加也就只有8%~9%,中国经济的增长,有很大一部分得益于先进科学技术的大面积运用。机器代替了人力,使得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导致了失业率的上升。
  四 大学生就业性别差异的消极影响
  1.人力资源的浪费
  现代社会的发展依靠人才,如何最大可能地利用人力资源,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能力,是值得研究的。而在这其中,大学生就业的性别差异是对女性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在女性劳动者中,不乏有一些很出众的人才,她们不比男性劳动者差,但是从一开始就被拒之门外,这对社会的发展是不利的。
  2.高校改变招生性别比例
  在高校扩招的情况下,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而其中女大学生人数增加更快,因此,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很好解决会促进整体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然而就业率关系到高校的声誉及发展,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很重视就业率的提高。而大学生就业性别差异的存在说明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更容易就业,女大学生从总体上拖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后腿。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不排除部分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而改进招生的性别比例的可能,即部分高校可能会招更多的男生,而相对减少女生的招生比例。使得女性进入高校的门槛更高,更多的女性无法接受高等教育,这样对女性的就业更不利,以此形成恶性循环,对社会的发展不利。
  3.对女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影响
  大学生就业的性别差异会打击女性的进取心,使她们丧失拼搏的精神,同时也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念头,给社会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4.对社会稳定不利
  在就业中,女性承担了差异所带来的就业压力之后,会迫使她们走入歧途。因此,给女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公平的就业机会是至关重要的。当然在企业追求最大利益的情况下,政府可以出台政策,帮助女大学生更好地就业。
  5.市场的外部性
  曼昆认为,当一个人从事一种影响旁观者福利而对这种影响既不付报酬又得不到报酬的活动时就产生了外部性。如果对旁观者的影响是不利的,就是“负外部性”,否则,就是“正外部性”。虽然在许多市场上生产的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但在女性就业市场上,外部性可以是旁观者受益,即扩大女性就业对整个社会是有益的。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平稳定。
  五 消除大学生就业的性别差异的建议
  1.适当减缓高等教育扩招的速度
  教育主管部门应适当减缓高等教育扩招的速度,保持略高于GDP的增长速度,从宏观上适当控制,以减低大学生的总量供给。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造成男女大学生就业的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还是劳动力市场的供过于求,使得用人单位提出苛刻要求将女大学生拒之门外,若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或接近于均衡的状态,则这种现象会被缩小。
  2.健全国家政策立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从上文的描述中,可以得出,国家还是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解决男女大学生就业的性别差异问题,但还是使得很多企业有机可乘。因此,需要国家加大执法和监督的力度,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增加具体的实施措施和惩罚条例,从实质上遏制企业用人出现的性别差异。
  3.转变传统观念
  需要人们认识到女性就业者的价值,珍惜人力资源,认识到女性劳动者与男性劳动者都能为社会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4.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
  从上文的描述中可以看到,无论是女大学生还是男大学生对于学校给予的就业指导并不满意,这就需要学校做出反思和更正。就业指导对于大学生的求职是至关重要的,学校要给予足够的认识。
  5.国家解决用人单位与女大学生就业之间的矛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可以通过经济调节等手段缓解甚至消除用人单位与女大学生就业之间的矛盾。比如可以利用财税政策,弥补女大学生由于特殊生理所带来的性别亏损,即由国家或社会来承担女性的生理成本;还可以通过税收调节的方式来协助用人单位降低使用女性员工的成本,在强制用人单位聘用女性的同时,辅之以税收减免、财政补贴、资金支持等优惠措施。例如,国家可以按照男女员工的比例征税,对女性员工比例大的企业少收税,降低其负担,这对于企业招聘女性劳动者有很大的助力。
  参考文献 [1]王?B、邓颖婷.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的经济学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2]傅静.从性别歧视的角度简析女大学生就业问题[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3]黄丹.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分析及解决策略[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1(1) [4]井莹、宋国英.探究女大学生就业难背后的就业性别歧视[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3(6)
  〔责任编辑:林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