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英语学习 > 英语词汇 > 南宁梁村暴动(共9篇)

南宁梁村暴动(共9篇)

篇一:南宁梁村暴动

用公元,世纪,年代,时代等表示历史时段的专门词汇,正确描述三个历史事件

约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
约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约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都至殷.
约公元前11世纪武王灭殷,西周时期开始.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共和行政.我国历史开始有确切纪年.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周幽王被杀,西周结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春秋时期开始.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任管仲为相.
公元前684年齐鲁长勺之战.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鲁、宋等七国联军伐楚.
公元前638年宋、楚泓水之战,宋襄公败.
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楚军大败,晋文公称霸.
公元前623年秦穆公称霸西戎.
公元前597年晋楚邲之战,晋军大败.楚庄王称霸.
公元前551年孔子生.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伐楚.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大败吴军,阖闾死.吴王夫差即位.
公元前475年战国时期开始,我国进入封建社会.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
公元首403年韩、赵、魏三家被立为诸侯.
公元前359年(一说,前356年)商鞅在秦变法开始.
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孙膑大败魏军.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
公元前284年乐毅率五国联军伐齐.
公元前283年蔺相如完壁归赵.
公元前279年田单用火牛阵攻燕,恢复齐国.
公元前278年诗人屈原投汨罗江.
公元前270年范睢入秦,秦实行远交近攻计.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秦白起大破赵括.
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大破秦军.
公元前256年秦灭周.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亲政.
公元首227年荆轲刺秦王失败.
公元前230—前221年秦灭六国.
公元前221年秦王改称始皇帝,建立郡县制.
公元前213、前212年奏始皇焚书坑儒.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李斯、赵高立二世皇帝.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梁起兵.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项羽大破秦军.
公元前206年刘邦灭秦.刘邦被封汉王.西汉纪年开始.
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结束,项羽自杀,刘邦称帝.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在白登被围.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杀韩信、彭越.
公元前188年吕太后临朝.
公元前180年吕太后死,陈平、周勃迎汉文帝即位.
公元前167年缇萦上书,汉文帝废除肉刑.
公元前154年吴楚七国之乱.
公元前138、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诱匈奴兵至马邑.汉、匈之间战争开始.
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匈奴退至大漠西北.
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后回汉).
公元前99年司马迁下狱.
公元前87年汉昭帝即位,霍光辅政.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到长安,王昭君去匈奴.
公开8年王莽建立新朝,西汉亡.
公元17—27年绿林、赤眉起义.
公元23年昆阳之战,刘秀大破王莽军,新朝亡.
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
公元67年汉使者从天竺取佛经回国.
公元73年班超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132年张衡制作地动仪.
公元166年第一次党锢事件.
公元169年第二次党锢事件,李膺、范滂等被杀.
公元184年张角领导黄巾军起义.
公元189年董卓进洛阳.
公元190年关东州郡起兵讨董卓.
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城.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曹操大致袁绍.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孙权、刘备联军大破曹军.
公元214年刘备进占益州.
公元220年曹操死.曹丕称帝,国号魏.东汉亡.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公元222年彝陵(猇亭)之战,刘备被陆逊所败.
公元225年诸葛亮平定南中,七擒孟获.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
公元234年诸葛亮屯兵五丈原,病死.
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曹爽.
公元263年钟会、邓艾攻蜀,蜀亡.
公元265年司马炎废魏帝,建立西晋,魏亡.
公元280年晋杜预、王浚等伐吴,吴亡.
公元291—306年八王之乱.
公元301年氏族人李特率流兵起义.
公元308年匈奴人刘渊称帝.
公元316年匈奴刘曜攻占长安,西晋亡.
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即位,东晋开始.
公元319年羯族人石勒称赵王.
公元354年桓温北伐,到达灞上.
公元376年前秦苻坚统一北方.
公元383年淝水之战,苻坚大举进攻东晋失败.
公元399年孙恩起义.
公元420年刘裕建立宋朝(刘宋),东晋亡.南北朝开始.
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公元462年祖冲之创大明历.
公元479年萧道成称帝,建立南齐,宋亡.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公元502年萧衍称帝,建立梁朝,南齐亡.
公元523年六镇起义.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西魏、东魏.
公元548—552年侯景之乱.
公元550年高洋建立北齐,东魏亡.
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建立陈朝,梁亡.字文觉建立北周.西魏亡.
公元531年杨坚称帝,建立隋朝,北周亡.
公元589年隋灭陈,统一中国.
公元605年隋建东都,开凿大运河.
公元611年隋末农民大起义开始.
公元613年隋炀帝再征高丽失败.杨玄感反隋.
公元617年瓦岗军占领兴洛仓;李渊太原起兵.
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隋炀帝被杀,隋亡.
公元621年李世民平定东都.
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唐太宗即位.
公元629年玄奘赴天竺取经.
公元630年唐灭东突厥.各族君长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公元641年唐文成公主和吐蕃松赞干布结婚.
公元683年唐高宗死,武则天临朝.
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
公元712年唐玄宗即位,次年任姚崇为相.
公元755年安禄山叛乱,颜杲卿、颜真卿发兵抵抗.
公元756年马嵬驿兵变.唐肃宗即位.
公元757年张巡、许远守睢阳;郭子仪等收复长安、洛阳.
公元762年诗人李白死.
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结束.
公元770年诗人杜甫死.
公元783年朱泚之乱.
公元805年王叔文改革(永贞革新).
公元817年裴度、李愬想平定淮西.
公元824年文学家韩愈死.
公元835年甘露之变.
公元846年诗人白居易死.
公元874年王仙芝起义.
公元880年黄巢进长安,建立大齐政权.
公元907年朱温称帝,建立后梁.唐朝亡,五代时期开始.
公元916年契丹耶律阿保机称帝.
公元923年李存勖灭后梁,建立后唐.
公元936年石敬瑭借契丹兵灭后唐,建立后晋,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
公元946年契丹灭后晋.
公元947年契丹改国号为辽.刘知远称帝,建立后汉.
公元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后汉亡.
公元954年高平之战,周世宗大败北汉.
公元959年周世宗死.
公元960年赵匡胤称帝,建立北宋,后周亡.五代结束.
公元986年北宋征辽失败,杨业战死.
公元993年王小波、李顺起义.
公元1004年寇准保宋真宗亲征,宋辽澶渊之盟.
公元1038年党项族元昊称帝,建立西夏.
公元1043年范仲淹实行新政.
公元1069年王安石变法开始.
公元1084年司马光完成《资治通鉴》.
公元1115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朝.
公元1120年方腊起义.
公元1125年金灭辽.
公元1127年金兵攻入东京,北宋亡.宋高宗即位,南宋开始.
公元1130年钟相起义.韩世忠在黄天荡阻击金军.
公元1140年郾城之战,岳飞大破金军.
公元1141年宋金绍兴和议.次年,岳飞被杀害.
公元1161年采石之战,虞允文大败金军.
公元1162年辛弃疾到建康.
公元1206年韩侂胄北伐失败.铁木真统一蒙古,称成吉思汗.
公元1210年诗人陆游去世.
公元1234年蒙古灭金.
公元1271年忽必烈称帝,定国号为元.
公元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
公元1279年元军攻占厓山,南宋亡.
公元1283年文天祥就义.
公元1351年红巾军起义.
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明军攻入大都,元亡.
公元1403年燕王朱棣进应天,建文帝下落不明.
公元1403—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
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变:于谦率军民保卫北京.
公元1457年夺门之变;于谦被杀害.
公元1510年刘六、刘七起义.
公元1565年戚继光、俞大猷基本肃清倭寇.
公元1572年张居正辅改开始.

篇二:南宁梁村暴动

围绕广西的春节习俗写一篇作文

请你自己灵活改动:南宁地区春节习俗 春节是南宁地区一年中最大的节日,初一零时起,家家燃放鞭炮,表示辞旧迎新.初二亲友带上礼物互访“拜年”.十五元宵节晚上闹花灯.十六县郊农村举行庙会、“抢花炮”.按壮家独特的春节习俗,还要进行挑新水、喝伶俐水、舞狮、舞鸡、舞春牛等活动.大年初一的拂晓之前,壮族的家妇就已纷纷到小河去为全家挑新水了.在挑新水时,还要捡几块与家畜相像的石头回家,并且一路走一路模仿六畜的叫声.回到家里,就把这些石头放进猪圈、牛栏,祈求六畜兴旺.然后,用新水煮新年茶给全家喝.壮家女要喝伶俐水,就是在汲新水之前,争着喝由村中公认的“伶俐嫂”捧给大家的清水,她们相信这样便可更加聪明伶俐,待嫁姑娘更是借此机会补求在新的一年里找到如意郎君.桂西一带的舞鸡、舞春牛更是别具特色.大年初一,由舞鸡的青年提着用木头、木瓜做成的两门鸡,打着锣去各家各户贺年,他们唱起吉庆幽默舞鸡歌,使主家喜笑颜开.主家从“鸡”身上拔几根鸡毛插在自家的鸡笼上,祈求六畜兴旺.舞牛更是有趣.舞牛人用系作精巧的“春牛”表演,一人在前撑着牛头,一人在后弯腰拱背甩尾巴;后面由一个手拿犁架的汉子驱赶着“春牛”,簇拥着春牛的还有敲锣打鼓的,唱春牛歌,浩浩荡荡,喜气洋洋.舞春牛 桂西一些地区,世代流传的舞鸡、舞春牛活动,增添了春节的喜庆气氛.舞鸡的年青人提着用木头、木瓜做成的两只斗鸡,打着锣到村中各家各户去贺年.舞鸡歌吉庆幽默,使主家喜笑颜开.送给贺年的舞鸡者红包,从“斗鸡”身上拔几根鸡毛插在自家的鸡笼上,以祈求六畜兴旺.舞春牛更为有趣.“春牛”是用竹片巧妙编织而成,牛头、牛角糊上绵纸,画上牛眼,牛身是一块黑布或灰布.舞牛人敲锣打鼓在村中表演,钻进布底的两人,一人在前撑牛头,一人在后弯腰拱背甩尾巴,后面跟着的是一个手拿犁架的汉子.此外,还有敲锣打鼓的,领唱春牛歌的,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歌声笑声.舞罢上村又到下村,从初一闹到元宵节.舞春牛的人们为农家带来了节日的欢乐,同时,也寄托着对农家丰收、祥和的祝愿.打扁担过新年 “正月舂堂闭轰轰,今年到处禾黍丰.”这是广西马山、都安、上林、忻城等地壮家流传的一首古谚.唐代刘询在其《岭表录异》中曾生动地记载了舂堂的舞韵:“春堂者,以深木刻而槽,一槽两边,约排了柠,男女立以舂稻梁,敲磕槽舷,皆有遍拍,槽声若鼓,闻于数里,虽思妇之巧弄秋砧,不能比其浏亮也.”今天,代替舂竹的是农家的扁担,木板代替了大木槽,古老的舂堂以打扁担的娱乐形式焕发了生机.从每年的除夕到正月十五,轻快悦耳的“登登打、登登打、登登打嘟打”的打扁担声,响遍了壮族山乡.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舞者多为双数.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扁担在手中运用自如,或正面、或反面、或侧面敲打,发出的声音或脆、或沉,声声相异,形成节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韵律.在扁担不断相击中,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转动,更使人眼花缭乱.技巧娴熟的各种动作,在声声扁担撞击声中轻松完成.喜庆佳节的打扁担活动,更是热闹非常.场上长形的竹筒和锣鼓与之伴奏,围观的群众不时地传出唱彩声,节日气氛特别热烈.在打扁担的人群中,你可以发现两髻斑白的老人和稚气十足的孩子,有的全家挥扁担上阵,有的母子同场打扁担,你赛我、我赛你,整个打扁担活动洋溢着欢乐的笑声.赶圩路上,山民们腿走酸了,肩挑累了,就把担子一放,打起扁担,不一会儿疲劳便在扁担声中消失了.赶墟路上的打扁担活动即兴而起,尽兴而散.打扁担真是壮乡的一种轻巧而方便的文体活动.“打扁担”的舞蹈语汇,具有丰富的农耕文化色彩,舞蹈造型与农耕劳作密

篇三:南宁梁村暴动

无耻婢女第四章 作文

【南宁梁村暴动】

柳支支迷迷糊糊中,觉得很冷。这种冷,她很熟悉。不是很烈反而是有些柔和的冷。嗯……似乎很多年前,她第一次穿越而来时,遇见的就是这种冷。
依稀记得那是十二年前桂花开得正香的时候,桂花香飘十里,她张开眼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张温和却又透着冷冽的面容。英俊无双,高贵无比的男人,那个人后来她唤他师傅。
原本的她,是一个警察。上岗第一天就接了一个大案子。《》市中心钻石展销会遭到劫持,所有小偷都出动去偷那颗价值连城的海洋之星蓝宝石,堪称偷界的暴动。

去抓人的时候,她还和好姐妹清清打趣,“清清,你说这小偷们都暴动了啊,咱们是不是要立头功了。
何曾想自己不是要立头功了,而是阎王殿小鬼来招魂了一转眼自己就挨了一枪,一命呜呼了。死时候自己还抓着清清的手让她给报政绩。也不知道那死丫头给报了没。

“清清……”

一别十二年,你在那个世界过的好吗?你有没有嫁人,是不是嫁给了我最看好的那种男人?呵呵,我在这里很好,我本就无父无母,只有你这么一个好姐妹。你一定要好好的,你好,我就好……

不期然那种柔和的冷,再次袭身,“嗯……”夏小诺嘤咛一声,缓缓张开双眼。

眼前,雕花房梁在上。侧目,楚王苏诉在侧。环顾四周,很好,自己被锁着完全套不掉。

“姑娘可算是醒了,本殿下很担心你醒不来呢。”一旁的男子,换了一身慵懒的黑衣,姿态随意的坐在椅子上,还是那似笑非笑的样子,一点都看不出来他的担心。站在他身侧站,一个冷峻如山的侍卫手中正持着一个木盆。

柳支支低头看了看自己的周身,不禁愁苦的笑。这真算是流年不利,人要倒霉,小小的瓦片都能置人于死地。还真是苦了这侍卫,起码倒了十木盆的水吧。

记得穿越伊始,她也是被水泼醒的,张开眼就看到帅气如天神一样的某师傅拿着木盆向自己泼冷水。她当时非常有性格的吐了师傅一口唾沫,然后——被吊在无根涯看毒蛇看了三天!!!事实证明,有性格的人通常都不会有好下场。况且现在她手脚都被铁链拴在了这木床上,想耍威风也是耍不起来的。【南宁梁村暴动】

篇四:南宁梁村暴动

桥的变迁

  我国是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的伟大国家.幅员辽阔,地形多种多样,河流众多;从古至今中国人建设了数以千万计的桥梁,成为华夏文化与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桥梁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曾在东西方桥梁发展史中占有崇高的地位,为世人所公认.二十世纪以来,随着公路交通的迅速发展,桥梁的发展也得到进一步扩大,它已不在局限于河流之上,大峡谷、城市路面以上以及岛陆连接都开始修建桥梁,对桥梁的技术和外形也有了更严格的要求.我国当代的桥梁技术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下面综述我国桥梁发展的历史过程.
  1、 古桥的萌芽阶段(以西周、春秋为主,包括此前的历史时代)
  早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据史料记载,我国周朝时期已建有梁桥和浮桥.1972年,在春秋时期齐国的京城山东临淄的考古挖掘中,首次发现了梁桥的遗址和桥台遗迹,两处桥梁的跨径均在8 m左右.
  2、古代桥梁的初步发展阶段(以秦、汉为主,包括战国和三国)
  战国时期,单跨和多跨的木、石梁桥已普遍在黄河流域及其他地区建造.坐落在咸阳故城附近的渭水三桥,在古代是很有名的.三桥包括中渭桥、东渭桥和西渭桥,都是多跨木梁木柱桥.
  秦汉是我国建筑史上一个璀灿夺目的发展阶段,这时不仅发明了人造建筑材料的砖,而且还创造了以砖石结构体系为主题的拱券结构,从而为后来拱桥的出现创造了先决条件.从一些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约在东汉时期,梁桥、浮桥、索桥和拱桥这四大基本桥型已全部形成.
  3、 古代桥梁发展的辉煌阶段(以唐宋为主,包括两晋、南北朝和隋、五代时期)
  隋代石匠李春首创的敞肩式石拱桥——赵州桥,该桥在隋大业初年为李春所创建,是一座卒腹式的圆弧形石拱桥,净跨37 m,宽9 m,拱矢高度7.23 m,在拱圈两肩各设有2个跨度不等的腹拱,这样既能减轻桥身自重、节省材料,又便于排洪、增加美观,赵州桥的设计构思和工艺的精巧,在我国古桥是首屈一指.
  唐朝时期出现了不少名闻天下的石梁桥.据《唐六典》记载,天下著名的石梁桥有4座:河南洛阳的天津桥、永济桥和中桥,西安的灞桥.
  4、桥梁发展的饱和阶段(元、明、清三朝)
  明代江西南城的万年桥、贵州的盘江桥等艰巨工程.值得一提的是明代万历年间建的放生桥,全长70.8 ITI,宽5.8 m,五孔联拱,构造精巧,形状美观,是朱家角十景之一.放生桥顾名思义,就是放生积德从善.僧人性潮曾规定在桥下只准放生鱼鳖,而不得撒网捕鱼.今天,在这里常有人兜售活鱼供游人购买放生.
  其他主要是对一些古桥进行了修缮和改造,几乎没有大的创造和技术突破,但留下了许多修建桥梁的施工说明文献,为后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资料.
  5、 停滞发展期(近代中国)
  从鸦片战争爆发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时期中国的桥梁主要是有外国人建造.长江是天堑,黄河上的三座桥梁:津浦铁路济南铁路桥,京汉铁路郑州铁路桥和兰州市黄河桥以及上海、天津、广州等大城市中的一些桥梁也无一不是由洋商承建的.
  旧中国的承包商还没有建造大桥的能力,而政府交通部门也没有大桥施工队伍,只能做一些公路小桥涵的工程.只有茅以升先生主持兴建的杭州钱塘江大桥.该桥由他带领一批留学生自行设计和监造,但实际施工仍由丹麦康益洋行承包下部结构和沉箱基础工程,上部结构钢梁则由英商道门朗公司承包制造和安装.
  当时水平最高的中国桥梁工程队伍当推由赵祖康先生领导的上海市工务局,他们在解放前已设计建造了几座跨苏州河的钢筋混凝土悬臂梁桥,至今仍发挥作用.这支队伍也是解放初期我国桥梁建设的重要技术力量,后来组建成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
  6、 现代桥梁的学习阶段(建国初期)
  新中国诞生后,面对美国的经济封锁和制裁,向苏联学习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在桥工程领域我们也派出了许多留学生赴苏联学习他们的预应力混凝土和钢桥技术.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铁道部筹建了山海关、丰台、宝鸡和株州桥梁厂.交通部组建了北京的公路规划设计院、西安的第一设计院和武汉的第二设计院以及从事施工的公路一局和二局.各省的交通厅也都建立起公路桥梁的设计和施工队伍.
  1952年政府决定建设第一座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使天堑变通途.为此专门设立了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和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全面学习研究苏联在钢桥疲惫、焊接、振动,以及桥梁上下结构设计、制造和施工等方面的科学技术.中国第一片预应力混凝土也在丰台桥梁厂基地研究试制,并于1956年首先在东陇海线新沂河铁路桥上建成了跨度为23.9米的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第一座20米跨度的京周公路桥也同时建成.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它是五十年代中国桥梁的一座里程碑,也是中苏友好的结晶,为中国现代桥梁工程技术和第二座南京长江大桥的兴建以及桥梁深水基础工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64年建成的南宁邕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按苏联闭口薄壁构件理论设计的主跨55米的钢筋混凝土悬臂箱梁桥,具有非凡的意义.
  六十年代建造主跨50米的第一座预应力混凝土T型钢构桥——河南五陵卫河桥,主跨124米的广西柳州桥以及主跨144米的福州乌龙江桥.
  7、圬工拱桥(“文革”时代)
  历时二十年,国民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建筑材料的贫乏和资金的不足使中国的交通建设陷入了困境.少用水泥和钢材的圬工拱桥成为修建大跨度公路桥梁的首选桥型,宝贵的钢材主要用于三线的铁路建设之中.
  1959年建成的湖南黄虎港桥,主跨50米,是当时跨度最大的石拱桥,也是首次用苏联夹木板拱架技术施工的拱桥.
  双曲拱桥于六十年代诞生于江南水乡无锡县,农村小跨轻载桥梁的合理桥型,为农村地方交通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双曲拱桥的构造和施工特点使它仍然难以适应大跨度和重载以及软土地基条件,在使用若干年后出现了不少病害,影响了桥梁的寿命.
  8、中国桥梁技术的崛起(八十年代)
  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经济开始复苏.
  六十年代已传入中国的一种新型的现代斜拉桥的信息终于在七十年代初于四川、上海和山东同时开始修建实验桥,其中四川云阳汤溪河桥于1975年2月首先建成,是中国第一座主跨为75.84米的斜拉桥.由于当时国内尚无平行钢丝拉索的产品,该桥采用钢芯缆索制成斜拉索,而另一座主跨54米的上海新五桥则用粗钢筋为拉索.
  1980年建成的四川三台涪江桥,主跨已达128米,斜拉索采用24Φ5高强度钢丝组成,外涂沥青后缠包玻璃丝布,待全桥完成后再用三层环氧树脂缠绕三层玻璃丝布防腐,工艺十分繁复,是早期斜拉桥采用的拉索防腐系统.
  1982年,上海泖港桥,和山东济南黄河桥相继建成.前者也用多层玻璃丝布的拉索防腐工艺,至今仍继续使用,而后者改用铅皮套管压注水泥浆的新防腐工艺,却在15年后被证实防腐已失效而被迫于1997年进行换索.
  1987至1988年间建成了多座斜拉桥,如海南西樵桥,天津永和桥,南海九江桥,重庆石门桥和广州海印桥.拉索的防腐系统改用PE管压浆工艺,其中广州海印桥的拉索于1997年发生断索事故,调查表明管道压浆工艺未能保证拉索顶部的饱满,造成拉索锈断,被迫在使用仅12年后全面换索.
  1988年,广东省同时建成了采用节段预制悬臂拼装施工的七孔110米江门外海桥,和主跨达180米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钢构桥——番禺洛溪桥.可以说,这两座桥代表了八十年代我国梁式桥的最高水平.
  八十年代,在拱桥方面出现了两种新型的结构——钢管混凝土拱以及无风撑的下承式系杆拱桥.前者以四川旺苍东河桥,和广东高明桥为代表;后者则以芜湖元泽桥和广东惠州水门大桥为代表.无风撑拱圈的侧向稳定性由吊杆的非保向力效应保证,反映出国际的新潮流.
  9、中国桥梁的进一步发展(90年代)
  1991年开工的上海杨浦大桥是第一次攀登.主跨602米的结合梁斜拉桥在1994年建成时居世界斜拉桥跨度之首,现名列第三.它是中国大跨度桥梁的又一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正在走向世界桥梁强国之列.
  第二次攀登开始于汕头海湾大桥,这是中国第一座现代意义上的悬索桥的建设.主跨虽仅452米,但采用混凝土桥面的悬索桥不仅居同类桥型的跨度之冠,而且由于桥面较重,其主缆和锚碇都相当于900米左右的钢桥面悬索桥,为随后建设的广东虎门大桥、西陵长江大桥和江阴长江大桥起了示范的作用,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在拱桥方面,我国实现了第三次攀登,继主跨312米的广西邕江桥和主跨330米的贵州江界河桥之后,主跨达420米的四川万县长江大桥的建成,使我国的拱桥记录跃居世界首位.这座采用钢管混凝土拱作劲性骨架的箱形拱桥,运用现代非线性分析和施工控制技术,充分考虑了多种材料混合使用,分层分段逐步施工中的各种非线性时变因素以及所引起的内力和应力的重分布.对该桥在施工和运营节段的强度、变形和稳定性进行了全过程分析.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作为一个建造拱桥最多的大国终于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在钢桥方面,九江长江大桥的建成是继武汉长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之后的我国钢桥的第三个里程碑.该桥采用国产优质高强度、高韧性钢,完成了由铆焊结构向栓焊结构的过渡.此外,在九江长江大桥中成功地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深水基础形式,为我国大江大河的桥梁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香港的回归使三座大桥:青马大桥,汲水门桥和汀九桥也成为中国桥梁大家庭的成员,增强了中国桥梁的实力.
  中国桥梁在古代是基本上保持在领先水平,近代虽然筑桥技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但在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奋起直追,五十年的时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虽然我国桥梁建造在设计上还不够新颖,在管理上还不够科学,但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桥梁技术会更加先进,应用会更加广泛.

篇五:南宁梁村暴动

南昆铁路加快脱贫属政治意义?
南昆铁路的修建有帮助西南区脱贫的政治意义.
为何是政治意义而非经济意义?

南昆线是沟通西南与华南沿海的一条重要通道,也是云、贵、川出海的最佳捷径.南昆线在修建之初就被被称为“国家最大的扶贫项目”,其实国家主要是为加快扶贫开发,缩小东西部差距,造福西南各族人民,增进民族团结.
西南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中总数的一半以上,仅云南省就有20多个少数民族.南昆铁路所经之处分布着10多个少数民族,铁路的通车为他们带来了致富之路,也自然少数民族获得发展机会,有利民族团结.
其次,南昆线有利于加快西南区脱贫速度:西南区是我国贫困人口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南昆铁路通车前,全国贫困人口中的1/3分布在本区,1997年南昆铁路建成通车后,贫困人口数大幅度下降,利于社会稳定 .
其实,西南地区是很大发展潜力的,但交通一直不好,所以修南昆线也是有很大经济意义的.但是在当时来说,花巨大的代价修一条贵的离谱的铁路,主要还是政治意义.
南昆线所经地区地形极其险峻,地质极为复杂,勘察设计工作始于70年代,先后共做了8个比选方案,经过充分论证,才最后确定实施现行方案.沿线岩层破碎,滑坡、坍塌、溶岩、瓦斯、膨胀土等不良地质俱存,覆盖面大,通过七度以上高烈度地震区242公里,可溶岩区375公里,膨胀土区146公里,被称为“地层博览”、“地下迷宫”.铁路从海拔78米的南宁盆地上升到海拔2000多米的云贵高原,高差达2010米,为我国铁路前所未有.整个线路形成沟梁相间,桥隧相连的走势,路基土石方达8600多万立方米;隧道258座,总长194.6公里;大中桥梁476座,总长79.8公里,桥隧总长占线路总长的31%.所以可以见到,修南昆线费时费力,也就使南昆线的经济意义大大下降了.

篇六:南宁梁村暴动

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是这么说吧?四海、三江指哪儿?

  四海:古代儒家相传之地理观念,谓普天之下,皆为中国;中国之外,则为四海.而《山海经》之作者,以为四海之内为“海内”,“海内”之中有五山,而中国在焉.四海之外为“海外”,“海外”之外为“大荒”,“大荒”为日月所出入处,且在“海外”与“大荒”之间,尚有许多国家及山岳在焉.
  最早提出“三江”名称的应是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的《尚书》著作.《尚书》中有一篇《禹贡》,记述了我国九州(即全国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的方域、地质、物产、贡赋、交通、政治、民族分布等,是我国最早的一篇人文地理的重要典籍.该书对扬州(九州之一,泛指今长江下游的江苏、浙江、上海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的介绍为“三江即入,震泽底定.”这里所指的“三江”,主要是指长江、黄河、淮河,因长江三角洲地区绝大部分是海拔50米以下的平原,这些平原主要由长江、黄河、淮河冲积而成.
  封建社会中被封建统治者定为必读的“十三经”(即13部古书)教科书之一的《周礼》,古代文经学家认为是周公(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王朝两年后病死,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姬旦代行王政,对周朝的巩固和发展作了重要贡献.成王长大后,周公还政成王)所作,当代文经学家从出土的周、秦铜器铭文中,认定《周礼》为战国时期的作品.《周礼·夏官·职方氏》谈到扬州时为“东南曰扬州……其川三江”.这是指古扬州一带江河纵横交错,密集如网的地形特征,与《禹贡》对“三江”的表述相同.
  历史步入汉代以后,“三江”名称有了多种解释.
  东汉时期(公元25年—220年),著名史学家班固写成了继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史学家司马迁《史记)后的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巨著———《汉书》.《汉书·地理志》以今吴淞江和安徽省芜湖市、江苏省宜兴市间由长江通太湖一水,并长江下游称之为南江、中江、北江的“三江”.东汉人郑玄曾作《周礼注》,认为南江应是赣江(纵贯今江西省,全长864千米,流贯江西的赣南、吉安、鄱阳三大盆地,汇入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中江应是岷江(发源于今四川、甘肃、陕西边界连接的岷山,全长711千米,流域面积166084平方千米,在四川宜宾市与金沙江汇合后改名为长江);北江应是汉江(又名汉水,发源于陕西省西部,全长1532千米,流域面积168851平方千米,为长江最长的支流,在武汉市区注入长江).盛弘之对《汉书·地理志》和援引郑玄看法的《初学记》中对南江、中江、北江“三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在《荆州记》一书写道:长江上游为南江,长江中游为中江,长江下游为北江,合称为“三江”.
  北魏时期(公元386年—534年)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466年—527年)十分注意到各地寻访古迹,观察江河水道分布及各地区风貌,为前人所注的《水经》作注.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一部内容丰富、注文20倍于原文、引用典籍多达430多种、详细记录了全国1252条大小河流的走向和所经过的山陵、城邑的地理名著———《水经注》,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是中国古代地理名著.《水经注》认为,“三江”应当是《汉书·地理志》记载的分江水(指据说由今安徽省贵池市分长江水东出至浙江省余姚市入海的江水,而实际上这是一条并不存在的水道)、中江(指长江通太湖一水)、北江(长江下游至出海段).《水经注》还另引晋朝人郭璞(郭景纯)的看法,说岷江、松江(即今吴淞江)、浙江(即今钱塘江)为“三江”.
  史书《吴越春秋》记载、浙江(即钱塘江)、浦江(即浦阳江)、剡江(即曹娥江)为“三江”.韦昭《国语》注:松江(即吴淞江)、钱塘江、浦阳江为“三江”.《〈书·禹贡〉择文》引顾夷《吴地记》:淞江、娄江(浏河)、东江(已堙塞)为“三江”.
  西晋史学家常璩编著的《华阳国志》,是中国地方志编纂史上的一个创举,是中国最早的、比较完整的一部地方史书.《华阳国志》将长江上游的岷江、涪江、沱江称之为“蜀之三江”.明代文学家、曾试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的杨慎,因触怒皇帝,被谪戍云南永昌卫35年之久,最后死在云南.杨慎学识广博,著书100余种,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明史》评价杨慎“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其所著的《病榻手 》一书,称岷江为外江、涪江为中江、沱江为内江,外、内、中江合为“蜀之三江”.
  中国史学历史证明,《禹贡》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人文地理重要典籍,《山海经》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自然地理的名著.《山海经》先是口头传说,至战国时成书,秦汉时作有增补,共18卷,主要记述古代巴国、蜀国、楚国等40个邦国地的山川(550座山、300余条水道)、形势、土性、怪异、古迹、民族、物产及巫医、祭祀等原始风俗,是一部记述以地文地理为主、古代神话传说和海内外奇物异境相辅的名著,其独特的风格,自古便享有奇书之称.郭璞在注《山海经·中山经》时称长江、湘水(即湘江,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海洋山西麓,全长817千米,流域面积8万多平方千米,是湖南省流域面积最广、经济价值最高的河流,汇入洞庭湖)、沅江(源出贵州云雾山,贯通湖南西南、西北,全长1060千米,流域面积近6万平方千米,流量仅次于湘江,为湖南省内第二大河,汇入洞庭湖)为“三江”.西汉时期增补了内容的《山海经·海内东经》将大江(岷江)、南江(内江)、北江(涪江)称为“岷三江”.
  唐代的《元和郡县图志》将岷江、澧江(又名澧水,主要由湖南省西北的澧水、溇水、渫水三江汇成,注入洞庭湖)、湘江称为西江、中江、南江“三江”.明清时期,广西的漓江(珠江水系西江支流桂江的上游名称)、左江(源自越南东北部山麓,珠江水系的邕江支流)、右江(源自云南东南部山麓,与左江在广西南宁市老口镇汇合后横贯南宁地区)也有“三江”之称.
  以上这些“三江”之称,是古代时期有关人士的一些见解.近代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些“三江”名称的定位都很牵强,主要是受到社会历史时代的限制、交通的艰难、地域文化的封闭及个人知识、经历的局限等历史因素的影响.尽管如此,却仍不失为古代有识之士对祖国“三江”名称的不懈探索.可以说,古代先人的这种探索,无疑是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三江”文化精神财富.
  直到现在,史学界、地理界的专家学者确实不能对“三江”作出一个固定的江河名称的判定,因为中国江河众多,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得百川奔流,“一江春水向东流”,大部分外流河都归于太平洋水系.通过对“三江”江名的史地知识的溯源,可以对“三江”名称作出这样的认识,并以这种认识作为本文的结语:
  “三江”,不是固定的某三条江的名称,没有江河流域自然属性与政区属性的专指性;“三江”,应当是泛指外流河系里众多江河水道的总称.这一认识,有利于当代中华儿女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避免发生学术上对“三江”名称专指性的不必要的争议;任何江河水系的“三江”儿女,都可根据历史的渊源和历史在现实的延续,对为世世代代的华夏子孙提供了最无私奉献的“三江”进行认识、热爱和建设.只有认识、热爱并建设好“三江”,才会真正地形成“财源茂盛达三江”的经济繁荣与构建和谐社会并进的全面小康的新景象.【南宁梁村暴动】

篇七:南宁梁村暴动

(2012•南宁)用托盘天平测物体质量前,调节横梁平衡时,发现指针在分度盘中线的左侧,这时应该(  )

A.将游码向左移动
B.将右端平衡螺母向左旋进一些
C.将游码向右移动
D.将右端平衡螺母向右旋出一些

调节天平时发现指针偏向分度标尺左侧,说明右侧较轻,故平衡螺母应向右移动.
故选D.

篇八:南宁梁村暴动

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这副对联的意思是什么?

  四海:古代儒家相传之地理观念,谓普天之下,皆为中国;中国之外,则为四海.而《山海经》之作者,以为四海之内为“海内”,“海内”之中有五山,而中国在焉.四海之外为“海外”,“海外”之外为“大荒”,“大荒”为日月所出入处,且在“海外”与“大荒”之间,尚有许多国家及山岳在焉.
  最早提出“三江”名称的应是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的《尚书》著作.《尚书》中有一篇《禹贡》,记述了我国九州(即全国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的方域、地质、物产、贡赋、交通、政治、民族分布等,是我国最早的一篇人文地理的重要典籍.该书对扬州(九州之一,泛指今长江下游的江苏、浙江、上海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的介绍为“三江即入,震泽底定.”这里所指的“三江”,主要是指长江、黄河、淮河,因长江三角洲地区绝大部分是海拔50米以下的平原,这些平原主要由长江、黄河、淮河冲积而成.
  封建社会中被封建统治者定为必读的“十三经”(即13部古书)教科书之一的《周礼》,古代文经学家认为是周公(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王朝两年后病死,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姬旦代行王政,对周朝的巩固和发展作了重要贡献.成王长大后,周公还政成王)所作,当代文经学家从出土的周、秦铜器铭文中,认定《周礼》为战国时期的作品.《周礼·夏官·职方氏》谈到扬州时为“东南曰扬州……其川三江”.这是指古扬州一带江河纵横交错,密集如网的地形特征,与《禹贡》对“三江”的表述相同.
  历史步入汉代以后,“三江”名称有了多种解释.
  东汉时期(公元25年—220年),著名史学家班固写成了继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史学家司马迁《史记)后的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巨著———《汉书》.《汉书·地理志》以今吴淞江和安徽省芜湖市、江苏省宜兴市间由长江通太湖一水,并长江下游称之为南江、中江、北江的“三江”.东汉人郑玄曾作《周礼注》,认为南江应是赣江(纵贯今江西省,全长864千米,流贯江西的赣南、吉安、鄱阳三大盆地,汇入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中江应是岷江(发源于今四川、甘肃、陕西边界连接的岷山,全长711千米,流域面积166084平方千米,在四川宜宾市与金沙江汇合后改名为长江);北江应是汉江(又名汉水,发源于陕西省西部,全长1532千米,流域面积168851平方千米,为长江最长的支流,在武汉市区注入长江).盛弘之对《汉书·地理志》和援引郑玄看法的《初学记》中对南江、中江、北江“三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在《荆州记》一书写道:长江上游为南江,长江中游为中江,长江下游为北江,合称为“三江”.
  北魏时期(公元386年—534年)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466年—527年)十分注意到各地寻访古迹,观察江河水道分布及各地区风貌,为前人所注的《水经》作注.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一部内容丰富、注文20倍于原文、引用典籍多达430多种、详细记录了全国1252条大小河流的走向和所经过的山陵、城邑的地理名著———《水经注》,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是中国古代地理名著.《水经注》认为,“三江”应当是《汉书·地理志》记载的分江水(指据说由今安徽省贵池市分长江水东出至浙江省余姚市入海的江水,而实际上这是一条并不存在的水道)、中江(指长江通太湖一水)、北江(长江下游至出海段).《水经注》还另引晋朝人郭璞(郭景纯)的看法,说岷江、松江(即今吴淞江)、浙江(即今钱塘江)为“三江”.
  史书《吴越春秋》记载、浙江(即钱塘江)、浦江(即浦阳江)、剡江(即曹娥江)为“三江”.韦昭《国语》注:松江(即吴淞江)、钱塘江、浦阳江为“三江”.《〈书·禹贡〉择文》引顾夷《吴地记》:淞江、娄江(浏河)、东江(已堙塞)为“三江”.
  西晋史学家常璩编著的《华阳国志》,是中国地方志编纂史上的一个创举,是中国最早的、比较完整的一部地方史书.《华阳国志》将长江上游的岷江、涪江、沱江称之为“蜀之三江”.明代文学家、曾试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的杨慎,因触怒皇帝,被谪戍云南永昌卫35年之久,最后死在云南.杨慎学识广博,著书100余种,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明史》评价杨慎“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其所著的《病榻手 》一书,称岷江为外江、涪江为中江、沱江为内江,外、内、中江合为“蜀之三江”.
  中国史学历史证明,《禹贡》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人文地理重要典籍,《山海经》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自然地理的名著.《山海经》先是口头传说,至战国时成书,秦汉时作有增补,共18卷,主要记述古代巴国、蜀国、楚国等40个邦国地的山川(550座山、300余条水道)、形势、土性、怪异、古迹、民族、物产及巫医、祭祀等原始风俗,是一部记述以地文地理为主、古代神话传说和海内外奇物异境相辅的名著,其独特的风格,自古便享有奇书之称.郭璞在注《山海经·中山经》时称长江、湘水(即湘江,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海洋山西麓,全长817千米,流域面积8万多平方千米,是湖南省流域面积最广、经济价值最高的河流,汇入洞庭湖)、沅江(源出贵州云雾山,贯通湖南西南、西北,全长1060千米,流域面积近6万平方千米,流量仅次于湘江,为湖南省内第二大河,汇入洞庭湖)为“三江”.西汉时期增补了内容的《山海经·海内东经》将大江(岷江)、南江(内江)、北江(涪江)称为“岷三江”.
  唐代的《元和郡县图志》将岷江、澧江(又名澧水,主要由湖南省西北的澧水、溇水、渫水三江汇成,注入洞庭湖)、湘江称为西江、中江、南江“三江”.明清时期,广西的漓江(珠江水系西江支流桂江的上游名称)、左江(源自越南东北部山麓,珠江水系的邕江支流)、右江(源自云南东南部山麓,与左江在广西南宁市老口镇汇合后横贯南宁地区)也有“三江”之称.
  以上这些“三江”之称,是古代时期有关人士的一些见解.近代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些“三江”名称的定位都很牵强,主要是受到社会历史时代的限制、交通的艰难、地域文化的封闭及个人知识、经历的局限等历史因素的影响.尽管如此,却仍不失为古代有识之士对祖国“三江”名称的不懈探索.可以说,古代先人的这种探索,无疑是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三江”文化精神财富.
  直到现在,史学界、地理界的专家学者确实不能对“三江”作出一个固定的江河名称的判定,因为中国江河众多,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得百川奔流,“一江春水向东流”,大部分外流河都归于太平洋水系.通过对“三江”江名的史地知识的溯源,可以对“三江”名称作出这样的认识,并以这种认识作为本文的结语:
  “三江”,不是固定的某三条江的名称,没有江河流域自然属性与政区属性的专指性;“三江”,应当是泛指外流河系里众多江河水道的总称.这一认识,有利于当代中华儿女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避免发生学术上对“三江”名称专指性的不必要的争议;任何江河水系的“三江”儿女,都可根据历史的渊源和历史在现实的延续,对为世世代代的华夏子孙提供了最无私奉献的“三江”进行认识、热爱和建设.只有认识、热爱并建设好“三江”,才会真正地形成“财源茂盛达三江”的经济繁荣与构建和谐社会并进的全面小康的新景象.

【南宁梁村暴动】

篇九:南宁梁村暴动

游青山金汇如意坊 作文

清晨,朝阳辉映下的大地是那么绚烂美丽,近处的鱼池、荷花,远处的高楼、白塔,都显得那么清晰、自然。

“起床啦!”妈妈响亮的声音把我从梦中唤醒。我穿戴整齐,和爸爸一道向青山金汇如意坊走去。 青秀山座落于广西首府南宁。北抱南湖,南眺邕江,山上的花、草、树、木郁郁葱葱,简直就是“人间仙境”。而我今天要去的金汇如意坊就在那里。

进了金汇如意坊的大门,首先“跳”入眼帘的是一堵雪白的围墙;墙上“站”立着几只威武的雄狮,它们睁大眼睛,张着血盆大口,跃跃欲试,好像随时要向我们扑来似的;从大门进入围墙内,是一个宽阔的广场,广场中央有一眼碧绿的人工喷泉,泉水中安置着一块巨大的石头,清晨,当水下喷头开启,晶莹剔透的水珠就像天女散花一样溅落石上,在阳光的照射下,你会为巨石上空呈现的七彩霓虹而赞叹不已! 绕过喷泉,跨上几级台阶,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个百家姓小广场,广场地面上镂刻着众多百家姓篆体字,间或点缀一些图腾符号,画面久远空灵,意义凝重深远。

百家姓广场前方有一座古城楼似的房屋:红瓦白墙、雕梁画栋,四根长短相同的“顶梁柱”竖立在房屋两旁,支撑着楼顶,别提多气派了! 登上那座阁楼往下看,如意坊就像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在地上,宏伟而生动。听如意坊的相关人员说:如意坊总面积达5200平方米,内有800多家店铺,将赏花逗鸟、品石观鱼、古玩字画,还有特色餐饮等有规划的连成一体,给顾客创造了舒适的购物空间,更把浓浓的古典气息发挥得淋漓尽致。

走出阁楼向左走,一条长廊伸向远方。忽然,我被一家书法店给吸引住了:精美的字画简直让人陶醉。一旁的爸爸问:“你为什么喜欢书法?”我回答:“因为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因为它形体优美,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美感。身为中国人,我为这一中华文化而感到自豪!” 继续往前走,你还能看见一座设计古典气派而又华丽的楼牌,及许许多多美不胜收的园林景致……。

雕栏玉砌,亭台楼阁,翘角飞檐,庭院牌坊。这就是带着浓浓古典风韵的地方——青山金汇如意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