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毕业论文 > 古代文学 > 嫡妻美妾(共9篇)

嫡妻美妾(共9篇)

嫡妻美妾(一):

在古代朝鲜,庶出的子女需把父亲、嫡母和嫡出的兄弟姊妹视为主人侍奉 这是为什么呢
妻与妾是有地位差别的 但是子女怎么也不平等呢?

妻与妾是有地位差别的故生的子女也有贵贱之分,如果母亲是正房那生下的孩子也是尊贵的,如果是妾生的孩子那在家族中一定俾微,这是家族等级制影响的.

嫡妻美妾(二):

古代皇上的妃子有哪些称号?还有太子呢?
皇上的比如皇后、婕妤、昭仪之类的,太子的比如太子妃、良娣、孺子一类的

一、 周秦两汉时期
1、周朝
周朝时期,天子称王,正妻称后.
王有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御.
后正位宫闱,同体天王;
夫人坐论妇礼;
九嫔掌教四德;
世妇主丧、祭、宾客;
女御序于王之燕寝.
2、秦朝
秦始皇统一天下,始建皇帝皇后称号.
帝祖母曰太皇太后,帝母曰皇太后,嫡(妻)曰皇后.妾皆称夫人.
3、西汉
西汉初期,沿袭了秦时的母后称号.又设置了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妃嫔的称号.
汉武帝时增加了婕妤、娙娥、傛华、充依.
至汉元帝又新置了昭仪.
妃嫔等级扩充到十四等.且各有爵位:
昭仪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
婕妤视上卿,比列侯.
娙娥视中二千石,比关内侯.
傛华视真二千石,比大上造.
美人视二千石,比少上造.
八子视千石,比中更.
充依视千石,比左更.
七子视八百石,比右庶长.
良人视八百石,比左庶长.
长使视六百石,比五大夫.
少使视四百石,比公乘.
五官视三百石.
顺常视二百石.
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皆视百石.
上家人子、中家人子视斗食俸.
五官以下,葬司马门外.
汉时,只有先朝的皇后可被尊为皇太后.如嗣皇帝是妃嫔所生或从皇族宗室中过继而来者,其生母皆不得称(皇)太后.但也有个别例外.如汉哀帝是诸侯王之子过继而来,其祖母傅昭仪被尊为帝太太后、皇太太后,生母丁姬被尊为帝太后.再加上已被尊为太皇太后的汉成帝母王政君,已为皇太后的成帝皇后赵飞燕,宫中一时出现了四位太后并尊的奇景.
4、王莽新朝
王莽新朝时期,追求复古,种种名目层出不穷.其罢汉朝妃嫔称号,模仿先秦时期,自创了和、嫔、美、御四等称号.
和三人,嫔九人,美二十七人,御八十一人.
5、东汉
东汉光武帝建国,去繁为简,妃嫔称号共有四等:贵人、美人、宫人、采女.
贵人授予金印紫绶,俸禄为粟数十斛.美人、宫人、采女则没有爵位和俸禄.
值得一提的是,西汉时期诸侯王正妻称王后,母称王太后.东汉时,随着诸侯王封地日渐缩减,王后被改称为王妃,王太后改称王太妃.
汉时太子妻妾分三等,正妻称妃,妾曰良娣、孺子.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 三国
(1)魏
曹操为魏王时,王后之下的妃嫔称号有五等:夫人、昭仪、倢伃、容华、美人.
文帝曹丕增加了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
明帝曹睿增淑妃、昭华、修仪三等,废除顺成称号.
妃嫔爵位:
贵嫔、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
淑妃位视相国,爵比诸侯王;
淑媛位视御史大夫,爵比县公;
昭仪比县侯;
昭华比乡侯;
修容比亭侯;
修仪比关内侯;
倢伃视中二千石俸;
容华视真二千石俸;
美人视比二千石俸;
良人视千石俸.
(2)吴蜀
吴蜀两国史料不详.
蜀有贵人、昭仪,吴有夫人、美人,其余不详.
2、 两晋
两晋时期的妃嫔等级由晋武帝司马炎依据汉魏制度,稍加修改而成.
设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位视三公.
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位视九卿.
其余还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视千石以下.
3、 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妃嫔称号世有增减.
(1)南朝
(a)宋
宋武帝建国初废除才人、中才人称号,其余仍用晋制.
孝武帝孝建三年,废除夫人称号,新创制了贵妃的称号,以贵妃、贵嫔、贵人为三夫人.又以昭仪、昭容、昭华来代替九嫔中的修华、修仪、修容,重新设置了中才人、充衣.贵妃位比相国,贵嫔比丞相,贵人比三司(司马、司徒、司空).
明帝泰始二年,废除淑妃、昭华、中才人、充衣称号,重新设置了修华、修仪、修容、才人、良人.泰始三年,又废除贵人,代之以新设置的贵姬;再置昭华,增加了淑容、承徽、列荣.
妃嫔等级为:
三夫人:贵妃、贵嫔、贵姬.
九嫔: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
次于九嫔的称号: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
散役:美人、才人、良人.
(b)齐
齐高帝建元元年,设置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修华、修仪、修容、淑妃、淑媛、淑仪、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美人、中才人、才人为散职.
永明元年,以贵妃、淑妃、贵人为三夫人,废除夫人称号.因九嫔中少了一员,永明七年,增加昭容.
太子妾分三等:良娣、保林、才人.良娣比开国侯,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驸马都尉.
©梁
三夫人:贵妃、贵嫔、贵姬.
九嫔: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
九嫔以下: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
其它还有:美人、才人、良人.
太子妾:良娣、保林.
陈沿袭梁制.
(4)北朝
(a) 北魏东魏西魏
妃嫔称号有左右昭仪、三夫人、九嫔(上三嫔和下六嫔)、世妇、御女.
左右昭仪位视大司马,三夫人视三公,三嫔视三卿,六嫔视六卿,世妇视中大夫,御女视元士.
后又设置女官,掌管内司.内司如同尚书令、仆.
二品:作司、大监、女侍中.
三品:监、女尚书、美人,女史、女贤人、女书史、书女、小书女.
四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宫人.
五品:青衣、女酒、女飨、女食、奚官女奴.
(b) 北齐
文宣、孝昭二帝妃嫔称号惟有夫人、嫔、御.
武成帝好色,广置妃嫔.清河年间,依古制设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妃嫔称号有:
左右昭仪,比丞相.
三夫人:弘德、正德、崇德.比三公.
九嫔:上嫔:光猷、昭训、隆徽.比三卿.下嫔:宣徽、凝晖、宣明、顺华、凝华、光训.比六卿.
二十七世妇:正华、令侧、修训、曜仪、明淑、芳华、敬婉、昭华、光正、昭宁、贞范、弘徽、和德、弘猷、茂光、明信、静训、曜德、广训、晖范、敬训、芳猷、婉华、明范、艳仪、晖则、敬信.比从三品.
八十一御女:穆光、茂德、贞懿、曜光、贞凝、光范、令仪、内范、穆闺、婉德、明婉、艳婉、妙范、晖章、敬茂、静肃、琼章、穆华、慎仪、妙仪、明懿、崇明、丽则、婉仪、彭媛、修闲、修静、弘慎、艳光、漪容、徽淑、秀仪、芳婉、贞慎、明艳、贞穆、修范、肃容、茂仪、英淑、弘艳、正信、凝婉、英范、怀顺、修媛、良则、瑶章、训成、润仪、宁训、淑懿、柔则、穆仪、修礼、昭慎、贞媛、肃闺、敬顺、柔华、昭顺、敬宁、明训、弘仪、崇敬、修敬、承闲、昭容、丽仪、闲华、思柔、媛光、怀德、良媛、淑猗、茂范、良信、艳华、徽娥、肃仪、妙则.比正四品.
散号:才人、采女.
其后又立二后,妃嫔皆加倍.又置左右娥英,比左右丞相,降昭仪比二大夫.不久又置淑妃一人,比相国.
北周史料不详.
三、隋唐五代宋金辽时期
1、 隋
隋文帝前期,独孤皇后悍妒,妃嫔只是虚设称号.有:
嫔三员.掌教四德,视正三品.
世妇九员.掌宾客祭祀,视正五品.
女御三十八员.掌女功丝枲,视正七品.
又设置六尚、六司、六典,互相统摄,以掌宫掖之政.
尚宫,掌导引皇后及闺阁禀赐.管司令三人,掌图籍法式,纠察宣奏;典琮三人,掌琮玺器玩.
尚仪,掌礼仪教学.管司乐三人,掌音律之事;典赞三人,掌导引内外命妇朝见.
尚服,掌服章宝藏.管司饰三人,掌簪珥花严;典栉三人,掌巾栉膏沐.
尚食,掌进膳先尝.管司医三人,掌方药卜筮;典器三人,掌樽彝器皿.
尚寝,掌帷帐床褥.管司筵三人,掌铺设洒扫;典执三人,掌扇伞灯烛.
尚工,掌营造百役.管司制三人,掌衣服裁缝;典会三人,掌财帛出入.
六尚各三员视从九品,六司视勋品,六典视流外二品.
独孤皇后去世后,文帝又在嫔上设置贵人三员,又将嫔的人数增至九员,世妇增至二十七员,御女增至八十一员.
隋炀帝继位后,广置嫔妃:
三夫人:贵妃、淑妃、德妃.正一品.
九嫔: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正二品.
婕妤,十二员.正三品.
世妇:美人、才人十五员,正四品.
宝林:二十员,正五品.
御女:二十四员,正六品.
女御:采女,三十七员.正七品.
以上各等级,总计一百二十人.
又有承衣刀人,皆趋侍左右,并无员数,视六品以下.
又增置女官,拟尚书省,以六局管二十四司.
尚宫局,管司言,掌宣传奏启;司簿,掌名录计度;司正,掌格式推罚;司闱,掌门阁管龠.
尚仪局,管司籍,掌经史教学,纸笔几案;司乐,掌音律;司宾,掌宾客;司赞,掌礼仪赞相导引.
尚服局,管司玺,掌琮玺符节;司衣,掌衣服;司饰,掌汤沐巾栉玩弄;司仗,掌仗卫戎器.
尚食局,管司膳,掌膳羞;司酝,掌酒醴?益醢;司药,掌医巫药剂;司饎,掌廪饩柴炭.
尚寝局,管司设,掌床席帷帐,铺设洒扫;司舆,掌舆辇伞扇,执持羽仪;司苑,掌园御种植,蔬菜瓜果;司灯,掌火烛.
尚工局,管司制,掌营造裁缝;司宝,掌金玉珠玑钱货;司彩,掌缯帛;司织,掌织染.
六尚之中司乐、司膳二司是每司各四人,其余二十二司,每司各二人.各司下又分设典及掌,以贰其职.六尚十人,从五品.司二十八人,从六品.典二十八人,从七品.掌二十八人,从九品.
此外还有不入流(无品级)的女史,人数不定.
2、 唐
唐建国之初,参照隋朝旧制:
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正一品.
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正二品.
婕妤九人,正三品.
美人九人,正四品.
才人九人,正五品.
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
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
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还有六尚各司,分管宫内车马服饰.
唐玄宗开元年间,对妃嫔称号另作更改:
三夫人:惠妃、丽妃、华妃.正一品.
芳仪六人.正二品.
美人四人.为正三品.
才人七人.为正四品.
尚宫、尚仪、尚服各二人.正五品.
其余各司各典的女官为六品至九品.
五代、宋、辽皆略同唐制.
3、 金
金建国初,妃嫔皆无位号.
金熙宗时开始有贵妃、贤妃、德妃的称号.
废帝海陵王时期,后宫嫔妃渐多,有:元妃、姝妃、惠妃、贵妃、贤妃、宸妃、丽妃、淑妃、德妃、昭妃、温妃、柔妃,共十二位.
金世宗时又开始削减.
妃嫔品级:诸妃视正一品,比三夫人.以下九嫔、婕妤、美人等皆与唐初相同.
元史料不详.
四、明清时期
1、 明
明太祖洪武五年,因唐以来的六局二十四司女官人数过多,于是改设为六局一司.
六局为: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尚宫总管六局事务.
一司为:宫正.掌管戒令责罚.
品级皆为正六品.
宫中女官共七十五人,女史十八人,比唐朝减少一百四十多人.
诸妃称号为:贤、淑、庄、敬、惠、顺、康、宁.也有贵妃,位在诸妃之上.
明英宗复辟,多亏皇太后孙氏在内出力,故其复位后为孙太后上徽号,称圣烈慈寿皇太后.这就是后世动辄为母后上徽号的滥殇.
明朝中后期还出现了妃嫔中最高的等级——皇贵妃.
明宪宗宠妃万贵妃死后被追谥为:恭肃端慎荣靖皇贵妃.
皇贵妃这一称号正式出现是在明神宗时期,神宗宠妃郑贵妃生皇三子后晋升为皇贵妃.
2、 清
清世祖顺治十五年,采用礼官的建议:
乾清宫设夫人一名,淑仪一名,婉侍六名,柔婉、芳婉各三十名;
慈宁宫设贞容一名、慎容二名,勤侍人数不定;
女官设置遵照明朝的六局一司.
建议通过而未能执行.
清圣祖康熙以后,重新制定施行了妃嫔等级.
皇后,居中宫.
皇贵妃,一名.
贵妃,二名.
妃,四名.
嫔,六名.
贵人、常在、答应,人数不定.
诸嫔妃各分居东、西十二宫
很抱歉,关于太子的我没有找到,先发上,我继续找

嫡妻美妾(三):

嫡字的发音
嫡字怎么读,

编辑词条嫡
嫡 #dí
【释义】①亲生的或血统关系最近的亲属:嫡堂|嫡亲姐妹.②正宗;正统:嫡派|嫡传|嫡系.③宗法制度下称正妻或正妻所生的儿子:嫡长子.
【嫡传】 #díchuán嫡派相传.指某种学术、技艺等一代一代直接传授,含有正统的意思.
〖例句〗他是梅兰芳大师的嫡传弟子.

(形声.从女,啇(詤?)声.本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的正妻)
同本义
齐公族多宠,嫡庶并行.――《列子·力命》
又如:嫡庶不分(妻妾亲疏不分);嫡出(正妻所生);嫡室(正妻);嫡礼相待(像正妻一般对待)
正妻生的长子称嫡子,省称“嫡”
君家名父子,为晦翁嫡传.――戴复古《石屏集》
又如:嫡孙(嫡长孙);嫡庶(嫡子与庶子;正妻与妾);嫡妇(嫡长子之妻)

亲的;血统最近的
正统,正宗
嫡 dí
①封建宗法制度下称所谓正妻:出(正妻所生,与妾所生的"庶出"相对).
②家族中血统最近的:亲.
【嫡亲】血统最接近的(亲属):姐妹.
【嫡系】家族的正支;正宗传授的派系:亲属、任用~.

嫡妻美妾(四):

嫡是什么意思

嫡 #dí
【释义】①亲生的或血统关系最近的亲属:嫡堂|嫡亲姐妹.②正宗;正统:嫡派|嫡传|嫡系.③宗法制度下称正妻或正妻所生的儿子:嫡长子.
【嫡传】 #díchuán嫡派相传.指某种学术、技艺等一代一代直接传授,含有正统的意思.
〖例句〗他是梅兰芳大师的嫡传弟子.

(形声.从女,啇(詤?)声.本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的正妻)
同本义
齐公族多宠,嫡庶并行.――《列子·力命》
又如:嫡庶不分(妻妾亲疏不分);嫡出(正妻所生);嫡室(正妻);嫡礼相待(像正妻一般对待)
正妻生的长子称嫡子,省称“嫡”
君家名父子,为晦翁嫡传.――戴复古《石屏集》
又如:嫡孙(嫡长孙);嫡庶(嫡子与庶子;正妻与妾);嫡妇(嫡长子之妻)

亲的;血统最近的
正统,正宗
嫡 dí
①封建宗法制度下称所谓正妻:出(正妻所生,与妾所生的"庶出"相对).
②家族中血统最近的:亲.
【嫡亲】血统最接近的(亲属):姐妹.
【嫡系】家族的正支;正宗传授的派系:亲属、任用~.

嫡妻美妾(五):

古代所说的庶出是什么意思

非正妻的嫔妃所生的孩子叫“庶出”.即,侧室、偏房,妾所生的子女.
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分别为正妻一人,姬妾数人(妾还分为良妾、贱妾等),其它如通房等不限人数.正妻(亦成嫡妻)、继室(正妻早亡,或其它原因未生子女,可另立妻妾为继室),所生子女为“嫡出”,即正宗之意.

嫡妻美妾(六):

立嫡以长不以贤 立子以贵不以长【嫡妻美妾】

我们知道,西周在政治上有宗法制、分封制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礼乐制,三者紧密相连.其中宗法制是为了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并与分封制相结合使用的一种制度.它的核心内容就是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确立大、小宗关系.而嫡长子继承制则是其显著特点.这种继承制通常有个经典的表述:“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那么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呢? 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是真对周天子之妻所生诸子而言的,意思是说,传宗继统的是长子,哪怕长子智能低下、其弟才干出众,继承地位也是不能更换的;“立子以贵不以长”,就是如果嫡夫人无子,则立庶子中的贵者.即它是以诸庶子母亲身份的尊卑,来确定其子继承地位的高低,即“子以母贵”.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嫡长子的确定是根据其出生的先后和其母亲的身份两个方面来决定的. 所以,下面这道选择题,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A ) 妻妾 一般称谓 妻(正室) A三哥(21岁)B四哥(19岁) 妾一(侧室) C二哥(23岁) 妾二(侧室) D大哥(25岁)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宗法制的继承有两种情况:“立嫡以长不以贤和立子以贵不以长”也就是正妻之子,则立其长者,不论其贤能与否;如都是庶子,则看谁的生母身分高贵就立谁,而不论年龄.这可以看作一种解释.另一“立嫡以长不以贤和立子以贵不以长”是同一种情况.“立嫡以长不以贤,如上所解;而“立子以贵不以长”中的“贵”也可以理解为嫡,如上表所示,有资格继承王位的不是大哥二哥而是三哥,因为三哥比大哥二哥高贵. 可以参考一下王国维先生对这个问题的论述: 有传子之法,而嫡庶之法亦与之俱生.其条例,则《春秋左氏传》之说曰:"太子死,有母弟则立之,无则立长.年钧择贤,义钧则卜."《公羊》家之说曰:"礼,嫡夫人无子立右媵,右媵无子立左媵,左媵无子立嫡姪娣,嫡姪娣无子立右媵姪娣,右媵姪娣无子立左媵姪娣.质家亲亲先立娣,文家尊尊先立姪.嫡子有孙而死,质家亲亲先立弟,文家尊尊先立孙.其双生也,质家据现在立先生,文家据本意立后生."此二说中,后说尤为详密,顾皆后儒充类之说.当立法之初,未必穷其变至此.然所谓"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者,乃传子法之精髓,当时虽未必有此语,固已用此意矣.(《殷周制度论》) 在这里,王国维先生对周朝传子法的表述——“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是有其逻辑的.即:周朝与商不同,废除了兄终弟及之制,只传子不传弟,那么怎么来传子呢?“立子以贵不以长”.如果既有嫡子又有庶子,按照这一原则,即使嫡子皆幼,庶子皆长,也应立嫡而不立庶.立嫡的原则确立下来了,那么嫡子也有长有,怎样来选储君呢?“立嫡以长不以贤”.按照这一原则,即使嫡长子是白痴也应立为太子.后来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晋朝就曾出现白痴天子的现象.所以,我们一般说“嫡长子继承制”,实际上是对这两个原则的简略说法:有嫡立嫡,立嫡立长.当然,还有这种情况,没有嫡子,只有庶子,则只能立庶子,庶子视其母的地位也有贵贱,同等贵贱的庶子也有长幼,则按照不得不变通但又严格遵循其精神的原则,应立最高贵的庶长子.如果正室已亡,按理说应该有庶室被升格为正室,庶子顺理成章变为事实上的嫡子的情况.类似的变通情形应该还有很多,比如嫡长子死,嫡次子实际上就成了嫡长子,等等.所以,嫡长子继承制实际上解决了嫡子与庶子以及长子和贤子之间的争端.我在史书上还见到一些细节,比如有的诸侯夫人无后,就抱养庶子为后,或虽不抱养,继位的庶子却称她为母后的情形.这些都应该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变通情形.一般来说,子以母贵,如果庶子继承,也会出现母以子贵的情形.原则上来说,大体如此,实际情形当具体而论.
记得采纳啊

嫡妻美妾(七):

所有关于胤禩一生的事.

  康熙新觉罗·胤禩 (1681-1726) 清康熙帝第八子,雍正帝异母弟,生于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日(1681年3月29日)未时,卒于雍正四年九月初十日(1726年10月5日),享年45岁.母良妃卫氏.康熙自然喜爱,17岁,即被封为贝勒.后署内务府总管事.雍正即位,为稳定其情绪,命总理事务,进封廉亲王,授理藩院尚书.元年,命办理工部事务.四年,雍正以其结党妄行等罪削其王爵,圈禁,并削宗籍,改名为“阿其那”,改其子弘旺名“菩萨保”.同年,亡.三十六年,女孩4.(注:女孩应指宫女,此时还没有娶福晋,来自康熙朝满文奏折) 康熙四十年,女孩18.(来自康熙朝满文奏折) 康熙四十五年,嫡妃郭络罗氏、庶妃王氏.(来自康熙四十五年玉牒) 康熙四十七年,使女张氏生子弘旺、使女毛氏生一女.(妾张氏,张之碧之女;媵妾毛氏,毛二格之女) 雍正年间的记载,侧福晋姓氏不详.(来自允禩侧福晋祭文) 乾隆年间的记载,弘旺生母张氏及允禩的其他两位侍妾.(来自允禩侧福晋祭文) 总计:妻妾至少5位(嫡福晋郭络罗氏、雍正年间死去的侧福晋、乾隆年间还活着的张氏及其他二妾) 注1:庶妃(即庶福晋或庶夫人)可以入玉牒,无论有没有孩子;而侍妾生了孩子才可以入玉牒,而且玉牒十年一修,如果孩子在修玉牒的时候已经死了,其母也就入不了玉牒了.比如懋嫔宋氏的两个女儿都是未逾月殇,所有她就没入玉牒呀.感觉玉牒主要是记录子孙后代的,孩子的生母是顺带记载的. 注2:按规矩,成婚之前,分到的用于废掉少男身份的女人就不止一个!
  一子一女
  第一子弘旺,康熙四十七年戊子正月初五日寅时生,母妾张氏,张之碧之女;乾隆二十七年壬午十一月初二日亥时卒,年五十五岁.嫡妻舒穆禄氏,伦布之女;妾茂怡氏,马尔泰之女;妾完颜氏,四格之女;妾荣氏,荣禧之女.三子:长子永类,次子肃英额,三子总兵永明额. 乾隆七年6月,弘旺因“在朝阳门外过宿”,“甘与大臣侍卫平等相交”“肆行妄为”,被乾隆斥责,说他不知顾惜颜面,卑鄙.为此,身居长辈的庄亲王胤禄、履亲王胤祹因“祖中尊长而不教其子侄”不加“随时管教”,甚至“置若不问”等过错而受到谴责. 弘旺著有《元功名臣录》、《皇清通志纲要》、《松月堂目下旧见》. 第一女,康熙四十七年戊子五月初八日巳时生,母为媵妾毛氏毛二格之女;雍正二年甲辰六月,嫁孙氏五福;女乾隆四十年乙未十一月二十一日巳时卒,年六十八岁.

嫡妻美妾(八):

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具体指的是什么?【嫡妻美妾】

民间所谓的三宫,一般是指后妃居住的中宫和东西两宫,其实这是明清以后的体制,三宫最早乃是指诸侯大人所住之处、而天子后妃所居乃曰六宫.《礼记》言:"王后六宫,诸侯夫人三宫也."《周礼?天宫内宰》言:"王后帅六宫之人."郑玄注六宫曰:"正寝一,燕寝五,合为六宫."六宫为皇后居住之所,所以往往用六宫代指皇后,如同后世用中宫代指皇后一样.随着封建社会的建立,诸侯的消亡,三宫的含义有了变化.汉代就以皇帝、太后、皇后合称为三宫,又称太皇太后、太后、皇后为三宫.唐代穆宗时又将两太后与皇后合称三宫.  六院   六院作六苑,皆以后妃所居宫院(苑)代指后妃.六宫的概念至唐代已非专指皇后,而泛指后妃了.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李贺《贝宫夫人》中的“六宫不语一生闲,高悬银牓照青山”,所言“六宫”皆指后妃,而不是专指皇后.明以下遂泛称后妃为三宫六院.  七十二嫔妃   所谓七十二嫔妃,不过是泛指皇帝后宫人数的众多,实际上皇帝后宫侍妾的数目远比七十二为多.《管子·小匡》即言:“九妃六嫔,陈妾数千”.《礼·昏仪》则言周代后妃制曰:"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可见早在诸侯时期,国君的妻妾已甚众了.秦汉之时秉承周制建立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后妃制,以皇帝为中心,皇帝之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嫡妻称皇后.由于秦的时代短暂,所以完备的后妃体制及其等级划分实际执行于汉代.汉代的后妃爵列八品:即1.皇后,2.夫人,3.美人,4.良人,5.八子,6.七子,7.长使,8.少使.自汉武帝、汉元帝始,后宫三千嫔妃又扩至十四个等级.即1.昭仪,2.婕妤,3.(女圣)娥,4.容华,5.美人,6.八子,7.充依,8.七子,9.良人,10.长使,11.少使,12.五官,13.顺常,14.无涓,共和、娱灵、保林等.东汉时又化繁为简,六宫仅有皇后、贵人之称,其下只设美人、宫人、采女三等.  三国魏晋时期后妃制又有所变化,自夫人以下魏定爵秩十二等.魏太祖于王后以下定五等:夫人、昭仪、 婕妤、容华、美人.文帝时增设贵嫔

嫡妻美妾(九):

正的多音字zheng(三声)?

  正
  zhèng
  [动]
  (1) 通“整”(zhěng).使正;整理;端正 [rectify]
  立必正方,不倾听.——《礼记·曲礼上》
  正尔容.
  正冠而缨绝.——《庄子·让王》
  (2) 又如:正家(端正家风);正襟(端正衣襟);正德(端正自己的德行);正己(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
  (3) 整治 [renovate]
  居者思正其家,行者乐出其途.——柳宗元《全义县复北门记》
  (4) 又如:正世(整治世道);正域(整治封疆);正治(治理;整治)
  (5) 纠正;改正,匡正 [correct]
  以正晋国.——《国语·晋语》
  正法则,选贤良.——《荀子·王制》
  政以治民,刑以正邪.——《左传·隐公十一年》
  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
  正身以黜恶.——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6) 又如:正历(改订历法);正订(订正;改正著作中的谬误);正俗(匡正风俗);正曲(矫正枉曲);正主(匡正君主)
  (7) 正法,治罪 [execute]
  贼杀其亲,则正之.——《周礼·夏官·大司马》
  (8) 决定,考定 [decide]
  以土圭正日景.——张昭远《旧唐书》
  正
  zhèng
  [名]
  (1) 官长;君长 [officer]
  昔先正保衡,作我先王.——《书·说命下》
  (2) 又如:正受(编制以内的官员);酒正(酒官之长)
  (3) 正常情况,正命,正常寿限 [normal age at death]
  百岁之命,是其正也.——王充《论衡》
  (4) 嫡长子,与“庶”相对 [wife"s elder son]
  诸侯与正而不贤也.——《谷梁传》
  (5) 妻,旧时代敬称人妻为“令正” [wife]
  不得登用妾媵以为嫡正.——房玄龄《晋书》
  (6) 又如:正头娘子(正妻;大娘子);正头妻(正式的、合法的妻子);正夫人(嫡妻,正房夫人);正嫡(正室,嫡妻;又指正室之子)
  (7) 道理,规律 [reason;law]
  尽璇机之正.——《后汉书·张衡传》
  (8) 通“政”.政治,政事[politics;political affairs]
  有不贡士谓之不率正者.——《尚书大传·皋繇谟》
  古者文武为正均分.——《墨子·兼爱下》
  虽天子三公问正.——《荀子·大略》
  (9) 通“证”.凭证,证据[evidence;proof]
  必有正焉.——《仪礼·士昏礼》
  指九天以为正兮.——《楚辞·离骚》
  指苍天以为正.——《楚辞·九章·惜诵》
  (10) 姓
  正
  zhèng
  [副]
  (1) 正好,恰好 [just;precisely]
  六合正相应.——《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正称下情(正合心意;正中下怀);正没理处(正在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正未有艾(正无穷期);正如你所说的;大小正合适;正要(刚要;正预备)
  (3) 表示动作、状态的进行,持续,正在 [in process of;in course of]
  中儿正织鸡笼.——宋·苏轼《浣溪沙》
  见王夫人正和薛姨妈长篇大套的说些家务人情话.——《红楼梦》
  (4) 又如:正然(正在);正下着雪
  (5) 仅;只 [only]
  乃自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世说新语·自新门》
  (6) 端正地 [regularly;upright;straight]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7) 方,刚刚 [just now; exactly;just]
  我思舜,正郁陶.——《史记·五帝本纪》
  (8) 公然;显然 [openly]
  正告天下.——《史记·苏秦列传》
  (9) 总是 [always]
  何以正善人少而恶人多.——《世说新语》
  正
  zhèng
  [代]
  (1) 这么;这样 [so;this way]
  今年怎正利害?——《老残游记》
  (2) 又如:怎正大;怎正多
  (3) 另见zhē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