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毕业论文 > 国际经济 > 新冠疫情给国际经济带来的影响范文

新冠疫情给国际经济带来的影响范文三篇

疫情,汉语词语,指疫病的发生和发展情况。较大范围内出现的较大型疫情有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甲型H1N1流感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新冠疫情给国际经济带来的影响范文三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新冠疫情给国际经济带来的影响1

  眼下,全球经济体基本都出台了应对疫情冲击的宏观政策,IMF推出了政策追踪器数据系统(PolicyTracker),跟踪了190多个国家应对疫情冲击的财政政策、货币与宏观金融政策、汇率和进出口政策。不同经济体依据自身条件,推出了不同类型、不同力度的对冲疫情负面影响的宏观政策,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由于各个经济体的疫情防控措施存在差异,宏观政策力度亦有不同,世界经济出现了“分化式”的复苏。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实施大规模的财政赤字货币化政策,经济产出缺口收敛速度较快。2021年12月,美联储预测2021年美国经济增速为5.5%,这一增速在主要发达经济体中是最高的。

  在新兴经济体中,中国经济发展领先,但其他部分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不理想。比如,IMF大幅下调了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增速预测,预计东盟5个国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2021年经济增速只有2.9%。

  全球债务风险加大

  根据IMF全球债务数据,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经济衰退影响,2020年全球债务规模达到创纪录的226万亿美元。2020年成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全球债务增加最多的一年,全球债务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上升28个百分点至256%,其中公共债务占GDP的99%。

  根据2021年10月IMF发布的财政监测报告,2020年1月至报告发布时,全球对冲新冠肺炎疫情的财政支出高达10.79万亿美元,导致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债务与GDP之比创历史新高。

  2020和2021年,全球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分别为10.2%和7.9%。其中,发达经济体为10.8%和8.8%,新兴经济体分别为9.6%和6.6%。

  从单个经济体来看,则存在明显差异。2020年1月至IMF上述报告发布时,美国对冲疫情的财政支出占2020年GDP的25.5%;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和德国这一比例大体在15%~20%之间;二十国集团(G20)中的新兴经济体对冲疫情的财政支持力度要小一些,大多低于10.2%的全球平均水平。整体上,全球债务急剧增长。

  全球风险资产价格、大宗商品价格、房价上涨

  发达经济体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了风险资产价格普遍大幅上涨。全球股市从2020年3月下旬最低点至今已经出现超级反弹。截至2021年12月16日,美国股市道琼斯、纳斯达克和标普500指数的涨幅分别约为17%、20%和25%,欧洲股市也出现了10%~25%的涨幅。

  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大幅度上涨,ICE布伦特原油和美国WTI原油期货价格2021年以来的涨幅分别达到44%和51%。

  全球房价大多也出现了明显上涨。依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数据,2021年第二季度,全球实际房价累计同比上涨4.8%,这是自次贷危机(2007~2009年)以来的最快增长率。

  全球出现通胀压力

  疫情防控政策的差异导致了供应链瓶颈,在经济复苏和宽松流动性的支撑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出现了通胀压力。依据IMF大宗商品价格指数,相比2020年1月,2021年11月的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上涨了54%,能源类价格指数涨幅高达87%。

  而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数据,受疫情和天气等因素影响,食品价格指数从2020年1月的102.5上涨至2021年11月的134.4,涨幅高达31.1%。在此期间,除了肉类价格指数同比涨幅(6.0%)较小外,乳品类、谷物类、植物油类和糖类价格指数涨幅分别达到20.9%、40.5%、69.7%和37.9%。

  随着时间推移,以及疫苗接种率提高,预计2022年供应链瓶颈导致的供需错配将会减弱,从而降低一些国家的价格压力,但供应中断和需求上升持续的时间会比预期的要长,通胀压力可能会高于此前预期的时间长度。

  通胀导致货币政策转向带来的外溢风险

  通胀压力迫使部分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2021年11份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高达6.8%,核心CPI同比上涨4.9%,这是近40年来的最高同比增速。

  在就业改善、产出缺口收敛的条件下,高通胀压力促使美联储在2021年12月15日公布了加快购债减码,并预计2022年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到0.9%。

  对新兴市场的央行来说,应对大规模持续供应冲击的挑战更大。巴西和俄罗斯等一些国家大幅提高了政策利率。紧缩政策出台会加剧产出缺口,可能进一步抑制产出和就业,但不提高利率,则可能面临资本外流和汇率贬值压力,部分新兴市场将面临潜在的、挑战性的外部货币政策溢出效应。

  疫情加剧了逆全球化

  出于竞争和安全等因素的考虑,疫情将加速全球产业链的重构,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面临着缩短的趋势,区域化成为重要的经济合作方式。

  封锁、保持社交距离等防控措施重创了全球旅游业,服务业在疫情冲击下步履维艰。

  疫情助推技术创新

  疫情之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许多改变,其中“宅”经济成为重要代表。生活方式的转变,加快了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创新,云端相见成为跨区域交流的重要模式,也成为居家办公的重要手段。

  与此同时,抗击疫情加快了生物医学技术的创新,疫苗研制成为关键的技术突破口。

  近期,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奥密克戎在短期内已经蔓延至100多个国家,这将大大增加全球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

新冠疫情给国际经济带来的影响2

  学会与疫情下的不确定性共处

  虽然疫情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但是从各种传播的信息来看,我们并未做好与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共处的准备。人们总是期待着有一个明确的专业判断,有一个时间节点,有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案。但事实上,疫情持续的时间和政策的对冲力度,都将带来不确定性,1月30日之前,我们还仅仅认为这是中国自己的事情,而在这一天之后,这是全球的公共事件,而由此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在更大范围上具有不确定性。

  疫情下的不确定性会持续发生,所以我们所需要的,不仅是直面它的勇气,更需要有认知它的能力,与它共处的能力。如何做到这一点?核心是改变自己。亦即,我们需要开始要求自己接受疫情下的不确定性变为经营背景,我们已经不在一个原有的熟悉的经营环境下展开经营活动,要用新的方式和认知去理解当下的情况。

  我非常推崇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也许深受其影响,在危机来临的时候,我开始强调人的作用,重视人的主观努力,强调企业自身的能力,而非环境的约束。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与不确定性相处,与动荡的世界相处。

  坚定自我发展的信心

  疫情带来的影响,的确让人焦虑,甚至有些灰心,我知道经营企业很苦,但是如果环境成为一种经营条件,我们需要面对的不仅是环境,还有企业自身的调整。

  坚信企业发展才是最重要的,企业自我成长要不受环境的影响。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我写过一本书,叫做《冬天的作为》,在开篇中我写道:增长是一种理念,并以这样的理念来指导它们的行动。

  我自己是做领先企业研究的,在对有着超过100年历史的公司研究中,发现这些企业的领导者及其领导的公司可能处在良性的环境中,也可能处在充满危机的环境中;可能处在一个高增长的领域,也可能处在增长已经陷入停滞的行业。但是,这些领导者及其领导的公司经过自身的艰苦努力,取得了同行无法比拟的增长,年复一年,不管经济是处在繁荣阶段,还是处在衰退时期,保持增长都是他们坚定不移的信念。

  进化应对而非预测判断

  这几天不断有企业界的朋友来微信问我,如何看待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如何判断理解专家对疫情发展的判断?每每被问到这一类问题的时候,我也反问自己,我们力求可以得到答案,期待在明确的判断下做出选择,但是我知道,每个人的答案是会不同的,也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因为给不出明确的答案,才是答案本身。

  在一个持续变化的环境里,没有人能够预测并藉由预测做出判断和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正确的做法,就是要朝着特定的方向,做好一次又一次调整自己的准备,并努力在前进过程中不断验证和改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在太多的不确定性市场中,持续而灵活的适应性,是你必须要掌握的能力。

  不断进化的承诺也是一种来自古老军事战略的版本。卡尔·冯·克劳塞维茨(CarlVonClausewitz)在其名著《战争论》中写道:“战争中充满不确定性,战争中四分之三的行动都或多或少处在不确定的迷雾当中。”在他看来,审慎的战争策略就是要针对敌军状况,相应筹建一支军队,朝着一个特定的方向,不断因应变化而做出调整,从而提升成功的概率。

  春节假期延长,复工后如何应对疫情,都需要企业动态去应对,很多企业已经采取灵活有效的工作方式,一些企业开启在线工作模式,一些企业让员工在虚拟小组中学习,我想,这些企业如果充分利用好这段特殊的工作时间,也许会带来不一样的能力提升效果。

  挑战极限式地降低成本

  在已经过去的2019年,对于很多企业而言,已经有了自我调整发展模式,转型业务及增长方式的努力,但是,到了今天的疫情之下,我们还需要有更强的危机意识,更坚定地开展自我救赎之旅,缩减费用、剥离不良业务、杜绝亏损及没有质量的增长,确保现金流,同时要确保竞争力,而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一定要挑战极限式地降低成本。

  如何让企业具有真正的成本能力,如何让成本是一种对顾客价值的投入,而不是一种价值牺牲,在我过去的课程和研究中已经反复强调过,大家可以去找来看,但是这一次,我更强调挑战极限式地降低成本,尤其是对中小企业而言,其根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期待中小企业保住现金流。

  而对于具有良好的现金流的企业而言,我也依然建议重构自己的成本能力,因为应对不确定性是一种常态能力。但是与此同时,我也希望有能力的企业在疫情背景下,迅速关注如何在做“减法”的同时,关注“加法”,也就是如何去关注真正的顾客价值,并创造顾客价值。

  当然,在危机中依然需要非常清晰的方向判断、足够强的勇气和抵抗风险的能力,以及理性的决策。我们需要承认的是,如果能在危机中找到一个明确的方向并增加投入,之后所获得的增长将是无法估量的。在危机的时候,对业务结构做加减法,从而使得公司具有更有效的动态应对不确定性的业务能力,一旦机会来临,这种更加合理的业务结构便能让企业有机会与其它企业拉开距离。

新冠疫情给国际经济带来的影响3

  在新冠疫情暴发两年之际,11月24日南非报告的新变异毒株“奥密克戎”,一时间使得对疫情形势的估计悲观了许多,人类可能将在更长时间里与新冠病毒共存。

  疫情对全球经济最突出的影响是经济正走向“滞胀”。

  一是,遏制需求。由于消费场景受限,全球服务消费恢复缓慢。譬如,美国以不变价计的人均商品消费支出自2020年三季度开始就大幅超越了疫情前水平,而截至2021年三季度,其服务消费支出仍显著低于疫情之前。

  二是,推升通胀。疫情后全球劳动参与的主观热情和客观能力均有下降。2021年3月开始,全球制造业PMI的产出指数持续大幅低于新订单指数,表明供给端受限。截至今年11月,美国劳动参与率仍比疫情前低1.5个百分点,其“断崖式”下跌并未完全修复。而疫情大幅推升了住房和耐用品购买需求,全球房地产价格普遍上涨,美国住房景气度甚至超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水平。需求结构的变化与供应能力的受限,导致全球通胀急剧攀升。2021年10月美国CPI同比飙升至6.2%,创30年来最高;11月欧元区调和CPI同比达到4.9%,为1997年有统计以来的最高值。而随着房价上涨、工资上涨、通胀预期升温,全球通胀问题还在进一步演绎当中。

  三是,强化“逆全球化”迹象。新冠疫情下严重的供应链瓶颈问题,使得发达国家更加重视自身供应链的稳定,倾向于将供应链进一步向内收敛。根据IMF的预测,2021年在全球经济增长反弹过程中,出口增速仅与全球名义GDP增速大致持平;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将有所放缓,而出口增速回落幅度可能稍大。这种“逆全球化”在中长期也会助推通胀水平。

  “滞胀”趋势给主要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带来新挑战。近期通胀后劲不止,美联储“由鸽转鹰”,就令市场始料未及。而俄罗斯、巴西、土耳其、墨西哥、智利等新兴经济体,已经从防范资本外流的角度启动了“预防式”加息,但这给其经济复苏带来更大挑战。11月下旬以来,土耳其里拉再度开启暴跌,墨西哥比索也呈现快速贬值势头。中国得益于良好的疫情防控和稳健的产业链运行,货币政策的空间和自主性在全球“一枝独秀”,近期人民币汇率在美元大幅走强背景下依然强势升值。

  在“奥密克戎”之前,英国领衔的不少海外发达经济体已经陆续启动了放松防疫政策,倾向于将新冠疫情“流感化”对待。但在新冠“流感化”问题上,还存在两个有待解决的挑战:其一,当前疫苗在欠发达国家的普及仍很低,这为病毒的不断变异提供了“试验田”,疫情演变的不确定性风险仍存。其二,新冠流感化亟须在特效药方面取得足够的进展。虽然从病毒变异的既有规律看,其有较大概率朝“高传染、低致死”的方向演化,但不能排除恶性程度更高的变种出现的可能。

  对中国来说,保持动态清零策略,观察发达国家之“先行先试”应是最优选择。面对类似“奥密克戎”这样传染性更强的变异毒株,中国需采取更严格的防疫措施,这或会加重2022年的经济下行压力,从而给宏观调控政策带来更大挑战。12月15日央行将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展望2022年,财政政策更有效,“前置”发力,房地产、能耗双控等产业政策的缓和调整,以及货币政策作为配合定向、有节制的宽松,均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