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毕业论文 > 国际经济 > 宪法思想汇报

宪法思想汇报

国家内部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的变化对宪法的发展变化起着直接作用,国际关系也对宪法发展趋势有所影响。烟花美文网www.39394.com 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宪法思想汇报,希望对你有帮助。

  宪法思想汇报

  安徽省天长市人民法院召开党组中心组会议,专题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增强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

  会上,该院党组书记、院长姜维安认真领学了宪法修正案内容,表示宪法是国家根本法、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此次宪法修改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姜维安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认识宪法修改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自觉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

  就如何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宪法修正案精神,此次会议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人民法院是党领导下的国家审判机关,全体干警要坚决服从、衷心拥护宪法修正案,真正把思想和行动迅速统一到党中央关于修改宪法的重大决策上来;二是迅速组织开展学习,充分利用党支部学习会等,范文参考网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掀起学习新热潮,原原本本学习,认认真真领会,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三是忠诚践行宪法精神,严格按照宪法法律规定尽职履责,持续抓牢审判执行主业,以司法为民为宗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规范司法行为,强化责任担当,自觉将宪法意识贯穿于每一个具体司法实践,不断提升审判质效和司法公信力;四是广泛开展宣传活动,以“法律六进”等形式为载体,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群众宪法意识,引导群众依法按程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矛盾纠纷,推动全社会形成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良好风尚。

  国企员工学习宪法思想汇报---敢于面对困难,敢于面对权力

  尊敬的党组织:

  近一段时间,作为一名国企员工,我通过对社会主义相关法制体系核心读物的学习,了解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一是依法治国的理念。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使党正确的领导人民群众,管理国家事务,建设经济,逐步实现我国的社会生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具体到工作当中就是例如公司财务要做到独立、公开、依法、程序。

  二是执法为民的理念。执法为民,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坚持的基本原则,也是党在各项社会建设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我个人认为,作为一名国企工作人员,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职工谋福利的理念,要把服务人民的思想贯彻始终,要为企业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思路。

  三是公平正义的理念。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国社会建设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敢于面对困难,敢于面对权力,敢于碰硬,敢于反映重大违法违纪问题,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四是服务大局的理念。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要解决体制和制度问题,不仅要惩前,还要通过制度的完善来毖后,不仅要能够查处违法违纪问题,还要能够通过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要为社会、企业财经制度建设做出贡献。

  五是党的领导的理念。坚持党的领导是必须遵守的根本原则。从新中国建立的60周年里,无数次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建设好的国家,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通过对社会主义法制理念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法制是每一个公民必须了解和遵守的基本准则,只有坚持在工作中,贯彻执行依法治国的理念,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发挥好作用。

  从宪法历程看依法治国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60年前,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为年轻的共和国奠定了法制基础。

  现行宪法自颁布至今已逾三十年。30多年发展历程证明,宪法是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根本法制保证。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即将召开,人们期盼会议对进一步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提出新要求、作出新部署。

  铭刻党和人民意志,宪法与时俱进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生人民政权需要体现人民共同意愿的法制基础,需要制定人民共和国的总章程——宪法。

  1954年9月20日下午5时55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表决结果:投票数共1197张,同意票1197张,全场一片欢腾。宪法全票通过,确立了中国根本政治制度。宪法,在东方大地上第一次与人民的意愿高度契合。

  这部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崭新国家熔铸人民意志根基的最广泛动员——第一部宪法草案公布后的近三个月时间里参与讨论人数达1.5亿:宪法起草委员会收到的来自全国各地民众对宪法草案的修改和补充意见118万件。

  民主法制的精神薪火相传。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的宪法——穿越近30载岁月,实现与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精神对接”。走出十年浩劫的中国,热切地呼唤着民主和法制。

  时任宪法修改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彭真在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作关于宪法修改草案的报告时指出:“这次全民讨论的规模之大,参加人数之多,影响之广,足以表明全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各界人士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热情的高涨。……全民讨论中也提出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意见和建议。……许多重要的合理的意见都得到采纳。”

  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经历着广泛深刻的变革,宪法伴随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不断演进。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对现行宪法的四次修改,使我国宪法在保持稳定性和权威性的基础上紧跟时代前进步伐,不断与时俱进。

  宪法,把党和人民意志书写在庄严的文本之上。明确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明确规定坚持改革开放,确定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基本方略,“国家尊重与保障人权”“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入宪……

  实践无止境。宪法在不断适应新形势、吸纳新经验、确认新成果的过程中,保持着持久生命力。

  促进国家社会改革发展,推动法治国家进程

  宪法以其至上的法制地位和强大的法制力量,有力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有力促进了人权事业发展。

  宪法是“母法”,一般法律是“子法”。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宪法指引其他法律法规制定。

  2007年施行的物权法全面体现国家基本经济制度,保障公民财产权利。其第一条开宗明义,“根据宪法,制定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