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毕业论文 > 西方哲学 > 苏格拉底经典语录(共10篇)

苏格拉底经典语录(共10篇)

苏格拉底经典语录(一):

苏格拉底与孔子思想主张的异同

中国的传统哲学的主导思想是孔子的儒家思想,而西方经典的学院派哲学的鼻祖则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他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将“集中于对物质与自然现象之理则的确定,转入人生事务、道德问题及人论问题研究的哲学家”.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巨匠不但自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他们各自留下的分支庞杂的学派更像是树根一样,穿进了民族思想的最深处.从20 世纪下半叶开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的和西方的文化是几乎同时诞生和发展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共时的对应关系.根据这样的认识,人们把孔子和苏格拉底作为这两个伟大文化传统的代表人物,比较他们思想的异同.孔子和苏格拉底由于社会背景、历史、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使他们的哲学思想呈现出独自的特点.本文拟从哲学角度来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
1、人本主义在他们之前,古希腊和中国的哲学家所注重的都是对自然的研究和思考,就是以“自然”为观察和思辩的对象.当然,他们思索的“自然”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作为自然事物和现象总和的自然界,而是特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脱离了人这一主体,显得有些空洞和不切实际.现在在追溯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思潮的源头时,一般追溯到苏格拉底.诚然,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例如赫拉克利特与德漠克利特,在他们的著作残篇中也不乏人生智慧的格言,但苏格拉底是第一部人的哲学的创始者,是他使希腊哲学真正从自然哲学转移到以研究人事为中心的方向上来.他所研究的对象,不再是自然哲学家所研究的自然、太空或宇宙,而是关于人的问题,人的思想、人的道德、人的情操,即研究人的精神自我.他认为,探讨人的问题,不能用探测物理事物的方法,也不能单凭经验观察和逻辑分析,而是要根据人的意识活动,审视人的生活状况来洞察人的特性.苏格拉底开创了西方哲学对人的思考的先河.他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于人世自然,而在于“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的哲学以道德为研究的主要对象.他所特别感兴趣的题目是“德行的性格”和“善是什么”.他致力于发明一种分辨是非的合乎理性的原则,以及如何了解道德的意义.他想要为人生行事立下一个合理的标准.这些都是关于人的本质的问题.孔子对于中国哲学传统的首要贡献,在于他率先在道德领域内自觉地确立了情理精神,代表了儒家思潮发展的主流方向,并且对中国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从人的角度去探讨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地位的人,他发展了周初以来萌发的人本思想,创立了自己的关于人的学说体系.孔子的儒家思想也正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思想.儒家的伦理思想一切本于人性.孔子的思想中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支配着宇宙和人伦的是同一种道德秩序.更进一步说,孔子的儒家哲学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实用人生哲学,他希望人们行“仁”、“义”、“忠”、“恕”、“克己”,把“大同”作为自己的理想.他把“礼坏乐崩”的根源视为人们在道德上的沦丧,故“复礼”的前提是“克己”,“克己复礼”也就是“为仁”.孔子学说体系的核心是“仁”,它体现了孔子人的地位、价值和尊严的思想“仁”得内涵极为丰富,但其核心思想是“爱人”,这也是一种人本主义的思想.其作为一种建立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律己”的要求,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能使人们和谐相处无疑有一定的意义.为人之道,是孔子关于个体人格道德修养和完善的思想,它是人自身发展的根本,是实现人的最终目标的前提.
2. 至善理论在苏格拉底之前,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们主要是在认知领域内确立了理性精神,即试图通过逻辑推理的理性认知,从芜杂的自然现象中寻找宇宙万物的普遍本原.而苏格拉底开始了从自然哲学向人本哲学的转型,试图把希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并且因此依据理性精神深入地探讨了有关人、社会和伦理的各种问题.苏格拉底的伦理学又可以说是探讨善和至善的伦理学.他同意智者们提出的“哲学应当是人学”的观念,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于认识自然,而在于“认识你自己”.他的伦理学可以概括为三句话:诸德为一;美德即知识;作恶是由于无知.三句话的实质是:美德即知识.他肯定在具体的善之上存在着一般的普遍的善即至善.苏格拉底认为:善、美德不论它们有多少种,不论如何不同,它们都有一种使它们成为美德的共同的本性;而要回答什么是美德这一问题的人,最好是着眼于这种共同本性.苏格拉底在寻找善的本性的同时,也看到具体的善恶是相对的.因为一切事物对它们适用的东西来说是善,对不适用的东西则是恶.由此,苏格拉底看到问题的关键是要作出善恶大小的正确选择,而这就需要技能和知识.这样至善目的论演进为善即知识的命题.苏格拉底进一步认为善与恶应该由理性来证明正确与否,只有善变成了知识,才能成为善.另外,苏格拉底对事物本质的追问,教人以理性来“认识自己”的思路,标志着理性主义与情感主义的论争已开始形成.把知识看成是道德的基础,这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根本思想.孔于和苏格拉底一样,在他们伦理学思想体系中都有一种至高的追求,或者说所谓真理的存在.孔子反复强调了“仁”,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从人类的善性出发,发展出了一套最能符合人性、切合人情的伦理观念.以仁为核心,孔子又提出了一系列人人都要遵守的道德原则.儒家以仁爱原则为核心的而构建的道德规范体系,其内容是非常丰富的,除上述诸项外,儒家还提出了孝、悌、宽、敏、智、俭、敬、刚、毅等道德规范.在儒家的整个道德规范体系中,始终贯穿着“仁”的精神,可以说,儒家的一系列道德规范,都是围绕着仁爱原则而展开的.仁爱作为儒家伦理的一股道德原则,其出发点是“亲亲之爱”,但又不限于亲亲之爱,而是从亲亲之爱出发,推己及人,把“爱人”推及到全体社会成员.在理想人格上,儒家认为达到至善就是要达到“内圣外王”.“哲学的主题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学哲学不单是要获得这种知识,而是要养成这种人格.哲学不单是要知道它,而且是要体验它.”儒家的内圣外王就是《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按照儒家祖师孔子所确立的“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原则,不论是贵为天子,还是平民百姓,由于性相近,因此在后天均须以“修身”为本.在儒家看来,由于人的本性所决定,圣人必须加强德性修养,以此为基础,将内圣发用于外便是外王.
3. 教育理论苏格拉底和孔子在是一个哲学家的同时也是一个杰出的教育家.他们不仅自己孜孜不倦地追求人生的真谛和至上的哲理,也同时希望将这些哲理传授给更多的人,孔子与苏格拉底都同样广传弟子,同时采用了一种相近的教导方式———对话式的启发诱导弟子,以期望来改造社会,这使得他们都有了理想化的色彩.苏格拉底对美德作了论述,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美德即知识.在他看来,要证明美德即知识,只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反之,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就说明了知识与美德的共同的性质.他认为教师的功能在于帮助学生助产知识,导引知识.教师的任务,并不是要臆造和传播知识,而是做一个新生思想的“产婆”.真理存在每个人的心灵中,但并不是每一个人能在自己身上发现真理.教师就应采用对话或提问的方法,帮助学生发现存在于自我内心世界的真理,并将其导引出来.所以,他把这种方法称为“精神助产术”.他自称为“知识的助产士”,所以他的教学方法又称为“产婆术”.产婆术包含两个步骤:第一步是讽刺.在与学生谈话中,他引导学生发现自己认识中的矛盾,怀疑自己原有的知识,迫使自己积极思索,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第二步是产婆术.在学生发现自己认识的混乱并在否定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引导他走上正确认识的道路,从而逐步得到真理性的认识,形成概念.后来,他的思想被学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继承和发扬,倡导归纳法,启发、诱导学生自我发现真理.近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强调:“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孔子是最先也最多采用这种论说教育的先躯,整部《论语》就是孔子与其学生的对话.孔子认为人心本善,仁爱存于每个人的心中,只是需要将它引发出来而已,“我欲仁斯仁之也”,因而他倡导启发式教育.“启发”一词,是源于孔子《论语·述而》中的经典性论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了启发教育的前提条件,学生“愤悱”的学习需求.启发教育体现了内在动机性原则.同时,反映了学生学习主体性原则,即学生主动在先,教师启发诱导在后.启发教育的目的内容,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培养探索的能力.朱熹在阐释启发的具体内容时强调:“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开其意是思维,达其辞是语言.思维和语言是互为表里的,只有想得通,才能说得清.启发学生思维成为启发教育的实质内容.孔于也一再强调,只有学思结合,才能使知识增殖.因为思不是停留在知识的接受、保持的学习水平,而是将发现新知识,使知识增殖.启发式作为教师的一种教法在教育理论、实践中广为流传、应用.
4. 死亡哲学对于命运问题,有学者认为孔子采取的是回避态度:“未知生,焉知死?”用今天的话说,生的道理,我们还不明白,怎么可以懂得死呢?我国在殷商时就采取了崇拜天地的宗教.孔子信仰中国原始的天命现:天是人世间的主宰和人格神.孔子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所以他“畏天命”.但他并不迷信周时的卜卦.他对神鬼也是敬而远之.在孔子看来,生与死的问题是不可以分开讨论的,解开了一个,就自然解开了另一个.若要明白死,就必须先明白生.笔者认为,孔子提出的“未知生,焉知死”,强调由生来考究死,其用心根本不是要人回避死亡,而是在于避免把“知死”变成少数儒者予以穷究的纯粹理论问题,而使之成为常人都应当努力体认且切实履行的问题.这可以看作是孔子死亡思想的社会品格和实践品格的又一个重要特征.但无论如何不能构成孔子不重视死亡、根本否认反对人生的心性体认路线的理论依据.而且,事实上,在这一方面,想来是对死亡本性甘心“无知”的苏格拉底也有所不及的.苏格拉底笃信灵魂不生、不死、不灭.但同样认为自然是不可磨灭的,转而强调对自身的思考,宿命思想即是苏格拉底思考人自身的原因,也是他思考的一个结果.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把哲学看成是预习死的一种活动.自古希腊开始,西方哲学具有悠久的形而上学的传统,即致力于寻求和建构某种精神性的宇宙本体,潜在的动机是为了使灵魂达到某种意义上的不死,以后基督教的死后得救也是受其影响.他们的不同也体现了东西方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的人生思考的核心问题是:人为什么活?或者说,活着有什么根据,什么意义?这是一个人面对宇宙时向自己提出的问题,它要追问的是生命的终极根据和意义.所以,西方的人生哲学本质上是灵魂哲学,是宗教.中国人思考的问题是:怎么活?这是一个人面对他人时向自己提出的问题,它要追求的是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所以,中国的人生哲学本质上是道德哲学,是伦理.

苏格拉底经典语录(二):

有没有介绍历史上著名哲学家的逸闻趣事和有趣的哲学故事的书?

《哲学的故事》是普利策奖和自由勋章获得者,美国哲学家威尔·杜兰特的经典力作.自问世以来,经久畅销不衰.用讲故事的方法,介绍了有史以来的主要哲学家的生平及其观点.[1] 书    名 哲学的故事作    者 (美)威尔·杜兰特译    者 蒋剑峰 / 张程程ISBN 9787513306331类    别 哲学思想页    数 432定    价 49.00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出版时间 2013-5装    帧 平装品    牌 新经典文化有限公司目录
1内容提要
2作者简介
3目录
1内容提要编辑本书着重描述了人类史上数十位著名哲学家的境遇、情感与生平,因之,它并不该被看做是一部哲学史,而是一部关于哲学家的故事.这些故事本身奇巧而有趣,加上作者娓娓动听的叙述,使它变成了一部极富魅力的人文经典.该书自问世以来,一直畅销不衰,给热爱哲学但又心存敬畏的读者们敞开了一扇亲切的大门.苏格拉底服毒、柏拉图逃亡、亚里士多德被流放,为了真理师徒三人前仆后继;培根立遗嘱托付“把灵魂送给上帝;把躯体留给泥土;把名字留给后世”; 伏尔泰和卢梭两人合伙“击垮了法国”……威尔·杜兰特以苏格拉底的谦逊、伏尔泰的洞察力和恒心、罗素的冷静,用生动幽默的文笔,将哲学思想融合于血肉之躯,记述了从苏格拉底到约翰·杜威等有史以来的主要哲学家,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有趣的方法读懂漫长的哲学发展和艰深的哲学精髓.[1] 2作者简介编辑威尔·杜兰特(Will Durant,1885―1981)普利策奖和自由勋章获得者.用五十多年的时间写就一系列广受好评的重要著作,《哲学的故事》、十一卷本《世界文明史》(后几卷是他和妻子阿里尔合著)、《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等.他终生致力于将哲学从学术象牙塔中解放出来,让它进入普通人的生活.《哲学的故事》出版后,第一年连续再版22次,迅速译成18种语言,掀起了世界范围的哲学热潮.[1] 
《哲学家讲的哲学故事》系列丛书的第一卷于2005年由韩国子音&母音株式会社在韩国出版,直至2010年方才出齐.加上之前的策划组稿时间,韩国出版家和众多知名学者耗时近十年,终于为广大读者奉献出这套堪称哲学盛宴的少儿普及读物.这是一套妙趣横生的故事书,改变人生的哲学课,让孩子和家长共同成长的智慧之书!丛书每卷约4万字,插图20幅,全彩印刷.每卷均以东西方哲学史上一位著名哲学家的核心思想作为主题,并将其完美地融合于贴近中小学生生活与爱好的精彩故事和插图中.丛书首先强调的就是故事的可读性.
 
《哲学家讲的哲学故事》-内容介绍
它要么把那些哲学家复活,放在读者身边,与他们一起学习生活,进行思想交流;要么,请同学们“变”到哲学家所生活的时代,和哲学家一起感受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思想产生的土壤;要么,干脆就是一篇童话故事,在海洋,在天空,我们的哲学家变成了各种会说话的翔鱼飞鸟.既像是探险故事,又像是科幻小说,紧张与兴奋的情绪会让读者不忍释卷.其次,这套书将50位哲学家最重要的思想用非常简明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小读者们一听就能明白,就能对这些哲学家有所认识,并陶醉于他们淳厚深邃的思想与特立独行的个性.书中每个章节末尾都附有一个小栏目“哲学放大镜”,或系统整理或深入分析章节故事中出现的哲学内容,让读者们对哲学家的思想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书后附录中还有综合思考题和参考答案,鼓励小读者们结合社会现状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做出论述,既加深了读者对相关思想的理解,又充分开发着他们的社会观察、独立思考、分析和表达能力.最后,这套书还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无论是小学三年级的同学,还是高中学生都可以阅读,差别只在于由于读者身边世界的大小不同,他们从中得到的理解和收获也各不相同.甚至家长们也可以一起参与阅读,将其变为一种亲子互动,和孩子们互相分享各自对于自然和世界的认识,加深情感与心灵的沟通.“哲学家讲述的哲学故事”丛书在同处东亚文化圈的韩国取得了巨大成功,衷心希望丛书的中文版也能为中国的孩子插上飞向未来的翅膀,能让中国的家长和孩子同样远离功利,亲近智慧,重拾好奇,学习思考,激发创造,共同成长!
《哲学家讲的哲学故事》-述评
该套丛书以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故事将哲学家的思想和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串联起来,并以青少年乐于接受的口吻生动再现,每章后都有“哲学放大镜”栏目对哲学家的思想进行概况.使读者既能在阅读故事中收获乐趣与智慧,同时又能初步形成一种哲学的视野,对未来人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苏格拉底经典语录(三):

请以“与经典对话”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高中作文,800字左右
【苏格拉底经典语录】

高考作文: 与经典对话 培根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中的文字使我们脱离了未开化的状态.《走近教育大师》为我搭设了一个平台,使我能够有机会以文字的形式,聆听大师的声音,提升自己的心灵.作为这次教师主题读书活动的必读书目之一,正如编者所言,该书让读者一册在手,便能概览从孔子到蔡元培,从苏格拉底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主张,通读全篇,受益匪浅.书中共收录了47位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言论,这个数字应该说不小了,但对于人类2000多年的教育史而言,似乎又微乎其微.其实,任何一部辞书都难以容纳所有的教育家.所以,当我合上书本时,稍思片刻,就会深深地发觉:原来教育可以这样美的.
  竞争的时代,家长挑选学校,孩子选择老师,家长联名上书,道老师的好、说老师的坏,这些现象已屡见不鲜.可以说一个学校创办是否成功,管理固然很重要,但是好老师的数量与质量却是学校真正的生命线.
  作为一名新教师,孔子的一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句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那道指什么呢?我理解,应是指社会、政治的准则和做人的准则.而这些准则要理解他,不是容易的事,多少人就是在追求中,从少年到白头.
  准则其实是物与俱来的,有的隐藏较深或道理较深,有的则容易让人察觉和接受.不管怎样,求道是辛苦的,而且因人们的悟性所经历的辛苦程度也不一样,但求道的过程又是幸福的,真可谓“早晨知道了道,就是晚上死去也值得了.”
  就说现在学校开展的历史读书活动,读书之道,倒并不是真的为了颜如玉、黄金屋.人的一生是有限的,所拥有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如果不学习就会落后时代,落后于生活.特别是我们做教师的,如果知识不够用了,那就意味着职业生命的结束.——拿什么去教学生!既然要读书,那又要花费许多休息时间,又会出现各种工作上的冲突,也就是求道之苦吧.
  我思索,佛教认为视名利为空者得道也,对吗?谁知道?不知道为什么,今天这句话老在脑海里沉浮.反复玩味,目光流转,在猜测,这是怎样一种的情感呢?即便付出一切,只要能得到答案,再大的代价也可以承受.
  处于今天的社会中,立于自己的世界里,我以为“朝闻道,夕死不可矣”.求道之路辛苦如此,然得悟即死,得与不得,有何区别?求为何求?我们应体现道的价值,体现求的价值,然后死亦无憾.
  当然,理解为道是自觉,不是自主.朝闻道,夕死可矣,死的是“是非”的我,不是主我.即闻道者可以离开是非之人,进入立行真人世界.这又是另一种境界.
  走进书本与大师为友,走进书本与经典对话,走近这些教育的痴心汉可以让人少一点浮躁和功利,多一点理解和宽容,更多一点热情和关爱,可以让我做一个让人民满意的好老师,让学校的生命线真正得以延长.

苏格拉底经典语录(四):

如何才能看懂哲学书籍?
感觉这书真是难以看懂,但不是好书就如与伟人对话吗?我对话不起来.
当我经历了,才看懂,太晚了

读懂哲学书需要几个条件:
1,要学会提问题,哲学问题从字面上看其实是最简短的问题,比如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有没有上帝?什么是对错?
2,要学会自己去思考这些问题,可以运用学过的知识,但是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
3,思考过后,看看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是怎么回答这些问题的(更需要看看他们是怎么问问题的),不一定要从原著开始看,很多哲学读本都非常通俗(“苏菲的世界”是个很好的开始)
4,其实很多哲学家的作品并不晦涩,柏拉图、迪卡尔、斯宾诺莎、休谟,罗素、卡尔波普的部分作品都比较易懂.我强烈推荐柏拉图的克里托篇、斐多篇、会饮篇,虽然他们和现代的哲学论文相去甚远,但是你可以清楚地发现苏格拉底伟大的哲学精神,而且柏拉图把这些对话写的非常生动有趣.
有了兴趣之后可以看看一些哲学史,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一部经典,简明易懂,而且他对史上个哲学流派有很精辟的分析.
然后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去接触不同的哲学专题,读得多了,你就会慢慢发现一些以前感觉晦涩的作品变得容易理解了.
又及:这里很多人都说学哲学需要天分或者需要经历某些事情才能理解,其实学哲学并没有那么高的要求.从东到西,从古到今,很多国家和时代都从学生年龄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教授哲学.哲学的基本语言是非常简单的,主要在于自己思考.而说实话,西方的哲学使用的语言很近似我们现代使用的语言,反而我们学习孔孟老庄的哲学时,理解他们的语言就比较费力了.
当然,学习哲学需要由浅入深,就像我之前说的,哲学入门书籍和哲学史是入门必经之路,不要随便抓起一本康德或者海德格尔就看.

苏格拉底经典语录(五):

论语,感悟,读后感!
要求:句子出自论语,写下自己对它的感悟,还要有比较鲜活的例子!
可能要求太高,但是这是检验你语文水平的机会!

论语读后感
《论语》的交友观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点好像没有涉及到——如何处理一个朋友群的关系.即,几个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这里面就不仅存在单纯的两两交往的问题,还包含更复杂的一对多,多对多的问题. 四、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
说了这么多《论语》中的交友观,由于《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对孔子的朋友产生了兴趣.我想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单就《论语》来看,我却只找到两处.一处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处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后者不知从何考证,前者看来只是孔子所“和”之人,并非所“同”之人.孔子有没有纯乎价值认同的“知己”呢?仅看《论语》,似乎没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学生中有没有人能充当这一角色呢?有时,师生关系也可到达一种朋友关系.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颜回和曾参.
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

苏格拉底经典语录(六):

帮忙写两篇关于论语的演讲稿,带一句话话和实际应用
不用太多字

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为政方面,孔子讲得最多.可我是学工科的,对这一方面也不太感兴趣,就草草地看了一点.自然,虎头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虽然这本经书我没读完,但已从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时间和精力的话,我一定会仔细的重读几遍,细品其中滋味.

苏格拉底经典语录(七):

作文《那句话,将激励我一辈子》
要600字到700字这样..要两篇....要是很优秀的作文..可以做范文的优秀作文..(老师要求的)如果没有一摸一样的题目就要内容可以用在这个题目的作文..【苏格拉底经典语录】

很喜欢周华建这首略带忧伤的歌,每次听这首歌都有不同的感受.此刻,听着这首脍炙人口的老歌,禁不住眼泪流了下来.
  午后,暖暖的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射进来,暖洋洋的.阳光下,打开记忆,曾经盘踞在心头的创伤,因为有你的温暖,有你的关爱,陪我一路走过漫漫冬夜.
  不知谁说过“伤了、痛了不要用哭来表示,长大不是心变老,是泪在打转还能微笑.哭泣太累了,请用微笑来代替.我幸福不了的,请你代劳.给我一双手对你依赖,给我一双眼看你离开.美梦醒来,我们都自由自在.”想起你,也想起这些美丽的话语.夜深人静时,曾经停留在心头的往事,擦肩而过的回眸仍会在眼前浮现,不由的让人伤感.
  记得你曾说过:“妹子,坚强些,哥哥永远会陪着你的.”一句暖暖的话,陪我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风雨来临的时候,温暖着我,鼓舞着我,让我永生铭记.你说过会一辈子记着我,让我感动,此生有一个人如此的记着我,月圆月缺,花开花落,纵然前方险山恶水,再多的伤痛,我也有勇气去面对.
  曾经读过一篇寓言故事,一位樵夫在山上迷了路,一头黑熊收留了他,第二天告别时,黑熊问樵夫招待的怎样,樵夫说:“招待的很好,就是你身上有股难闻的气味,熏得我受不了.”黑熊说:“既然这样你就砍我一斧子,算是我对你的补偿.”樵夫就砍了黑熊一斧子,若干年以后,樵夫再次遇到黑熊,就问它的伤疤好了吗?黑熊说:“我早就不记得你砍过我一斧子,但我一直没有忘记你对我说的那句话.”伤我的是语言,给予我温暖的也是语言.而不是刀子,却比刀子更锋利,更伤人.古人说:“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是你,融化了我心中的冰雪,给予我关爱和温暖,我走出了冬天.
  是啊,一句暖暖的问候,让我感觉到你的关心.一个关爱的祝福,让我感觉到你的温暖.一个浅浅的笑容,尘封在心里的往事随风而散.陪我度过一个又一个漫漫长夜,一路走向明天.
  记不清,多少个夜晚,仰望夜晚的繁星,猜想你在干什么?这个时候,是否还会在网上?是否也会想起我?你可知道,你一句暖暖的话,带给我多少温暖.你可知晓,一句在你看来平淡的话,对我来说,是经典,是一辈子的记忆.让我泪流满面,心中所有委屈的泪水在那一刻渲泄.
  曾经盘踞在心头的伤痛,挥之不去的往事,倾刻间化作云烟.好象一幅山水画,不用太多的墨笔,让人心旷神怡.又象一首丛林交响曲,心随着这首乐曲穿过缓缓的溪流,越过大森林,慢慢的沉静下来.对你,我很想说声谢谢,却没有说出声.此刻,我把它写下来.感谢你陪我一路走过这段不开心的日子!
  我不贪婪一辈子拥有你的温暖,透过心灵的窗户,那一抹亮光就是我的温暖.
  我不渴求拥有你一生的承诺,太多的承诺会让人生厌,那句话一直珍藏在心间.
  我不奢求与你生生世世的相守,天涯咫尺,你的话鼓励着我勇往直前.
  我从不奢望与你朝夕相伴,纵然远隔天涯,也只想看你快乐的笑脸.
  一句激励人心的话,一句给你启迪的话,一句温柔抚慰的话,让人豁然开朗,享用一生.如一缕缕天籁之音感染着我,仿佛人生路上一盏明灯,照亮我的心空,温暖我一辈子!因为有你这句话,让我感动一生.恍然间,明白了一个道理,温暖的话不需要多,一句话足够记住一辈子.这个世界总有一些身影让我感动,总有一句话让我温暖,总有一些面孔将我暗淡的心重新点亮,重新回到快乐的起点.
  人这一辈子,说长又很短.明天,我会带着你温暖话语一路前行,无论岁月怎样的流逝,不变的是真情,是爱心.我愿把这所有的一切,在现实面前归于一粒沙尘.然后轻轻的抖落在心底,再用心底的那泓泉实实的浸透,让它其长久的保持.带着那颗爱心,一路走下去!
  往事如风,尘梦似歌,夕阳渐远,我心已醉.一句话,一辈子!我感觉到了人生的惬意,爱的温暖!





什么是人生?也许人生就是一杯热热的豆浆和一根油条;也许人生就是从出生到死亡;也许人生就是永远花不完的金币;也许人生就是一句话.问题很简单,但是简单的问题有着不简单的答案,就像你只知道1+1=2却不知道为什么一样,人生是需要你花掉一辈子去感悟的!
  也许,人生就像指纹一样,根本找不到完全一样的人生.当你拼搏努力时,会悟出人生就是拼搏,当你悲哀沮丧时,会悟出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跌倒.也许有些人活一辈子,拼搏了一辈子,但是拼搏的结果只是沉醉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般的生活,到了老了的时候,也许只会有一杯豆浆和一根油条的奢望,他们悟出的人生,也许就是一杯热水,温暖而平淡.
  也许,有时你会感觉你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但最后发现人生并非自己想象的那样简单,你一度失望、沮丧甚至在死亡的边缘上徘徊,但是一句话却照亮了你前行的路,前方虽然崎岖,但却是明亮的,这时你才真正的感悟到了人生.
  在牢狱中有一位罪犯,头发蓬乱,形容猥琐,面色困顿,在他入狱之前曾是一位外贸公司的经理,事业如日中天,他拼命的工作,为的是过上亿万富翁的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与其公司竞争的另一家公司答应给他5000万来窃取其公司新产品的生产数据,面对如此诱人的条件,他没有丝毫犹豫便答应了,但终因情节严重锒铛入狱,如日中天的事业一落天丈,而且将维持达20年之久的牢狱生活,曾有几次他都试图自杀,但却都因发现及时而自杀未遂,他困苦,他不解,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这样,他不明白老天为什么对他不公,自己的人生为何这样,他错在哪里,他整日的思索,他还是不懂,自己为什么会是那个上帝的弃儿.有一天,他闲来无事,突然相起初中时老师曾带领他和同学们背格言,便把那些条格言随意的背诵,于是从起初的背诵变成了逐个的领悟,有时即使在睡梦中他也会思索这些格言,终于有一天他明白了自己的人生,他又终于有了奋斗的目标,有了活下去的动力,于是他在牢狱中运用自己的知识创造了几项国家专利,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蓝天.
  的确,又有谁能保证自己的人生无灾无难,又有谁没遇到过危难,但是一切都会过去的,只要你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也许答案并不复杂,只有一句话,但是一句话却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人生或许只是一句话的感悟.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战胜自己才是最大的胜利”.很久以前我一直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这句话则时刻鞭策着我,激励着我,激励我奋进,激励我战胜自己,战胜失败.失败是令人痛惜的,但是失败并不意味着终止,只要你能从失败中站起来,树立信心,战胜自己,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人你.
  作为中国当代青年的张海迪,她面对自己残疾的身体,没有倒下,没有放弃自我,而是忍受着痛病的折磨,坚持学习.她没有因为自己是一个残疾人而轻视自己.她时常对人们说,我相信我能战胜自己.多么简单的确一句话语,正是这种力量,使这个残疾人获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殊荣.她的这种品质成了我们当代青年人学习的好榜样.
  世界音乐大师贝多芬,更是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意志战胜了自我,他没有因为双耳失聪现时放弃他所热爱的音乐,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世界所熟悉的《命运》交响曲诞生了,他成功了.他的成功根源就是战胜自我.
  任何人的生命都有成功,都有失败.然而有些人却不能正确地面对失败,正视自己,以至于与成功无缘.在我们以后的生命历程中,我要铭记苏格拉底的那句话:“战胜自己是最大的胜利”.这句话将成为我生命中最亮的航标.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信念,然而你是否想到过这样的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怎样活才算有意义呢?宋代伟大文学家范仲淹曾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概叹.这又何偿不是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坐标呢?
  历史的车轮发展到今天,那些忠贞爱国,对人民矢志不渝之士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马克思循着“寻代人类幸福”的伟大指针,最终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为人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毛泽东以天下为已任立志救国献身革命,为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岳飞的精忠报国又是何等的豪情壮志.尽管他受到陷害但他仍不改还我河山的壮志.
  在他们心中国家人民的利益是高于切的,尽管这样的道路充满无限的艰辛,但那伟大的理想都支持着他们通往直前,没有他们便没有人类如此的发展.
  作为时代宠儿的我们,享受了太多的优越条件.面对前人的功绩和时代的考验,今是的青年又该怎们做呢?不要让金钱腐蚀我们的头脑不让自私缚束我们的行动,时代的车轮要靠我们来运转,也许生活中仍然有为了私利而出卖祖国和人民的人.但是他们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人生.他们也永远承担着历史的遗责.
  朋友,当你的忧国忧民换来了祖国的昌盛,人民的幸福进,那是何等的人生快事呢?让我们以在下为已任,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真谛,去创造祖国美好的明天.

苏格拉底经典语录(八):

求【诗经】、【论语】、【道德经】读后感.200-300字

《道德经》读后感《道德经》又称作《老子》,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是一部蕴藏着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从古至今,人们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了许多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我认为在当前学习“国文”的热潮中,《道德经》对于我们每一名机关干部具有极高的可读性,十分值得学习.《道德经》是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道的部分是老子关于道的论述;德的部分是老子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人生、对自然规律以及对当时政治的态度.《老子》的文体,不同于是《论语》那样的语录集,也不像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全文约五千字,是由一些言简意精的哲理性语句组成的.各章节大致有一定的中心或连贯性,行文流畅.《老子》中的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辞藻并不华丽,但所包涵的道理玄奥而深刻,需要反复的琢磨、体会.
论语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诗经
  《诗经》源于民间,源于那些朴实的劳动者,倾听他们的劳动,倾听他们的爱情,那些纯洁美丽的故事在《诗经》中浅浅地唱着.“采采苤苡,薄言掇之.采采苤苡,薄言捋之.”那些劳动妇女们,在采摘苤苡时的喜悦与笑声汇成了一首歌,聆听它时,我感受到她们在劳动中得到的无限快乐.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得关,载笑载言.”那是天真的女子,对“氓”的痴迷.“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子沉迷于男子不可脱身.聆听这道《氓》,感受到的是女子被氓被叛的深深无奈之情,而坚强的女子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吟唱这支悲泣之歌.聆听之中她的凄婉坚贞感动着我.
  而这仅仅只是《诗经》中的一小部分,诗经更以其“雅”、“颂”另外两部分向后人讲诉了贵族祭祀、祈祷丰年、歌颂祖德,更有帝王贵族之颂歌.倾听《诗经》,令我感受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最朴实、纯洁的情感;倾听《诗经》,我从中学会了“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报恩之心.它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欲俗气的情感文学圣典.作为民族青春时代的自由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它昭示后人主体精神自由的美好与它存在的意义.  

苏格拉底经典语录(九):

读书是风雅乐事阅读答案
回答的好追加分
我十分钦佩杨绛先生关于读书的观点: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 A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
把读书看成了拜师访友,是那种没有任何功利的读书,优雅而闲适.B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像杨绛那样去看待读书,把读书当做是去拜访高人名流,那读书就纯粹是一件风雅乐事了.
苏格拉底对于读书另有高论.他声称,一册好书,能够引诱他走遍全世界.他是为求知而读书的,读一本书就了解了世界的一个方面.可以想象,苏格拉底不是像杨绛那样优雅地读书的,可以想象出他的挑剔,他的如饥似渴,他的求知的贪婪,还有他的目光的锐利.而金圣叹那句“雪夜闭户读禁书”的情景就更大相径庭了.他是一个探险家,是一个猎奇者,那种神秘的氛围和意味,那种不为外人道的秘密,或许只有这位伟大的批注家才能享受的了.
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读书却没有这份风雅的.读书是为了寻找黄金屋、千钟粟和颜如玉的,因而就要头悬梁、锥刺股.这里,读书是为了入仕博名的,读书的快乐当然就荡然无存了,反而让人生出几分胆怯和畏惧.今天我们中的许多人,读书更是全然没有风雅境界和心境了,多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读书不过是一种装潢而已.家里大大的房子,宽阔的书架,上面像垒积木一样垒满了精装的经典书籍,但不是为了读,而是为了显示学问的.其实,这实在是对书的亵渎.书是用来读的,现在做了装潢用品,岂不是书籍的悲哀?
林语堂认为读书的主旨在于摆脱俗气.黄山谷说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说的有些过头了.淳朴的乡村农夫目不识丁,并未见其面目可憎,但是说读书摆脱俗气,使人优雅,倒是确切的.
读书的目的有很多,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读书会使人生充实,读书会让我们了解我们不知道的过去的世界,也能够让我们了解我们无法到达的遥远的地方.譬如我们都知道历史中很多的故事,熟悉几千年前的著名人物,我们还知道冰封的南极,知道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知道西伯利亚的原始森林,这些毫无疑问都因为我们读书的缘故.因此说,读书会丰富我们的学识,读书会使我们的认识深刻,读书还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
读书是有功用的,这毫无疑问.当然,如果能够达到像杨绛先生那样犹如串门访友的达观,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了.
1.对于读书,作者持怎样的观点?请你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2.(1)谈谈你对A句的理解
(2)B句中的“真的”能否删去?为什么?
3.阅读第四段,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作者认为传统文化中,读书不风雅,是因为(),现实生活中,许多人读书全然不风雅,是因为(),作者写第四段的目的是()
4.你是赞成苏格拉底的读书高论,还是欣赏杨绛先生的读书境界?请谈谈你的看法

就为10分做一道阅读实在太费劲.

苏格拉底经典语录(十):

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的翻译

(1)结合所学,指出“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子、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学术史上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3)材料三中“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的思想家是谁?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什么?概述严复在宣传维新理论上的贡献.
【解析】(1)结合教材内容回答,思想上,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孔子强调统治者要施行仁政.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教育上,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老子主张: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围寡民的理想社会,还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的.苏格拉底提出“认识自我”,注重道德.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
(2)李贽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顾炎武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王夫之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3)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说孔子假托古圣先王尧、舜、禹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出版,增强了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