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毕业论文 > 中国经济 > 淘宝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精选3篇

淘宝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精选3篇

简单地说,经济就是人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一切物质精神资料的总称。这一概念微观指一个家庭的财产管理,宏观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在这一动态整体中,生产是基础,消费是终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淘宝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淘宝对中国经济的影响1

  摘要:我国的经济在过去的30多年来不断地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在平稳中前进,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的复杂多端,在我国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针对相关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现状;展望

  一、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积极方面

  1.经济的增长总体呈现出平稳的趋势,各个指标的变化在合理的区间内。经济发展的形式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我国在宏观调控上不断创新,积极拓宽思路,主要致力于增长稳定、调整结构、促进改革、统筹发展,不断增加经济的增长,促进就业,保证各项指标都在年度预期的合理范围之内。

  (1)经济运行平稳。2013年上半年我国生产总值同比增长了7.7%,我国经济的增加速度连续5个季度在合理的范围内增长。在2013年全年当中,我国的消费、工业等都出现了回升。内需的增加成为了推动我国经济不断增加的最主要的动力,而消费是内需增长的主导。我们在外部条件不是很稳定的大环境下,保持内消费的相对稳定,这说明在目前我国的内需对经济的增长起着不可忽视的拉动作用,相信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还会 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2)经济总量同比上升。我国的经济占全球经济的10%,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今,国际金融危机以及欧债危机逐渐退却之时,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不断低迷,甚至出现衰退的迹象,虽然它们中有的保持着发达国家经济的增长率,但是它们的经济总量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在不断地下降。

  2.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工作正在不断地积极推进。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现阶段,我国正处进入小康社会前的决胜时期,我国的经济也处在增长阶段的转换时期,从表面上来看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在不断地调整甚至是处于下降趋势,但是从其本质上来讲,这是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在未来的中国经济中,经济的增长的新的动力来自于消费的不断扩张,我国经济的要想更好地发展要更多地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管理水平的创新以及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高,而这就要在未来的一个阶段我国的经济目标是培育出具有高附加值以及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创造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二、世界经济形势下的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从2014年的形势来看,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动态变化中始终推行稳步前行的经济发展战略,使我国及时控制了市场通货膨胀,遏制了我国大多数城市的房价猛涨情况的产生,但还是产生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宏观调控方面。我国房地产价格过高及CPI增长过快严重妨碍了我国宏观调控方面工作的进行,为解决以上问题,政府立足我国国情,采取了相应的信贷政策,这就引起我国国民经济指数快速下降,导致了我国企业内部运营资金急缺的情况,还导致了不同企业之间为了经营业务相互担保的现象产生。

  (二)出口方面。自全球经济进入缓慢复苏期以来,美国、欧洲、日本等方面纷纷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转变。其中,我国与日本就钓鱼岛问题的一系列纷争,国民抵制日货的情绪高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日本的经济负担。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出口方面将受到国际市场需求减少的严重束缚,而更多针对我国出口方面的相关贸易保护政策开始不断纷纷出现,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产品的出口量,导致我国出口增长幅度不断下降,不利于我国实现原有进出口额目标。

  (三)企业资本方面。随着跨境发展的企业日益增加,世界经济形势决定了众多企业的海外市场扩展战略决定。此外,由于当前世界经济的复苏依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企业跨境的资本流向无法得到进一步明确,很大可能会出现长时间的反复动荡,这给我国各大小企业的跨境发展带来很大挑战,同时也为我国资本管理带来了压力。

  三、我国经济发展的展望

  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可以概括为几方面:

  (一)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当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突出,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是一项十分关键而又非常紧迫的任务。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就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绩。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依然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我们必须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用市场机制和市场经济规律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活力,进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促进我国经济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加大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有效措施和手段,直接关系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大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回升趋势逐渐看好。但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我国经济发展的压力逐渐加大,发展动力后劲明显不足,经济的发展仍然依赖于国家政策的扶持,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依然相当艰巨。因此,我们必须要增强紧迫意识,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发挥市场经济体 制的调节作用,并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胜劣汰,整合资源,挖掘发展潜力,才能真正变挑战为机遇,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增强国民经济的发展潜力。

  (三)实现协调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崭新阶段,但也面临极大的竞争压力。我国的经济发展、人口、资源与环境等方面 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协调发展,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不尽如人意。因此,在新的时期,应当把实现可持续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参考文献:

  [1]林文斌.外贸依存度过高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及对策[J].中国商贸经济,2011(21)

  [2]胡俊.提升第三方物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地位的思考[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1)

淘宝对中国经济的影响2

  首先,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宏观研究。大家对于宏观研究可能会感觉比较遥远,但对于投资来说这是息息相关的,无论是做股票、做商品还是做债券,都会在决策方面受到来自宏观自上而下的影响。

  所以宏观并不是虚的架框架的东西,对我们的投资是能产生实在影响的,接下来进入今天的正题——这家券商对于2021年的宏观的报告研究。

  ZX研报的标题是2021年中国经济再展宏图,是一个新的起点。

  主要观点:预计2021年中国经济会回到正常运行轨道,这里讲的正常的运行轨道是相对于今年在疫情影响下的特殊环境而言的。

  如果刨去今年的疫情影响,从数据中我们能感受到经济的复苏。比如说从今年第三季度开始,消费和投资已经有明显回归常态的迹象出现。

  这篇文章报告的主要观点一共分为4点,第一点是预计2021年中国的GDP增长将达到8.9%,这是比较偏乐观的预测。

  在这里给大家报告一下ZX对几项关键指标的预测数值:

  GDP8.9%、工业增长值7.7%,社会销售品能售总额17.3%,固定资产投资6.3%,出口7.7%,进口9.0% 。CPI预计全年1.11%,PPI2.4%,从MR来说是9.1%。

  以上就是此报告中对各项关键指标的预测情况,从这些指标我们可以看出ZX预判对经济的主要动力是消费和制造业的投资。

  关于政策方面,ZX认为在疫情得到控制的前提下,2020年平台推出的临时性政策和阶段性政策将会在2021年适度退出。

  最后一点他预测中国会是2020年全球唯一一个可以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而且很可能是全球经济增长最高的经济体。

  以上就是这篇研报的主要观点提炼。

  如果从几个比较关键的宏观经济点进行分析的话,即投资、消费、外贸、物价、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这七点。

  关于这几点的结论性定点:比如说投资,ZX认为是增长动力会切换,制造业的投资可以内生修复;关于消费则认为是必选增长会放缓、可选修复会加速; 外贸在外需能复苏的前提下,无论是进出口都会有比较稳定的增长;物价,他认为猪价可能会成为干扰“通缩”的假象,所谓干扰之后会有详细的展开,大概的意思是猪价的下跌会使GDP看起来没有那么高;然后是财政政策这块,一些临时性的政策会回归到常态,货币政策会回归再平衡;最后关于汇率方面,虽然近期我们可以看到人民币汇率已经走强,但是ZX认为人民币仍有上升空间。

  接下来我们根据以上几点作具体分析。

  首先最重要的除了消费之外就是投资。

  在投资这一块比较关键部分别是房地产投资、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其中房地产投资会有所回落,但也会有一定的保持韧性,不会有大幅度的回落。而随着经济回归常态化,作为逆周期政策调节的基础建设投资也会回归常态化,它的节奏会放缓。最后制造业投资比较乐观,在经济的内需增长里面是比较重要的复苏的一块,在制造业企业盈利状况稳定之后相关的企业会加大投资力度。

  在消费这一块:可选消费会回归常态,必选消费则会有所加速。除了以上两种消费,还有一种是限额以上的消费,它整体会快于整体的社销——社会销售总额。

  在必选消费增速的前提下,可选消费会逐步恢复,仍可能有将近一半的消费类别可以回到去年即疫情前的平均水平。因为疫情期间大家都居家,所以消费回落比较明显,但是必选消费(比如粮油、饮料等)仍然维持着比较高速的正增长。在疫情冲击之后,可选消费(比如文体娱乐、化妆品等)当中都有比较持续的修复,从今年的前三季度累计来看,它已经实现了正增长。

  以上就是消费的整体情况。

  在下一阶段的修复中,消费的必选增长会放缓,可选修复会加速,这主要体现在疫情后,部分可选消费会有所增长。

  汽车和通讯都会受到消费增长的刺激,有望能走出独立行情。就通讯材料来说,线上办公、5G的网络建设等等都会迎来快速发展的阶段,预计2020年全年通讯会实现10%左右的增速。

  汽车行业受益于疫情带来的通勤需求和自身的行业景气修复,正在逐步走出负增长,其中以特斯拉为首的这些新能源汽车行业,其最近的增长速度是非常快的,预计2020年有望实现小幅的负增长,并且在2021年增速指数由负转正。在内需消费中,汽车和通讯将会是未来比较重要的增长点。

  在商品可贸易中,它的部分商品可能并不是由中国生产,但最终消费会回落到中国,所以中国贸易项下可能有1.8万亿左右,折合成美元是2600亿左右的一个逆差。

  今年由于疫情的原因,跨境活动、商务活动等活动形式大部分转为线上,旅游等活动都明显减少。今年服务贸易逆差总计是7054亿,较去年下降了43%,降幅非常大。其中服务贸易由于旅游的逆差,他的收展是92%,并且其最终的将体现为中国经济消费的增加。

  在疫情之后推出的免税政策也十分引人注意,免税政策三季度在免税购物这方面给海南带来了2.3倍的增长。在全球实行新冠疫苗注射之前,预计跨境的人员流动仍然会受到限制,所以对国内而言,免税消费将会有比较大的发展。

  外贸方面:在疫情初期,出口成为市场最悲观的预测变量。但从目前的结果来看,海外的疫情恶化将会拉动抗疫物资、居家办公设备、家具服饰等贸易商品的出口,在两者此消彼长的推动之下,2020年全年的出口预计将会超出市场预期。

  2020年三季度中国进出口总额是8.88万亿,同比增长7.5,其中出口是5万亿,增长10%,进口是3.88万亿,增长4.3%。上一季度的进出口总值创开历史新高,也可能是复苏带来的影响。

  物价方面:刚才也提到了猪价会造成干扰,造成通缩的假象。因为在CPI里猪肉的价格占比较大的比重的,所以它会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但如果要了解2020年猪价对于CPI的影响,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疫情对于必需品行的供给端影响有限,仅仅是在消费场景上有一定的影响。对于需求端来说,虽然疫情导致居民收入和就业压力很大,但是低消费品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从CPI的食品价格环比走势来看,在2020年疫情相对严重的3月到5月份,户外餐饮行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表现出童年历史同比的低点。但是从19年2月份开始,猪价就处于一直上涨的周期,到2020年2月份又同比上涨了135%,这个上涨幅度是非常吓人的,引起了“吃不起猪肉”的恐慌。

  在春节之后,在高技术的影响下,猪肉价格开始逐步回落,带动CPI的实体价格同步下降,成为了CPI逐渐走低的原因。

  随着生猪出栏逐渐恢复,今年的8月份生猪价格同比下跌。

  所以现在是猪肉在降价的问周期里,基本上可以确定,在今年第三季度里是猪肉价格的下停周期。所以猪价价格对CPI走势的影响会掩盖经济运行强弱的映射,所以非食品的CPI,即刨出食品价格影响之后的核心CPI和服务业CPI更能反映总需求的强弱。

  非食品的CPI同比增速从今年1月份的1.6%回落至9月份的0,虽然在全球疫情时,油价在最严重的时候下滑从而拖累了2~4月份的非食品价格,但之后油价同比跌幅开始逐步收展。

  非食品价格持续下行,说明在疫情冲击下,居民部门对其需求较弱,核心CPI的表现依旧可以验证前面陈述的观点——2020年以来,持续下跌。核心CPI同比仅为0.5,是13年以来的最低点。

  在2021年预计通胀的中枢将继续下台阶,猪价对于通胀的影响正在逐步扩大。根据研究表明,由于供给的持续上升,生猪价格或将从35元降到22-24元,还是下行通道,成为了明年通胀中枢的核心因素。

  根据测算,2021年CPI中枢将在1.1%左右,并且在一季度个别月份里甚至可能有通缩的风险。在趋势层面,预计2021年二季度将逐步达到全年的最低点,然后开始逐步回升,所以预测CPI在明年将是探底回升的走势,最高到年末可能会升到2.7%左右。

  PPI方面:2020年前三季度的PPI是先降后升,6月份以前PPI有明显的通缩,此后将呈现环比转正,同比负增长将开始收窄,所以2020年基本上PPI运行以6月为分点,有两段逻辑。前面的逻辑通缩主要是因为国内疫情导致停产停工,工业需求降至最低水平。

  后面的逻辑是因为复苏从而带来的拉动。下半年随着疫情的边际好转和国内复产复工的实施,工业需求快速回升,PPI走势逐步由负增长收窄。

  关于财政政策部分:因为2020年的特殊时期,所以出台了很多强力的财政政策来托底经济。同时也因为疫情,今年的两会延迟到5月底举办,两会公布的财政政策也显示了,在特殊背景下逆周期调节的诚意。其中的政策包括了斥资扩张1万亿、专项债额度扩张1.6万亿,新增特别国债1万亿等等。以上就是为了对抗疫情而出台的临时财政政策。

  然后预期在2021年疫情稳定之后,这些临时出台的政策将回归常态。在历史上,这些财政工具的使用基本都会随着临时应对事件的消退而回归常态。

  货币政策这部分:从非常应对转向再平衡。2020年货币政策的多项总量及结构性政策并举,对帮助中国经济轨道回到正常的增长轨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当时央行通过了降准、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以帮助降低平均资金成本。其中三次降准带动平均存款利率下降了一个百分点左右,释放了1.75万亿的长期的流动性。除此之外,一些比较中期的和短期的货币政策,都对市场的资金起到了宽松作用,以上就是宽信用的效果体现。

  但是他虽然在2020年帮助中国经济回到正轨,起到了比较积极的作用。但是在2021年,随着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逐步退去,货币政策的明显宽松也开始有退潮的现象出现。

  可以从2020年二三季度的经济表现看到,很多经济指标都出现了比较显着的一心反转,这不仅反映了供给侧的工业增速出现了较明显的回升,也反映了工业增速和社会零售品需求的增长,这些都指向中国经济的复苏正在持续向好发展。

  从这一角度来看,2021年的货币政策可能不会再有这么明显宽松的现象出现了。

  最后讲一下汇率,汇率因为疫情的“先进先出”,从2020年8月份开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进入快速上涨通道。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大概持续升值了4.3%,现在的价格已经达到6.6左右,相比今年年内的低点大概升值了7%左右。

  这就是汇率的表现。

  再往后看,报告认为短期内人民币仍然具备温和升值的实施基础,美元兑人民币的中间价,今年年底有望升至6.6左右,未来一年中间价或升甚至6.5左右,这是对人民币汇率走强的基础判断。

  通过以上宏观7个方面的判断,大概这篇报告有几点结论:在2020年决胜年之后,2021年中国经济将开始一个新的阶段,当然这和十四五规划的政策也有关系。

  在未来比较中长期的判断上,中国的未来5年将会呈现六大趋势性的变化。

  第一个是初步会形成“双循环”的新格局,包括内内循环和外循环。

  第二点是通过五位一体的要素市场改革,加快释放新的经济增长潜力。

  第三点是形成一个高级化的现代产业体系,这里的第二点和第三点都代表了经济新的增长点。

  第4点是对于城市群的规划,可能会逐步增加更多的人口和经济总量。

  最后两点是会形成是全球市场上最大最活跃消费市场,然后形成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

  以上是这篇报道对于未来5年比较偏中长期的信息的判断。在明年来说,新的起点可能带来的影响各不相同。对于证券市场来说,它的不确定性较强。

  在这种背景下,无论是做投资还是做资金的配置,都是要考虑防御性的一方面,而防御性要如何落实到基金中,就需要我们做好组合配置。

  不仅要配有进攻性的策略,同时还要配在突然爆发的事件中能有表现的CTA策略。还有比较平稳的套利市场通信等中低风险的策略。通过这种搭配组合投资的方式,会起到稳健增长的效果。

淘宝对中国经济的影响3

  2016年特朗普上台之后,美国希望与中国脱钩的趋势愈发明显。而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更是让全球的经济雪上加霜,世界经济的衰退已成定局。虽然中国依靠自身对疫情有效的控制而率先复工复产,给世界经济注入一剂强心剂,但中国经济也难以独善其身。

  针对上述情况,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5月23日,总书记在看望政协委员时再次指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7月3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更是明确了“内循环”是一个中长期的战略:“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这一“内循环”+“双循环”的中长期战略到底有何目标,又有何挑战呢?

  一、 短期与长期:以时间换空间

  1、“内循环”=“扩大内需”?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人士认为,“内循环”等于“扩大内需”。我们认为,“内循环”与扩大内需有根本的不同。

  扩大内需是各国在面对经济危机,尤其是外部需求疲软时,最常用的应对方法之一,其目标是通过提振内部的消费和投资,保障就业,消化过剩产能,从而避免经济衰退以及系统性风险。因此,扩大内需通常是短中期的刺激政策,并不涉及产业结构的调整。

  更何况,如果把“内循环”简单理解为扩大内需,则很容易走进政策误区。在宏观经济统计上,素来有消费、投资、净出口的“三驾马车”一说。在不同的经济增长阶段,三者对GDP的贡献是不同的。著名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曾将经济增长划分为六个阶段,其中的第四阶段和第五阶段分别是成熟阶段和大众高额消费阶段。成熟阶段的典型特征是制造业基础和出口产品高度多元化,交通基础设施(铁路、公路、机场等)和社会基础设施(学校、医院等)发展迅速,投资和净出口是此阶段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但净出口和投资带来的经济增长势必导致国民收入水平的上升,进一步传导到消费总量和消费GDP占比的上升,最终进入大众高额消费阶段。

  以进出口依存度(即进出口额占GDP的比例)为标准来检验,中国的经济增长过程大致符合这个理论。如下图所示,从2001年加入WTO到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历年进出口依存度持续上升,可谓典型的世界工厂。虽然一度因全球金融危机打乱了步伐,但进出口依存度还是呈现出倒U型曲线。2019年中国的进出口依存度分别递减至14.5%和17.4%,达到近20年来的历史低位。这表明中国的经济结构未来将迎来质变,会重点借助国内的资源,深耕自己的市场。当然,中国对外贸易额的绝对值扩大与在比例上外贸依存度的渐进下降并不矛盾。不过,中国目前尚未进入大众高额消费阶段,而是处于成熟阶段与大众高额消费阶段之间的过渡期。按照罗斯托的论述,大众高额消费阶段的典型特征是第一产业的GDP占比大大下降,以汽车为代表的高档耐用消费品走向普及。中国目前第一产业的GDP占比虽然已低至约7%,但仍明显高于美国1%的水平。而2019年中国第一产业人口比例仍高达约40%,不仅远高于美国同年的17%,甚至比美国在1960年的30%水平还要高10个百分点。换言之,中国尚未走完成熟阶段,国民收入尚未提升到足够高的水平。加上中国今年上半年的居民负债率(即债务额占GDP的比例)接近59%,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也尚不完善,这些都制约了内需对中国经济的推动能力。

  因此,尽管提振内需是很重要的发展环节,但如果“内循环”只是“扩大内需”,那么结果未必会明显,甚至可能揠苗助长。所以中国除了有为居民消费的提升提供条件保障,仍然需要更大程度的对外贸易与开放,进一步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和“外循环”,从而切实提高国民收入水平。

  2、“内循环”+“双循环”:以时间换空间

  当前的世界经济衰退不是进入了经济周期的萧条期,而是新冠疫情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叠加效应,且短时间内危机很难结束。因此,仅通过“扩大内需”是无法应对新局面。中国经济需要更持久、更具体、也更深层次的经济制度和产业结构的双改革,将“扩大内需”与“供给侧改革”相结合,从供给和消费双向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政策,也就是“内循环+双循环”的经济模式。因此,“内循环+双循环”是一个中长期的战略,更是一个以时间换空间的战略。

  因为疫情的冲击,国际贸易短期内即便不再大幅下跌,也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低位。在全球产业链分工高度细化的背景下,许多产业在疫情之后的重启都需要时间。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能坐等全世界的经济复苏,而是需要主动苦练内功,以更好的制度环境和产业能力来准备迎接疫情后全球产业重启和重新洗牌的局面。而只要我们做好了“内循环+双循环”,不浪费这段全球产业重启前的时间,那么我们在疫情之后,即便中美脱钩的趋势持续,中国和全球经济的联系将更加密切,而中国也将处于更加有利的状态。这是以时间换取未来中国经济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因此,“内循环+双循环”不仅仅是扩大内需,而是通过“内循环+双循环”改善制度环境,激活创新创业潜力,提升产业能力,改善产业结构。这些方面的提升空间是巨大的。按照黄奇帆同志的提法,“中国要以高水平开放反制逆全球化、以改善营商环境反制撤资论、以超大市场的吸引力反制脱钩论”。

  二、以空间换时间:产业链与产业升级

  “内循环+双循环”也是一个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战战略,这样我们才能理解***总书记为何要强调“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内循环+双循环’”。

  美国目前对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部分进行打压,其核心目的是为了延缓中国进一步缩短和美国的技术差距和经济总量差距的步伐。换句话说,美国希望通过局部甚至全面的打压来换取时间。而无论国人接受与否,至少在短期内,美国的打压是起到了作用。

  在这样的态势下,中国只有放眼更长的时间,保证自己能够稳步缩短和美国的技术差距和经济总量差距。因此,中国需要用空间来换时间,这也是“持久战”的精髓。

  而在以空间换时间的目标中,核心产业的升级毫无疑问是重中之重,即优先发展目前中国所欠缺的尖端产业。一句话,“补要害的短板”。

  中国近四十年来改革开放过程中,无数次遭受发达国家“挟技术以漫天要价”。而当中国通过自己研发掌握了该项技术时,又会面临外国厂商大幅降价以扼杀中国尚处于萌芽状态的研发成果。而通过发展“内循环+双循环”的经济模式,则可以合理地保护中国的市场健康和新的研发成果。进而可以作为谈判筹码,有利于拿到合理报价;退可以保护中国的技术成果不被价格战扼杀在摇篮中。

  发展“内循环+双循环”经济、弥补产业短板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号召和推动各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向自身的上游产业布局。保证龙头企业在非正当竞争时期的长期、稳定的运营就是在保护我们过去四十年改革开放产出的相对全面且稳定产业链这一珍贵果实。产业链对经济的作用无异于神经网络与身体,只有神经完整健康,身体才可控,遇到危机才能开展合理自救。另一方面,各行业的龙头企业通常是最了解产业链、最清楚中国产业链短板的角色,由龙头企业带头纵向布局产业链,发展产业内循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可以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利用效率。

  短期内,“内循环+双循环”有利于产业链较短的行业,且这些行业的短期经济带动能力强。产业链较短的行业受到国际关系影响的程度较小,因此在促进内循环时可以得到快速发展,并拉动经济、保就业。这与“扩大内需”一致,是有效缓解经济压力的手段。发展国内大循环也是国内欠发达地区一个弥补发展的极好机会,过去盈利困难、缺乏发展动力的产业迎来了一次发展良机。欠发达地区可以通过对标国外优秀企业,来发展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上中游产业,从而积蓄力量,加入到下一轮经济发展当中。

  三、“内循环”+“双循环”的挑战

  任何战略都是有代价的,也是有风险的。那么“内循环+双循环”的代价和风险在哪里呢?要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思考:哪些产业更适合开展“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换句话说,哪些产业开展内循环为主的经济成功概率大?而哪些产业不容易成功?基于产业链分析,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优先“卡脖子”的产业和技术

  “内循环+双循环”有非常明确的发展方向:最优先发展那些已经被卡脖子或可能被卡脖子的产业,而不是探索逻辑尚未明确的新兴产业。这样可以免去产业发展中的探索和试错环节,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以半导体产业为例。半导体产业是一个成熟的、国际分工高度明确的产业。其上游为EDA软件业和光刻机等设备制造业,中游有芯片设计、晶圆代工、封装测试等产业,下游为消费电子、电子通讯等产业。而中国目前在上游和中游整体水平较为落后。我们可以通过对标国际巨头、借鉴其发展经验,达到少走弯路,缩短差距的目的。但在产业发展的具体规划上,仍需要一步一个脚印。以光刻机为例,荷兰的阿斯麦公司(ASML)是该领域的龙头企业,占据全球8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且垄断了高端光刻机市场,故而有着超过40%的毛利率。近些年,由于美国方面的压力,阿斯麦迟迟无法向中国晶圆代工企业出售最先进的EUV光刻机,延缓了中芯国际在工艺制程上的追赶步伐。而美国今年5月的新一轮制裁,更是让国产光刻机和晶圆代工之痛波及到了华为。因此,光刻机显然应该成为“内循环+双循环”的发展产业之一。

  但鉴于中国当前的国产光刻机技术与阿斯麦相差甚远,甚至没有一家国内企业位列阿斯麦的17家核心供应商。如果以生产相同技术水平的国产光刻机为目标,恐怕在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实现。因此,一个可能的做法是,集中力量在光刻机的一些核心零部件(比如光源、镜头等)上下功夫,争取在零部件上实现产品赶超,进而成为阿斯麦的核心供应商之一,在EUV光刻机的进口谈判上获得更大的主动权。而这一策略也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和起点,进而实现内外“双循环”的良性互动过程。

  2. 下游产业短期缺少发展动能

  “内循环”发展的重点还必须是“具有盈利能力的上游产业”。这就意味着短时间内,国内的一些下游产业可能会受到影响,无法获得高速发展所需的上游资源。发展关键的上游产业是为了创造出更适宜下游产业生长的土壤,但这需要通过牺牲一部分下游产业的短期利益,来换取更长期、更持久的稳定收益。在当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这样的集体行动并不容易实现,估计需要政府和企业协调才有可能达成。

  中国在过去快速发展过程中,经常是产业链“跳跃”式发展,而这必然导致产业链结构不稳定、不健全。“内循环经济”的最终目的之一是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因此适合以内循环经济来发展的产业应当是在上游和下游都已经存在一定布局,但在上下游产业之间却存在一定技术断层、产业链断层现象的产业。

  其中下游产业发展程度要比上游产业发展程度更加重要。这也可以解释中国当前为什么选择扶持半导体产业,而不是EDA软件或光刻机制造业;以及为什么中国的电动汽车领域可以拥有较为完备的内循环体系,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来临之际,拿到了一张宝贵的入场券。

  3. 当前处于贸易顺差的产业存在隐患

  中国在许多产业上处于贸易顺差地位。然而,贸易顺差也意味着本国的产能大于本国的需求,一旦贸易环境有所恶化,受到的负面冲击会更大,且难免要去产能。因此,鉴于目前的国际态势,处于贸易顺差的产业适宜优先开展“内循环”建设,使整个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并尽快实现升级,确保未来的国际竞争力。

  结语

  “内循环+双循环”的模式到底要持续多久呢?中央的会议虽未提及具体时限,但参考国务院随后出台的对半导体产业的扶持政策,为龙头企业开出“十年免税”可以看出,“内循环+双循环”的模式至少是十年时间以上的发展方向。这就意味着,“内循环+双循环”对中国未来10年的经济影响将是深远的,而这些影响也是商界、学界和政府部门需要深入思考,共同面对的一个大趋势、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