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英语学习 > 英语写作 > 母语迁移理论(共10篇)

母语迁移理论(共10篇)

时间:2011-03-11 10:44 英语写作 母语负迁移 母语正迁移

篇一:母语迁移理论

英语翻译
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写作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The influence and strategties on English
writing of negative transfer of mother tongue

篇二:母语迁移理论

理论上成年人是不可能在学外语事达成母语着口音的,现实中亦如此吗?

在国内的话应该不能 但如果去国外的话 完全可能 但时间长短因人而异

篇三:母语迁移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迁移理论是(【母语迁移理论】

关系转换理论是格式塔心理学家1929年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
这个理论实际上是从事物关系的角度,对经验类化理论进行了重新解释.他们不否认经验类化的作用,但他们强调“顿悟”是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迁移不是由于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成分、原理或规则而自动产生的,而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关系的结果.人所迁移的是顿悟——两个情境突然被联系起来的意识.
苛勒用“小鸡啄米实验”证明了关系转换的学习迁移理论.根据这一迁移现象,关系转换理论强调个体的作用,认为学习的主体对事物之间的关系认识得越清楚,并能加以概括化,则越容易产生迁移,迁移的作用也就越加普遍.

【母语迁移理论】

篇四:母语迁移理论

早期的迁移理论的基本要点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早期的四种迁移理论的要点.
(1)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官能即注意、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一般的心理能力.对官能的训练就如同对肌肉的训练一样,而得到训练的官能又可以自动地迁移到其他活动中去.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
(2)共同要素说.桑代克等人发现,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相同要素,也即相同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刺激相似而且反应也相似时,两情境的迁移才能发生.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后来相同要素被改为共同要素,即认为两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可以产生迁移.迁移是非常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
(3)经验类化理论.贾德的经验类化理论则强调了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该理论认为先前的学习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来的学习中,是因为在先前的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应用于前后两种学习中.至于两种学习活动中所存在的共同成分,它们仅是迁移产生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则是学习者所概括出来的、并且是两种活动所具有的共同的原理或概括化的经验.
(4)关系转换理论.格式塔心理学家从理解事物关系的角度对经验类化的迁移理论进行了重新解释,并通过实验证明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习得的经验能否迁移取决于能否理解各个要素之间形成的整体关系,能否理解原理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个体越能发现事物间的关系,则越能加以概括和推广,迁移就越普遍.【母语迁移理论】

篇五:母语迁移理论

汉字的构造

【母语迁移理论】

汉字的结构
从结构上看汉字,根据构字成分的情况,可以把汉字分成独体字和合体字两大类.
由一个构字成分组成的汉字就是独体字;由两个以上构字成分组成的汉字就是合体字.
按照传统“六书”理论:象形字和指事字都是独体字;会意字和形声字都是合体字.
汉字的结构方式,主要是针对合体字的结构方式而言.汉字是一个平面图形,如果是由一个构字成分组成的字,就不存在结构分布问题.如果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构字成分组合在一起,就有一个如何安排位置的问题了.所谓结构方式,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构字成分在汉字中的位置排列的方式.
传统汉字中的合体字通常是采用“二分法”分析结构方式的.形声字分成形符和声符两部分;会意字中绝大多数也都是两分的,只有少数会意字使用了三个偏旁会意.因此,一般讲到汉字的结构方式的时候,就采用两分法进行归纳,得出下列四种主要结构方式:
1、独体结构:千万为文
2、左右结构:信任明确
3、上下结构:全息雷轰
4、全包围结构:国团围圈
5、半包围结构:
庄字结构:厅反庆病左居眉发彦房卮考看靡虚麝
司字结构:司句刁可包厾
边字结构:边建赵尴处咫匙勉翘毯魁苏
同字结构:同问闹周向凤
区字结构:区叵医匠匡匿匪匹
凶字结构:凶函幽凼画
太字结构:太套尽参巷泰春昼
现代汉字的结构已经打破了传统六书的体系,许多字的结构成分完全是服从图形字符结体构形的特点和规律,而不再遵从“六书”的原则了.所以,现代汉字的分析也不再是两分的,
现代汉字的结构方式在四种基本结构方式的基础上有了新的类型.
从汉字构造方法看,形声字多,这是汉字系统的又一个重要结构特点.
何以形声字多?在汉字的发展史研究中,传统的分期是以汉字字体变化而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西南师大刘又辛教授在承担国家社科规划项目的研究中提出了新观点.他认为,字体变化不是汉字发展的本质变化,不能说明汉字的历史发展规律,而应从汉字构造方法的变化来说明汉字的本质变化,并进而提出了汉字发展的三阶段理论,即:第一阶段是图画文字阶段;第二阶段是以表形文字为基础,以表音文字为主体的表音文字阶段;第三阶段是以形声字为主体,还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阶段,从秦汉到现代汉字都属于这个阶段.[4]可以说,汉字中形声字多是其构字方法变化发展的结果.
汉字独体字少,合体字多;在合体字中,形声字最多.据有关研究统计,汉字中的形声字约占80%以上,形声字的构字特点是:形旁标义,声旁标音,如:方——访、纺、芳、肪、舫、坊、房、妨、防、放、仿、钫等一组字,在字形结构上大都有基本字(声旁),基本字加偏旁部首(义旁),就构成新的合体字.这就是汉字中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这种构字特点使汉字易于学习、掌握,是汉字的优越性.
在各种识字教学方法中,集中识字较充分地利用了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克服方块字音形脱节、结构复杂的弱点,化难为易,把十几个形声字放在一节课学习.这样,儿童在掌握了汉语拼音、一定数量的独体字(含少量合体字)和偏旁部首之后,就可以在教师指导下,按规律成串地认知汉字.例如教学“根、跟、恨、狠、很”这一组生字,因为规律明显,教师易教,学生易学.儿童理解了这些字的左边是形符标义,右边是声符标音的规律,就能作出如下分析:“根”字,一根木头,所以是“木”字旁;“跟”字,当“跟着”讲,因为用脚跟着走,所以是“足”字旁;“恨”字,可恨的恨,所以是竖心旁…….这样识字,为儿童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外部心理条件,便于产生学习迁移,简化儿童识字的心理过程,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和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根据汉字中形声字多及其构字规律这一结构特点,我们认为,无论是识字教材的编写还是识字教学方法的运用,都应充分体现、运用这一汉字构字规律,以提高汉字教学的科学化水平.(1)教材在识字内容的安排上,在保留识字形式多样化的同时,可适当增加按形声字构字规律集中识字的份量;更重要的是要把它作为一个指导思想来贯彻,如在“语文园地”和作业练习方面,均应安排这方面的内容.(2)为贯彻按照汉字构字规律教学汉字的原则,应重视打好识字写字基础,即:学好汉语拼音、构字能力强的独体字(含少量合体字)、偏旁部首及基本的笔画笔顺,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提高汉字教学的科学化水平.(3)在运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进行识字教学时,要注意做好正音工作.因为作为表音的声符,不如字母表音准确,如声符不能区分声调的差异,有的则因语音变易而丧失或减弱了表音功能.
三、汉字单音节字多,构词潜力大,这是汉字系统的又一个重要结构特点.汉字是表意文字,一音一义的字多,而字有了意义就成为词和词素了.
有人统计,“在现代汉语的书面中,政治、科技类的文献是,单音词约占49%,双音词约占47%,多音词仅占4%,而文艺、生活类的作品中,单音词多达61%,双音词约占37%,多音词只占2%,平均起来单音词仍占一半以上,而双音词、多音词又绝大部分是由单音词组合而成.”[5]所以,学汉字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学,识字相当于识词,识字多,掌握的词就多,有利于促进语言的发展.
作为语言最小单位的词,汉语的词主要用二次构词法进行复合构词,即把原来具有独立意义的单音词结合构成双音词、多音词.这种构词法的构词能力达到了惊人的地步.如“节约”两字,各自都可造出很多词,用“节”字可造出下面17个词:关节、音节、气节、节目、节日、春节、中秋节、过节、小节、失节、变节、节衣、节制、节流、节育、节余、节本.用“约”字可造出下面18个词:大约、约计、约数、简约、约分、约法、条约、约言、约定、有约、特约、约期、约请、约束、约会、失约、公约、和约.词是生的,但是由熟字组成,可以收到“生词熟字”的奇妙学习效果,不仅大大压缩了字量,还缓解了学习的难度.这是汉字的一大优点.据有的研究部门统计,以复合构词为主的汉语,常用词条43,300多条,只用3730多个字构成.
随着社会的进步,对外交往的增多,需要创新许多新词汇和翻译外来词汇,诸如经济特区、特警、特快专递、红股、红盘、沙尘暴、社会保险、基因、爱滋病、芯片、航天、航天员、可口可乐、立交桥,等等.无论是创造新词汇,还是翻译外来语,汉字都能轻而易举地加以解决,新版《现代汉语词典》常用词条已增至65,000余条;甚至翻译新的科学名词能音、义兼顾,有青出于蓝的优势.
相比较而言,西方文字为对付新生事物,要创造新词汇,应接不暇.英文词汇目前已达几十万之多.相反,汉字的字数比起古代大有削减,如《康熙字典》共收47,035个字,三百多年来,大部分已被废掉,现在用字不过3000-6000左右,用来创造新词汇潜力巨大,足够我们阔步于21世纪.
四、从汉字与语法关系看,汉字系统结构的另一特点是不使用“变音”的办法也能构词、转化词性和实现语法功能,这十分有利于汉语的学习.我们知道,拼音文字是用变音的办法构词和转化词性的,即基本词汇一般都来自母语的词根,通过添加词干、词尾或词首的方法,连缀拼音,构成意义确定的各种品词.以复合构词为主的汉字系统,无须“变音”就能构词、转换词性,这就保证了汉字不用改变字形照样可以标示汉语的不同词性.
不仅如此,汉语只要通过变换词序与使用特定的附加助词(如的、地、得、着、了、过等等)以及变换声调等办法,就能简明精确地实现语法功能,达到表意清晰明确的目的.例如,“师爱生”改成“生爱师”,汉语根本不用改变语音,只要变换一下词序就能轻而易举地加以解决,这样也就无须改变书面词形了.可是在现代俄语里,就要通过变音的办法,当然也就要改变书面词形了.相比之下,这显然是汉语汉字的一大优点.著名英语语言学字叶斯伯森在《论英语单音节》一文中指出:“原来认为汉语是原始语言,落后语言,儿童语言.现在才知道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汉语仅用四百个音节作为基础,然后加以四声,最多不过一千六百左右.居然以这样少的单音节,颠来倒去,反复使用,就能完整无缺、毫无瑕疵地把意义表达得一清二楚.这是英语望尘莫及而又望洋兴叹的.也是英语语言学家所感到神秘莫测而又欣羡无量的.”[6]
就教学而言,识字教学法的原则,主要应根据文字系统的结构特点.拼音文字要通过“变音”来构词、转换词性和实现语法功能,所以教学就强调“三不离”(即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教学原则,否则就无法使学生弄明白作为主语用的“教师”与作为宾语用的“教师”为什么读音不同,书写不同.而汉字系统主要采用复合构词法,不用“变音”就能实现语法功能,自然不宜照搬“三不离”的教学原则.根据汉字系统结构的这一特点,尽快认识二千多高频度常用字很有必要,在教学识字时不排斥“三不离”的识字教学原则,而是要灵活运用.
五、从汉字书写系统的结构看,书写有规律,形差度(形体差异度)高,这是汉字书写系统的重要特点.印欧语系字母仅30个左右,而汉字偏旁部首不下于500个.前者的字母是以单向线性排列组合成基本视读单位(词)的,而汉字却用上下、左右、内外三种基本位置排列组合成基本视读单位(字).所以汉字的形差度大大高于拉丁—斯拉夫字母体系的文字.汉字形差度高这一结构特点,不仅字与字区分明显,个性突出,有助于学习记认,而且汉字极便于高速阅读.从视读方面来说,一般认为横排汉字在阅读上比拼音文字速度要快,是最优越的认知符号.“日本有关部门在建设高速公路时,曾做实验,结果表明:用汉字表记的语言是假名的1/10,是罗马字的1/20,换句话说,汉字的认知速度比日本的假名要快10倍,比罗马文字要快20倍.”[7]
汉字的形体书写系统不仅有它的独特之处,而且也是有规律的.汉字的基本笔画只有五种,由基本笔画组成的一些部件也是有限的.所以学写汉字,入门比较难,当掌握了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部件以后,再遇到新字就不难学了.关于解决汉字难写的问题,安子介先生建议,根据汉字的构字方法,可把汉字分成构字能力强的812个基本单字,56个部首和75个变体部件,在写字时进行“组装”,就能写出3800个不同的单字.关键是要编写好教材,激发兴趣,打好基础,科学指导,严格训练,就能化难为易,把字写好.

篇六:母语迁移理论

心理学上“水下击靶”实验所支持的迁移理论是

贾德德概括化迁移理论或(经验类化理论)

篇七:母语迁移理论

英语的发展趋势

一、中国英语的界定及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中国英语的界定?
   李文中(1993)认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中国英语主要构成包括音译词、译借词以及独特的句式和语篇”.谢之君(1994)认为“中国英语以规范英语为基础,能够进入英语交际,其使用频度和交际效果与使用者的水平有关”.
  1991年汪榕培先生将中国英语定义为“它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
1980年葛传规先生提出“中国英语”的概念.他说:“在旧中国和新中国,讲或写英语时都有些我国所特有的东西要表达.如“科举”“翰林院”“五四运动”“赛先生”“德先生”“白话文”“双百方针”“人民公社”“四个现代化”(imperial examinations,Hanlinyuan或Imperial Academy,May Fourth Movement,Mr.Science,Mr.Democracy,baihua wen或baihua,Two hundred policies,people"s commune,four modernizations.)这些不属于讲英语民族的人所惯用的词语,应当称作China English.这个提法肯定了中国英语现象,指出了这些是正确的英文表达法.
后来贾冠杰、向明友(1997)进一步指出,中国英语是“操汉语的人们所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无法避免或有益于传播中华文化的中国特点的英语变体”.罗运芝(1998)简单概括为“中国英语是载汉语语言特征的英语变体”.综合以上几家观点,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中国英语是汉语与英语语言文化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
  2.中国英语是用不属于讲英语民族的人所惯用的词语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
  3.中国英语以规范英语为基础,能够进入英语交际,不受母语干扰.?
  4.中国英语有益于传播中华文化,将随着中国人使用英语的普及和中国特色的形成而逐渐扩充,从而丰富和发展英语与世界文化.?
  5.中国英语不同于一般所说的洋泾浜英语、过渡语,前者是一种被规范英语所接受的英语变体,对英语学习和国际交流具有积极意义;后者则是中国语言和文化对英语的干扰影响的产物,对英语学习和国际交流具有消极意义.洋泾浜英语形成于18世纪的广州,是中国人同英国商人进行贸易使用的语言,词汇以英语为主,杂有广东话、葡萄牙语、马来语以及印地语,而语法结构是广东话.据霍尔(Hall,Robert A.,Jr.1966)研究指出,中国人使用的洋泾浜语于特定时期产生发展,到19世纪末已基本消亡.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使用的“过渡语”与中国英语不可混为一谈.前者对个体语言特征,后者是对群体语言特征;前者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后者在理论上是相对稳定的,其发展变化以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前提;前者的汉语或汉语思维模式介入是无意识的,负迁移和正迁移相互抵消,后者汉语特点反映是有意识的,负迁移始终被压到最低度,正迁移被发挥到最高度.?
   (二)中国英语的现状?
  目前的中国英语有四种并存的状态.1.按汉语习惯说出的英语与其本族语者的英语并没有区别.2.有些中国英语虽然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英语本族语者的习惯,但符合语法.3.有些中国英语虽然不符合语法,但是可能符合英语本族语者的习惯,能被接受.4.有些中国英语目前确实还没有被所谓的“规范英语”接受,但是对于英语本族语来讲意思十分清楚,理解不成问题,或者一经解释就会明白,并且对于中国人来讲学习起来不费功夫,用起来得心应手,能够发挥语言作为工具的功能.实际上我们应解决的问题是后两类,因为它最能体现中国特有的、难以改变的语言思维习惯,最有中国的标记.?
   (三)中国英语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对世界影响的不断扩大,必然会有更多的中国特有的“说法”译成外语,从而使外语受汉语的影响不断丰富.据统计,牛津字典中以汉语为来源的英语词有一千多条(1189个),说明英语在不断吸收着汉语.英语中已使用从中文借用的词汇、短语数量种类之大,居于英语中借词第十一位.如果从语义划分,可具体分为19类:饮食包括烹调器皿类(190个)、生物名称(175个)、地理名称(110个)、艺术名词(100个)、宗教和哲学名词(49个)、政府和政治名词(48个)、种族词汇(34个)、职业身份名词(34个)、度量和货币31个)、语言写作(28个)、朝代名词(23个)、服装名词(17个)、娱乐名词(16个)、协会和秘密社团名称(9个)、武术名称(8个)、药品名称(7个)、经济学名称(6个)、地质学名称(6个)、颜色词汇(5个)等.这些词的英语翻译都是“汉化英语”(黄金祺,1988),可见受汉语影响的“汉化英语”的出现和发展是一种客观必然.正如罗运芝所指出“中国英语的语法比美国英语语法更趋灵活、自由.作为英语的一种变体,中国英语虽然还没有被广泛接受,但已呈现了不可阻挡的趋势”.?
  二、中国英语与我国英语教材改革?
   (一)需考虑我国英语教材改革的民族特色?
  “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是我国对外交流的目标,也是我国英语课程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方向.因而,教材选题应该在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有中国特色的文章.汪榕培(1991)提出给中国学生编的英语教材不应该走极端,一段时期全部是中国政治内容,一段时间全是洋货,还是兼顾一点好.课文可以是简写的英语国家的作品(大学当然可以直接选用原文),但多少也应该有一点中国背景的文章,以增加课本的实用性.介绍一点中国的文化特色还是必要的,外国人也想了解中国的特点.中国的成语和谚语的译文中,有一部分和英语中的成语和谚语相似,如英语的“一石二鸟”(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和汉语的“一箭双雕”(One arrow,two hawks)意义相同,就可以将这样的表达方式介绍给外国人,从而使英语表达方式更加丰富.?

篇八:母语迁移理论

哪一种迁移理论可以看成概括化理论的补充

桑代克提出了相同因素说的迁移理论,后来被吴伟士修改为共同成分说


如果你对这个答案有什么疑问,请追问,

另外如果你觉得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请千万别忘记采纳哟!

篇九:母语迁移理论

强调个体对两种或多种学习活动的共同原理的掌握和理解的迁移理论是
A共同要素说
B概括化理论
C关系理论
D认识结构迁移论

d

篇十:母语迁移理论

迁移的格式塔关系转换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谁?

关系转换理论是格式塔心理学家1929年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
这个理论实际上是从事物关系的角度,对经验类化理论进行了重新解释.他们不否认经验类化的作用,但他们强调“顿悟”是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迁移不是由于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成分、原理或规则而自动产生的,而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关系的结果.人所迁移的是顿悟——两个情境突然被联系起来的意识.
苛勒用“小鸡啄米实验”证明了关系转换的学习迁移理论.根据这一迁移现象,关系转换理论强调个体的作用,认为学习的主体对事物之间的关系认识得越清楚,并能加以概括化,则越容易产生迁移,迁移的作用也就越加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