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专题 > 解读 >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解读社会现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解读社会现象范文汇总五篇

社会,即是由生物与环境形成的关系总和。人类的生产、消费娱乐、政治、教育等,都属于社会活动范畴。动物或其他生物社会行为也属于社会范畴。社会指在特定环境下共同生活的生物,能够长久维持的、彼此不能够离开的相依为命的一种不容易改变的结构(社会又被歪曲。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解读社会现象范文汇总五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解读社会现象篇1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革命学说,是代表无产阶级根本利益和世界观的发展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中国共产党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不同历史阶段的中国实际,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科学理论武装”为主题的第一单元学习,从《资本论》、《费尔巴哈论》、《谈谈辩证法问题》、《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经典著作的导读,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科学理论基本问题的解析,深入浅出、脉络清晰、详实生动的课堂讲授、专题辅导,让我受益匪浅。

  认识一: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前进的思想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正是体现在它的开放和发展进步之中的,而这个发展进步是建立在历代共产党人的实践、探索与丰富上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理论创造发现了真理,但没有结束真理,更没有穷尽真理。马克思主义的后继者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断结合革命与建设的实践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正如***总书记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它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认识二: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的一系列变革与改良,反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现实价值。受迫于马克思主义及其引领下的国际工人运动的压力,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变革和改良。比如:在产权关系上,以员工持股等方式调整了财产的所有制形式;在劳资关系上,允许部分工人、工会参与企业管理;在分配关系上,更加注重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在经济机制上,建立了宏观经济的调节机制,以弥补市场的失灵情况;在统治形式上,通过民主选举等方式进一步扩大了公民权。这些调整、变革,正是资产阶级吸收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很多观点、方法和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部分政治主张。因此,当今,资本主义社会能够“腐而不朽、垂而不死”,恰恰是因为主动引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改良,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反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时代价值。因此,我们应该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既要正视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又要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更要善于立足国情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认识三:马克思主义仍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指导。事实表明,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依然是人类社会发展道路上的路标。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推进,表明了苏联模式的失败不等于社会主义的失败,更不等于资本主义的胜利,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并没有随着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而消亡,相反在中国的发展中展现出了它不可抗拒的生命力。中国的实践证明,只要社会主义国家能够结合本国实际,科学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以此来指导革命和建设,而不是僵化和教条地照本宣科,那么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就会显现出它的强大生命力。正是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发展了的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能指导中国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认识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富有鲜明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正如***总书记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这个理论体系,围绕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三大基本问题展开,以全新视野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具有鲜明特色,也就是:贯穿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全过程的实践特色,伴随中国发展实践不断发展一脉相承、继承创新的理论特色,注重结合中国国情、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结合和统一的民族特色,体现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的科学品格与基本规律,顺应时代、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这些鲜明特色,告诉我们: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解读社会现象篇2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系统的学习使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马克思的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态度也逐渐严肃了起来。

  谈及马克思主义的起源。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40年代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创立的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代表着工人阶级的利益,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也是工人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更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可以说它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指导基础,也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马克思主义所涵盖的内容是多样化的,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科学的实践观。实践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感性活动和实践的观点去理解事物,一方面揭示了意识能动性的真正的、现实的根源,具体而非抽象地发展了意识的能动的方面: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意识显现的事物和现实的真正的客观性和自在性。这样,马克思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便解决了主观与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问题,并由此解决了西方传统哲学。且说明了只有用实践观点去理解事物和现实,才能用实践观点理解人本身。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解读社会现象篇3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大学生一门重要的政治必修课。在学习的过程中,虽然少不了枯燥与乏味,但是却的确让我们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对我们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使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帮助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维水平,为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确立社会主义信念自觉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打下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实践需要,在总结当时的自然科学的成果、批判地吸取历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相比,具有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三个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使哲学的对象、内容和作用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成为哲学发展的里程碑,成为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在内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分离,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特别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建立,使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成为彻底的唯物论,使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成为彻底的辩证法。第二,在对象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企图构造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和建立“科学之科学”的幻想,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的科学化,正确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把哲学对象规定为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第三,在作用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的局限性,强调哲学不仅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变世界,从而实现了哲学作用的科学化和革命化,成为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作为一种自然观,辨证唯物主义是指自然具有自在性、规律性、联系运动的矛盾辨证性;作为一种认识论和实践论,辨证唯物主义是指正确认识最终来源于感官的感觉和主体的物质实践活动,认识和实践在认识、实践、认识、实践的辨证运动中相互促进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生活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的本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以社会的本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这种一般规律,半空中一切社会形态中都存在和起作用的规律,也包括在某些社会形态中长期存在和起作用的规律。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以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为主体、以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理想目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价值取向、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新价值观。它的显著特点是:1.高度的科学性。它是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2.彻底的革命性。它是为了彻底改造旧社会,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3.强烈的人民性。它是全心全意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谋利益的;4.广泛的包容性。它在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

  在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处理事情的时候。就有助于我们确立社会主义信念,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中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矛盾,及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发展相结合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是变与不变的统一。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含义,关键在于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分析具体问题得出的具体结论。要做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必须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使我们更加了解中国及国际现状,而且为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上提供更好的方针和思想。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解读社会现象篇4

  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我慢慢地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不应只建立在我们感性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学习,我们必须把它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角度。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真理性指导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揭示的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学说,为人类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明了现实的道路,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奠定了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第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第三、马克思主义提高了我们认识人类社会以及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提出的阶级分析法,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等等都为人们认识人类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

  第四、马克思主义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规划了理想化方向

  共产主义社会本身也不会是一种没有任何矛盾的社会,不会是一种不需要也不能够进一步改善和发展的静止状态。我们深信,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在更高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前进的社会。所以,共产主义社会不是人类历史的终结,而是人类自由自觉历史的开端。

  纵观历史,横看世界,不论有多少纷纭繁杂的学说理论,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使人类真正从蒙昧中睁开眼睛,推动人类意识实现了大觉醒,引导人类社会发生了大变革。马克思的名字始终和工人阶级的事业紧紧相连,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共产党人的伟大旗帜。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在几十年革命和建设的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三大作风之一,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所必须坚持的一个好的学风,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偏向,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提倡多读一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继承者的著作。

  这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方法。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原著有助于我们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时也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制定政策的理论依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一定条件下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如果不能认真学习原著,完整准确地掌握基本理论,也就难以深刻理解和真正贯彻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刻苦钻研、持之以恒。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而不断发展的科学,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必须刻苦钻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应当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持不懈学习马克思主义精神,刻苦读书,持之以恒,不断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我们应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也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无限的社会实践中去。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解读社会现象篇5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高度评价了马克思的一生。他指出,马克思的思想不仅改变了世界,更深刻改变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真理性、实践性与人民性、开放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理论。历经百年风雨,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受到世人的敬仰,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真理的光芒。那么,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今天,我们对马克思最好的纪念和告慰是什么?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最好的坚持和继承是什么?——那就是在新时代,我们要在坚持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不断开辟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持社会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规定

  170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借鉴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总结欧洲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100多年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跃;62年前,中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制度;40年前,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产生的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构建人类新的社会形态的学说,从根本上阐述了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对待“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两者具有一致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是一直贯穿其中的主题和价值规定。

  在政治领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情和实际需要,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社会主义这一核心思想。改革开放后,人民民主专政用四项基本原则的形式进一步予以确定。2014年9月5日,***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本质是领导、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在经济领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没有脱离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经济所有制的原则。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在纪念大会上,***总书记指出:“学习马克思,就是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不断深化各领域的改革,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活力,自觉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

  在文化领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科学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同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也起着能动的反作用,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要求,无产阶级革命不仅要推翻旧的经济制度,而且要推翻旧的思想文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求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一实质就是坚持无产阶级思想文化作为我国社会的统治思想,倡导用马克思主义及其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以人民为中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情怀

  ***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到马克思的“人民性”“人民立场”“人民情怀”:17岁时就树立为全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崇高理想;创建科学理论努力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一生追求让人民获得自由和解放,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幸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始终强调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性和群众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和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始终坚持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为党治国理政的奋斗目标。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的根本性维度。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这一关键词不仅温暖人心,更激励奋进;不仅凝聚民心,更汇聚民力;不仅体现了人民利益至高无上的历史地位,更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大力彰显发展正义、保障人民公平共享的承诺与决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解决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基础性考量。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和研判,建基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建基于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成就和面临的问题,更建基于广大人民需求的变更性、多样性、广泛性和层次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作出审时度势的科学判断,切实回应了新时代人民的期待和需求,明确要求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从而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

  恩格斯曾说:“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的历史方位赋予了新的历史伟业。在这个历史伟业的建设过程中,广大人民是发展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人民富有尊严的美好幸福生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奋斗目标,更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价值旨归。

  以“世界历史”视角关注人类命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担当

  ***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我们学习马克思,就是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在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的今天,我们要在更多领域、更高层面上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

  以马克思“世界历史”为指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党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在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指导下,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以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建构了国际社会和人类世界发展过程中新的交往范式。这一理念的提出,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指明了方向、描绘了蓝图,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关注人类整体前途和命运的世界胸怀和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意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我国外交战略的核心理念,强调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这为当前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向世界传递了中国信心、为世界作出了中国贡献。过去五年,通过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30%,已成为世界经济的“压舱石”和“助推器”,为世界经济稳定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总书记曾指出:“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2016年G20杭州峰会期间,中国对世界经济难题提出了全球经济治理的“药方”:建设创新型世界经济,开辟增长源泉;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拓展发展空间;建设联动型世界经济,凝聚互动合力;建设包容型世界经济,夯实共赢基础。2017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彰显了中国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和担当。中国不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更是这一理念的践行者。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继承中不断创新,坚守中不断超越。马克思墓志铭上刻有一句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今天,我们向伟人致敬,更是向伟大的思想致敬、向伟大的时代致敬。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解读时代、引领未来,在鲜活的丰富的实践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