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范文 > 承包合同 > 企业加入总工会的条件(共10篇)

企业加入总工会的条件(共10篇)

篇一:企业加入总工会的条件

某集团总公司决定将下属的一个分公司对外招商承包,有符合条件的两企业A、B分别拟定上缴利润方案如下:
企业A:每年结算一次上缴利润,第一年上缴利润1万元以后每一年比前一年增加1万元;
企业B:每半年结算一次上缴利润,第一个半年上缴利润0.3万元,以后每半年比前半年增加0.3万元;
(1)如果承包四年,你认为应该承包给哪家企业总公司获利多?
(2)如果承包n年,请用含n的代数式分别表示两企业上缴利润的总金额(单位:万元)

(1)A:1+2+3+4=10
B:0.3+(0.3+0.3)+(0.3+0.3+0.3)+…+0.3×8
=0.3(1+2+3+…+8)
=10.8
∵10.8>10,
∴承包给企业B获利多;
(2)A企业:1+(1+1)+(1+1+1)+(1+1+1+1)+…+(1+1+1+…+1)=
n(n+1)
2
,(其中最后一个括号内是n个1相加),
B企业:0.3+(0.3+0.3)+(0.3+0.3+0.3)+…+(0.3+0.3+…+0.3)(其中最后一个括号内是2n个0.3相加).
=0.3×
2n(n+1)
2

=0.3n(1+2n).

篇二:企业加入总工会的条件

1933年美国通过的《工业复兴法》规定:“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为雇佣
条件;必须遵守工时……工资限额。”这一法令说明
A.垄断资产阶级试图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B.保障就业刺激消费是新政的重要内容
C.经济危机迫使美国放弃自由企业制度
D.社会主义运动在危机期间发展起来
【企业加入总工会的条件】

B

题考查学生对美国罗斯福新政的理解。材料反映的主张是保障工人的权益。选项中
只有B项符合题意。所以选B。

篇三:企业加入总工会的条件

、某企业拟购置一台设备,购入价200,000元,预计可使用5年,净残值为8,000元,假设资金成本率为10%,投产后每年增加利润50,000元。
要求:(1)用“年数总和法”计算该项设备的各年折旧额;
(2)列式计算该项投资方案的净现值;
(3)列式计算该投资方案的现值指数。

(1)年限平均法:年折旧额=(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年限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月初原价*月折旧率
(2)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折旧率=2/预计折旧年限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月折旧率
(3)年数总和法: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年限/预计使用限的总数总和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月折旧率

篇四:企业加入总工会的条件

2008年某企业生产的甲商品单位价值量为48元,2009年甲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该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6%,若其他条件不变,则该企业2009年创造的价值总量比2008年增加了
A.1/5
B.2/5
C.1/3
D.2/3

2009年甲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后甲商品单位价值量为48/(1+5%)
假定2008年生产的数量为1
该企业2009年创造的价值总量=数量*单位价值量 数量为(1+26%)甲商品单位价值量为48/(1+5%) 总量为(1+26%)*48/(1+5%)
2008年创造的价值总量=1*48
(1+26%)*48/(1+5%)除以1*48=1.2即增加了0.2,五分之一,选 A

篇五:企业加入总工会的条件

有下列转化关系
(1)若C是可用于自来水消毒的气体,A生成的B的反应为工业上冶炼金属B的反应,反应条件为电解,D、E是氧化物,D转化为E时增加氧的质量是总质量的25.8%,则写出A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的C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 , E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
(2)若E是酸酐,且为无色易挥发的晶体,A为气态氢化物,则A与D反应生成B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NaCl 2Na+Cl 2 ↑;
(2)2H 2 S+SO 2 ==3S↓+2H 2 O

【企业加入总工会的条件】

篇六:企业加入总工会的条件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列举商朝冶铸业、唐宋制瓷业、汉唐丝织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农业政策
(1)重农抑商
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②评价
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2)抑制土地兼并
①均田制(北魏—唐) 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古代手工业
分类\x09特点\x09地位\x09成就
官营手工业\x09①由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
②产品不计成本,不流通,供皇帝使用\x09在明中期以前,在手工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x09冶铁:东汉的水排;南北朝的灌钢法;
制瓷
丝织:明清时进入鼎盛时期;
民间手工业\x09①由民间私人经营
②产品供民间消费\x09明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x09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家庭手工业\x09产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x09农户的副业\x09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
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
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古代商业(商品经济)
时期\x09发展状况\x09表现
春秋战国\x09商业繁荣\x09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秦汉\x09发展艰难\x09开始重农抑商
隋唐\x09商业发展\x09农村集市贸易发展; 柜坊、飞钱问世; “扬一益二”; 外贸港口广州
两宋\x09空前繁荣\x09交子;商税成为主要财源;市的发展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出现商业名镇;话本、词的盛行;《清明上河图》
元\x09商业繁荣\x09国际商业大都会:大都; 天下第一大港:泉州
明清\x09城镇商业繁荣\x09农副产品大量成为商品;长途贩运贸易;著名商帮:晋商、徽商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①时间:明清时期
②原因: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
③评价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形成和发展历程
1、新航路开辟——雏形开始出现
①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②过程
③影响
A、对世界
a、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b、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B、对欧洲
a、引发商业革命,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b、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早期的殖民扩张——进一步扩张
3、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形成
4、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确立

\x09时间\x09特点\x09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x09交通工具的革新
第一次工业革命\x0918c60d-19c中期\x09手工工场工匠技术积累\x09工厂\x09火车、轮船
第二次工业革命\x0919c中后期-19c末20c初\x09科学理论与技术相结合\x09垄断组织\x09汽车、飞机
▲形成途径——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和扩张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①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②表现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近代企业的诞生(洋务运动)c、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 19c60、70d)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③发展历程(见以前的讲义)
④特点
a、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b、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
c、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⑤阻碍因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⑥启示:a、实业救国的道路行不通 b、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过渡时期(1949—1956, 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并举)
①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②三大改造(1953—1956)
a、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私有制——公有制
b、意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正式进入社会主义;
③一五计划(1953—1957):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十年探索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①中共八大1956: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的正确分析;
②八大二次会议1958: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③大跃进1958: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④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⑤八字方针1961
a、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引起严重的经济困难
b、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c、意义: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文革时期(1966—1976)
1971年、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改革开放时期(1978—今)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2、经济体制改革
①内容:
a、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 四川、安徽)
b、城市:国企改革,增强企业活力1984
②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b、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d、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对外开放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
b、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
▲改革开放的阶段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②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③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原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②新中国的成立 ③改革开放
▲表现(见以前的讲义)
①物质生活 a、衣食住行 b、交通、通讯工具 c、大众传媒——四大媒介
②社会习俗
a、辛亥革命,改变封建陋习(如废止缠足、剪辫易服、互称同志、握手等)
b、改革开放,出现新的生活时尚(环保、讲究卫生、旅游等)
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年——1933年)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加剧;
2、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激增
3、特点:①波及范围广②持续时间长③破坏特别大
4、影响
①加剧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②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③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
▲罗斯福新政
1、背景
2、内容
(1)金融
①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②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③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④管制证券业
(2)工业
①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
②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3)农业
①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
②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
(4)社会福利
①建立联邦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②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
③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
(5)社会立法
①《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工会;②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
③“社会保险法”
3、实质:
不促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情况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干预;
4、特色: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应对危机,其应对措施基本以立法的形式出现;
5、影响
(1)对美国
①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2)对世界\x09
①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②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的时代,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②建立“福利国家”③第三产业的兴起④新经济的出现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时期\x09背景\x09措施\x09结果
二战结束—20c70d初\x09战后经济残破,欲恢复经济\x09国家干预经济\x09经济快速发展,“黄金时期”
20c70d初\x09出现“滞涨”现象\x09减少国家干预\x0920c80d经济恢复和发展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政策、一种模式、三次改革)
▲“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0)
1、背景 ①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②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
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国内战争;
3、主要内容
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实行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
4、评价
①积极: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保障了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
②消极: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新经济政策(1921—1924)
1、背景
(1)连年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经济和政治危机;(必要性)
2、内容
①农业:以农业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解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3、作用
(1)满足了广大农民和个人的经济要求,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探索了一条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斯大林模式”
1、表现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资金来源于农业和轻工业;(工业) ②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
2、特点
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指令取代市场调节)
②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
3、评价
(1)成就
①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与轻工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向农民索取太多,严重压抑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x09重点\x09结果\x09失败原因
赫鲁晓夫改革\x09农业\x09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x09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勃列日涅夫改革\x09工业(军事工业)\x09\x09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2、经济改革(重点):
①内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②结果:没有取得成效
③存在问题:a、缺少宏观调控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b、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3、政治改革:
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陷入困境 ②结果: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异同
相同点:
①原因:国内经济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难;
②手段:
a、在坚持原有社会制度的前提下,运用国家权力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b、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③结果: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权得到巩固,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不同点:本质区别在与它们所要维护的社会制度不同;
第八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构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945
世界货币体系 (短期贷款,解决国际收支困难)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 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放银行) 1945 三大支柱
(长期贷款、技术援助)
世界贸易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7
(旨在消除关税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
2、意义: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
▲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货币体系)
1、背景
①二战后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
②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最大的债权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2、基本特征
①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 ②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
3、影响
①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积极)
②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消极)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欧盟(1993年,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合作化程度最高)
①背景
a、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
b、近代欧洲国家冲突和战争不断,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
c、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探索;
②建立过程
a、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b、1957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c、1967年,三机构合并,成立了欧共体;
d、1992年,《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
e、1993年,欧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f、1999年,欧元问世(英国除外)
③意义
a、符合欧洲各国和整个欧洲利益,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
b、对欧洲其它地区的经济联合起到了示范作用,增强了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促进了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
2、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合作的典范,美国、加拿大与墨西哥实现优势互补)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989年,地跨四大洲,成员国之间存在文化和历史差异,影响其发展,中国1991年加入)
▲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表现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1)历程
①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开始增多;
②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市场迅速扩大;
③二战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20c90d全球化趋势的推动力:
a、资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原动力)b、新科技革命的推动(根本)c、现代通讯、交通工具(技术条件)
d、两极格局的瓦解e、各国普遍推行市场经济体制f、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推动
(2)评价
①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②影响
a、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b、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
c、对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
挑战:国家主权、经济安全、生存环境面临空前的挑战;
策略: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
2、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WTO)1995年
(1)背景:关税总协定在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
(2)成立
①目的: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成立:1995年1月1日
(3)作用
①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②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③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
(1)过程:①1986年,提出“复关”; ②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中国加入WTO的影响
①积极作用
a、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b、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②消极影响:市场开放、关税减让,使农业、汽车等行业受到冲击;
▲中国迎合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举措: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

篇七:企业加入总工会的条件

论述通货膨胀产生对经济的影响

  论文:
  标题:
  《论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及治理措施》
  在研究这个课题之前,我们先得对“通货膨胀”一词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对此课题做充分论述.研究“通货膨胀”一词,我们可分别从其概念、起因入手,而其影响和应对方法,就是我们这课题要研究的内容了.
  何谓“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即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
  从通胀的定义我们可以得知,通货膨胀是“供小于求”的结果,是的一种分配不合理的表现.既然是分配的不合理,必定有不合理的起因.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通货膨胀呢?
  关于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西方学者提出了许多解释,可以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解释,也可以从经济结构因素的角度来说明.它们分别是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顾名思义,我们对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马上便有了归类性的理解,通货膨胀就是需求的加大或成本的提高,不然就是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所致.
  至此,我们对通货膨胀已经就有了一个相当明确的认识了,通货膨胀就是由某些原因产生的社会上提供的物质或劳务呈现出供小于求的局面.而这种结果必定会导致国民经济受一定程度的影响.
  这种影响针对于国民经济是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以下便是我的研究分析.
  通货膨胀的变化影响到的并非是我们平常所见的绝对价格,而是一个相对价格,即在某一特定时期内的价格水平对上一周期的价格水平而言,通常由CPI的“同比”或“环比”增长来研究.相对价格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收入和财富在不同阶层之间的再分配;二是不同的产出和相对价格的扭曲,甚至是整个经济的产出和就业的扭曲.通货膨胀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可按照两种类型分别予以阐述:一类是预期的通货膨胀的影响,在此情况下,价格增长可以被预测到,人们在交易过程中就会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因而在工资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少通货膨胀的影响,人们的收入分配也不会受太大影响.另一类是未预期的通货膨胀,人们没有预期到价格水平的上涨,就不会在交易过程中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这类通货膨胀对经济和社会都存在显著的影响.
  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失衡的一种表现,它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十分广泛,这种影响会由于通货膨胀的程度、程序时间、成因以及表现的不同而不同,而且会由于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环境而有所不同.
  1.通货膨胀对生产发展的破坏
  首先,通货膨胀使企业的各项专用基金贬值,从而使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难以进行.其次,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由于原材料等初级产品的价格上涨往往快于产成品,从而会增加生产投资的风险和经营成本.再次,通货膨胀解除了企业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的压力,使企业既不必用以降低成本的方式赢得市场,也不必用提高产品质量的各种措施来施压增强竞争力,这将不利于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最后,通货膨胀不利于促进生产者努力工作.生产者可以以物价上涨为由而要求涨工资,若得不到满足,将影响生产情绪,从而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通货膨胀扰乱流通的正常秩序
  首先,通货膨胀使市场价格信号失真,导致价格水平的升降不能真实反映商品供应关系的变化.失真的价格会使资源盲目流动组合,从而引起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其次,通货膨胀使商品需求发生变化.在通货膨胀时期,为了保值和防止物价进一步上涨,人们会尽快把手中的货币换成商品,而较少考虑这种商品对自己是否必要.这种变态需求和抢购行为使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商品供应更加短缺,进而会加剧通货膨胀.
  3.通货膨胀对分配具有破坏作用
  通货膨胀使实际工资水平下降,在物价持续上涨时期,为防止工薪阶层的实际收入水平过度下降,进行阶段性的工资调整,但工资调整后物价又上涨,企业利润会相应增加,那些从利润中分取收入的人能额外增加收益,从而加剧社会的分配不公.持续的物价上涨使退休者的毕生储蓄不断贬值,破坏社会公正,还会诱发社会不安和道德危机.另外,虽然通货膨胀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征税,但事实上,这种“征税”的收入有限,且会导致财政支出大幅增加.
  4.通货膨胀对金融业的影响
  首先,对银行负债的影响.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外部资金,发生通货膨胀时,在名义利率不变的条件下,实际利率下降,银行的利息负担会减轻.其次,对银行资产的影响.发生通货膨胀时,银行的实际利息收入会减少.在名义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实际利率下降,这是不利于银行的.再次,通货膨胀会降低借款成本,从而诱发过度的资金需求,迫使金融机构不得不加强信贷配额管理,进而削弱了金融机构的运营效率.第四,由于通货膨胀有利于债务人,却有损于债权人,从而使正常的信用活动遭到破坏,使债券发行受阻,继而引发货币信用危机.第五,通货膨胀使货币符号的价值储藏职能丧失,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混乱,容易出现挤兑现象,有可能引起银行破产、倒闭,甚至引起政治危机等.
  由于通货膨胀,尤其是恶性的通货膨胀所带来的破坏性影响极大,因而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通货膨胀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治理往往会暂时以降低产生为代价,因为反通货膨胀的基本方法就是降低总需求的增长.政府可以运用的反通货膨胀的政策工具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投资政策、汇率政策、外贸政策等.总体而言,治理通货膨胀可以采取一下两大类方法.
  1. 采取紧缩性的需求管理政策,或用衰退来降低通货膨胀.
  在政策上,可以通过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政府制造衰退程度的大小取决于通货膨胀下降的速度,衰退幅度越大,通货膨胀率下降越快.在实践中,存在两种不同的政策选择,即渐进主义政策和激进主义政策.不过激进主义政策会使通货膨胀迅速下降,会造成较大的经济衰退.
  2.运用收入政策.
  政府可以通过影响实际因素来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这是政府从控制总供给方面抑制通货膨胀的主要手段,这些实际因素包括工资与物价的控制、道德的劝说和改变预期.
  (1)收入政策
  其目的在于影响或控制价格、货币工资和其他收入的增长率.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发生通货膨胀时,工会和企业会利用自身的垄断地位保持实际收入,使货币工资和价格轮番增长.这种增长威胁到他人的实际收入,因而导致更高的工资和价格.因此,需要采取收入政策来抑制货币工资和价格.
  (2)施加压力法
  政府可以编制物价和工资的指导线,希望工人和企业能够遵守.政府可通过一个杠杆,产生一种比求助人们道德诚实更强有力的力量.这一杠杆就是,政府可以不购买该企业的产品来威胁那些不听劝告的企业.这种措施在特定时期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
  (3)预期改变论
  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作用也是劝说,因为中央银行要让每一个人都确信它对通货膨胀的立场.如果中央银行能够成功,那么它就打破了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工资增长会降低,工资-物价螺旋也会被打破.中央银行的成功是不言自明的,既然通货膨胀预期被打破,那么就没有必要采取紧缩信贷政策,这种紧缩政策对产出和就业都有负面影响.
  由此,我们清楚的认识了通货膨胀,了解了通货膨胀的影响性及影响力度,也研究了应对通货膨胀基本方法.不过通货膨胀是面对着非常复杂的环境,所以在选择通货膨胀的应对手段上一定要谨慎再谨慎,一定要清楚了解此时经济环境中通货膨胀的起因和加入所选择应对手段后将会产生的反应.一定要在可调可控中进行,不然很容易照常经济社会的混乱且最后走到加深影响或使情况更加复杂,甚至是无法收拾.

篇八:企业加入总工会的条件

联系实际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知道意义

  一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告诉我们,一切商品的价值都是由人的劳动创造的,凝结在商品价值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是决定商品价格变动的终极原因,由此可以伸引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本质的四个重要经济原理
  创造一国财富的最终源泉是什么 ?进而言之,人类社会的财富究竟是靠什么创造出来的?这个看似极简单的问题,曾经在近代困扰了人们数百年的时间.16世纪到17世纪中后期,英国的学者认为,只有海外商业贸易活动才是国家的财富之源.这种认识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权威性的理论——重商主义.在18世纪中后期和19世纪初页,有两个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先后分别论证提出,劳动特别是产业部门的劳动,是创造财富价值的重要源泉.进而创立了劳动价值理论的最.学说.19世纪中期,马克思以前人的理论研究为基础,并在方法论和学说体系上进行了深刻改造和重要创新,提出了自己的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在自己的经济学研究中发现,在一切商品上,都凝结着一定数量的人类劳动.这种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形态的劳动,例如种田的劳动和纺织的劳动,另一方面同时又是抽象形态的劳动,即都是人的劳动力——脑力和体力在生产中的耗费和支出.正是由于存在着这种抽象形态的劳动,才使得各色各样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例如粮食和纺织品,能够在同一测度标准的尺度下进行比较、衡量、交换、交易和买卖.人们在市场上交换商品,实际上是在相互交换各自的劳动.也正是这种抽象形态的劳动,形成了商品的价值.马克思进一步发现,形成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在社会现有的标准生产条件、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生产一个单位使用价值所必要的劳动时间. 一个农民生产的20公斤大米如果能同一个裁缝制作的一件上衣达成交换,表明两个交换物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大致相同的.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单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不断减少②.
  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立论基础,还深引出来一系列重要的相关原理.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包括:(1)尽管市场上的商品价格波动是复杂多变的,但在商品价格变化的背后,是商品的价值起着最终制约作用的东西.一辆汽车的市场价格有时会大幅升高,但再高也不会高过飞机的价格;一架彩电的市场价格有时会大幅跌低,但再低也不会低过铅笔的价格,因为说到底,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起作用.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价值自发地进行市场波动,正是商品价值实现的过程.这种理论分析通常被称为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 (2 ) 通过商品价格围绕商品价值进行自发性竞争波动的市场活动,涨价和跌价,又决定着社会可支配的总劳动时间有多少能用在每一种特定商品和生产部门的生产上,即社会总劳动时间分配的规律.(3)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一方面是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从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的过程看,资本家花钱购买的生产资料——设备、原料等是生产过程的必要条件,但不会增加任何新的价值,只有工人耗费劳动把生产资料加工转变为产品的过程,才能创造出新价值.由此,资本家购置生产资料的资本是不变资本,支付劳动者工资的资本才是可变资本.(4 ) 资本家为购买设备和原料等支付了生产资料耗费的价值,雇佣工人发放工资又支付了补偿劳动力耗费的价值.为了获得利润,资本家一定会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一直延长到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这种延长所创造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完全归资本家所有. 马克思的结论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价值增殖的过程和资本财富积累的全部基础,就是建立在剥削雇佣工人剩余价值之上的.③在这里可以看到,马克思对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分析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理论整体.我们这里讲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就是包涵了两者内容统一的理论学说.
  二 应该如何看待和评价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首先要研究的题目是,必须确立一个合理的、科学的评价方法,我认为从彻底唯物史论的观点出发,应当是坚持学术评价、历史评价和实践评价三个评价尺度的统一
  以《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版出版的时间为算,从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理论到21世纪的今天,已经有134年的时间了.今天社会的人们,应当怎样看待和评价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以及由此深引的经济分析原理呢 ?我们过去长期以来的有关认识分析方法和进一步扩大推及的许多论断,是否有重新深化认识和思考的必要呢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认为首先应该研究的题目是,必须确立一个合理的、科学的评价方法,然后才可能有所依循的逐步深入探讨.这个评价方法,应该对所有在人类思想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理论、学说、原理,都是适用的.我认为,从彻底唯物史论的观点出发,应当是坚持学术评价、历史评价和实践评价三个评价尺度的统一.
  所谓学术评价,就是指这种理论、学说、原理,是否继承发展了同一研究领域前人的先进学术成果,是否真正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视角、学术方法和学术立场,是否能准确的概括出其选定研究对象(经验材料)的本质特征,以及是否具有完备系统的自身逻辑论证体系,从而站在那个历史时代的学术最高峰.由于人类社会历史现象是极其复杂丰富的,任何学者个人头脑生成的理论认识都无法穷其全貌,即使创造者具有极高的个人天分,其创立的理论、学说、原理具有极高的学术质量,也不能说可以涵盖其研究对象的一切理论认识.更重要的是,任何社会历史现象都是立体多象的活动,每一个学术创造者都必须选择某一学术视角、某一学术方法和某一学术立场进行理论研究,尽管这种选择本身就大有高下之分和优劣之分,但是对任何社会历史现象的理论认识来说,都不存在学术视角、学术方法和学术立场的唯一性.
  历史评价的意义是,任何在人类思想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理论、学说、原理,说到底都是对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人类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活动的理论解释.但是不同的理论解释,其深刻程度从而对历史的影响是大不相同的.有的理论解释只是在比较短瞬的时间里发生影响,有的则能在一个较长的社会历史时期产生广阔深远的影响.然而,无论怎样伟大的理论大师,他的理论观点的历史影响力都不可能是无限延长的,因为其理论观点赖以为实证基础的历史经验材料总要发生变化,局部的变化和整体性的变化.人类的社会历史活动是一个永无止息和表现出越来越丰富复杂特征的发展过程.当新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不断出现,乃至发生革命性变革的时候,原有理论解释所依据的历史经验材料就会显的比较陈旧了,从而以此为立论基础的理论解释的历史影响力,也自然地会趋于递减,只有根据新的历史经验材料加以发展和创新才可能获得新的生命力.在人类思想史上,也许只有一种理论、学说、原理,能够永远无须担忧历史经验材料的变化而保持其历史影响力永存,那就是宗教.
  类思想史上的许多理论、学说、原理,都是有社会实践价值的,直接或间接的实践价值.有的对某一社会人群的实践活动产生影响,有的成为政府行动的指南,有的甚至能够对极其广大社会人群的实践活动产生巨大的指导作用,有的甚至直接成为推动社会革命的思想武器.但是,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也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当原有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目标和发展利益得到满足之后,为了追求新的发展目标和得到新的发展利益,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必然要逐步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方式,从而出现社会实践活动本身的演变、变革和进步.这时候,新的实践活动主体就会感到作为实践指导的原有理论解释,不那么管用了,有的已经显得部分的失效了,有的甚至已经基本过时了,进而,新的实践活动就必然需要寻找新的理论解释的指导.
  三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学术价值是极其卓越超凡的,这种学术价值在人类思想史上永远享有难以替代的崇高位置.但是,不能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理解为,是对资本主义的商品、劳动、交换、市场及其生产方式的唯一理论解释
  按照人类思想史特别是人类经济思想史的学术价值衡量,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极其卓越超凡的.马克思继承并创造性的发展了他那个时代站在学术最高峰的经济学大师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学说关于劳动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并对当时和前人有关劳动价值研究的几乎全部思想材料进行了重新审视、弃取.他用师承黑格尔哲学体系而演化发展出来的抽象分析和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从分析商品细胞的基本矛盾开始,由最简单、抽象的范畴——商品、劳动、价值、货币等逐步上升到比较复杂、具体的范畴——资本、剩余价值、利润、利息、地租……,最终建立了他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理论体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以及深引而来的一系列经济分析原理,在其自己设计的逻辑体系构造上是非常严密精确的,几乎没有重要的逻辑破绽,其惊人的思想说服力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 它作为人类思想史上一个宝贵的科学文献将永远闪烁着自己应有的光辉.
  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历史活动是极其复杂多样的,进行研究的方法、思路和结论也必定是复杂多样的.马克思选择了他独特的学术视角、学术方法和学术目标.他的学术视角是重在考察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本质,他的学术方法是渊源于黑格尔体系的抽象分析,他的学术目标是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特征为工人阶级的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合理性提供理论依据.在马克思的同时代和其之后,也有许多重要的经济学大师选择了不同的学术视角、学术方法和学术目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历史活动进行考察、分析,并建立了相应的学说体系.其中就有我们今天称为西方经济学的诸多学派.他们的学术视角是重在研究市场交换活动与价格,他们的主流学术方法是边际分析、宏微观分析和制度分析,他们的学术目标是研究如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由此,也就当然不会同意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我们赞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完全有理由的.但是一味排斥反对劳动价值理论的所有学术成果,则值得做点反思.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一种独创性的学术分析和学术论断,它从来就没有准备也不可能替代从其他的学术视角、学术方法和学术目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历史活动的理论考察.不能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理解为,是对资本主义的商品、劳动、交换、市场及其生产方式的唯一理论解释.在学术方法上进行比较借鉴分析总是有好处的.
  在这里,一个最典型的学术议题就是,究竟是什么东西决定着商品的价值.马克思认为终极因素是一般劳动的凝结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西方经济学者则认为劳动因素是不重要的,劳动价值决定的机理对市场活动没有多少实际意义,重要的是市场供求活动决定的商品的均衡价格,这种均衡价格对于决定商品的价值才是有意义的.那么,谁的说法更合理呢?我认为这里可以分成两个问题来看.一个是理论、学术深入研究的问题,劳动价值理论和均衡价格学说各有其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要对两者进行整合性研究是一个非常艰深的课题,尽管已有许多积极的学术探索,但至今也没有出现能得到普遍认同的研究成果.另一个就是选择不同的学术视角问题.假若你选择马克思的同一学术视角——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特别是劳动与资本之间关系的秘密,那么运用劳动价值理论的分析方法应该是适用的;假若你为了研究市场价格和市场体制运行的一般规律,那么价格均衡理论的分析就可能是比较合用的工具.这个看似简单的道理,至今也没有被人真正看透.其实把问题颠倒过来就清楚了.如果用价格均衡理论来分析和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肯定得出庸俗的结论,这是许多西方学者曾经做过的事情;但如果用劳动价值理论来分析市场价格和市场体制运行的一般规律,则会出现分析论证的粗疏和实践的不适用,这又是我们的学者过去曾经做过的事情.
  四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历史价值是深远长久的,它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理论解释曾经产生过长时间的思想影响力.但是,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出现重要变革的今天,不能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所有理论解释都是完备、合理和适时的
  马克思在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非常明确地指出:“我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因为“到现在为止,资本主义的典型地点是英国”.④这就是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以19世纪中期英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状况作为实证经验材料的.
  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来说,这种历史经验材料最重要的特征表现为:(1) 在海外殖民掠夺、奴隶贸易和国内圈地运动等资本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活动的基础上,英国的工业革命率先发动并基本完成.机器大工业全面替代工场手工业逐步确立了产业主导地位 .由于加入了近代科学技术而制造的大机器装备和机化生产,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本利润水平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条件.(2) 对雇佣工人进行野蛮剥削的工厂制度普遍建立.资本利润的增加和积累大量依赖工人劳动时间的延长,高额的剩余价值率是工厂主发财的公开秘密.19世纪上半期,英、美、法等国工厂的工作日一般长达14小时,甚至16——18小时.工人的劳动条件极端恶劣.童工的大量使用成为惯例,1832年,仅英国纺织业的男女童工就高达45.23 %.⑤.(3) 劳动和资本之间的矛盾极其尖锐.各工业国家的工人工资出现普遍下降趋势,压低工资成为工厂主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低工资加上经常性失业产生了大量的贫民和贫民区.⑥与此同时,资本财富依靠牺牲工人利益迅速增加.劳动与资本亦或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的矛盾,演化为激烈的社会阶级斗争.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就是对这样的历史经验材料的理论阐述和理论解释.任何真正尊重历史的人都会发现,马克思的理论阐述和理论解释是如此的深刻、准确,简直就是对这个历史经验材料的理论摹写,以致于如果你想真正了解这个历史,就不能不知道一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但是,在《资本论》出版了134年之后,世界已经发生了历史巨变,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依据的历史经验材料——19世纪中后期英国资本主义的那些种种情况,已经看不见了.新的情况、新的发展、新的动态大量出现,给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我认为最重要的有如下几点.
  (1) 科技革命和信息革命,使科技因素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据有关资料统计,发达工业国家经济增长的40 ——60 %,不是依靠资本和劳动要素的增加,而是依靠科技创新因素的推动.这种情况,同马克思描述的经典生产过程——资本+活劳动,或者生产资料+雇佣工人,所完全不同了.科技创新在一些生产过程中成为商品价值量增长的主导性因素.显然,这种因素完全不是工人的生产劳动创造的,也很难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尺度衡量.即使把它看成是过去科技人员劳动的沉淀,也与工人的生产劳动和价值创造无关.
  ( 2) 劳动的形式及其作用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马克思认为,只有工人的生产劳动才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然而现实经济生活表明,一方面是工人的生产性劳动在许多现代产业部门中的含量、作用大幅递减,另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非生产性劳动的作用大量增加,例如管理性劳动、科技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等.这些不同形式的劳动同生产性劳动怎样比较、换算、衡量,它们同商品价值创造究竟有无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等等,都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无法回答的.
  (3) 资本家获取利润及其剩余价值的实现形式也在发生变化.马克思认为,资本利润的获取主要依赖工人绝对劳动时间和相对劳动时间的延长.但是当资本主义的野蛮剥削时代结束之后,法定劳动时间和法定工资已经普遍实行,缩短工作时间和弹性工作制正在成为一种重要趋势.许多经济部门资本利润的增加,主要依靠降低设备和原材料的成本,依靠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的改进.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利润的增加和剩余价值究竟是什么关系,同工人的生产劳动又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也不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所能说明的.
  (4) 资本和劳动之间的矛盾形式也出现了非常复杂的情况.一个也许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就是工人持股,特别是在本企业的持股.尽管实际控制股份和控制股权仍然掌握在少数人资本家手中,但这毕竟使资本与劳动的刚性边界和利益对立出现了软化.即使依旧把它看作是一种新的资本剥削形式,也完全不是马克思分析的同一范畴了.
  此外,现代市场经济的活动形式越来越趋复杂多样,尤其是金融活动形式不断创新、深化,这就使商品价值与市场价格相背离的链条越来越长、相互关联机制越来越离复杂,劳动创造商品价值的因素越来越显得模糊不清.由于这一切原因,如果你仍然坚持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来解释今天资本主义的经济生活,仍然相信《资本论》对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思想影响力同100多年前完全相同,那就未免给人以隔世之感了.
  五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实践价值是无与伦比的,它曾在100多年时间里成为动员全世界无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和革命的直接思想武器.但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条件下,不能认为这里所有的概念、范畴都是不可改变和发展的教条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启迪了整整几代被压迫无产阶级的思想和智慧,组织起来,为自己的阶级利益同资产阶级展开长期艰苦的斗争. 在人类历史上可曾见过这样情景,一本学术著作——《资本论》,一个经济学原理——劳动价值论,居然能在100多年的时间里动员感召起全世界十几亿人为改变自己的悲惨命运而进行社会革命的伟大实践. 这简直堪称人类史上的一个奇迹.如果没有《资本论》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工人联合起来成为一个有组织的阶级进行政治斗争及其国际性的发展,以及由此而演化形成的无产阶级革命和建立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实践, 也许还要在漫长的历史中探索.而没有这一切,今天人们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所习以为常看到的东西:劳动和劳动者的尊严、劳动法和工资法的不断完善、工会组织的强大力量、代表工人利益的议会党团,等等,也许还仍然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 但是,历史毕竟已经掀开了新的一页.今天我们中国人所面对的,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 马克思所考察的那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制度性的改变.按照马克思自己贯彻始终的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相一致的方法原则,当历史的逻辑已经改变轨道的时候,理论的逻辑当然也应当发生变化.

【企业加入总工会的条件】

篇九:企业加入总工会的条件

2013年1月,河南省总工会印发《河南省工会劳动保障法律监督员管理办法》,要求各级工会必须建立劳动法律监督委员会,增强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权威性和时效性,更有效预防、减少和化解劳动争议纠纷。这说明(   )
A.履行劳动者义务就能保障劳动者的权利
B.劳动者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等途径维护权利
C.实现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D.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基础
【企业加入总工会的条件】

C




篇十:企业加入总工会的条件

关于计算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题
一、企业现存入银行一笔款项,计划从第5年开始,每年末从银行提现金30000,银行年利率i=8%
要求1、加入企业连续8年,问企业现在应存入多要款项?
2、加入企业无限期提下去,问企业现在应存入多少款项?
二、A厂为扩大生产,假设在2004年初,购一套生产设备,现有甲乙两套设备可供选择。甲比乙高出1000000,但甲在使用期内,每年年末可节约费用200000,假设甲乙设备无建设期,使用年限为6年,在年利率i=8%,的情况下,A厂该选择哪台设备。
希望列出公式及详细说明意思
解答过程越详细越好,谢谢
第一题第二问 开头两个字 为“假如” 打错了,不好意思。

一、设应存入的款项为P。
1、P×(S/P,8%,5)=30000×(P/A,8%,8)
即:P×1.4693=30000×5.7466
P=117333元
2、P×(S/P,8%,5)×8%=30000
即:P×1.4693×8%=30000
P=255224元
二、甲节约费用的现值:
200000×(P/A,8%,6)
=200000×4.6229
=924580元<100000元
就是说,甲高出的价格大于其节约费用的现值。
所以,使用甲设备是不合算的。
应该选用乙设备。
那两个字打错了,不影响计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