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毕业论文 > 文化 > 奇妙的对联(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

奇妙的对联(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时间:2010-05-26 01:27 文化 必修一奇妙的对联课件

 教学目标: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名族传统文化;积累对联有关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尝试对对子。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从有关高考对联谈起:

⑴.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考试,著名史学家陈寅格出文科试题,其中有一题是对对子,出的是“孙行者”,要求学生对出下联。学生所对五花八门,有人对“猪八戒”。但下面几种答案都比较好,你能说出好在哪里吗?1胡适之2祖冲之3韩退之4王引之。.考生周祖谟对“胡适之”,对的最好,得了该题满分。为什么?名词对的工整,以“胡”对“孙,有谐 “猢狲”之妙,“适”对“行”,“之”对“者”,动词对动词,虚词对虚词。

⑵.198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其中有一题对对子。属选择题。出的上联是“梨花院落溶溶月”,下联有四个选项。其中有一个最恰当的选项是“柳絮池塘淡淡风”。其实,古诗文背诵得多的同学,就知道这一联出自宋.晏殊的诗《寓意》。原诗为:油壁香车不在逢,峡云无遮任西东。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大家看为什么对得好?①平仄声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②词性对仗工整。名词对名词,叠音词对叠音词,名词性偏正短语对名词性偏正短语。

⑶.2009年全国高考安徽语文卷第二卷的第19小题: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幅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芝兰绕阶   黄牛耕地   翠柳迎春   桃李满园   千里绿   春锦绣   似凝香   万金山

新春对联:上联:翠柳迎春千里绿     教师办公室:上联:桃李满园春锦绣

          下联:黄牛耕地万金山                 下联:芝兰绕阶似凝香

                这样对为什么好?

二.对联的起源和发展

⑴.什么是对联?对联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种文学形式,雅一点成为楹联(或楹贴),俗一点叫做对子。

⑵.对联起源于何时?发展盛行于何时?一般都认为起源于五代时蜀主孟昶之桃符题词。当时有在门口挂桃符板压邪驱妖的风气,孟昶就在一年除夕把两句诗题写在桃符上,叫“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十字。故称“题桃符”,因是春节所题。后来又叫做“春联”。(余庆,人名。后蜀平,朝廷以吕余庆知成都,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这即是对联的故实。)如果从对仗来追溯它的渊源,那就更远了。它最早的原形,则是以“对语形式出现的。”秦汉瓦当中刻有“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等对语是很多的。我们还可以从古代诗赋中看到对它的影响。如《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大诗人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等。对仗工整,脍炙人口。因此,我们认为对联产生于唐以后,是符合文学的发展规律的。对联是从诗歌特别是唐代格律诗(以及汉魏的骈体赋,如江淹的别赋“春宫閟此青苔色,秋帐含兹明月光。”)中发展演变出来的,即将诗、赋中的对偶句独立成为上、下两联完全对仗的文学形式。后来到每年春节前夕时候,人们总要用新桃符替换下旧桃符。宋王安石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即是此事。

从以上简略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对联最早的起源是在西蜀,较为广泛的运用,则在宋代。

⑶.对联的真正鼎盛时期,则是在明清两代,这与皇帝卖弄风雅有关。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赐予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一幅御书春联:“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②康熙玄烨南巡来到镇江金山时,便摘唐朝许浑的诗句题在七峰阁上:“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在皇帝们的倡导下,对联也自然受到文人们的重视,自明代中叶后便普遍盛行起来。

三、对联有关常识。

对联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字数多少无规定,但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⑴.字数。多的可为一句,两句,三句或更多的句子。一般说四个字为最少,“行己有耻,博学为文”就是四个字。三个字的如:“雄黄阵(川戏名),牡丹亭(汤显祖的传奇)”,两个字的如:“呐喊(鲁迅小说),追寻(钟天心小说);学习,奋斗(毛泽东书写过的两幅挂轴)”。一九三一年“九一八”惨案有人做过一幅挽联,上联写一“死”字,下联为一倒写的“ ”字,表示宁肯站着死,也不倒着生。这恐怕是寓意最深的且字数最少的一字联了。

⑵.对仗。所谓对仗,是指词句的对偶,表示相反或相关的意思。对仗是移用了朝廷礼制的专用名词,要求对偶句必须像朝廷中的仪仗队一样严整,对称。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这有点像格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有些像骈体文中的对偶句,基本上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双声叠韵对双声叠韵,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

试看下面几联:

①山外斜阳湖外雪 (杭州西湖宋庄联)    ②缅怀总理,挥泪继遗忘(挽周恩来联)

窗前流水枕前书                         怒对豺狼,横眉举刀枪

(名词相对)                           (动词相对)

③山深松翠冷(扬州吴园联)       ④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上海豫园联)

树密鸟声幽                       风风雨雨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形容词相对)                   (叠词相对)

   ⑤几间东倒西歪屋(明徐青藤自题联)   ⑥孙行者     ⑦未得“之乎”一字力

     一个南腔北调人                       胡适之       只因“而已”十年间

    (数量词、方位词相对)               (虚词相对)   (虚词相对)

【第⑦联有一个故事:宋代有个叫叶洪俞的人,考中进士后,曾上书揭露官场腐败作风,上自宰相下至县官他都骂到了,文中句式相同,末尾都用“而已”二字,以表示他对腐败现象的鄙视,其中有“今之宰相,招权纳贿倚势作威而已。”宰相因此大怒,十年不肯提拔他,他才自题了这副对联】

⑶.要求平仄协调。所谓平仄,是指平声和仄声。

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        

平       平声                          阴平

阳平

         上声                          上声

仄       去声  

入声                          去声

                                                                                                    

看书本77页:古代汉语分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现代汉语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现代汉语的四声是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发展情况有一口诀:“平分阴阳,入派四分。”这里不是讲汉语发展史,作为高中生只知道个大概就行了。只要知道,我们汉字的四声,可归为平、仄两大类。由图可知,平在古代汉语中指平声,在现代汉语中指阴平和阳平;仄在古代汉语中指上声、去声、入声,在现代汉语中指上声、去声。只有个别仄声字入阴平、阳平。仄声短促,平声舒缓。

对联讲究平仄。平仄相异,能够达到声调的和谐。律诗,无论五律、七律,共有四联八句,这四联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要求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要对仗。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颔联(第二联):

春蚕到死丝方尽    按平仄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  简写:- -︱︱- -︱

蜡炬成灰泪始干                仄仄︱平平︱仄仄︱平        ︱︱- -︱︱-

对联的要求也是这样,记住:对联无论长短,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这是常识。春节时,亲友叫你贴门对,摆乱了,从内容上识别一副对子容易;如果叫你区分上联和下联、就要记住刚才讲的常识,作为高中生不要为此闹笑话。紧接着就要 讲第二个常识,张贴时,大边和小边不能弄错,所谓大边,即上联;小边,即下联。按照传统习惯,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左右以面对欣赏者为分别。

作为高中生,我们要会写毛笔字,学会写对子。书写时,要注意上下联都是竖行书写,从上到下,中间不加标点符号。书写要讲究美观,必须字字对称,行款整齐。

四.对联欣赏

对对联,以前有误识,认为它是文人们的雕虫小技,笔墨游戏,不入正宗,好像诗、词、歌、赋、散文才是主流,对联不曾入于史传,甚至连个人的专集都不收入。我认为,人们固然喜爱长江大河,可是也不应该忘了去赞美清泉小溪。我们姑且把对联比作文学长河的支流--清泉小溪吧。之所以要赞美它,因为它在只言片语,著墨不多的文字中,既能叙事绘景,写意抒情,又能信手拈来,随处可用;它既可题于国林亭榭,寺庙祠宇,又可用于婚丧寿挽,门宅店市。对联可以说是:浅深皆成趣,雅俗均可赏。

⑴.如何欣赏对联的艺术美。人们都喜欢游览园林名胜。可是一般地说都不太注意其中的对联,似乎对联不在欣赏之内。其实不然,作为语言艺术来说,一副好的对联不仅本身值得欣赏,而且它还可以使你更好地欣赏所题的风景名胜。无论是山、林、湖石,或是亭、轩、台、榭,只须三言两语,一句两句,好像画家寥寥几笔,便将客观景物的内在美给勾勒、点染出来了,使游人感到意趣横生,妙味无穷,更增添了游赏的情趣和兴味。因此,要更好地领略园林名胜的美,就应当把对联也作为欣赏的对象。如何欣赏呢?这要用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确实,一个“闹”字使人们联想到春意蓬勃,一个“弄”字使人们联想到花在风中舞动的影子。一个“闹”字仿佛使人听到了声音,由视觉通到了听觉,这就是“通感”的修辞方法。

西湖飞来峰下冷泉亭的对联,是从“冷”字上造意境的:“泉声咽危石,月色冷青松”。一个“咽”字,一个“冷”字,使得境界全出。清泉琤琮仿佛是危石在幽咽,月光如水却好像使青松也变冷了。危石和青松竟也具备了人才有的情感和感觉。两个字造出一种清冷、幽寂的境界,直扣住了“冷泉亭”。

浙江天台山方广寺有副对联:

风声水声虫声鸟声梵呗声,总合三百六十天击钟声,无声不寂;

月色山色草色树色云霞色,更兼四万八千丈峰峦色,有声皆空。

此联可说是已作到极“画工”之微,尽“化工”之神。。有人评论它说“自然之美,哲理之玄,具在醇厚之韵味中。这种艺术的美,需要我们再三品味。

对联题园林名胜的景物,恰如诗词一样,贵在情景交融。

① 景中写情:池荷出水清于我,庭草当风瘦可人。(苏州半园草堂联)

② 情中写景:灯影幢幢,凄绝暗风吹雨夜;荻花瑟瑟,魂销明月绕船时。(九江琵琶亭联)

③ 由景而情:鱼鸟清闲,作濠濮间想;竹石奇古,如魏晋时人。(南京朴园联)

④ 由情而景:笑隔荷花共人语,坐看孤月到天心。(西湖迎翠轩联)

⑤ 以情为主,情中带景:登楼便欲凌云去,临水应知得月光。(镇江北固山多景楼联)

⑥ 以景为主,景中带情:烟柳有情,骀荡春光,风籁更吹晨笛起;(九江烟水亭联)

                       水天无际,澄鲜秋色,月明远共夜珠来。

⑦ 移情(直接将作者的感情赋予了客观景物,仿佛景物也具备了人的感情)

如:有情碧嶂团圞绕,(昆山马鞍山亭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北京谭柘寺联)

得意孤亭缥缈间。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运用典故,使人产生联想,由眼前景物进入到另外的境界之中,比如题黄州赤壁一联:

铜琶铁板,大江东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这是一副集联(后面讲对联作法时再讲),上联出自《历代诗余》所引俞文豹《吹剑录》里评苏词风格的话:“学士(指苏东坡)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而苏东坡也曾游过赤壁,并且写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以后都要学到)。下联则是三国时曹操所写《短歌行》里的诗句。如果游赤壁,不过是观赏风景,没有一点思古之情,反面觉得意兴索然。用了这两个典故,却能使人联想到千百年前风云变幻的历史往事,想到苏东坡游赤壁时的情景,想到这位诗人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情以及他在《后赤壁赋》中描写的当年赤壁鏖兵时,曹操踌躇满志,横槊赋诗,怡然自得地吟唱“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时的情景,这副集联虽然全用典故,可是贴切而自然。

⑵.学会欣赏文艺作品中的对联。①如《红楼梦》,中国四大古典小说名著之一。作为高中生,应该读读《红楼梦》了。可是,我们不少同学翻开《红楼梦》读不下去,觉得里面的诗、词、歌、赋,特别有些对联,也是半懂不懂,不会欣赏,这就影响了对整部作品的鉴赏。《红楼梦》是一部以对句作为回目的著名长篇小说。其中第十七回的回目是《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这一回集中叙写了贾宝玉等人为大观园各处景物题匾额和对联的情况。我们从这一回的描绘,还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出当时的社会风尚,一是贾政说的“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说明了对联匾额在园林建筑中的作用和地位。我们多么希望在今天的园林建筑中也能增添一些对联,以助人们的游情雅兴,可惜的是有些新建公园(如郎溪栖凤园、上海的体育公园)几乎没有什么对联。二是曹雪芹苦心安排十七回的主要用意,是为了写出贾宝玉出众的才能,而这种才能却是通过题对联匾额的方式显露出来的。比如他题沁芳亭的对联:

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题藕香榭的对联:

        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泻竹桥。

 这两联都十分贴切工整。与《红楼梦》中的许多诗歌一样,曹雪芹也利用对联来衬托了人物的思想性格和才情。如贾宝玉题潇湘馆的一联,正是如此:

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此联中“烟尚绿”、“指犹凉”是对潇湘馆环境、氛围的不写之写,含蓄而有意趣,有化工之妙。脂砚斋评论:“尚字极妙……犹字妙,尚绿犹凉四字便如置身子森森万竿之中。”这一联把潇湘馆的意境点化出来了。读过《红楼梦》第十七回,你就会感到曹雪芹似乎还有一个用意:通过题对联(及观赏园林)将贾政、宝玉父子二人在思想、性格、情趣上的不同或明或暗地表现出来。

当然《红楼梦》中的对联,如林黛玉进贾府中,还有许多,因时间关系,不一一赘述。

②在电视剧《鹊桥仙》中,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在洞房花烛夜,竟将新郎秦少游(是宋代著名词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关在洞房之外,并出了三题,少游全部答出,才许入洞房。少游答出了两个,第三个题是小妹出了句上联:闭门推出窗前月;

少游为对下联徘徊思考,颇费脑筋。这时遭小妹拒绝的若虚暗自高兴,他向池中扔一块石头来取笑,孰料少游却从中获得灵感,受到启发,他于是立刻对出下联:

投石冲开水底天。

③还有一个流传故事:宋代文学家苏洵一日在家宴集,限以“冷”、“香”二字为联(类似酒令限字出的对子)他先出联为:

     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其子苏东坡也吟出一联:

     拂石坐来夜常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其女苏小妹吟曰:

   叫月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苏小妹的才能确实非同一般)

④讽刺幽默的对联举两例:

一是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的例子。郑板桥不仅是画家,而且还是一个题对联的里手(删繁就

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有一次郑板桥到镇江金山寺游览,寺里管招待的和尚见他衣着简朴,以为不过是个普通的游客,就随便地说了声:“坐,茶。”后来看他挺仔细地欣赏墙壁上的书画,心想这个人大概不是一般的俗客,就稍微客气地招呼说:“请坐,泡茶。”并且走上前去请教姓名。当他得知是当今大名鼎鼎的画家郑板桥时,就赶忙张开笑脸,毕恭毕敬地逢迎说:“请上座,泡好茶。”后来郑板桥要告辞离去时,和尚拿出纸墨笔研,想请他为金山寺题副对联。郑板桥并不推辞,含着微笑拿起笔来,在纸上书写了下面两行字:

    坐,请坐,请上座;茶,泡茶,泡好茶。

郑板桥这副对联是对社会包括和尚在内的那些看人下菜碟的势利小人的讽刺,也是对那种趋炎附势的恶劣的社会风俗的针砭。

二是明朝的大才子解缙的,因为年青而有为,所以当时朝廷里有的老臣颇为看不上眼,总想借机会教训教训他。在一次许多臣僚参加的宴会上,有个上了年纪的大臣出了一句上联,并提出要解缙当场对出下联来,这句上联是: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怎敢对钜(句)?

解缙知道是那位老臣当着众人的面挖苦他,于是稍加思索,很快对出下联:

一马陷足污泥里,老畜生怎能出蹄(题)!

当解缙的下联一出口,立刻引得在坐的人哄堂大笑,那个老臣也被搞得面红耳赤,狼狈不堪。

五.对联的分类和作法

⑴.楹联的内容大体分写景、言志、记事三类。一般来说,山水名胜之地,写景楹联居多;住宅书房之处,以言志楹联为主,目的是表达主人的某种志向或愿望;宫殿祠庙和牌楼坛宇之所,则以记事楹联为多,其中又多歌功颂德之词。焦山自然庵风光秀丽。清代郑板桥题联云:

山光扑面经新雨;江水回头为晚潮。

明代东林党人曾在他们讲学的东林书院用一幅对联表达其忧国忧民的心情: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至于记事楹联,或歌颂主人品格,或赞美他的功绩,杭州岳飞庙前有一联云:

岳军振难撼威名,扫敌在指顾间,奉诏班师成遗恨;

秦贼施摧残毒计,加罪以莫须有,尽忠报国复何人。

⑵.如何作对联?《红楼梦》第48回“香菱学诗”中林黛玉讲过这样一番话:“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幅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虽然是淡诗,但也适用于对联创作。

①对联讲究炼字,更讲究炼意。作对联需要对每个字反复推敲,仔细琢磨。(课本P79上的这句话要好好体会)

②要记得对对子的基本要求(口诀要会背,在课本P77-P78上)

天对地,雨对风,大地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雾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戌旅,三冬江上慢慢朔雪冷渔翁。

③掌握一些楹联的写法格式。格式繁多,主要有叠字、集句、问答、变音等。

A.叠字格。前面已举上海豫园一联。苏州网师园一联与其差不多。

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这一联比豫园的要好。

B. 集句格。是集前人诗词文赋之句成联,前面有过例子,再如扬州平山堂楹联:

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上联前二句,为范仲淹《岳阳楼记》句,后一句为欧阳修《醉翁亭记》句;下联前二句,为王禹偁《黄冈竹楼记》句,后一句为苏轼的《放鹤亭记》句。

再如,郭沫若集毛泽东词联: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沁园春雪》《清平乐会昌》)

还如:清代端方集李商隐、苏东坡词题镇江焦山夕阳楼一联:夕阳无限好,高处不胜寒。

C.问答格。或上联问下联答,或上下两联皆问,或上下两联中各有问答。大家看课本P78何绍基题岳阳楼联“一楼何奇,……”(教师略加研读,其中“吕纯阳”即“吕洞宾”八仙之一)

再如:①天当棋盘星当子,谁人能下?地作琵琶路作弦,哪个得弹?

②山高路险,叫樵夫如何登步?水深浪急,让渔父怎样行船?

D.变音格。是利用汉语多音的特点造成同一个字在一联中的音调变化,如秦皇岛市孟姜女庙对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上联三、六、八字读cháo(潮),四、五、七、九字读zhāo(朝);下联三、六、八读zhǎng(涨),四、五、七、九字读cháng(长)。

   还如人们常说的卖豆芽人家的对联: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如何读音?)

再如:移椅倚桐同对月,点灯登阁各共书。

E.嵌字格。①悲哉秋之为气;惨矣瑾其可怀(这是题秋瑾的挽联,嵌“秋瑾”二字)。

②土豪劣绅土崩瓦解;地痞流氓地磨草光。(一九三0年贺龙、周逸群同志率红二军团驻湖北长阳水竹园时,秘书蹇先任曾改题土地庙一联,联中巧嵌“土、地”二字。)

F.顶真格。联中的下一句承接上一句。明代才子解缙八岁时游南京金水河玉栏桥,胡子琪出上联,命他对下联,解缙很快对出来了。这副对联即是顶针格:

金水河边金线柳,金线柳穿金鱼口;

玉栏杆外玉簪花,玉簪花插玉人头。

再如:船漏漏水水漏满;

风吹吹灯灯吹燃。

上面两联中的第一联,解缙不仅对得准确,而且巧妙自然,可以看出他的才思敏捷,聪慧过人。

G.拆字格。如:《坚瓠集》载一联: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头面;

                     魑魅魍魉,四小鬼各样肚肠。

(八大王,四小鬼全是拆前面四字的同样半边)

再如:踢倒磊桥三块石,剪开出字二重山。

H.续字格。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前可加一“明”字)

风翻荷叶,根根苔白李青莲(前可加一“狂”字,其中“苔”谐音“太”。)

再如:门对千竿竹(长)(有)

家藏万卷书(永)(无)

六.布置作业

课本P79,查阅,复习学过的古诗文,包括你在课外所学的,从学习、友情、做人、立志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辑一副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