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作文 > 高考作文 > 唐诗宋词选读理解性默写

唐诗宋词选读理解性默写

   唐诗宋词选读理解性默写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唐诗宋词选读理解性默写,供大家参考!

  《唐诗宋词选读》选用的都是唐代和宋代有代表性名家名作,应该是高考名句名篇默写题选用材料的密集区,因此指导学生背诵默写就非常有必要。但实践中发现:学生都基本能完整地背诵,但能正确无误地写出就有些困难,特别是常用的几个同音但易混淆的义近字、形近字。江苏新高考要求,表达题部分每错一字扣一分,不只是默写每句若错一字该句就不得分,更重要的作文若引用错误也要扣分。其实也是语言基础和语文素质的反映。教学中,我从学生反馈的情况中整理了一些易混的同音字,提醒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暝·瞑·冥唐诗宋词选读理解性默写

  都读míng。暝,从“日“,与太阳(时间)有关,是日落、天黑、黄昏的意思;瞑,从“目”,与眼睛有关,是闭上眼睛的意思。冥,有“昏暗”“深奥、深沉”“糊涂、愚昧”“阴间”等意义。

  王维的诗《山居秋暝》,诗题的意思是秋天黄昏时居住的山上的景色。自然就不用“瞑”了。《孔雀东南飞》有“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梦游天姥吟留别》亦有“迷花依石忽已暝”的句子,都不能用“瞑”;“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的“青冥”指天空。

  2、喧·喧

  都读xuān。喧,从“口”,与声音有关,如喧哗、喧闹、锣鼓喧天、喧宾夺主;暄,从“日’,与太阳有关,多指温暖,如寒暄。

  《山居秋暝》中“竹喧归浣女”的“竹喧”是竹子发出的声音,不好用“暄”;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用表示声音的“喧”。

  3、渔·鱼

  都读yú。渔,①捕鱼;②牟取(不应得到的东西),动词;如渔民、渔利,多指与“鱼”有关的工具或技巧。鱼,生活在水中可供食甲的脊椎动物,名词,表示名称或性质。

  《山居秋暝》中“莲动下渔舟”的“渔舟”,是捕鱼的船只,而不是鱼做的船。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就该用表实物的“鱼”。教学中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很明显地区别了这两个字。

  4、萧·潇

  均读xiāo。叠用时,“萧萧”指头发花白的样子;若形容声音,则多指马叫声或风声。如李白《送友人》“萧萧班马鸣”、杜甫《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另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史记·刺客列传》),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潇潇”,从“水”,多指雨声,如岳飞《满江红·写怀》“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另有“啸”,读四声,音不同,也可表示声音,但从“口”,多指长而清脆的声音,且只单用,而不叠用!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杜甫《登高》)、“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岳飞《满江红·写怀》)、“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定风波》)。

  5、作·做

  单用的“作”与“做”,各自都有很多的义项,二者的区别主要在:①宾语不同。“作”的宾语一般是抽象的,如作乱、作弊、作孽;“做”的宾语可具体可抽象,如做桌子、做衣服、做东、做事。②涉及对象的词性不同。“作”的宾语可是名词,也可是动词;如作价、作势、作调查、作分析、作汇报;但“做”带的基本是名词。③口语、书面语有别。“作”可当书面语,如作古、作伐、作美。也可一构成全成词或成语,如作茧自缚、作威作福、作奸犯科;“做”为口语,如做手脚、做媒。如杜甫《咏怀古迹》“千载琵琶作胡语”、白居易“辞根散作九秋蓬”。

  但与“客”合用时,要注意区别。作客,指出门在外、客居,或者是流浪、漂泊;时间长,书面色彩浓。做客,即到亲威家当客人,时间短,口语色彩浓。 鉴此,《登高》里“万里悲秋常作客”一句中就不能写成“做客”了。在翻译温庭筠《商山早行》中“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的“客”时,就注意别误成“做客”。

  6、常·长唐诗宋词选读理解性默写

  常,①一般,平常;②不变的,经常;③时常、常常;④伦常。长,①时空的距离大,长久,长度;②长处;③擅长;④多余的,剩余的:如身无长物。(另zhǎng,与“常”差异明显,就不累述)

  如果表示时间,两个字就易混淆。但此时“常”是表示频率的时间副词,多在动词前;如常备不懈;“长”表示持续、一直未间断,可作形容词,用于名或代词前,也可作副词,用在动词前。如“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高适《燕歌行》)、“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李白《将进酒》)。

  另外,名作《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的“常作客”是杜甫多年漂泊生活的写照:史载杜甫漂泊了十几年,四川有八九年,湖北、湖南有二三年,诗人屡遭贬谪,当用“常”而非“长”。《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用“长”有利于加强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

  7、繁·烦

  繁,①繁多,复杂;②繁殖。烦,①烦恼,②厌烦,③多而乱,④烦劳、麻烦。

  表示多而乱时,两字可换用,如:繁冗、烦冗,繁杂、烦杂,不厌其烦(繁)。用作其它义项时,区别都很明显。

  《登高》中“很难苦恨繁霜鬓”,课下注释为:“繁,这里作动词,增多。”显而易见,由形容词“多”活用而来。但《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一句,课本对“烦”的注释是:“频烦,犹频繁,连续多次。”就值得商榷:如果不联系诗句,只看单个的词,与“频”搭配的的确只有“繁”,换言之,此处“烦”通“繁”。可是联系诗歌的对仗要求,“频烦”与“开济”处于对等的位置,“济”为动词,“烦”也该是!如果是“连续多次”,那怎么和下文“天下计”搭配?显然缺少谓语。愚以为,此处“烦”为动词,是“烦劳,麻烦”的意思。

  平常的教学中,多结合课文,区别容易混淆的字词,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强化背诵;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感受汉字表意的准确性丰富性。为学习字音、字形及理解词语、句意等专题,甚至准确地语言表达奠定基础,也提供了一种学习字词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