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毕业论文 > 政治论文 > 广东肇庆官员杜伟军(共5篇)

广东肇庆官员杜伟军(共5篇)

时间:2015-06-13 15:13 政治论文 肇庆房价 肇庆市教育局

广东肇庆官员杜伟军(一):

历史楷模有哪些

魏征直言诤谏
魏征是唐朝初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魏州曲城(今河北省大名县东)人,从小失去父亲,家里很穷.但是他很有抱负,刻苦读书,学到不少本事.年轻的时候当过道士.隋朝末年参加了瓦岗起义军,后来随同李密一起投奔唐朝,做辅佐太子的官.那时候,他曾经几次劝年建成除掉李世民,因此李世民恨透了他.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派人找来魏征,沉着脸质问他:"你为什么要在我们弟兄之间挑拨是非?"左右的大臣都替魏征捏把汗.只见魏征神色自如,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先太子没有听我的话,否则他不会落到今天这样的结果!"大臣们听了魏征的回答,更加紧张,谁也不敢吭声.没想到,李世民竟然转怒为喜,他器重魏征的正直,不但没有处分他,还任命他做了谏议大夫
包拯,为政清廉在端州
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包公奉旨调任端州(即今广东肇庆)知府.任职三年里,包拯为官清廉,大办实事,造福端州. 执政为民.当时的端州, 堤围未能挡住每年的洪水, 所以瘴疠横行. 包拯到任后,发动群众在城区开挖状如七星的七眼水井,水质清冽、甘甜可口.百姓的饮水问题解决了, 西江瘴疠之患制止了,居民饮水思源,将这七口水井称为"包公井". 包拯在端州任内, 还开渠筑塘、筑城墙建围基、始建崧台驿 (端州第一个交通邮政总站)、兴建星岩书院 (端州第一所公立学校)、建粮仓 (丰济仓),做的都是深受百姓称赞的好事. 包拯一颗为民之心时刻留心民生疾苦,他曾说过:"民者,国之本也,财用所出,安危所系."只有一心为民、减轻百姓负担,才能长治久安,利国利民. 刚正廉明.古端州以砚闻名,"端砚"被列为朝廷贡品.当时到端州任职的许多官员都额外征收端砚,用于私自收藏和迎来送往,有的为取民财,甚至肆意加征几十倍,令砚工们苦不堪言.包拯任职端州之初,即改革积弊,明令禁止超征,并声明自不持一砚归".除上贡朝廷之外,多产出的砚品,砚工们可以自由买卖.此令一出,砚工无不雀跃

广东肇庆官员杜伟军(二):

人进入青春期的第一信号是(  )
A. 身高突增
B. 肺活量显著增大
C. 性发育和性成熟
D. 生殖器官迅速发育和出现第二性征

青春期是一个生长和发育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其中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另外,神经系统和心、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显著增强,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其次性发育和性成熟也是青春期的重要特征.可见A符合题意.
故选:A

广东肇庆官员杜伟军(三):

铁面无私的包拯 的故事 简短些(150字内)【广东肇庆官员杜伟军】

你可以选一个抄
七斗王逵
王逵是出名的贪官.他在出任地方官时,横行不法,随意增派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仅其中一次就多收了三十万贯.他把搜刮来的钱财,大量贿赂京官,谋取私利.他的吏治手段非常残忍,并且随意杀害百姓.在他任湖南路转运使时,百姓闻风逃散,纷纷躲藏到深山密林的洞穴里,逃避迫害.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可是他受到朝廷宠信,官运亨通,甚至升到淮南转运使的高职.包拯为民请命,七次上书朝廷罢免王逵,有一次他在皇帝面前慷慨激昂,力陈利害,甚至无意之间把唾沫喷到了皇帝的脸上.在包拯的不断弹劾下,王逵终于被罢免了.
强拆违建:
有一年,开封发大水,那里一条惠民河河道阻塞,水排泄不出去.包拯一调查,河道阻塞的原因是有些宦官、权贵侵占了河道,在河道上修筑花园、亭台.包拯立刻下命令,要这些园主把河道上的建筑全部拆掉.有个权贵不肯拆除.开封府派人去催促,那人还强词夺理,拿出一张地契,硬说那块地是他的产业.包拯详细一检查,发现地契是那个权贵自己伪造的.包拯十分生气,勒令那人拆掉花园,还写了一份奏章向宋仁宗揭发.那人一看事情闹大,要是仁宗真的追究起来,也没有他的好处,只好乖乖地把花园拆了.
不收贿赂
一些权贵听到包拯执法严明,都吓得不敢为非作歹.有个权贵想通关节,打算送点什么礼物给包拯,旁人提醒他,别白操心了,包拯的廉洁奉公是出了名的.他原来在端州(今广东肇庆)做过官.端州出产的砚台,是当地的特产.皇宫规定,端州官员每年要进贡一批端砚到内廷去.在端州做官的人往往借进贡的机会,向百姓大肆搜刮,私下贪污一批,去讨好那些权贵大臣.搜刮去的端砚比进贡的要多出几十倍.后来,包拯到了端州,向民间征收端砚,除了进贡朝廷的以外,连一块都不增加.直到他离开端州,从没有私自要过一块端砚.

广东肇庆官员杜伟军(四):

包拯铁面无私的故事
300字就行了,语言不要老套.【广东肇庆官员杜伟军】

  七斗王逵
  王逵是出名的贪官.他在出任地方官时,横行不法,随意增派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仅其中一次就多收了三十万贯.他把搜刮来的钱财,大量贿赂京官,谋取私利.他的吏治手段非常残忍,并且随意杀害百姓.在他任湖南路转运使时,百姓闻风逃散,纷纷躲藏到深山密林的洞穴里,逃避迫害.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可是他受到朝廷宠信,官运亨通,甚至升到淮南转运使的高职.包拯为民请命,七次上书朝廷罢免王逵,有一次他在皇帝面前慷慨激昂,力陈利害,甚至无意之间把唾沫喷到了皇帝的脸上.在包拯的不断弹劾下,王逵终于被罢免了.
  强拆违建:
  有一年,开封发大水,那里一条惠民河河道阻塞,水排泄不出去.包拯一调查,河道阻塞的原因是有些宦官、权贵侵占了河道,在河道上修筑花园、亭台.包拯立刻下命令,要这些园主把河道上的建筑全部拆掉.有个权贵不肯拆除.开封府派人去催促,那人还强词夺理,拿出一张地契,硬说那块地是他的产业.包拯详细一检查,发现地契是那个权贵自己伪造的.包拯十分生气,勒令那人拆掉花园,还写了一份奏章向宋仁宗揭发.那人一看事情闹大,要是仁宗真的追究起来,也没有他的好处,只好乖乖地把花园拆了.
  不收贿赂
  一些权贵听到包拯执法严明,都吓得不敢为非作歹.有个权贵想通关节,打算送点什么礼物给包拯,旁人提醒他,别白操心了,包拯的廉洁奉公是出了名的.他原来在端州(今广东肇庆)做过官.端州出产的砚台,是当地的特产.皇宫规定,端州官员每年要进贡一批端砚到内廷去.在端州做官的人往往借进贡的机会,向百姓大肆搜刮,私下贪污一批,去讨好那些权贵大臣.搜刮去的端砚比进贡的要多出几十倍.后来,包拯到了端州,向民间征收端砚,除了进贡朝廷的以外,连一块都不增加.直到他离开端州,从没有私自要过一块端砚.
  那权贵听了,知道没有空子好钻,也只好罢休.后来开封府的男女老少,没有人不知道包拯是个大清官.民间流传着两句歌谣:“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阎罗”是传说里管地狱的神.)

广东肇庆官员杜伟军(五):

包拯公正无私 作文

包拯即人们常说的包公(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包公先任天长(今属安徽)知县,后又升为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州。两任满后,他刚正清廉的英名已经传遍天下,因此调到了京城,任殿中丞,后来又历任监察御史、三司户部副使、天章阁待制(所以后人称他为“包待制”)、知谏院,还曾多次任地方官,如转运使。1052年,包公因为弹劾外戚张尧佐而触犯了仁宗,让他离开京城去任河北督转运使,加龙图阁直学士的虚衔。转运使的职务在地方上也是很高的,仁宗并没有极力打击他,只是让他离开京城。因为这次所加的龙图阁直学士的虚衔,所以后来的人们就称他为“包龙图”。这次离京后4年,包公又被调回了京城,任开封府的知府。后来,包公又任右谏议大夫、三司使,最高的官职是枢密副使,是主管军事事务的副职,相当于副宰相。
1062年,包公病倒在府衙,不久便与世长辞,享年64岁(虚岁,中国古代及现在民间的习惯)。朝廷追封为礼部尚书,并赠谥号为“孝肃”,即孝道和铁面无私。由于包公一生为官正直无私,百姓称他为包青天,包老爷,士大夫们则尊为包公。
包公去世后,宋仁宗亲自率领百官吊唁,还派专使护送灵柩回到合肥,安葬在合肥城东五十里的大兴集,现在的包公祠有一副对联:“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赈灾黎,慈善无量,依然菩萨心肠。”总结了包公无私爱民的品格。
在包公担任三司户部副使时,常常不辞辛劳,深入下层体察民情,救民于水火之中。江南地区有一次发生了旱灾,百姓们饥饿得难以生活,包公了解到情况后,立即下令开仓放粮救济,以解燃眉之急。如果按照当时的惯例,开仓放粮是件大事,必须事先请示皇帝,等批准以后才能打开粮仓救济百姓。但当时情况紧急,如果将文书送到京城,再等待批示下来,要等上几个月的时间,到时候百姓不知要饿死多少人。所以,包公一边派人急奏朝廷,一边就果断地开始放粮了,终于使很多百姓免于灾难。
还有一次,江淮大地的人民大范围受灾,百姓已缺粮断炊,而地方的官吏们为了虚报政绩、讨好上级,以利升迁,便隐瞒了灾情,置人民生命于不顾。不仅如此,还反过来逼迫百姓们交粮卖米。包公了解到灾情后,就给皇帝写下了《请救济江淮灾民疏》,要求立即纠正不法官员误国害民的行为,并予严惩。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从此,包公被江淮人民称为“再生父母”。现在仍然在上海地区上演的戏剧《陈州放粮》就是根据这件事编写而成的,并非凭空想像。
1042年,宋仁宗实行食盐官营专卖制度,出现了很多的弊端。由于工作非常辛苦,食盐极为沉重,致使很多的差役、士兵、牲畜都不堪重负,人则逃亡他乡,牲畜累得常常倒地而亡。食盐供应成了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这也影响了人民生活。
包公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专门去了陕西的解州(今山西运城)考察民情,并及时上奏朝廷,请求废止官营专卖制度,让商贩们自由经营,国家可以收税增加收入,这样就可以双方获利,百姓也方便。仁宗采纳了包公的建议。施行新的食盐通商法后,国家的收入不但没有减少,还增加了很多,人民也不再为吃盐而犯愁了。稍后的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也对此制度赞叹道:“行之几十年,至今以为利。”
1045年,包公奉命出使辽国,在途中,他发现负责迎送外交使者的三番官员常借机在沿途勒索百姓和地方的官员,边界的人民不堪重负,叫苦不迭。包公赶忙上奏皇帝,请求大大缩短三番官员在边界的停留时间,严禁吃请送礼。仁宗采纳了包公的建议,下诏实行,很快,边界人民的负担便减轻了很多。
一颗时刻为民的心时刻留心民间疾苦,而不是时刻看着上司的脸色,这是包公和许多官吏(包括贪官污吏)的最大区别。时刻记着人民的人人民也会时刻记着他的名字,而且是永久的,历史性的,这就是流芳百世。
1049年,包公出任三司使财政官,更是时刻关心着民间疾苦。他曾说过:“民者,国之本也,财用所出,安危所系。”只有减轻百姓负担,才能长治久安,利国利民。因此,包公上书给仁宗皇帝,要求罢掉“天下科率”,减轻赋税。在他巡视山西时,发现漳河两岸的邢、洛、赵三州(现在的山西中南一带)万顷肥沃农田却被当成军马牧场使用,不准种粮食。但是,军粮却从外地远道运来,费时费力又耗费国财。包公立即上书请求归还耕地,仁宗很快也下了诏书。结果,粮食、马料都得到了解决。在这可以看出,敬业精神、爱国精神也是包公和其他官僚很大的区别。
在出任开封府后,在为民谋福去害方面,包公一如既往,从来不因为权贵当道而后退半步。当时,开封是北宋的首都,黄河的支流惠民河从城中穿过。很多权贵便在河的两岸占地营造宅院,还将河纳内的田地霸占,又营建园林,致使河道越来越窄,阻塞了水流。到了夏季多雨季节,常常发生水患,给京城的百姓带来了灾难。
包公经过实地调查后,立即调集人力,全部拆除了非法建筑。对于伪造地契、弄虚作假、拒不拆除的立即严惩,并上报朝廷,撤其官职。包公铁面无私,雷厉风行,在很短的时间里便从根本上清除了这一人为造成的水患。
包公还进一步改革了开封府的官衙旧习气,为民谋福。按照宋朝法律,到衙门里告状的人不能直接到官吏面前递交诉状,要由下属“门牌司”来转达,这使许多百姓受到刁难勒索,敢怒而不敢言。包公到任之后,马上撤去了“门牌司”,让人将衙门的大门敞开,允许百姓直接到公案前陈述递状,这从根本上杜绝了官府小吏们对百姓的盘剥。因此,《宋史•包拯传》里有这样的记载:“包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在当时,连妇女和小孩都知道他的名字。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包待制”,还送给他一个绰号“阎王爷”,以示敬重。还有一句民谣在京城流传:“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就是说,打官司如果没有钱打通关节,会有包老为你做主。此外,这句话还隐含着一种意思:说情、拉关系、打通关节的事,根本到不了包公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