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毕业论文 > 中国哲学 > 天津社保中心(共10篇)

天津社保中心(共10篇)

篇一:天津社保中心

哲学如何回应“祛魅”的现代世界——理解现当代哲学的重要视角

如何深入理解包括当代中国哲学在内的现当代哲学及其发展历程,这是一个可以从多视角予以展开的重大课题.马克斯·韦伯关于“世界祛魅”的思想为人们提供了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视野.如何面对和回应“祛魅”的现代世界,这是包括现当代中国哲学在内的现当代哲学的重大母题,从这一视野出发,现当代哲学许多重要思想所蕴含的时代内涵将获得彰显,哲学进一步发展所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一系列重大矛盾也将以一种更加清晰的方式凸显出来.一、世界的“祛魅”及其重大后果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根本变迁以及由于这种变迁所带来的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及其对人的生存命运所产生的深刻影响,这是韦伯所关心的中心4天津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问题.“世界的祛魅”即是他在分析和回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最为核心的概念.在韦伯看来,“世界的祛魅”是现代社会的根本特点和必然趋势,它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现代社会的基本面貌,支配着现代人的生存品性和生存处境.“世界的祛魅”是现代社会的“理性化”过程的结果.这里所说的“理性”,指的是“工具理性”.在韦伯看来,“现代性”是一个“工具理性”驱逐“价值理性”并逐渐取得主导地位的过程.在现代性发轫之初,“价值理性”与“

篇二:天津社保中心

中文核心期刊有哪些?【天津社保中心】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主持.
第一编 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
A/K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 1.中国社会科学 2.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4.学术月刊 5.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 文史哲7.学术研究 8.江海学刊 9.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0.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1. 社会科学12. 社会科学战线13. 江苏社会科学14.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5.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6.河北学刊17.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8. 浙江学刊19.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 浙江社会科学21. 天津社会科学22. 社会科学研究23.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4.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5. 求是学刊26. 人文杂志27. 江西社会科学28.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9.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0.学习与探索31. 江汉论坛32.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3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34. 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35. 求索36.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7.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8.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9.中州学刊 40. 南京社会科学41.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2.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3.甘肃社会科学 44. 思想战线 45.山东社会科学 46.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47.社会科学辑刊 48.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49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改名为: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0.学术界51.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2. 广东社会科学 53.国外社会科学54.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5.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6.学术交流57. 东岳论丛58.东南学术59.学海 60学术论坛 61.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62.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3.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学报
64.探索65.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6.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67.齐鲁学刊68.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9.湖北社会科学 70.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71.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2.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3.广西社会科学74. 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75.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76.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77.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8. 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79.河南社会科学
80.湖南社会科学 81.学术探索82.探索与争鸣83.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改名为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4.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85.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86.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87. 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88.高校理论战线89.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0.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91.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92.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3.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4.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5.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6.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97.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98.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9.北方论丛100.云南社会科学101.社会科学家102.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4.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5.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06.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7.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8.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9.江淮论坛110.北京社会科学111.前沿112.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13.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14. 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改名为内蒙古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15.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6.扬州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117.宁夏社会科学118.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19内蒙古社会科学120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21.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B(除B9) 哲学 l.哲学研究 2. 心理学报3. 心理科学4.哲学动态 5.世界哲学 6. 心理科学进展7. 中国哲学史 8.道德与文明9. 心理发展与教育10.现代哲学 11. 孔子研究 12.周易研究13.伦理学研究
B9 宗教 l.世界宗教研究 2、宗教学研究 3、敦煌学辑刊4、中国宗教5.西藏研究 6. 法音 7. 世界宗教文化8. 中国道教9.佛学研究10.中国穆斯林
C8 统计学 l. 统计研究2. 数理统计与管理3. 中国统计4. 统计与决策
C9l 社会学 1.社会学研究 2.社会 3.妇女研究论丛 4、青年研究
C92 人口学 l.人口研究 2. 中国人口科学 3.人口与经济 4.人口学刊 5、市场与人口分析(改名为:人口与发展)
C93 管理学 1. 管理科学学报 2.中国管理科学 3.管理工程学报4.领导科学.
C96 人才学 1.中国人才
C95 民族学 1.民族研究 2. 世界民族3、广西民族研究 4、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改名为: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5、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黑龙江民族从刊 7. 西北民族研究8.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9. 贵州民族研究10.回族研究11.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2.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3. 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 14.中国民族
D1,3,5,7,8国际政治 1.世界经济与政治 2. 现代国际关系 3. 欧洲研究 4. 国际问题研究 5.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6. 美国研究 7. 国际论坛8. 当代亚太9. 国际观察 10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11. 国外理论动态12.国际政治研究13.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14.世界知识15.外交评论 16. 当代世界17. 日本学刊18. 西亚非洲 19.太平洋学报20.俄罗斯研究
D0,2,4,6 ,A中国政治 1. 中国行政管理 2. 政治学研究3. 求是4.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5. 教学与研究.6.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7. 马克思主义研究8. 社会主义研究9.半月谈10.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11.理论前沿12.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3.了望14. 科学社会主义15.中共党史研究 16.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7.毛泽东思想研究 18.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1. 新视野 22.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3.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4.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5. 理论探讨26. 党的文献27. 理论与改革 28.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9. 长白学刊30. 求实31. 理论探索32.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33.理论月刊 34.前线 3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36. 思想教育研究37.湖北行政学院学报38. 党建研究39. 行政论坛 40.理论学刊41.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42.人民论坛43.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44.中国青年研究45. 理论导刊46.南京政治学院学报47.红旗文稿
D9 法律 1. 法学研究2. 中国法学3.法学 4. 法商研究 5. 政法论坛6.现代法学 7. 中外法学8. 法学评论9. 法律科学10. 法制与社会发展11. 法学家 12. 比较法研究13. 环球法律评论14. 当代法学15. 法学论坛16. 政治与法律17.河北法学 18.法学杂志 19. 法律适用20.行政法学研究 21. 中国刑事法杂志22. 人民司法23.华东政法学院学报(改名为: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4.人民检察25.知识产权26.中国法医学杂志27.中国司法鉴定
第二编 经 济
F 综合性经济科学 1.经济研究 2. 经济学动态3. 经济学家4. 经济科学 5. 经济评论6. 南开经济研究 7. 当代经济科学8. 当代经济研究 9.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10. 经济纵横11.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12.经济问题 13.现代财经 14.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15. 经济经纬16.贵州财经学院学报17.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8.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19.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云南财贸学院学报(改名为: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F11(除F12) 世界经济 1.世界经济 2.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3. 外国经济与管理4. 世界经济研究5. 国际经济评论 6. 世界经济文汇 7.东北亚论坛 8. 亚太经济9.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F0,12,2(除F23,27) 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 1. 管理世界2.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3.地域研究与开发4. 改革5.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6. 开发研究 7. 上海经济研究 8. 宏观经济研究 9.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0.经济研究参考 11.生产力研究12.城市问题 13.城市发展研究 14.中国经济史研究 15.资源科学 16.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7.经济体制改革 18.经济问题探索19.资源、产业(改名为:资源与产业)20.中国经济问题21. 南方经济22.现代城市研究23.消费经济24.生态经济25.经济数学26.中国流通经济27.开放导报28. 特区经济29.现代经济探讨30.宏观经济管理31.运筹与管理32.改革与战略 33.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34.中国经贸导刊
F23 会计 1.会计研究 2.审计研究 3.审计与经济研究4.财务与会计 5.财会通讯.综合 6.会计之友 7. 财会月刊 .会计8.中国审计9.商业会计10.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11.财会研究12.中国注册会计师13.事业财会
F3 农业经济 1.中国农村经济 2.农业经济问题 3.中国农村观察 4. 中国土地科学5. 农业现代化研究6. 农业技术经济 7. 调研世界8.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9.农村经济 10.农业经济 11.世界农业12. 林业经济问题13.中国土地14.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15.绿色中国.B版,理论版(改名为:林业经济)16.中国渔业经济
F4/6工业经济
(含F27,除F59) 1.中国工业经济 2.南开管理评论 3.经济管理 4.管理科学 5.工业工程与管理 6.管理评论7.企业经济8.预测9.软件学 10.工业工程11.企业管理 12.管理现代化 13.经济与管理研究
F59旅游经济 1.旅游学刊
F7 贸易经济 1.国际贸易问题 2. 国际贸易3. 财贸经济4.商业经济与管理 5.国际经贸探索 6. 商业研究7. 销售与市场8.广东商学院学报9.商业时代 10. 中国商贸11. 价格理论与实践12.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3. 国际经济合作14.对外经贸实务15.江苏商论 16. 国际商务研究17.中国物流与采购
F81 财政. 1.税务研究 2.财政研究 3. 涉外税务4. 税务与经济5.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6.财经论丛7. 当代财经8. 财经研究9. 财经问题研究10. 中国财政11. 财经科学 12.中国税务 13.财政监督
F82/84
货币/金融、银行/保险 1.金融研究 2.国际金融研究 3. 金融论坛4. 金融理论与实践 5. 保险研究 6. 证券市场导报7. 中国金融8.武汉金融 9.上海金融 10.金融与经济 11. 财经理论与实践12.财经 13. 投资研究14.新金融 15.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16. 浙江金融 17.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8.经济导刊 19. 南方金融
第三编 文化、教育、历史

G0 / G21信息与传播,新闻学、新闻事业 1. 新闻与传播研究 2. 国际新闻界3. 现代传播4. 新闻记者5. 新闻大学6. 当代传播7. 中国记者8.新闻界 9. 新闻战线10.传媒11. 传媒观察12.中国报业 13. 新闻与写作14.新闻爱好者15.新闻知识
G22广播、电视事业 1.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电视研究
G23出版事业 1.编辑学报 2.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3. 编辑之友4. 出版发行研究5. 中国出版 6. 科技与出版7. 编辑学刊8. 出版广角9. 中国编辑10. 中国图书评论11. 读书
G25,35 图书馆学,情报学 1.中国图书馆学报 2.图书情报工作 3. 情报学报4. 大学图书馆学报 5.图书馆杂志 6. 图书馆论坛 7. 图书馆8. 情报科学 9. 图书馆建设10.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1. 图书情报知识12.情报资料工作 13.情报理论与实践 14. 情报杂志15.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16.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7.图书馆学研究18.图书与情报19.国家图书馆学刊
G27 档案学 1.档案学通讯 2. 档案学研究3. 中国档案 4.档案与建设 5.浙江档案 6. 山西档案7. 北京档案8. 档案管理 9.档案 10. 兰台世界
G3 科学,科学研究 1. 科学学研究 2.科研管理 3.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4. 研究与发展管理 5. 中国软科学 6. 中国科技论坛 7. 科技进步与对策8.科学管理研究 9. 科技管理研究10. 科技导报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 1.教育研究 2. 比较教育研究3. 全球教育展望4.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5. 教育理论与实践 6. 教师教育研究7.外国教育研究 8.清华大学教育研究9.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0. 教育与经济 11.中国教育学刊12.教育科学 13. 当代教育科学14.中国电化教育15.教育学报16.电化教育科研 17. 教育探索 18.中国远程教育 19. 教育评论20.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1.开放教育研究 22.教育导刊 23.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3.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4.江西教育科研(改名为:教育学术月刊)
G61 学前教育、幼儿教育 1.学前教育研究
G62/63 初等/中等教育 1.课程、教材、教法 2. 人民教育3.教学与管理4.上海教育科研5.教育科学研究 6.教育研究与实验.理论版(改名为:教育研究与实验)7.教学月刊.中学版 8.外国中小教育 9. 中小学管理
G623.2/633.3初等/中等教育(语文) 1.中学语文教学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G623.3/633.4初等/中等教育(外语) 1.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中小学外语教学
G623.4/633.5初等/中等教育(历史地理) 1.历史教学2.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G623.5/633.6初等/中等教育(数学) 1.数学教育学报2.数学通报
633.2初等/中等教育(政治) 1.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思想政治课教学
633.7初等/中等教育(物理) 1.物理教学2.中学物理
633.8初等/中等教育(化学) 1.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化学教育
633.91初等/中等教育(生物) 1.生物学教学
G64 高等教育 1.高等教育研究(武汉) 2. 教育发展研究 3.中国高等教育 4.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5. 江苏高教6. 中国高教研究 7. 现代大学教育 8.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9.高教探索 10.黑龙江高教研究 11.复旦教育论坛12.中国大学教学13.辽宁教育研究 14.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G7各类教育 1. 中国特殊教育2. 民族教育研究3.职业技术教育 4. 中国成人教育5. 教育与职业6.职教论坛 7.成人教育 8.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9.继续教育研究
G8 体育 1.体育科学 2. 中国体育科技3. 体育与科学4.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5. 体育学刊6.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7.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8. 体育文化导刊9.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0.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1.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12.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3.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14.首都体育学院学报15.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6.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H0/2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 1.中国语文 2. 当代语言学3. 中国翻译4. 语言教学与研究5. 语言研究 6. 世界汉语教学7. 语言文字应用8. 汉语学习9. 方言 10. 语文研究 11. 古汉语研究12. 民族语文13. 语言科学14.修辞学习 15.上海翻译 16.辞书研究 17.中国科技翻译18.语文建设
H3/9 外国语 1.外语教学与研究 2.外国语 3.外语与外语教学 4. 现代外语5. 外语界6. 外语学刊7.外语教学 8.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9.外语研究 10.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1.山东外语教学 12国外外语教学(改名为: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13中国俄语教学
I1,I3/7 世界文学 1.外国文学评论 2.外国文学研究 3. 外国文学4. 国外文学5. 当代外国文学 6. 世界文学7. 俄罗斯文艺8.译林
I0,20,210 文学理论 1.文学评论 2. 文学遗产3. 文艺研究 4. 当代作家评论 5. 文艺争鸣6.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7. 文艺理论研究8. 鲁迅研究月刊9.南方文坛10. 红楼梦学刊11. 小说评论12. 中国比较文学 13.文艺理论与批评 14. 民族文学研究15. 中国文学研究16.当代文坛17. 明清小说研究18.新文学史料19. 文艺评论20. 名作欣赏
I21/29(除I210) 文学作品 1.人民文学 2. 当代3. 收获4. 十月 5.上海文学 6.中国作家 7.钟山 8. 作家杂志(改名为:作家) 9. 花城10. 长城11. 大家12. 山花 13. 天涯14. 解放军文艺15.清明16. 芙蓉17. 北京文学.原创版 18. 诗刊19. 青年文学 20. 莽原21.飞天 22. 剧本23.小说界 24. 时代文学25. 民族文学
J0/1艺术综合 1.艺术评论 2.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3.云南艺术学院学报4.民族艺术
J2,3,5 绘画,书法,工艺美术 1.新美术2. 装饰3. 美术研究4. 美术观察5. 美术6.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7.世界美术 8.美苑9.书法10.中国书法
J4 摄影艺术 1.中国摄影
J6 音乐类 1.中国音乐学 2.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3. 音乐研究4. 中国音乐 5.人民音乐 6. 音乐艺术7. 黄钟8.音乐创作
J7 舞蹈 1.舞蹈 2.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J8 戏剧艺术 1. 戏剧2. 戏剧艺术3. 中国戏剧4.艺术百家 5.戏曲艺术 6.戏剧文学 7. 上海戏剧 8. 当代戏剧9. 中国京剧10. 四川戏剧
J9 电影,电视艺术 1.电影艺术 2.当代电影 3.世界电影 4.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5. 电影新作6. 中国电视7.中国电影市场 8. 电影文学9.当代电视
K(除K35/87/9) 历史(除文物考古) 1.历史研究 2. 近代史研究3. 中国史研究4. 史学月刊 5. 史学理论研究6. 世界历史7. 史学集刊8.中国文化研究 9. 清史研究10. 史林11. 安徽史学12.抗日战争研究 13.史学史研究 14. 民国档案15.中华文化论坛 16.文献17.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8. 当代中国史研究 19. 历史档案20. 中国农史21.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2. 中国史研究动态
23. 中国典籍与文化24.西域研究25.中国藏学
K85 /87文物考古 1.文物 2.考古 3.考古学报 4.考古与文物 5. 中原文物 6. 华夏考古7. 东南文化8. 敦煌研究9. 中国历史文物10.四川文物 11. 江汉考古12. 农业考古13. 故宫博物院院刊14. 北方文物

篇三:天津社保中心

说明城市聚落为什么比乡村聚落好?
可以从各方面来谈,说出自己的想法,

  我认为,要对城市作出较为科学的定义,就必须超越已有的各种学科对城市的定义的局限,抽象出城市所具有的最为一般的特征.具体说,有三个方面.一是集中.城市是人口、资本、消费、文化等的集中之地,集中是城市的本质特点之一.如人口的聚集成为衡量城市规模的一项重要指标.美国人口普查局规定2500人以上者称为城市(应该包括小城镇);2500人以下者称为村庄.我国规定,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为特大城市,50-100万人口的为大城市,20-50万人口的为中等城市,10-20万人口的为小城市.二是中心.城市是某一或大或小区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综合的中心或某一方面的中心,中心是城市又一本质性特点.三是有别于乡村聚落的高级聚落.聚落属于地理空间概念,对于聚落,有各种各样的分类,其中一个被广泛采用的分类是把聚落划分为农村型聚落和城市型聚落两大类.([6] 罗澍伟.城市、城市理论与城市史[A].城市史研究(第17-18辑)[C].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城市的发展水平高于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也愈高.从世界各国的人均收入水平来看,凡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80%--90%左右的,每人人均年收入均超过1万美元.城市聚落是有别于乡村聚落的一种高级聚落,这是城市的又一本质性特征.我国对于城市本质和特征的最权威的提法,已写入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之中,即:“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科学枝木、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现代工业祁工人阶级集个的地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个起主导作用”.
  根据以上对城市的本质性特征的认识,我将城市定义为:城市是一定区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人口等的集中之地和中心所在,并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形成发展而形成发展的一种有别于乡村的高级聚落.法国著名的城市地理学家什梅尔说:城市既是—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和劳动中心,更具体点说.也可能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或者一个灵魂.这更接近城市的文化定义.

篇四:天津社保中心

请帮忙翻译,急!在线等,谢了!
天津慧灵智障人士社区服务中心
江西省樟树市社会福利院【天津社保中心】

天津慧灵智障人士社区服务中心
Tianjin Huiling Community Sevice Center for Low Intelligent Persons
江西省樟树市社会福利院
Jiangxi Zhangshu Social Welfare Hospital
这里的省和市不必翻译出来.
hospital n.医院;[用于慈善机构中名称中]...院,...所

【天津社保中心】

篇五:天津社保中心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创新永无止境。
材料一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都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把全社会的力量更好凝聚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工作部署上来。
(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相关哲理,分析党中央部署改革创新要求的必要性。(6分)
材料二 十八届三中全会还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由于政府干预程度的不同。当前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呈现出不同的模式.对中国采说,有始要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模式中成功的运作方式,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效的、新的发展模式.
(2)请对美国、日本市场经济模式进行简要分析(5分),中国应形成怎样的市场经济的特色。(5分)
材料三 在天津,原来申请“企业设立”时,申请人先要到工商部门办理完营业执照后,才能按照公安、质监、税务的先后顺序逐一办理各种证照,办完全部手续需要近3个月。如今市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在广泛征求民意民智的基础上,指出了联合审批制度改革.即申请人在联合审枇窗口递交申请后,工作人员就会将申请人信息通过联审系统发送到工商、公安、质监、税务等多个部门并行办理,3个工作日内全部办结。
(3)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天津市政府是如何做到“提高为经济社会服务和为人民服务实效的”。(12分)

(1)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只有改革创新,才能克服和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②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改革创新,必然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发展。③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干预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只有改革创新,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才能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实现。

(2)①美国模式强调发挥市场作用,好处在于束缚少,有利于激发企业活力;但缺乏必要的监控和干预,容易加剧两极分化,也易出现经济危机。②日本模式政府主导比较明显,有利于经济发展,提高本国产品竞争力;但易于形成官商勾结,造成政府决策失误和社会不公。两国都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国家调节经济的目的都是为了垄断资产阶级整体利益。

中国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应学习借鉴不同市场经济模式中能够反映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一般规律的东西;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要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

(3)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服务意识,为群众真心实意办实事。②认真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③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④政府依法行政,合法行政,程序正当,权责统一。5.政务公开,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




篇六:天津社保中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3题。
  ①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和民间组织开始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我们把这种平民公益叫做“微公益”。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微公益”行动,让人如沐春风,心生暖意。     
  ②参与“微公益”行动的人能力虽微,但其散发的人格魅力芬芳远播。八十多岁的甘肃老人陈尚义靠捡垃圾的微薄收入,二十多年收养了45个弃婴;天津老汉白芳礼几十年蹬三轮车挣 钱助学,惠及学生三百多人;新疆维吾尔族大叔阿里木靠烤羊肉串的收入,八年中资助贫困学生上百名……他们都是普通人,像大地上的一粒粒微尘,像大海里的一滴滴水珠。也许有人认为他们渺小,但他们却用自己的行动温暖他人,诠释良知。他们灵魂深处溢出的芬芳,散发出人性的光辉,彰显着普通人平凡中的伟大和崇高。
  ③发起“微公益”行动的民间组织力量虽微,但其产生的“正能 量”却不可低估。他们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催生爱心、传递善良,带给人们崇善向上的希望;他们以爱传爱,以善扬善,汇聚成一股股爱的暖流。在湖北钟祥,“小红帽义工”集合起一群个体劳动者,他们坚持走街串巷做好事,为城市增添了一道美丽风景;在江西丰城,活跃着一群“萤火虫”志愿者,他们以“萤火虫虽小,也要为社会送去微弱的光亮”的执著,将爱心传递。“众人拾柴火焰高”,当个人的想法上升为一个群体的意识的时候,当个体的行为演变为一个群体的自觉行动的时候,它的影响就会变得巨大而深远。
  ④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早已深深融进我们的血脉,成为有口皆碑的道德美谈。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的人对此产生了疑虑、困惑。他们看不到个人力量对社会的影响,变成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看客,在他人需要帮助、遇到危难时态度冷漠。其实,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爱心、有责任感,坚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就能积小善为大善,变小德为大德。孟子曰: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微公益”,____________。
  ⑤在当今社会,倡导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参与“微公益”是非常必要的。随着“微公益”行动的滚雪球效应,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美德必将传遍神州大地,结出丰硕的果实。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文章第①—④段的论证过程,按要求填空。
首先______________(不超过12字),其次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4字),然后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8字)。
3.请在第④段结尾横线处填写一句话,阐明“微公益”与孟子的话之间的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在当今社会,倡导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参与“微公益”是非常必要的。
2.示例:(首先)明确“微公益”的概念(其次)从个人和民间组织角度论证“微公益”的意义(然后)指出当前倡导“微公益”的原因 (意思对即可)
3.示例一:人人皆可为,关键在于有无此心    
  示例二:每个人都能做到,关键看你做不做。 (意思对即可)

篇七:天津社保中心

环境污染的事例

【天津社保中心】

  摘要:本文重点讨论中国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不断恶化,边治边污,治理不力等,所带来的一系列严重的环境灾害与生态危机问题: 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平衡的失调;环境污染继续恶化状况与重大污染事件大面积随时突发;污染案例:渤海将会变成“死海”;太湖严重污染,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与生存危害;环境污染代价、损失与治理的成本估计;根本在于转变观念,深化改革,端正发展模式,建设绿色家园与发展绿色GDP等.
  关键词:环境污染 生态危机 频繁灾害 损失代价 转变模式
  中国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制订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开展了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中国发展模式与生产工艺落后,粗放的生产与经营方式,特别是有法不依,使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从整体上看,中国的环境质量仍在继续恶化,局部地区非常严重;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还在发展,并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如果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深化改革,很有可能在环境问题上严重威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中华民族的生存条件.
  2007年5月29日媒体报道,由于近年来无锡市太湖严重污染,致使自来水变质发臭,不能饮用,这是又一个对人类发出的危险警报.
  实际上,无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资料表明,1991年到2004年期间,无锡市区肝癌、胃癌、肺癌等主要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死亡率和在死因中的比例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研究表明,太湖水域蓝藻的代谢物微囊藻毒素在动物试验中表现出强促癌性,与太湖地区的几种消化道恶性肿瘤有一定的相关性.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资料也表明,环太湖地区已经成为恶性肿瘤的高发区.
  1 环境严重污染在继续
  1.1 大气污染
  燃煤是形成中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大气污染主要集中在城市,主要污染物是烟尘和二氧化硫.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1997年,中国城市空气质量仍处在较重的污染水平,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随着汽车用量的陡增,大城市汽车尾气污染趋势在加重恶化,氮氧化物已成为少数大城市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氮氧化物年均值浓度在4~140微克/米3范围之间,全国年均值为45微克/米.从区域分布看,北京、天津、甘肃、新疆、陕西、山西的大部分地区及河南、吉林、青海、宁夏、内蒙古、山东、河北、辽宁的部分地区总悬浮颗粒物污染严重.
  近年来,酸雨危害在我国发展之快为全球罕见,中国从271个酸雨观测站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81个同步进行连续观测,再把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81个站中有49个站的降雨属于酸雨,占61%,据统计,1990年中国煤炭消耗10.52亿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495万吨(不含乡镇企业);1995年煤炭消耗量增至12.8亿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341万吨(含乡镇企业),超过欧洲和美洲,居世界首位;2000年,煤炭消耗达14.5亿吨,二氧化硫排放量达2730万吨.中国酸雨形势十分严峻.
  又据科学研究观测发现台湾大气中的汞含量,较欧美高出一倍以上,威胁台湾人民健康;而最主要的来源则是中国燃烧煤与垃圾所造成.台湾中央大学大气物理所教授林能晖表示,许多污染物质会随着大气的循环而影响整个区域.不论是中国北方的空气污染、蒙古的沙尘暴、东南亚燃烧植物产生的生质污染等,台湾刚好都在下风处,因此成为亚洲大陆污染物进入太平洋的关口.不但如此,林能晖指出,美国之前发现大气汞也会随着气流影响其他区域,仔细调查才发现,全球六、七成的排放来源,都指向中国,透过燃烧煤与垃圾,造成所含的汞成分散布至大气之中;之后随着降雨回到地面,进入植物或鱼类的身体中,经过食物链,最后又进入人体,累积造成慢性中毒,伤害神经系统.林能晖说,台湾与美国环保署、太空总署、日本富士山科学计划合作,在鹿林天文台、竹子山等地进行监测.结果发现,即使在海拔近三千公尺的鹿林山上,所监测的大气汞平均浓度,仍较欧美高出一倍.由于这种情形在冬季吹西风时,会比夏天吹东风时严重,加上卫星遥测,因此可得知污染区主要来自中国、中南半岛等地.林能晖指出,也希望透过国际合作,及早研拟对策.
  2006年全国监测的559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城市占4.3%、二级标准的城市占58.1%、三级标准的城市占28.5、劣于三级标准的城市占9.1%.与上年相比(可比城市),城市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的城市比例增加4.7个百分点;劣于三级的城市比例减少2.1个百分点,城市空气质量总体有所改善.113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比例比上年增加1.7个百分点,劣三级城市增加0.9个百分点,二氧化硫平均浓度比上年略有降低,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基本持平.酸雨分布区域保持稳定,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四川、云南以东的区域.
  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表明,我国一些主要城市大气污染物浓度远远超过国际标准,在世界主要城市中名列前茅,位于世界污染最为严重的城市之列.全球2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有16个在中国.
  1.2 水污染
  中国不仅面临水量的危机,同时水质危机也很严重.据2003年6月5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200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七大水系污染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为:海河、辽河、黄河、淮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海河、辽河水系污染最严重,劣V类水体占60%以上.
  水污染也造成国际纠纷.例如,2005年松花江污染事件,引起下游俄罗斯的水污染事件;黑龙江沿岸俄罗斯一些村庄,民间已出现向中国索取赔偿的声浪.
  2006年监测,全国地表水总体水质属中度污染.在国家环境监测网监测的745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I-III类,IV、V类,劣V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0%、32%和28%.七大水系中,主讲、长江水质良好,松花江、黄河、淮河为中度污染,辽河、海河为重度污染.太湖、滇池为劣V类水质,巢湖为V类水质.重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总体水质良好,根据113个环保重点城市的382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监测结果统计,监测的达标水量占72.3%.163个城市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结果表明,地下水水质以良好-较差为主.深层地下水水质优于浅层地下水,开采程度低的地区地下水水质优于开采程度高的地区;地下水水位总体保持稳定态势.
  全国近岸大部分海域水质良好,局部海域污染依然严重,远海海域水质良好.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比例为67.7%,比上年上升0.5恩个百分点;三类海水为8.0%,下降0.9个百分点;四类、劣四类海水为24.3%,上升0.4个百分点.南海、黄海近岸海域水质良好,渤海、东海近岸海域分别为轻度和中度污染.
  1.3 固体废物污染
  近年来,中国固体废物的产生量、排放量和堆存量不断上升.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很低多数仅是简单堆放,或填埋,或随意弃置,不仅占用农田,而且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后果深远.目前受污染的农田已达10万平方公里,因此而造成的粮食减产每年在1000万吨以上.城市垃圾产生量以平均每年10%的速度递增,有25%的城市垃圾得不到及时清运,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垃圾的“围城”现象十分普遍,以及洋垃圾的引进,这些严重制约了城市建设的正常发展.有害废物大多未得到安全处置,其随意堆放已构成重大的环境隐患.
  1.4 噪声污染
  目前全国2/3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近年来,由于城市机动车辆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噪声污染范围有所扩大,并有向近郊和乡镇扩散的趋势.
  城市声环境污染与上年相比,重点城市区域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下降超过1dB(A)(含1dB(A))的城市17个、上升超过1dB(A)(含1dB(A))的城市11个.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较上年增加超过1dB(A)的城市8个,降低超过1dB(A)的城市21个.城市各类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昼间达标率高于夜间,3类功能区好于其它类功能区.
  1.5 乡镇工业的污染日趋突出
  2000年乡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002万吨,占当年全国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的28.2%;乡镇工业烟尘排放量993万吨,占当年全国工业烟尘排放量的54.2%;乡镇工业粉尘排放量为1358万吨,占当年全国工业粉尘排放量的68.3%;乡镇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为670万吨,占当年全国工业废水中公学需氧量排放量的46.5%;乡镇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也是很惊人的,达到当年全国固体废物产生量的38.6%.造纸、印染、电镀、化工、制革等是乡镇企业的主要污染行业.
  1.6 其它污染
  电磁辐射与电磁噪声污染、其他有害辐射污染等,也日益严重,不可忽视.重点电离辐射污染源、城市放射性废物库未对周围环境造成可监测到的污染.电磁辐射环境基本属于环境背景水平.
  2 严重污染案例: 渤海污染,将会变成“死海”
  渤海是中国近封闭内海,在政治、经济、国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北方人口集中、经济发达的区域,自北向南分布有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2005年三省一市总人口21363万人,GDP 40254亿元,分别占全国人口和GDP的16%和22%,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贡献.
  据海洋检测专家发出警告,渤海的环境污染已到了临界点,如再不采取果断措施,渤海将在10年后变成“死海”.那时,即便不向渤海排入一滴污水,单靠其与外界水体交换恢复清洁,至少也需要200年.
  据悉,环渤海地区共有地级城市26座,沿岸有大小港口近百个,黄河、小清河、海河、滦河、辽河等40余条河水流入渤海,年平均径流量约792亿立方米.渤海沿岸有217个排污口,大量的工业及生活污水沿地表、河口涌入渤海.据统计,渤海每年收纳的污水高达28亿吨,污染物超过70万吨,海底泥中重金属竟超过国家标准的2000倍.这些必然严重污染海洋生物,并危害人类的食物链与生存条件.
  3 中国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平衡的失调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与环境污染相比,它的影响更为深远.生态破坏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草场退化、森林资源危机、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方面.
  2007年世界生态环境现代化评价,中国在118个国家中位居第100位.
  3.1、水土流失严重
  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治理的速度赶不上破坏的速度.水土流失面积从建国初期50年代的116万平方千米增加到90年代初期的150万平方千米,每年流失量达50亿吨以上,相当于全国的耕地上刮去1厘米厚的土层,其中流失氮、磷、钾肥料元素的量相当于4000万吨的化肥,等于全国化肥施用量.相当于每亩耕地冲走了25千克肥料.全国受水土流失的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3.水土流失涉及全国近1000个县,主要分布在西北黄土高原,江南丘陵山地和北方土石山区.每年被输入黄河的泥沙量达16亿吨,居世界河流之冠.
  2006年,全国耕地净减少460.2万亩,与上年相比,耕地面积减少0.25%.全国共有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7.08%.
  3.2、土地荒漠化
  目前,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面积的27.3%,目前仍在扩展.风沙区生态环境脆弱,耕地萎缩,人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全国有60%的贫困县集中在风沙地区,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北部被沙漠包围,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包括占国土面积37%的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5个省的自治区在内的干燥地带.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西域,荒漠化肆意蔓延.
  风沙、沙尘暴和热风逐年加剧,每逢风沙来临,天空一片昏暗.内蒙古科尔沁沙漠已经越过内蒙古与辽宁的边界线,正以平均每年前进30米的速度向南推进,威逼中国东北工业大城市沈阳.北京春天的风沙天数,从60年代的平均17.2天,增加到70年代的平均20.5天,而80年代以后又有所增加,沙漠已经蔓延到北京市南郊永定河北岸的大红门附近,以致波及到南韩以外国家与地区.
  据学者证实,影响北京的沙尘暴实际上是由普通沙尘与盐碱粉尘混合而成的化学尘暴,更具有污染、腐蚀与毒性等三大危害.这种尘暴的主要危害:化学污染:化学尘暴可以污染水源、土壤、农作物、植被等动植物和环境物体的表面,在化学尘源的下风方,盐碱粉尘形成大片重度污染带,可使草场严重退化,耕地粮食减产,加剧土地荒漠化的趋势.化学腐蚀:对周边环境中所有的裸露在外的部分,如建筑表面、围栏、管线(道),甚至室内的物体表面等,具有较强甚至很强的腐蚀作用,使之生锈变质等.化学毒性:当化学尘暴降落到草乔灌木上时,轻者可以使植物表面灼伤、生长缓慢或暂停生长;重者可以抑止生长,甚至导致死亡.对人和动物也有类似的影响.
  又据报道,2007年2月28日凌晨二时零五分,一列由新疆乌鲁木齐开往阿克苏的火车,因为遭到风力达十三级的特大沙尘暴袭击,十一节车厢被狂风吹翻,四人死亡,上百人受伤风,南疆线因而中断.那么,下一个受害者将是谁?会不会把北京故宫博物馆的大屋顶掀飞?
  3.3、草场退化
  由于长期以来对草地资源采取自然粗放经营的方式,重利用、轻建设,重开垦、轻保护,草地资源面临严重的危机,草地退化面积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1/3,并继续发展.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草原牧草产量将会继续下降,草原生态环境将更加恶化.
  3.4、森林资源危机
  中国是世界上人均森林面积最少的国家之一.尽管我国的造林和森林保护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森林覆盖率在10年时间里从12.98%上升到13.92%,但用材林面积缩小,森林质量下降,森林资源面临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
  3.5、水资源短缺
  由于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且利用效率低,北方地区严重缺水,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影响.据统计,目前我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中国西北、华北、东北、等北方城市几乎全都缺水,年缺水量约60亿立方米,北京市人均用水量虽然只相当于一些发达国家首都的1/3;农村有3.6亿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成为健康问题,北方和西北农村有5000多万人和3000多万头牲畜得不到饮水保障.
  3.6、生物多样性减少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之一,生物多样性居北半球第一位.但由于人口过快增长和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大面积破坏和退化,我国有15%-20%的动植物种类生存环境受到威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4 环境与生态危机造成的损失与代价
  4.1 环境与生态灾害频繁
  2007年01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就2006年中国自然灾害和救灾工作举行发布会,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说,2006年,台风、洪涝、旱灾、风雹、地震、低温冷冻、雪灾、山体滑坡、泥石流、病虫害等各类自然灾害在中国都有不同程度发生,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因灾死亡3186人,紧急转移安置1384.5万人(次);农作物受灾面积41091.3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5408.9千公顷;倒塌房屋193.3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528.1亿元.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等地受灾严重.(据中国网)
  2007年仅1-2月,中国因各种气象灾害以及森林火灾、泥石流等衍生灾害造成138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近1000亿元.
  民政部发布中国6月份灾情与近年同期相比略偏重,自然灾害以洪涝、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地震、旱灾和风雹为主.全国受灾人口达9661.4万人,死亡309人,失踪48人,紧急转移安置181.2万人.据统计,自然灾害还造成12922.0千公顷农作物受灾,其中绝收面积839.8千公顷;倒塌房屋28.0万间,损坏房屋83.6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32.6亿元.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表示,“当前水污染问题相当严重”,“大部分地区都有随时爆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可能”. 监测数据表明,辽河、海河已经为重度污染,一些河道丧失了使用功能;滇池、巢湖、太湖水环境恶化的趋势还在发展.今年以来,环保总局接报并处置的突发环境事件已经达到65起,其中较大以上环境事件13起.尤其今年4月以来,太湖蓝藻持续暴发,严重影响了无锡上百万群众的正常生活.巢湖、滇池、三峡库区支流等流域也不同程度地出现水华.周生贤说,河流湖泊的污染已经使老百姓的环境权益严重受损,今年1月至5月,环保总局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814件,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
  由于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必然导致气候异常,灾害频繁.中国气象局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说,中国每年受各类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高达2000多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以来,除干旱面积偏小外,暴雨、雷电、台风、沙尘暴、低温冻害、雪灾、酸雨均偏重.特别是7月中旬以来,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中国接连两次遭受强 台风袭击,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且频发的自然灾害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4.2 全国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
  据不完全统计,90年代中期,损失每年约为1875亿: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固体废弃物和其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
  2004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上升为5118亿元,翻了一番多,占GDP3.05%.其中,水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862.8亿元,占总成本的55.9%,大气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198.0亿元,占总成本的42.9%;固体废物和污染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57.4亿元,占总成本的1.2%.
  此次核算仅算了其中的10项(大气污染造成的健康、农业和材料损失,水污染造成的健康、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污染型缺水损失,以及固废侵占土地造成的经济损失等),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重要部分都没有涉及.总的来说,这次核算的结果只是整个结果的一部分.而且,在已经核算出的10项损失中还存在低估和缺项的问题.即便如此,损失也已经占到GDP的3.05%,数字非常惊人,说明环境形势十分严峻.
  4.3 环境因素导致居民健康危机与“早亡”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全世界80%的疾病和50%的儿童死亡,都与饮用水水质不良有关.导致的消化疾病、各种皮肤病、传染病、癌症、结石病、心血管病等多达50种;由于水质污染,全世界每年有5000万人死于肝癌和胃癌.水污染引起的危害主要包括:水体受病原微生物污染,会引起各种传染病,如霍乱、伤寒等;水体受有害有机物(如酚、苯、三氯甲烷、四氯化碳、农药、合成洗衣剂)的污染,会引起各种疾病和中毒;水体受重金属(HG、PB、CU等)及其它无机毒物(氯化物、砷化物、亚硝酸盐等)的污染,会引起各种疾病和中毒.
  环境因素已成为影响人类食物链、生存条件、居民健康和导致居民死亡的四大因素之一.同时环境污染因素,必然导致许多原材料与水的污染,也严重影响食品卫生与药品安全问题.
  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中说,这次核算主要包括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其中大气污染的主要危害对象是城市居民,水污染的主要危害对象是农民.
  研究表明,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均与环境密切相关,在恶性肿瘤的死亡中,城市仍以肺癌的死亡率为最高,达35.59人/10万人,这与城市大气污染有直接关系;农村恶性肿瘤的死亡率逐年上升,占死亡总数的17.25%,成为农村地区居民第二位的死亡原因.农村地区居民的首位死亡原因是呼吸系统疾病,占死亡总数的26.23%.
  有关官员认为核算中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部分数据相对完整、核算方法明确,得出的结论相对可靠.核算结果:2004年中国由于大气污染共造成近35.8万人死亡,约64万名呼吸和循环系统病人住院,约25.6万新发慢性支气管炎病人,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527.4亿元人民币.
  2004年平均每1万个城市居民中有6个人因为空气污染死亡,10人因为大气污染引发呼吸或脑血管系统疾病住院,新增4.3人在其未来的生活中忍受着慢性支气管炎病痛的折磨.专家认为,2004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健康损失占整个污染损失的33%.
  北京“法制晚报”引述有关专家表示,从核算结果来看,环境污染对人们的健康威胁时刻存在,污染损失十分巨大.
  2007年7月8日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世界银行与中国政府合作的中国污染报告草稿,指中国每年约75万人因为污染而“早亡”(premature mortality).
  在受污染人群中,由于儿童抵抗力弱,最易受侵害;因而,是环境污染受害者中的最弱势群体.
  铅是一种具有神经毒性的重金属元素,在人体内无任何生理功用,人的血铅浓度最好是零,超过100微克/升就属于铅中毒.铅中毒不仅可导致儿童多动、睡眠不良、注意力不集中,会造成智力低下.血液中铅含量高会导致神经以及生殖系统损害,对孕妇和儿童伤害特别大,症状严重的会呈现痉挛、昏迷甚至死亡.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提出,防止铅对儿童的危害,将成为21世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由世界卫生组织儿童卫生合作中心实施的“中国城市儿童铅中毒防治项目”于2004年启动.2006年哈尔滨市“中国儿童铅中毒防治项目”筛查报告,对哈尔滨市1275名初生至6岁儿童所进行的血铅筛查发现,9.56%的儿童血铅超标,几乎每10个孩子中就有1个孩子“铅中毒”.据哈尔滨市妇幼保健医院,早在2004年开始,已对全市各大幼稚园0-6岁的3600多名儿童进行血铅筛查显示,近3年来儿童铅中毒的比率都接近10%.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代表性.
  据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等调查报告,有多达5成半的住宅样本甲醛超标,书房及睡房的甲醛超标率接近7成,最高超标浓度达18倍.有的甚至带有过量放射性元素.室内甲醛、氨、苯、甲苯、二甲苯、TVOC等与装修情况密切相关,室内装修愈豪华,污染的情况就愈严重.调查发现,每年中国有210万名儿童死于直接由装修污染引发呼吸道感染疾病,另外430多万人因室内空气污染患病入院求诊.专家建议,家居应避免过度豪华装修,即使是环保建材,一些组合夹板或黏合剂也可能带毒性.应该选择具有环保合格证的产品.
  黄河污染加重,危害沿岸1.6亿城乡人民:直接饮用黄河水的农民成了各种怪病的"高危人群".山西临猗县牛杜村因水源污染,村民患脑血栓、瘫痪和癌症的人数逐年增加.由于水源污染,2005年有42人得怪病死亡,目前还有患怪病者28人.白银市四龙镇金山村中心小学王永胜班里28个男生中,20个男生都有白头发.而且还有不少同学经常肚子痛、头痛.
  5 治理成本估价
  目前的污染, 如果消除需要的治理成本.据专家核算表明,2004年中国环境污染的实际治理成本是959.65亿元,虚拟治理成本为2874.43亿元,合计总成本为3834.08亿元,实际治理成本只占25%,由此可见,中国环境污染治理投入欠账较大.其中,废水的治理成本最高,大约占总治理成本的56.2%.
  6 转变发展模式 建设绿色GDP
  造成中国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体制弊端与发展模式的严重缺陷.缺乏有效的民主监督,权大于法,有法不依,违法不究,司法腐败是常见病,这些使一切环保法律无能为力,陷于“无法无天”状态.官员为表面“政绩”,可以不择手段,只求数量与速度,以牺牲环境与人权为代价的畸形发展模式是有害的,也是绝对不可能持久的.
  因此,应当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完善以保护人权、建设环境为内涵的社会与环境全面发展的优化模式.
  6.1 继续完善绿色GDP评估体系
  6.2 尽快实施绿色GDP考核国民经济与建设成绩
  6.3 加大环境治理投入,每年按GDP的5-6%拨款
  6.4 深化制度改革,完善环境治理立法与严格执法
  6.5 追究环境污染事故案件的相关责任
  参考资料:
  [1] 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北京,2006-09-07.
  [2] 国家环保总局,200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北京,2005-06-0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颁布.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5月15日颁布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4月29日颁布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12月29日修订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8月29日颁布
  [8]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2002年12月28日颁布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9月20日颁布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篇八:天津社保中心

城市体系

城市体系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各种不同性质、规模和类型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城市群体组织,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相互关联、起各种职能作用的不同等级城镇的空间布局总况.是经济区的基本骨骼系统,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带动区域最有效的组织形式.此概念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由于世界城市化发展到较高程度,城市间的相互影响增强,故它们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以便有效地按地域系统组织生产和进行行政管理,获取最大经济效益和最佳社会效果.
城市体系结构包括职能结构、规模结构和地域结构(布局).研究的中心内容是城市与区域的关系.不同类型区域对城市体系建设有不同要求.如在大城市行政区,其主城建设既要在全国或大区域城市职能分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又要采取控制其人口规模的布局措施,有计划地建设卫星城和发展周围其他城镇,适当分散主城的职能.在综合经济区,要根据国家 或全区劳动地域分工,使其中心城市与区内其他中、小城镇共同构成既有专业化特点,又相对完整、能独立存在的生产基地体系.在工矿开发区要加强开发中心基地的综合发展,并根据矿点分布特点确定城镇布局的空间结构(集中组合与组团结构、一城多镇型、多中心型等).在流域开发整治区,要妥善安置水库淹没区的迁移人口,同时充分利用新增能源和水源,结合调整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重新组织城镇体系.在县域,要形成为农村地区周密服务的城、镇、村系列中心地体系.中国的城市体系建设贯彻 “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总方针.城市体系的一般规律是:起作用愈大的城市,规模愈大,影响地区的范围愈广,但这种城市数量少.如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和最大的文化中心,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跨省的大区经济中心还有天津、武汉、沈阳、西安、重庆、广州等.其他各省(自治区)中心城市基本上都是省级经济中心.1988年底中国设市434个(含直辖市),其中地级市183个,县级市248个.另有县级中心城镇2000多个.城市体系将随着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条件进步而不断演变,并不断加以调整.
[编辑本段]城市体系的特点
第一、整体性.城市体系由城市、联系区域、联系通道、联系流等多种要素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第二、动态型.城市体系形成之后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城市体系组成要素和外界环境的变化,都会通过交互作用和反馈,使城市体系的形态、规模和结构发生变化.
第三、开放性.城市体系不是一个封闭的组织体系,而是一个频繁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开放的系统.
第四、层次性.城市体系有大有小,根据所在经济区的规模和层次而定;城市体系内部的城市有大有小,大的城市成为城市体系的核心,小的城市充当城市体系的基层.
第五、重叠型.一个城市可以成为不同层级城市体系的成员,并充当不同的角色.
[编辑本段]城市体系的类型
1、金字塔型.它是以一个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核心,周围的中小城市以不同距离围绕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呈环状集中分布,他们的发展和职能特点依赖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发展.这种城市体系的发展着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控制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市区的规模,发展副中心以分散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功能.
2、多核型.多核型城市体系的特点是区域内的核心城市有多个,他们的规模、引力和影响范围相当,共同对区域内的其他中小城市发挥空间作用;区域内的城市间的关系比较松散,相互之间没有严格的依从关系;区域内城市的空间分布相对比较分散,间距较远.
3、网络型.网络型城市体系是指区域内核心城市的性质和规模相近,彼此作用难分高低;核心城市之间以及核心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联系密切.
4、带状型.带状型城市体系是指在交通干线、江河流域的沿线地区,形成的在空间上一字排列、首尾衔接的带状结构城市体系.

篇九:天津社保中心

南水北调的线路图是从哪到哪的?也可以说地址,有图了就更好了.我很着急乐,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没有水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存在.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其中河川径流量为27115亿m3 ,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我国水资源的自然分布呈现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为适应缺水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对水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优化配置水资源的重大举措,是解决华北、西北地区缺水的一项战略性基础设施工程. 

一、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1、我国水资源自然分布不均

  我国水资源分布,具有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的特点,与生产力布局不相适应.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河川径流量占全国的83%,耕地面积占全国38%,其中长江流域年径流量为9513亿m3,占全国的35%,耕地面积只占全国的25%,人均和亩均水量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属丰水区;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年径流量占全国的17%,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2%,其中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和胶东地区的河川径流量为1573亿m3,约占全国的6%,耕地面积却占全国的40%,人均和亩均水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缺水区,尤以海河流域更为突出,年径流量只有264亿m3,不足全国的1%,而人口和耕地却分别占全国10%和12%,缺水十分严重.长江流域与海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的人均水量是海河流域的近10倍,亩均水量为17倍.江、淮、黄、海四大流域及全国的人均、亩均水量见表1.

   我国北方缺水不仅因为水资源少,而且河川径流的年际变化很大,年径流最大与最小的比值,南方为2~4倍,北方为3~8倍,淮河为15倍,海河则高达20倍.更为严重的是连续丰水年和连续枯水年交替发生,黄河出现过连续11年枯水年(1922~1932年),平均年径流量只有多年平均量的70%.海河出现过连续8年枯水年(1980 ~1987 年),平均年径流量只有多年平均量的57%.淮河也有类似现象.华北地区降雨受季风影响,七、八两月的降雨量占全年的50%~ 60%,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调蓄困难,可利用的径流不多,造成汛期常常发生洪涝灾害,非汛期却又严重缺水.

表1 全国及江、淮、黄、海流域人均、亩均水量

区域 

 总面积

/万k m2 

 耕地面积

/亿亩 

 人口

/亿人 

 年径

流量

/亿m3 

 地下

水量

/亿m3 

 重复

水量

/亿m3 

 水资源

总量

/亿m3 

 人均地

表水量

/m3.人-1 

 亩均地

表水量

/m3.亩-1 

 人均

水量

/m3.人-1 

 亩均

水量

/m3.亩-1 

 

全国

长江流域

淮河流域

黄河流域

海河流域 

 960

180

26.9

75.2

31.9 

 14.36

3.55

1.79

1.83

1.69 

 11.43

3.97

1.45

0.96

1.16 

 27115

9513

621

580

264 

 8288

2464

393

405

265 

 7279

2363

173

323

131 

 28124

9614

841

662

398 

 2372

2396

428

604

228 

 1888

2680

347

317

156 

 2460

2422

580

690

343 

 1958

2708

470

362

236 

 

 

注:1h m2=15亩

2 、北方缺水的影响越来越严重

   华北和西北地区,幅员辽阔,地势平坦,光热资源充足,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重化工基地,农牧业生产和土地开发潜力很大,在我国社会、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该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水资源长期供不应求,已产生了一系列社会、经济与环境问题,且日趋严重.

   a.因缺水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正常生活.80年代初期连续干旱,京、津和京广铁路沿线许多大中城市的部分工厂因缺水而停产,经济损失很大.城市居民生活不得不实行定时、定量、低压供水.不少地区因缺水限制能源、原材料和化工等耗水较多的工业发展.一些拟建项目因缺水而举棋不定或被迫另择建设地点.一些地区为保证城市供水不得不挤占农业灌溉用水,不仅使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而且加剧了地区之间、工农业之间的矛盾,影响了社会安定.

   b.因缺水被迫大量超采地下水.早在80年代中期,华北平原与胶东地区的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就已经很高,但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些地区在地表水资源严重匮乏的情况下,不得不对地下水资源进行超量开采,因而造成大面积地下水漏斗区.深层地下水位的下降,造成了北京、天津、沧州、衡水等城市地面沉降,使建筑物、堤防发生裂缝.胶东烟台、潍北等地,地下水位已下降至海平面以下,导致海水入浸淡水含水层.

   c.一些缺水严重的地区,长期开采饮用有害的深层地下水,使氟骨病和甲状腺病等地方病蔓延,人民健康受到严重威胁.许多地方大量污水未经处理就重复使用,造成环境恶化和农副产品被污染.

3 、实施南水北调势在必行

   京津华北等地区水资源短缺,要解决这些地区的缺水问题,必须贯彻开源与节流并重的方针,大力推广节水措施.80年代以来,华北等地区积极采取了加强节约用水管理、限制高耗水工业发展、地下水回灌、污水利用以及兴修水利设施和加强水资源的调配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1987年北京、天津水的重复利用率已分别达到77.6%和72.5%,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1985年日本为74%,美国为87%).人均生活用水量不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且也低于国内南方大城市的水平(1993年北京、天津人均生活用水量分别为85.6 m3和45 m3,同期上海为87.3 m3、武汉为112. m3、广州为 187.6 m3).因此,进一步挖掘当地水源和节水潜力是有限的.随着人口增长、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发展,用水量不断增加,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据初步测算,到2000年,南水北调工程供水区年缺水量将超过200亿m3.为从根本上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紧缺的矛盾,除进一步研究和搞好全面节约用水,挖掘当地各种水源潜力外,尽快实施从邻近长江流域丰水区调水是十分必要的紧迫任务.

  二、南水北调工程总体布局

   经多年的勘测、规划、研究,按照长江与北方缺水区之间的地形、地质状况,分别在长江下游、中游和上游规划了三条调水线路,形成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的总体规划布局.三条调水线路有各自的主要任务和供水范围,可互相补充,不能互相代替.

1、东线调水工程

   从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抽引长江水,利用和扩建京杭大运河逐级提水北送,经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和东平湖,在位山附近穿过黄河后可自流,经位临运河、南运河到天津.输水主干线长1150km,其中黄河以南660km,黄河以北490km.全线最高处东平湖蓄水位与抽江水位之差为40m,共建13个梯级泵站,总扬程65m.

   东线工程的供水范围是黄淮海平原东部地区,包括苏北、皖北、山东、河北黑龙港和运东地区、天津市等.主要任务是供水,并兼有航运、防洪、除涝等综合利用效益.

   江苏省于1961年开始建设江都泵站,经不断扩建延伸,现江苏江水北调工程向北调水能力为:抽江400 m3/s,年抽江水量约33亿m3,可送水到南四湖30 m3/S,水量2~4亿m3.抽水泵站装机容量14万kW.东线调水工程可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向北延伸.工程规划的总规模为抽江流量1000 m3/s;年供水量186亿m3,其中过黄河400 m3/s,90亿m3;抽水泵站总装机容量为88万kW,年平均用电量35亿kW.h.根据受水区供需水量预测,规划的工程规模拟分三步实施.详见表2.

2、中线调水工程

   从汉江丹江口水库引水,输水总干渠自陶岔渠首闸起,沿伏牛山和太行山山前平原,京广铁路西侧,跨江、淮、黄、海四大流域,自流输水到北京、天津,输水总干渠长1246km,天津干渠长144 km.

   中线工程的供水范围是北京、天津、华北平原及沿线湖北、河南两省部分地区.主要任务是城市生活和工业供水,兼顾农业及其它用水.输水总干渠不结合通航.

   汉江是中线调水工程的水源地.汉江流域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91亿m3,目前流域内各种用水的实际耗水量为37亿m3,仅占6%,水量较为丰富,有余水可北调.丹江口水库多年平均天然入库径流量409亿m3,约占全流域70%.现水库已建成初期规模,发挥了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效益,也初步具备了调水条件.按原规划完建后期工程后,可提高汉江中下游防洪标准,增大北调水量.可行性研究阶段,考虑调水和汉江中下游提高防洪标准的需要,推荐加高丹江口大坝至后期规模,近期先实施汉江中下游局部补偿,调水145亿m3, 最终实施中下游全面治理,调水220亿m3.中线工程分期实施方案见表2.

3、西线调水工程

   西线调水工程从长江上游干支流调水入黄河上游,引水工程拟定在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采用引水隧洞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入黄河.年平均调水量为145~195亿m3,其中通天河为55~11亿m3,雅砻江40~45亿m3,大渡河50亿m3.西线工程的供水范围包括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和山西六省(区).主要任务是补充黄河水资源的不足和解决西北地区、华北西部地区工农牧业生产和城乡人畜用水.

表 2 南水北调工程特性指标

线路 

 供水范围 

 工程

分期 

 线路长

度/km 

 调水规模 

 调水方式 

 输水

方式 

 年用电量

/亿kW.h 

 

流量

/m3.s-1 

 水量

/亿m3 

 抽水扬程

/m 

 自流落差

/m 

 

东线 

 黄、淮、海

平原东部

地区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660

1150

1150 

 500

700

1000 

 70

118

186 

 65

65

65 

   扩建京杭运河 

 8.5

20

35 

 

中线 

 京、津、冀

豫、鄂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1390

1390

1390 

 350

630

800 

 75

145

220 

   100

100

100 

 立交渠道

立交渠道

立交渠道 

   

西线 

 青、甘、宁

蒙、陕、晋 

 第一期①

第二期②

第三期③ 

 131

288.7

29.8 

   45

145

195 

  

458 

 自流

自流 

 隧洞

隧洞

隧洞 

  

71 

 

 

注:①坝高175m,雅砻江;②坝高302m,通天河;③坝高296m,大渡河.

   根据引水坝址与黄河之间的地形、地质条件,多年来研究了许多不同工程规模和自流、抽水不同的引水方式.西线调水工程地处海拔3000~4500m,由于长江上游各引水河段的水面高程较调入黄河的水面高程低80~450m,因此,西线调水工程需要修建高坝和开挖超长隧洞,筑坝高度为175~300 m,隧洞长度30~160km.西线工程分期实施意见见表2.

三、南水北调工程的综合效益

   南水北调东、中、西三线工程全部实施后,多年平均调引长江水500~600亿m3.这将缓解华北、西北地区水资源紧缺的矛盾,促进调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供水条件,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

1 、社会效益

  供水区内,首都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天津是华北最大的工业基地与重要的外贸港口;河北、河南则处于承东启西的华北经济圈;山东是高速发展的经济大省;西北地区和华北西部地区是我国的能源、原材料和重化工基地.纵横供水区内的京广、陇海、京浦、焦枝、京九、兰新等铁路沿线有众多的工业城镇,是我国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区域.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由于供水条件的改善,不仅可以促进供水区的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而且提供了更好的投资环境,可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金,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同时可以缓解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也可以避免一些地区长期开采饮用有害深层地下水而引发的水源性疾病,遏止氟骨病与甲状腺病的蔓延,有利于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2 、经济效益

   南水北调工程全部实施后,年平均调水量500~600亿m3,有效利用水量约400亿m3.东线和西线的调水量按40%供工业和城镇用水,60%为农业及其它用水;中线调水量按70%供工业和城镇用水,30%为农业及其它用水.按照工业产值分摊系数法推算工业及城镇供水效益,按灌溉效益分摊系数法测算农业及其它供水效益.综合各项效益,按1995年价格水平,南水北调工程年平均经济效益为600~800亿元.

3 、生态与环境效益

   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水质好,增加供水区城市生活、工业用水,改善卫生条件,有利于城市环境治理和绿化美化,促进城市化建设.增加农牧业灌溉用水,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调整农牧业种植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还可改污水灌溉为清洁水灌溉,减轻耕地污染及对农副产品的危害.

   提高北方供水能力后,可以减少对地下水的超采,并可结合灌溉和季节性调节进行人工回灌,补充地下水,改善水文地质条件,缓解地下水位的大幅度下降和漏斗面积的进一步扩大,控制地面沉陷造成对建筑物的危害.调水后通过合理调度,还可向干涸的洼、淀、河、渠补水,增强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改善水质,恢复生机,促进水产和水生生物资源的发展,使区域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4、调水的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规模大,社会、经济、环境效益显著.有利影响主要在供水区,不利影响主要在水源区.长江多年平均径流量9513亿m3,调出水量占6%左右,从长江总体来讲,调水的影响很小.但从局部来看,调水对调出点区有一定的影响.其影响和对策措施简述如下.

   a.东线调水工程.规划调水总规模为1000 m3/s,为长江平均流量的3.3%,多年平均调水量仅为长江水量的2%,比重都很小,对长江下游的水位,河道冲淤变化和拦门沙,不会有大的影响,遇长江枯水,可通过调度管理予以减免.如果东、中、西三线全部实施后,长江口盐水入浸影响将有所增大,应采取相应措施,减小影响.废黄河以北地区,存在局部地区土壤次生盐碱化,只要采取渠道防沙和灌区排水等措施,可以减免其不利影响.根据试验和江水北调的实践,钉螺分布最北不超过江苏宝应县境,调水不会形成新钉螺区.输水沿线的水质保护,必须按国家有关法规,实行综合治理和监督管理,防治水污染.

   b.中线调水工程.调水量约占汉江水量的25%,占长江汉口站水量的2%,调水量对长江干流影响较小,对汉江中下游有一定影响.调水后丹江口水电站发电量有所减少,但容量效益有所增加,加高大坝增加水库的调蓄能力,提高下游防洪标准,枯水期平均下泄流量略有减少,中水期有所缩短.因此,调水对汉江中下游有一定影响,可以通过补偿措施和汉江综合开发予以解决.中线调水的不利影响主要在水库区和输水渠沿线的土地占用和移民搬迁的影响,可以通过妥善的土地调整和移民安置解决.

   c.西线调水工程.三条引水线年平均可调水量分别占金沙江渡口站的17.5%、雅砻江口的7.5%、大渡河口的10.6%,三条江河总调水量195亿m3,分别占长江干流宜宾站径流量的7.8%、占宜昌站水量的3.9%.西线三条河位于高原山地待开发区,工农牧业用水量很少,富余水量较多.因此西线调水不会给调出区的工农牧业生产和人畜饮水带来什么影响.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三大水电基地,调水后将损失部分电能;调水将给局部河段的漂木造成一定困难;水库淹没部分草场和迁移少量人口,需要做好新草场的开发和安置好移民.

   综上所述,南水北调工程的综合效益是显著的,不利影响是局部的,通过防范和补偿措施,其不利影响可以减小到最低限度.对于一些现在还难以预测的影响问题,可在今后实践中继续研究解决.因此,调水的影响不制约工程的决策.

  四、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步骤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四化建设中一项规模宏大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工程,是解决我国北方地区特别是京津华北地区缺水的一项重大工程措施,对于保证和促进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党的十四大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都把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南水北调工程规模巨大、技术复杂、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工程建设的实施必须贯彻既积极又慎重的方针,做到充分论证,科学决策.1995年6月,国务院第71次总理办公会议明确了近期南水北调的主要目标为:解决京津华北等地区严重缺水的状况,以解决沿线城市用水为主.这就为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步骤指明了方向.具体工程的实施安排,要根据供水的主要目标、资金筹集和前期准备工作等情况,分别轻重缓急进行部署.

   西线调水工程是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有关单位已进行了大量超前期规划研究工作,为深入开展规划设计工作提供了许多基础资料,创造了良好条件.但由于西线工程地处高寒地区,需建高坝和打超长隧洞,工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需要有较长的前期准备工作.因此,目前正在研究进一步加快西线调水工程的前期工作步伐,为促进西线工程在21世纪前期尽早实施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东线调水工程,规划设计研究的时间长,方案比较成熟.东线工程的水源充足,输水工程大部分利用现有河道改扩建,设计施工相对比较简单,可以分步实施,分期受益.但东线工程的位置较低,其供水范围只能是黄淮海平原的东部,而不能解决西部京广铁路沿线的供水问题.东线工程主要供水苏、皖、鲁、冀、津五省市部分地区.其中江苏省现有“江水北调”工程已可送水到山东省边界,沿线泵站的改造增容将于今明年完成.泰州引江河工程也已开始实施建设,江水北调的能力将逐年有所提高,基本上可以解决江苏、安徽近期的供水问题.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实施,是属于提高两省的供水保证率和适当扩大灌溉面积的问题;河北省东部和天津市均在东线和中线的供水范围,两省市都赞成先建设中线工程,后建设东线工程;山东省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日趋严峻,特别是胶东地区,现在主要靠引黄河水,已满足不了用水增长的需要,急需引江水补充.因此,东线工程分步实施的重点应该是先研究解决苏鲁两省的供水方案.

   中线调水工程输水渠线所处位置地势较高,自流输水,覆盖面大,主要供水目标是京津和华北平原西部地区,该地区的大部分城市成条带状集中分布在输水干渠沿线,由该工程就近向其供水十分便利.

   中线调水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引水,水质好(水库水体的综合评价为Ⅱ类水),新建总干渠为专用供水渠道,渠线布置在沿线城市的上游地区,且与交叉河流全部采用立交方案,有利于保护水质,可以满足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对水质的较高要求.

   中线调水工程,经可行性研究和本次论证认为:输水渠线布置总体格局合理,技术措施可行,综合效益显著,移民、土地占用和环境影响等问题可以妥善解决.沿线京、津、冀、豫、鄂五省(市)对中线调水工程的建设均持十分积极的态度,多次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请求尽快实施中线调水工程,并承诺按要求分摊中线调水工程的投资.因此,中线调水工程得到了有关省、市的一致认同,社会基础较好.

   综上所述,从国务院确定的“南水北调是为了解决京津华北等地区严重缺水的状况,是以解决沿线城市用水为主”的主要目标来看,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中,中线调水工程能够较好地满足这一要求.因此,建议国家优先实施中线调水工程.根据山东胶东等地区需水情况,相机实施东线调水工程的第一步方案.

   因此,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步骤应该是:近期优先建设中线调水工程,相机实施东线调水工程的第一步方案.远景的实施顺序,可根据当时主要供水目标的需求状况,进行论证比较选择.

思考:

1、试比较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各自的优缺点.

2、试分析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对调入区和调出区环境的影响.

篇十:天津社保中心

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作用和意义

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意义 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发展红色旅游,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爱国主义教育方式迫切需要改进和创新.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参观游览之中,将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通过旅游传输给广大人民群众,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给人们以知识的汲取、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激励和思想的启迪,从而更加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 (二)有利于保护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党的十六大提出大力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其重要目的就是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遍布全国各地特别是革命老区的纪念馆、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通过发展红色旅游,把这些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对于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三)有利于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革命老区大多地处偏远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不高.帮助老区人民尽快脱贫致富,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任务.发展红色旅游,是带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有效举措,可以将历史、文化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产业,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带动商贸服务、交通电信、城乡建设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为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活力. (四)有利于培育发展旅游业新的增长点.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旅游消费支出逐年增长,对旅游内容和产品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旅游业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产品结构,更好地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精神文化需求.红色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满足旅游需求、促进旅游业发展,增强旅游业发展后劲,开拓更广阔的旅游消费市场,具有积极作用. 作用:(一)围绕八方面内容发展红色旅游 1.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党建军等重大事件,展现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创建初期的奋斗历程. 2.反映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建立革命根据地、创建红色政权的革命活动. 3.反映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和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4.反映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抗日救国、拯救民族危难的光辉历史. 5.反映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大战役、重要事件和地下工作,展现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解放、夺取全国胜利、建立人民共和国的奋斗历程. 6.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在工作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爱国统一战线,同心同德、同仇敌忾的团结奋斗精神. 7.反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成长历程和丰功伟绩,以及他们的伟大人格、崇高精神和革命事迹. 8.反映各个历史时期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革命烈士的主要事迹,彰显他们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 (二)培育十二个“重点红色旅游区” 1.以上海为中心的“泸浙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开天辟地,党的创立”. 2.以韶山、井冈山和瑞金为中心的“湘赣闽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革命摇篮,领袖故里”. 3.以百色地区为中心的“左右江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百色风雷,两江红旗”. 4.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历史转折,出奇制胜”. 5、以滇北、川西为中心的“雪山草地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艰苦卓绝,革命奇迹”. 6.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延安精神,革命圣地”. 7.以松花江、鸭绿江流域和长白山区为重点的“东北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抗联英雄,林海雪原”. 8.以皖南、苏北、鲁西南为主的“鲁苏皖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东进序曲,决战淮海”. 9.以鄂豫皖交界地域为中心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千里跃进,将军故乡”. 10.以山西、河北为主的“太行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太行硝烟,胜利曙光”. 11.以渝中、川东北为重点的“川陕渝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川陕苏区,红岩精神”. 12.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冀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人民胜利,国旗飘扬”. (三)组织规划三十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根据连点成线、连线成面的旅游规律要求,规划建设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主要规划原则是: 1.红色旅游资源集中,便于客源地和中心城市连接,形成旅游的网络节点. 2.内部景区(点)之间交通连接顺畅,或者经过改造、部分路段建设后能够满足旅游需求. 3.便于连接“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形成支撑重点红色旅游区的骨干框架. 4.便于与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历史文化旅游、民族风情旅游等结合,形成吸引力强的复合型旅游线路. (四)重点建设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建设100个左右内涵丰厚、品牌突出、特色鲜明、具有一定规模和较高管理服务水准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基本要求是: 1.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重点,包括对广大群众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重要革命历史文化遗址,革命领袖故居、旧居、活动地以及重大战役、战斗遗址,具有重大影响的革命烈士事迹发生地等. 2.景区已基本具备外部通达条件或其外部交通建设可以列入进去建设规划. 3.通过建设和完善,景区年接待规模应达到10万人次以上. 4.景区拥有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可形成有较强吸引力的综合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