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毕业论文 > 马克思主义 >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心得锦集五篇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心得锦集五篇

时间:2024-01-31 12:09 马克思主义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心得锦集五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一】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心得

鲍德里亚对马克思劳动观的批判主要集中在《生产之镜》这本著作中,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生产、劳动、以及唯物史观等观点都进行了批判。

鲍德里亚对马克思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的观点进行了批判,他认为交换价值是使用价值产生的条件,交换价值对使用价值起着决定的作用。在鲍德里亚的观点中,他认为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不存在的,劳动力的价值是通过交换价值体现出来的。在他看来,人同时具有需求和劳动力的两个方面,而它们都是政治经济学体系中,由交换价值体系衍生出来的概念。但是马克思却用科学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和技术的观点来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即用一种理性的观念对资本进行批判,把经济学的理性方式当做一种普遍的模式运用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鲍德里亚还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点进行了批判,他明确的指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有两个重大的缺陷:

1、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批判,仅仅是对异化的劳动关系进行的批判,而不是对客观的劳动进行批判。在鲍德里亚看来,马克思仅仅反对异化了的生产关系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在生产劳动等意识形态方面对资产阶级进行批判;

2、鲍德里亚反对马克思的非劳动和游戏思想。在鲍德里亚看来,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批判,仅仅是劳动观的异化关系进行了批判,而没有对劳动进行批判,马克思的这个观点把劳动神圣化了。

通过上面的论述,鲍德里亚对马克思劳动观批判的终目的就是要否定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思想是建立在劳动的基础上的,阐述他的象征交换理论。鲍德里亚对于马克思劳动观的批判主要是把马克思劳动概念当做一种意识形态来进行批判。

【篇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心得

   论文摘要:当前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的研究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要正确认识劳动价值论的研究方法和适用条件的区别,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问题以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劳动价值理论从狭义走向广义,就必须了解劳动价值的由来。因为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必须是建立在尊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之上,以求在新的历史时期科学的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精髓。

  1正确认识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方法和适用条件的区别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第一次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了商品的价值,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价值的本质问题,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正是从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出发,在剩余价值论基础上,进而创造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等。而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发展了劳动价值论,解决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上的一个重大问题,既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在形式上的矛盾。价值是商品的最大本质因素,所以分析商品实质上就是分析价值。无论简单商品经济社会还是发达商品经济社会,商品都是最简单,最普遍,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的经济现象,只有从此人手,才能了解价值的内涵,才能进而说明货币,资本,剩余价值等比较复杂,比较具体的范畴。然而有的人却以此为依据提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是:原始的纯粹的实物交换,没有贷币居问,更没有资本的余地,除劳动外的要素都是无偿的,劳动是简单劳动而不是复杂劳动。在超越了这些条件后,劳动价值论的有效性至少是值得怀疑的”。显然他是把研究劳动价值理论遵循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认定为劳动价值理论的适用条件,从而混淆了价值产生和发展的条件与价值研究方法这两个问题。

  价值是商品经济的范畴,有了商品交换就产生了价值的问题,也就是说价值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相联系的,那么作为价值问题的研究也就会自然遵循这一原则。对此恩格斯曾指出,“不仅是纯粹的逻辑过程,而且是历史过程和对这个过程加以说明的思想反映,是对这个过程的内部联系的逻辑研究。”所以《资本论》第一章所分析的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的商品,并不是“在两个原始公社之问的原始物物交换中则在艰难地发展着的商品”,而是“充分发达了的商品”,诚然马克思在研究价值形式发展是从原始公社时的物物交换开始的,但这是基于研究方法的要求,即逻辑的展开要求与历史的发展相一致。可是这并不意味劳动价值理论仅仅只适用于研究的起点,恰恰相反,劳动价值理论正是遵循展开与历史的发展相一致的基础上,提示了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进而深刻地提示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总之,劳动价值理论对价值问题的研究是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即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逻辑的展开和历史和发展相一致的要求。而劳动价值理论所揭示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基本规律,只要是处于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价值理论所包含的基本规律就会发生作用。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只有自觉运用价值规律,才能促使生产力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并由此带动生产关系向前发展。如果简单的以所谓的现实已经超越了劳动价值理论的适用条件为由,而断章取义地曲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并且认为劳动价值理论过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有害的。

  2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创造商品的源泉问题。

  马克思一再明确指出抽象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和实体按照传统政治经济学观点,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体力为主的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劳动。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个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信息技术和知识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成了除了资本,劳动力和土地之外的另两项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劳动的形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支出由体力为主变成了脑力为主现代劳动的知识含量空前增大,脑力劳动和主导作用日益增强。当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并没有否认科学知识在创造价值中的作用。马克思曾明确指出“生产劳动就是一切加入商品生产的劳动,不管这个劳动是体力劳动还是非体力劳动(科学方面的劳动)”。但由于历史局限性,马克思当时不可能作出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篇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心得

    20***年5月4日既是中国传统的五四青年节,也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重要日子。***总书记在纪念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我在感慨马克思光辉思想的同时,更对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深受感动。

  马克思17岁时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写到:“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是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17岁时的马克思就有了为人民服务,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伟大志向。对于马克思而言,生活没有眼前的苟且,只有对人民大众的无限情怀、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对革命真理的不倦追求,并且他做到了。这就是马克思的信仰。我想,他之所以能成为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千年第一思想家,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在于他的为民情怀,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

  斯人已逝但精神永存。每读到这时,我就会特别感动。曾几何时,我也曾信誓旦旦地写过类似“为了人类的幸福、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共产主义的实现……,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然而我是幸运的,我有幸生活在新时代,有幸大学毕业后留到了西苑医院,成为一名西苑检验人。当然,在我刚踏入医学事业的那段时间我也曾经迷失过,更多的是把它当成一种职业一个谋生的手段,但,一个渴望的眼神让我如梦初醒,让我找到了初心。

  记得是20***年我实习的那年,有一位门诊患者的血常规结果触犯了复检规则,因此我们根据复检要求推制了血涂片,通过显微镜我的带教老师怀疑这位患者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因为这位患者挂的是口腔科门诊,而且没有历史记录。随即我们第一时间联系到患者,见到那位患者后经过交流我们知道他仅仅是因为牙龈出血而就诊于口腔科门诊。当时的心情特别紧张、特别激动,因为这是我第一次与“白血病”三个字亲密接触,永远忘不了当时那位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对健康的渴望,就是那个眼神惊醒了我。突然发现我的工作在医院是有着多么重大的一份责任。慢慢地也发现,如果仅仅把工作当做一个职业一个谋生手段,也许不是那么快乐。如果把工作当事业,把自己的工作和救死扶伤这项天底下最高尚的事业联系在一起,我想那才是幸福的。尤其后来,在院训“大医博学厚德济民”的熏陶下,在老一辈西苑人的影响下,在周围领导同事的帮助下,我逐渐地明白世界上最动情的词语是“救死扶伤”,最感人的动作是在做心肺复苏,最宽心的回报就是患者已痊愈。这就是我的信仰。

  ***总书记讲过,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信仰何其重要,有个关于党岭雪山的故事。那个年代只有两支队伍可以从那里翻越:一支是喇嘛教(藏传佛教)的僧侣,另一支是中国工农红军。喇嘛教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对西方极乐世界的向往;

  共产党、红军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拿破仑临死前这样说过:“世间有两种武器:信仰和利剑。在短期内,利剑可能凌驾信仰之上,耀武扬威;

  从长远看,信仰必将打败利剑。我曾雄师百万,现在却无一人;

  我曾横扫三大洲,如今无立足之地。上帝远胜于我,他没有一兵一卒,未占领过尺寸之地,他的国却建立在万人心中。”可见信仰的巨大力量。

  在上个月我观看了党办组织《青年马克思》,看后心中更是增添了一份对马克思的崇敬之情。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被寄予了更多的希望与期许,然而对于我们最重要的就是要养成一个情怀、树立一个信仰,而这个情怀信仰就是马克思主义教给我们的人民立场、观点和方法,这就需要不断从马克思身上从马克思主义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不忘初心,做一个有信仰的人,做一个有价值的西苑医院检验人,努力传承祖国医学,打造健康中国,这样才能在以后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也能够说我也曾经为了人民的健康事业奋斗过奉献过。

【篇四】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心得

马克思认为,“全部人的活动迄今都是劳动”。劳动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核心观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基础。马克思把劳动比喻成整个社会为之旋转的太阳,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本质,人类的发展过程就是劳动的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对于劳动的论述,主要体现为劳动本质论、劳动价值论以及劳动解放论。

“人的本质”是什么,一直是困扰哲学界的一个重要命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一,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详细描述了劳动在人类从猿进化为人的过程中的作用。会使用和创造劳动工具把人类社会与猿群世界得以区分开来。劳动使人学会直立行走,并且劳动还创造了语言。

第二,劳动创造了人类生活。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地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而这“有生命的个人”之所以能够存在,最主要的是因为他们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创造和生产物质生活资料。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劳动的过程就是人通过自身的劳动作用于自然的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之间的一种物质交换过程,正是“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

【篇五】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心得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大学生一门重要的政治必修课。在学习的过程中,虽然少不了枯燥与乏味,但是却的确让我们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对我们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使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帮助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维水平,为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确立社会主义信念自觉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打下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实践需要,在总结当时的自然科学的成果、批判地吸取历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相比,具有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三个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使哲学的对象、内容和作用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成为哲学发展的里程碑,成为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在内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分离,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特别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建立,使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成为彻底的唯物论,使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成为彻底的辩证法。第二,在对象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企图构造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和建立“科学之科学”的幻想,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的科学化,正确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把哲学对象规定为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第三,在作用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的局限性,强调哲学不仅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变世界,从而实现了哲学作用的科学化和革命化,成为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作为一种自然观,辨证唯物主义是指自然具有自在性、规律性、联系运动的矛盾辨证性;作为一种认识论和实践论,辨证唯物主义是指正确认识最终来源于感官的感觉和主体的物质实践活动,认识和实践在认识、实践、认识、实践的辨证运动中相互促进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生活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的本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以社会的本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这种一般规律,半空中一切社会形态中都存在和起作用的规律,也包括在某些社会形态中长期存在和起作用的规律。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以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为主体、以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理想目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价值取向、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新价值观。它的显著特点是:1.高度的科学性。它是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2.彻底的革命性。它是为了彻底改造旧社会,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3.强烈的人民性。它是全心全意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谋利益的;4.广泛的包容性。它在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

  在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处理事情的时候。就有助于我们确立社会主义信念,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中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矛盾,及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发展相结合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是变与不变的统一。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含义,关键在于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分析具体问题得出的具体结论。要做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必须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使我们更加了解中国及国际现状,而且为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上提供更好的方针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