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毕业论文 > 艺术理论 > 艺术家陈茂林病逝(共9篇)

艺术家陈茂林病逝(共9篇)

艺术家陈茂林病逝(一):

齐白石爷爷是怎样取得杰出成就,成为著名画家的呢?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清同治三年癸亥冬月廿二)出生于湘潭县白石铺杏子坞,1957年9月16日(丁酉年八月廿三)病逝于北京,终年93岁.他宗族派名纯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号兰亭、濒生,别号白石山人,遂以齐白石名行世;并有齐大、木人、木居士、红豆生、星塘老屋后人、借山翁、借山吟馆主者、寄园、萍翁、寄萍堂主人、龙山社长、三百石印富翁、百树梨花主人等大量笔名与自号.   
齐白石珍贵照片及画像(20张)齐白石出身贫寒,做过农活,曾居住于湖南省涟源市杨市镇.1877年,跟随叔祖父学过木匠,次年改学雕花木工,从民间画工入手,曾习古人真迹,摹《芥子园画传》并据以作雕花新样.他学诗文书法,游山川名胜,作幕僚寓客,终于成了诗、书、印、画全人神品的千古伟人;他将中国画的精神与时代的精神统一得完美无瑕,使中国画得到国际的重视;他朴实谦虚、自信自强的精神,使他的作品刚柔兼济,工书俱佳,不愧为人民的艺术家.

艺术家陈茂林病逝(二):

徐悲鸿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徐悲鸿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搏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
  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他的代表作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中国画《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他常画的奔马、雄狮、晨鸡等,给人以生机和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尤其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几近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
  徐悲鸿长期致力于美术教育工作.他发现和团结了众多的美术界著名人士.他培养的学生中人材辈出,许多已成为著名艺术家,成为中国美术界的中坚骨干.他对中国美术队伍的建设和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无与伦比,影响深远.
  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按照徐悲鸿的愿望,夫人廖静文女士将他的作品1200余件,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图书、画册、碑帖等1万余件,全部捐献给国家.次年,徐悲鸿故居被辟为徐悲鸿纪念馆,集中保存展出其作品,周恩来总理亲自题写“悲鸿故居”扁额.【艺术家陈茂林病逝】

艺术家陈茂林病逝(三):

有哪些名作家、科学家、艺术家,了解他们背后成名的艰辛故事以及成功方面?

1828年 出生于莫斯科一贵族家庭.
1840年 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
1847年 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因农民的不理解而失败.
1851-1854年 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 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
1855年11月 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 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1860-1861年 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
1863-1869年 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

1873-1877年 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
1889-1899年 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
1910年10月 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艺术家陈茂林病逝(四):

英语翻译
1864年1月1日出生于湘潭县1957年9月16日病逝于北京,终年九十三岁.别号白石山人.二十世纪十大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
齐白石出身贫寒,作过农活,做过木匠,雕花木工.他学诗文书法,游山川名胜,他将中国画的精神与时代的精神统一得完美无瑕,使中国画得到国际的重视;他朴实谦虚、自信自强的精神,使他的作品刚柔兼济,工书俱佳,不愧为人民的艺术家.
在他的笔下,大凡花鸟虫鱼、山水、人物无一不精,无一不新,为现代中国绘画史创造了一个质朴清新的艺术世界.他成功的以经典的笔墨意趣传达了中国画的现代艺术精神,深深得益于经典样式而又善于出新,故而他的画能够直接的感动人心,向天下众生传达生命的智慧和生活的哲理.他的山水画表达他对自己艺术创新的自信与深刻体悟,他的人物画长于传神达情,他的书法简约大方、雄健浑厚的笔意融入人物画中,完善了人物内在的神情的表达.
他专长画鸟,笔酣墨饱,力健有锋;但画虫则一丝不苟,极为精细;他还推崇徐渭、朱耷、石涛、金农,尤工虾蟹、蝉、蝶、鱼、鸟、水墨淋漓,洋溢着自然界生气勃勃的气息;山水构图奇异不落旧蹊,极富创造精神;篆刻独出手眼;书法卓然不群,
作品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古树归鸦》、《逋蝶》、《罗浮觅句图》 、《借山吟馆诗草》、《白石诗草》、《白石印草》、《白石老人自传》、《齐白石全集》.

In 1864. Was born on January 1 XiangTanXian 1957 September 16, died in Beijing, at age 93. BieHao baishi ShanRen. The twentieth century, one of the top ten painter world culture celebrities.
Qi baishi was born into a poor family, done farm work, had become a carpenter, carve patterns or designs on woodwork carpentry. He learned to swim scenic poems in calligraphy, painting, he will mountains of spirit and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make unified perfectly flawless Chinese painting to receive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His simple modesty, confident of spirit made him work, work hard and soft JianJi books are good, worthy of people"s artist.
In his works, a flower-and-bird insect fish, scenery, the character no not jing, all new, for modern Chinese painting created a simple and pure and fresh the art world. He successfully with classical black ink painting the avatamsaka sutra conveyed modern art spirit, deeply benefited from the classical style and good at new, so his painting can direct touched by the people, to the world"s living beings communicate the wisdom of life and the life of philosophy. His landscape painting expression of his artistic innovation self-confidence and profound dao, his paintings reaches longer than preached sentiment, his calligraphy became generous and powerful, vigorous vigorous BiYi into figure painting, perfected the characters inner expression expression.
He feat painting birds, BiHanMoBao, force rehabilitation have feng, But the painted worm is meticulous, extremely fine, He also praise highly xu wei, ZhuDa, famous, JinNong, especially work shrimp crab, cicada, butterfly, fish, birds, ink and wash, be permeated with nature vibrant breath; Landscape composition singular falls old from seikei, extremely rich creative spirit, Seal cutting alone shots eyes. Calligraphy is remarkably group, everyone.
Works include the WaSheng miles out of mountain spring ", "old birds to crow", "butterfly", "the Louvre find sentence figure", "borrow mountain moans hall poem grass", "the baishi poem grass", "the baishi printed grass", "the old man autobiography", "baishi." complete works of qi baishi.

艺术家陈茂林病逝(五):

竹石 全诗 到底是千磨万击还坚劲还是千磨万击还坚韧?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居然不一样
68、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竹石》 郑燮(清)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还表达了自己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这首诗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 板桥先世,三代都是读书人,曾祖新万,庠(xiang)生;祖父清之,儒官,父立本,字立庵,廪(lin)生. 1693年癸酉,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生于兴化城东门古板桥.4岁母汪夫人去世;5岁父继聚郝夫人.14岁继母郝夫人卒.少时读书真州毛家桥约于是年前后,20岁从兴化前辈陆种园先生写词.23岁与周邑人徐氏成婚,24岁中秀才,26岁开始教馆.30岁父郑立庵卒,31岁约于本年卖画扬州,陆续约十年时间.其子亦约于本年夭折.39岁1731年辛亥雍正九年,妻徐氏卒.40岁1732年,壬子雍正十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得南闱捷音》,43岁二月扬州北郊与饶五姑娘定情,题《西江月》一阙. 44岁,1736丙辰,乾隆元年,二月至三月,在京应考,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45岁,乳母费氏卒,复得程羽宸资助,纳饶氏.50岁,1742壬戌,乾隆七年,春为范县县令,兼暑朝城县.52岁妾饶氏生子.54岁由范县改任潍县,连任七年.60岁年底,卸去县官职务. 63岁与李禅、李方膺合作《三友图》. 73岁4月作《竹石图》,5月3日作《修竹新篁图》.1765年乙酉之年(乾隆三十年)的十二月十二日,病逝于兴化城内升仙荡畔拥绿园中,身后无子,以郑墨之子郑田过继,葬子城东之管阮庄(今大垛镇管阮村). 板桥《闲居》云:“荆妻拭砚磨新墨,弱女持笺学楷书”.传说板桥学书,夜间误以指在徐氏体肤上毕恭毕敬练习,徐氏云:“人各有体”.这句话触动了板桥,于是从古人的书体中学一半,撇一半,创立了“六分半书”. 《七歌》述徐氏生二女一子,30岁后又一女. 作为“扬州八怪”之一 的郑板桥,曾当过十二年七品官,他清廉刚正,在任上,他画过一幅墨竹图,上面题诗:“衙斋卧听潇潇竹, 疑是 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他对下层民众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对民情风俗有着浓重的兴 趣,在他的诗文书画中,总是不时地透露着这种清新的内容和别致的格调.茶,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茶是郑板桥创作的伴侣,“茅屋一间,新篁数竿,雪白纸窗,微浸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 枝花.朋友来至,风声竹响,愈喧愈静”. 郑板桥的艺术成就,是他一生最光辉最绚烂的部分,他的作品富有思想性、创造性、战斗性,把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较好地统一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板桥风格.他的作品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而且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文学家艺术家的重视. 郑板桥是一位充满个性的艺术家,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他一生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他在文学艺术上的伟大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突出地位.近年来,文化界、学术界对郑板桥的介绍不断普及,对他的研究不顾深入,电视台插出了反映他生平和趣事的电视剧,出版界推出了《郑板桥全集》、《郑板桥评传》等一大批有价值的著作.郑板桥是扬州人民的骄傲,这位在扬州的土地上成长和成名的艺术家,正作为世界文化名人的形象受到人们的日益重视.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竹 石
  咬: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原本. 破岩:破裂的岩石. 磨:折磨,挫折. 击:打击. 坚劲:坚韧、刚劲. 任:任凭. 尔:你们.【艺术家陈茂林病逝】

艺术家陈茂林病逝(六):

《石灰吟》这首诗最什么?还有《竹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已亥杂诗 浣溪沙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石灰吟》是明代民族英雄、政治家于谦的一首托物言志诗.此诗因反映了诗人廉洁正直的高尚情操而脍炙人口.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表达自己要和石灰一样,不怕艰难、不惜牺牲、坚守清白,决心在艰苦中磨练,坚守清白,准备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的不平凡抱负. 1、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 .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姿态,从来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 竹石
  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解说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还表达了自己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这首诗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作者背景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又号理庵,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   板桥先世,三代都是读书人,曾祖新万,庠(xiang)生;祖父清之,儒官,父立本,字立庵,廪(lin)生.   1693年癸酉,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生于兴化城东门古板桥.4岁母汪夫人去世;5岁父继聚郝夫人.14岁继母郝夫人卒.少时读书真州毛家桥约于是年前后,20岁从兴化前辈陆种园先生写词.23岁与周邑人徐氏成婚,24岁中秀才,26岁开始教馆.30岁父郑立庵卒,31岁约于本年卖画扬州,陆续约十年时间.其子亦约于本年夭折.39岁1731年辛亥雍正九年,妻徐氏卒.40岁1732年,壬子雍正十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得南闱捷音》,43岁二月扬州北郊与饶五姑娘定情,题《西江月》一阙.   44岁,1736丙辰,乾隆元年,二月至三月,在京应考,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45岁,乳母费氏卒,复得程羽宸资助,纳饶氏.50岁,1742壬戌,乾隆七年,春为范县县令,兼暑朝城县.52岁妾饶氏生子.54岁由范县改任潍县,连任七年.60岁年底,卸去县官职务.   63岁与李禅、李方膺合作《三友图》.   73岁4月作《竹石图》,5月3日作《修竹新篁图》.1765年乙酉之年(乾隆三十年)的十二月十二日,病逝于兴化城内升仙荡畔拥绿园中,身后无子,以郑墨之子郑田过继,葬子城东之管阮庄(今大垛镇管阮村).   板桥《闲居》云:“荆妻拭砚磨新墨,弱女持笺学楷书”.传说板桥学书,夜间误以指在徐氏体肤上毕恭毕敬练习,徐氏云:“人各有体”.这句话触动了板桥,于是从古人的书体中学一半,撇一半,创立了“六分半书”.   《七歌》述徐氏生二女一子,30岁后又一女.   作为“扬州八怪”之一 的郑板桥,曾当过十二年七品官,他清廉刚正,在任上,他画过一幅墨竹图,上面题诗:“衙斋卧听潇潇竹, 疑是 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他对下层民众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对民情风俗有着浓重的兴 趣,在他的诗文书画中,总是不时地透露着这种清新的内容和别致的格调.茶,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茶是郑板桥创作的伴侣,“茅屋一间,新篁数竿,雪白纸窗,微浸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 枝花.朋友来至,风声竹响,愈喧愈静”.   郑板桥的艺术成就,是他一生最光辉最绚烂的部分,他的作品富有思想性、创造性、战斗性,把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较好地统一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板桥风格.他的作品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而且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文学家艺术家的重视.   郑板桥是一位充满个性的艺术家,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他一生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他在文学艺术上的伟大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突出地位.近年来,文化界、学术界对郑板桥的介绍不断普及,对他的研究不顾深入,电视台插出了反映他生平和趣事的电视剧,出版界推出了《郑板桥全集》、《郑板桥评传》等一大批有价值的著作.郑板桥是扬州人民的骄傲,这位在扬州的土地上成长和成名的艺术家,正作为世界文化名人的形象受到人们的日益重视.   [赏析] 郑板桥(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1736年(乾隆元年)考中进士.是清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称,是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扬州八怪”是指清代乾隆年间扬州地区的一个画派,这个画派的主要人物有:汪士慎、黄慎、金农、李惮、郑燮、李方膺、罗等八人.)郑燮对政治态度上表现出不满现实、傲岸不驯的个性,是“八怪”中的代表人物.   郑板桥尤爱画竹,他画的竹兀傲清劲,别具一格,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自宋代以来,竹被誉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它,虚心而刚直,挺拔而常青,历来被人们看作是高洁、正直、坚韧、顽强的象征.郑板结桥喜爱画竹,是因为竹最能体现自己的性格特征.郑板桥号称“三绝”:即诗、书、画.他在这三方面都是造诣极深,结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形成所谓“三真”:真气、真意、真趣的特色.他擅画兰竹,以草书中竖长撇法作兰叶,多不乱、少不疏,秀劲绝伦.所画之竹苍劲萧爽,疏落有致.在他曾在自定书画润笔条例:“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在这雅谑可掬的文字背后,隐藏着对世俗无情的揭露和讥讽.然而,郑燮重情义、念深恩,他自幼丧母,依赖费姓乳母教养成长.小时候遇上饥年,费氏每天背负郑燮上街玩耍,用自己的钱买一只饼给他吃.郑燮与乳母感情深如子,相依为命.他在怀念费氏乳母的诗中说:“食禄千万种,不如饼在手,平生所负恩,岂独一乳母”句,读来真挚感人.   年轻时,郑板桥的家境贫穷,但他落拓不羁,每每“放言高谈,藏否人物,无所忌讳,坐得狂名”.(郑方坤《郑燮小传》).四十三岁那年,他高中进士后,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在他为官期间,做了不少益民利众的好事,深得人民爱戴,但他在荒年为百姓请求赈济,却得罪了知府和地方豪绅.他刚直不阿,心系民众和“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性格,耻于折腰,便藐视权贵,解绶挂印,毅然辞官而归,回扬州卖画为生.正如他的流芳百世的铭句“作官不为民做工主,不如回家种红薯”.郑板桥晚年的一首题画《竹石》就是他这种傲岸和刚直人格的写照.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不但是丹青大师,而且填词作赋方面颇有造诣.短短的四句诗,同样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帧形象鲜明的画卷:乱崖之下,几枝青竹傲立风中,顽强地生长着、扩争着,其坚韧挺拔之态跃然纸上.   这首诗纯为写景,但又绝不是自然景物的写生和翻版.这个画面有鲜明的象征意义,乱崖恶风,压制摧残着竹枝的生长,联想到封建王朝的残酷统治,这不正是当时社会环境的象征和写照吗?竹枝“咬”住青山,扎根乱崖,挺立风中,虽经千磨万击,不管是在炎夏还是在残冬,仍然节节向上,傲然屹立,这不正是作者那种不屈不挠的高尚人格的映射吗?乱崖恶风是凶残的,但在恶势力的催残中,竹枝不仅没有屈服,反而更加坚劲挺拔.从这强烈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对恶势力的强烈憎恶,更能体会到作者对竹所象征的那种刚强人格的崇高赞美.   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和纯熟的艺术语言,使所描写的竹,具有人格化的特征,这不仅体现在“咬定”、“不放松”等具体拟人手法的具体运用上,还表现在对竹枝形态描绘上.“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里的竹,分明是坚韧顽强的斗士!人格化的手法,使读者感到亲切、真实,不仅为诗中的自然美陶醉,更为其性格美所感染.诗人的语言尤其准确、生动、形象,“千磨万击”写恶势力之甚,“东西南北”写恶势力无处不有,准确地概括了那个黑暗时代的特征.动词的运用,更是功力不同寻常,“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表现出了倔强和坚韧的性格,还显示出了无穷的韵味和奇妙的意境.以“咬”字开篇,突兀奇峭,入手不凡,真是令人拍案叫绝.“任尔东西南北风”,一个“任”字,多么生动、准确地写出了傲竹凛风而立,斗恶不止的英雄气概!   作者描绘了一幅坚韧、刚直、不屈的竹枝形象,通过这鲜明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刚烈、不屈不挠和高风亮节的品格.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763年(代宗广德元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他的部将李怀仙斩其首来献,安史之乱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全诗八句.首联写初闻喜讯的惊喜;三、四联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的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集.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往返京杭的途中,共写了315首七绝,总题《己亥杂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其中第5首及第125首被我国中小学语文课本收录.【译文】   只有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大地发出勃勃生气, 然而社会政治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 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赏析】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浣溪沙,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沙溪》.上下片三个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两体.平韵体流传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韩偓词,是正体.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仄韵体始于南唐李煜.另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韵位不变.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又有《小庭花》、《减字浣溪沙》等二十余种异名.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上阕写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却以潇潇暮雨中,布谷鸟哀怨的啼声作结.子规声声,提醒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   下阕却笔锋一转,不再陷于子规啼声带来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笔.常言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岁月的流逝,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然而,人世总有意外,"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先著《词洁》卷一谓:"坡公韵高,故浅浅语亦自不凡."   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能可贵,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谓:"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
  译文
  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   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   傍晚细雨中布谷鸟阵阵啼.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   不必烦恼叹年老,感慨时光的流逝.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北宋词人王观创作的词,上片写友人一路山水行程,含蓄地表达了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词. 起拍“水是”、“山是”两句,含意丰富,令人遐想.词人把明澈的水流比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漂亮可爱.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词人对鲍浩然心事的设想:波光漾动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脉脉传情;青黛的山峦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满怀愁怨,眉头都蹙起来了.词人通过这一设想来写出了鲍浩然“之浙东”的心切.与此相应,上片结句“眉眼盈盈处”只有一层理鲍浩然是去山水透丽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下片抒发词人的情怀.“才始送春归”,点明这里春刚逝去,说明词人心中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心情就更痛苦了.最后两句是词人对鲍浩然的祝愿:希望他生活在“春”里.这个“春”反映鲜花如锦的春天季节. 这首词构思新巧,词语明丽,很有表现力.且俏皮话说得新鲜不俗,颇受人们喜爱.比起那些敷衍应酬之作,显然有死活之别此词以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在送别之作中别具一格.   开篇“水是眼波横”二句匠心独运:前人惯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类的譬喻来形容女子容颜之美,如托名于刘歆的《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李白的《长相思》:“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白居易《筝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案:亦有以“秋水”形容男子眼神者,如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而作者此处则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上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发想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   “欲问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发,亦见用笔灵动、造语新奇.“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 妙语双关, 熔铸非易.   过片后“才始送春归”二句抒写良情别绪: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更添怅恨十分.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   “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祝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译文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朋友要去哪里呢?是去那山水交汇处. 才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光留住.

艺术家陈茂林病逝(七):

读了竹石这首诗,你看到了怎样的竹子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 ,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是一首咏物诗.
竹石
编辑本段郑燮七言绝句
古诗释义
竹 石 (清)郑 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竹 石
咬: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原本. 破岩:破裂的岩石. 磨:折磨,挫折. 击:打击. 坚劲:坚韧、刚劲. 任:任凭. 尔:你们.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韧挺拔,无论你刮的是什么风.
名句赏析
1、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 .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姿态,从来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 竹石
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解说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还表达了自己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这首诗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作者背景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 板桥先世,三代都是读书人,曾祖新万,庠(xiang)生;祖父清之,儒官,父立本,字立庵,廪(lin)生. 1693年癸酉,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生于兴化城东门古板桥.4岁母汪夫人去世;5岁父继聚郝夫人.14岁继母郝夫人卒.少时读书真州毛家桥约于是年前后,20岁从兴化前辈陆种园先生写词.23岁与周邑人徐氏成婚,24岁中秀才,26岁开始教馆.30岁父郑立庵卒,31岁约于本年卖画扬州,陆续约十年时间.其子亦约于本年夭折.39岁1731年辛亥雍正九年,妻徐氏卒.40岁1732年,壬子雍正十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得南闱捷音》,43岁二月扬州北郊与饶五姑娘定情,题《西江月》一阙. 44岁,1736丙辰,乾隆元年,二月至三月,在京应考,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45岁,乳母费氏卒,复得程羽宸资助,纳饶氏.50岁,1742壬戌,乾隆七年,春为范县县令,兼暑朝城县.52岁妾饶氏生子.54岁由范县改任潍县,连任七年.60岁年底,卸去县官职务. 63岁与李禅、李方膺合作《三友图》. 73岁4月作《竹石图》,5月3日作《修竹新篁图》.1765年乙酉之年(乾隆三十年)的十二月十二日,病逝于兴化城内升仙荡畔拥绿园中,身后无子,以郑墨之子郑田过继,葬子城东之管阮庄(今大垛镇管阮村). 板桥《闲居》云:“荆妻拭砚磨新墨,弱女持笺学楷书”.传说板桥学书,夜间误以指在徐氏体肤上毕恭毕敬练习,徐氏云:“人各有体”.这句话触动了板桥,于是从古人的书体中学一半,撇一半,创立了“六分半书”. 《七歌》述徐氏生二女一子,30岁后又一女. 作为“扬州八怪”之一 的郑板桥,曾当过十二年七品官,他清廉刚正,在任上,他画过一幅墨竹图,上面题诗:“衙斋卧听潇潇竹, 疑是 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他对下层民众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对民情风俗有着浓重的兴 趣,在他的诗文书画中,总是不时地透露着这种清新的内容和别致的格调.茶,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茶是郑板桥创作的伴侣,“茅屋一间,新篁数竿,雪白纸窗,微浸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 枝花.朋友来至,风声竹响,愈喧愈静”. 郑板桥的艺术成就,是他一生最光辉最绚烂的部分,他的作品富有思想性、创造性、战斗性,把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较好地统一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板桥风格.他的作品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而且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文学家艺术家的重视. 郑板桥是一位充满个性的艺术家,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他一生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他在文学艺术上的伟大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突出地位.近年来,文化界、学术界对郑板桥的介绍不断普及,对他的研究不顾深入,电视台插出了反映他生平和趣事的电视剧,出版界推出了《郑板桥全集》、《郑板桥评传》等一大批有价值的著作.郑板桥是扬州人民的骄傲,这位在扬州的土地上成长和成名的艺术家,正作为世界文化名人的形象受到人们的日益重视. [赏析] 郑板桥(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1736年(乾隆元年)考中进士.是清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称,是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扬州八怪”是指清代乾隆年间扬州地区的一个画派,这个画派的主要人物有:汪士慎、黄慎、金农、李惮、郑燮、李方膺、罗等八人.)郑燮对政治态度上表现出不满现实、傲岸不驯的个性,是“八怪”中的代表人物. 郑板桥尤爱画竹,他画的竹兀傲清劲,别具一格,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自宋代以来,竹被誉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它,虚心而刚直,挺拔而常青,历来被人们看作是高洁、正直、坚韧、顽强的象征.郑板结桥喜爱画竹,是因为竹最能体现自己的性格特征.郑板桥号称“三绝”:即诗、书、画.他在这三方面都是造诣极深,结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形成所谓“三真”:真气、真意、真趣的特色.他擅画兰竹,以草书中竖长撇法作兰叶,多不乱、少不疏,秀劲绝伦.所画之竹苍劲萧爽,疏落有致.在他曾在自定书画润笔条例:“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在这雅谑可掬的文字背后,隐藏着对世俗无情的揭露和讥讽.然而,郑燮重情义、念深恩,他自幼丧母,依赖费姓乳母教养成长.小时候遇上饥年,费氏每天背负郑燮上街玩耍,用自己的钱买一只饼给他吃.郑燮与乳母感情深如子,相依为命.他在怀念费氏乳母的诗中说:“食禄千万种,不如饼在手,平生所负恩,岂独一乳母”句,读来真挚感人. 年轻时,郑板桥的家境贫穷,但他落拓不羁,每每“放言高谈,藏否人物,无所忌讳,坐得狂名”.(郑方坤《郑燮小传》).四十三岁那年,他高中进士后,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在他为官期间,做了不少益民利众的好事,深得人民爱戴,但他在荒年为百姓请求赈济,却得罪了知府和地方豪绅.他刚直不阿,心系民众和“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性格,耻于折腰,便藐视权贵,解绶挂印,毅然辞官而归,回扬州卖画为生.正如他的流芳百世的铭句“作官不为民做工主,不如回家种红薯”.郑板桥晚年的一首题画《竹石》就是他这种傲岸和刚直人格的写照.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不但是丹青大师,而且填词作赋方面颇有造诣.短短的四句诗,同样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帧形象鲜明的画卷:乱崖之下,几枝青竹傲立风中,顽强地生长着、扩争着,其坚韧挺拔之态跃然纸上. 这首诗纯为写景,但又绝不是自然景物的写生和翻版.这个画面有鲜明的象征意义,乱崖恶风,压制摧残着竹枝的生长,联想到封建王朝的残酷统治,这不正是当时社会环境的象征和写照吗?竹枝“咬”住青山,扎根乱崖,挺立风中,虽经千磨万击,不管是在炎夏还是在残冬,仍然节节向上,傲然屹立,这不正是作者那种不屈不挠的高尚人格的映射吗?乱崖恶风是凶残的,但在恶势力的催残中,竹枝不仅没有屈服,反而更加坚劲挺拔.从这强烈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对恶势力的强烈憎恶,更能体会到作者对竹所象征的那种刚强人格的崇高赞美. 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和纯熟的艺术语言,使所描写的竹,具有人格化的特征,这不仅体现在“咬定”、“不放松”等具体拟人手法的具体运用上,还表现在对竹枝形态描绘上.“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里的竹,分明是坚韧顽强的斗士!人格化的手法,使读者感到亲切、真实,不仅为诗中的自然美陶醉,更为其性格美所感染.诗人的语言尤其准确、生动、形象,“千磨万击”写恶势力之甚,“东西南北”写恶势力无处不有,准确地概括了那个黑暗时代的特征.动词的运用,更是功力不同寻常,“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表现出了倔强和坚韧的性格,还显示出了无穷的韵味和奇妙的意境.以“咬”字开篇,突兀奇峭,入手不凡,真是令人拍案叫绝.“任尔东西南北风”,一个“任”字,多么生动、准确地写出了傲竹凛风而立,斗恶不止的英雄气概! 作者描绘了一幅坚韧、刚直、不屈的竹枝形象,通过这鲜明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刚烈、不屈不挠和高风亮节的品格.
诗歌赏析
【赏析一】 竹石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赏析二】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佳.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风神;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她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赏析三】 这首诗原来是一幅画的题诗,后来渐渐流传开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讲的是翠绿的竹子牢牢地生长在青山上面,它的根须深深地扎在破损的岩石缝隙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讲的是长在岩石缝隙里的竹子,经受了千百次的磨难,依然坚韧不拔,任凭你从四面八方刮来阵阵狂风. 诗人用“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和“破岩”比喻竹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而竹子仍然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还要“立根破岩中”,把根深深地扎进去.诗人借竹子的这种精神,抒发了他不畏磨难,坚韧不拔的乐观人生态度.我也要学习竹子的这种不怕困难的精神. 【赏析四】 这是一首是在竹石图上的题画诗,作者咏的是竹石,但已不是对自然界竹石的一般描写,而是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作者以物喻人,实写竹子,赞颂的却是人.诗人屹立的青山,坚硬的岩石为背景而基础,说竹子“咬定青山”,“立根破岩”,“千磨万击”.“坚劲”则正是这个历经风吹雨打的竹子和竹子所象征的人的真实写照.因此,可以说,诗歌通过歌咏竹石,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强者的光辉形象.全诗清新流畅,感情真挚,语言虽然通俗但意义深刻而意味深长. 【赏析五】 这首诗表面纯为写景,但绝不是对自然景物的白描.这个画面有鲜明的象征意义,破岩恶风,压制摧残着竹枝的生长,让人联想到封建王朝的残酷统治,这正是当时腐朽黑暗社会环境的象征和写照.竹枝“咬”住青山,扎根岩石,挺立风中,虽经千磨万击,不管是在炎夏还是在残冬,仍然节节向上,傲然屹立;一个“咬”字使读者感到多少顽强的力量,这不正是作者那种不屈不挠的高尚人格的映射吗?破岩恶风是凶残的,但在恶势力的催残中,竹枝不仅没有屈服,反而更加坚劲挺拔.竹子“立根破岩”不但不足虑,反倒磨练出坚韧的特质;人面对贫穷亦不足耻,反而正好磨砺自己的品格.从这强烈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对恶势力的强烈憎恶,更能体会到作者对竹所象征的那种刚强人格的崇高赞美. 诗人高度的技巧还体现在语言具有人格化的特征, “咬定”、“不放松”等拟人手法的运用,再有对竹枝形态描绘上.“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里的竹,分明是坚韧顽强的斗士!人格化的手法,使读者感到亲切、真实,不仅为诗中的自然美陶醉,更为其性格美所感染.千磨万击指经受各种磨难,东西南北风指来自各方面的打击和压力,恶势力无处不有,准确地概括了那个黑暗时代的特征.一个“咬”字,表现出了倔强和坚韧的性格,还显示出了无穷的韵味和奇妙的意境.以“咬”字开篇,突兀奇峭,入手不凡,真是令人拍案叫绝.“任尔东西南北风”,一个“任”字,多么生动、准确地写出了傲竹凛风而立,斗恶不止的英雄气概! 全诗短短四句,无僻字,不用典,通俗明白,却有一股令人震撼的力量.第一句写根坚,第二句写石基,第三句写磨难,第四句写骨气;句句推进,前后照应,作者描绘了一幅坚韧、刚直、不屈的竹枝形象,表面写竹,实际写人,不管经受多少打击,承受多少压力,多少磨难,依然心志坚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表达了作者刚烈、坚忍不拔的品格.

艺术家陈茂林病逝(八):

余氏的历史名人有没有?有谁?

  余栋臣:
  著名的反洋教英雄.1890年、1898年两次在四川举行反帝起义,焚教堂,打击反动教士,影响30余县,震动朝野.
  余象斗:
  福建建安人,著名的通俗小说编著者和刊行者,经他编著和刊行的小说有《四游记》、《列国志传》、《全汉志传》、《三国志传评林》、《东西晋演义》、《大宋中兴岳王传》等.
  余靖:
  曲江(今属广东)人,官至工部尚书.他以敢直言著称,在宋仁宗天圣年间,与欧阳修、王素、蔡襄并称“四谏”.范仲淹被贬时,朝野百官不敢吭声,惟有他出来为范仲淹主持公道,结果一同被贬.后任右正言,多次上书建议严赏罚,节开支,反对多给西夏岁币.他又曾三次出使辽国,因用契丹语做诗被劾.不久又被起用,加集贤院学士,官至工部尚书,著有《五溪集》.后来,广州设有一座“八贤堂”,余靖即为“八贤”之一.
  余 深:
  福建省福州人,北宋元丰年间进士,依附蔡京,结为死党,蔡京之阴谋诡计多出自余深,后虽贵为宰相,但屡遭弹劾.
  余 靖:
  韶州曲江(今属广东省)人,北宋名臣,进士及第,通晓契丹语,曾三次使辽,在南海为帅十年,不载一物归,官至工部尚书,于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病逝,享年六十五岁.英宗念其辅先皇有功,谥号“襄”,后人称他为余襄公,有《武溪集》二十卷遗世.他是岭南继张九龄之后的又一扬名之士,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政治家、外交家.后人建风采楼、以风采为路名纪念他.著有《武溪集》等.
  余 深:
  福建省福州人,北宋元丰年间进士,依附蔡京,结为死党,蔡京之阴谋诡计多出自余深,后虽贵为宰相,位屡遭弹劾.
  余 阙:
  庐州(今安徽省合肥)人,元代监察御史(先祖为唐兀人),居河西武威(今属甘肃省),曾任都元帅,与红巾军相拒数年,著有《青阳集》.
  余 怀:
  福建省莆田人,清代文学家,诗文为王士祯等推许,有《味外轩文集》、《研山堂集》、《秋雪词》及笔记《板桥杂记》.
  余 集: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著名诗画家.乾隆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善写山水,兼长画卉禽鸟,无不入妙,尤工仕女,有《秋室集》.
  余 非:
  湖南省平江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加入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特务队队员、光山县便衣队指导员、鄂东北叁路游击师手枪队指导员、鄂东北独立团手枪队指导员.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和叁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四支队9团连指导员、7团政治处主任、第二师4旅12团政委、6旅16团政委、第七师19旅55团政委、旅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7师19旅政治部主任、华东野战军7纵21师副政委、13纵39师政委、31军93师政委.参加了莱芜、济南、淮海、渡江、福州等战役.建国后,历任军政治部主任,空军军副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叁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0年去世.
  余允文:
  宋代建安(今福建省建瓯)人,读书精研正学,见司马光等对孟子有毁词,作《尊孟辩》以应.
  余端礼:
  衢州龙游(今浙江省衢县)人,南宋宰相.曾与赵汝愚共同商请太皇太后垂帘,策立了嘉王赵扩,1196年正式任左丞相.
  余子俊:
  四川省青神人,明成化年间管至兵部尚书负责督修九边长城,多次击败蒙古鞑靼、瓦剌诸部,他是党项羌的后人.
  余象斗:
  福建省建安人,明代著名的通俗小说的编著者和刊行者,其编著和刊行的小说有《四游记》、《列国志传》、《全汉志传》、《三国志传评林》、《大宋中兴岳王传》等.
  余三胜、
  余叔岩:湖北省罗田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余三胜对老生唱腔颇多创造,与程长庚、张二奎齐名.其孙余叔岩积百家之长,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世称“余派”.
  余重谟:
  福建将乐人,清代书画家.善飞白,大者如盖,宗朱熹、苏轼法,楷草似祝允明,兼工墨竹,精弈棋,又精古文辞.
  余昂霄:
  仁和(今浙江省杭州)人,清朝画家,举人出身,居官廉洁,善绘事,山水临文征明,有《健松堂集》.
  余栋臣:
  著名的反洋教英雄.1890年、1898年两次在四川举行反帝起义,焚教堂,打击反动教士,影响30余县,震动朝野.
  余光中:
  福建永春人,出生于南京,1949年赴台,曾赴美留学,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著述甚丰,有《舟子的悲歌》、《五陵少年》、《天狼星》等十几部诗集,散文集有《逍遥游》、《乡的牧神》等,评论集有《掌上雨》.

艺术家陈茂林病逝(九):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作文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最初翻看胡适先生的《容忍与自由》时,看到了这句话,我感到又不解又好笑:若处处都容忍着,让不顺心的事扰着自己,这“自由”还有人要吗?之后又仔细读了一遍,想了想,似乎又有所理解,大概是要尊重别人的自由,所以要容忍吧。

  我也就一下子说服了自己,就这么理解了。

  有一次,因历史课上的问题去翻查启蒙运动的资料,其中写到了卢梭与伏尔泰:两人生前因观念不同,虽同为启蒙领袖却相互争吵了半辈子。伏尔泰离世,葬入先贤祠;卢梭病逝,法国人亦把他葬入了先贤祠,并特别选在了伏尔泰的正对面安葬。法国人为之骄傲地说:“让这对冤家死后继续争辩吧!”

  卢梭凭什么葬人先贤祠?一个能与所有朋友、无数学者争吵以至无人再愿理会的暴躁鬼,凭什么?一个已被诊断为偏执型精神病的患者,凭什么?一个在资本主义的成长时期就公然反对私有制的“疯子”,凭什么?或许,正是凭着那一代法国人的容忍。

  今天,当一些西方学者奉卢梭为社会主义思想的起源,将他的思想视作反对后现代主义与纯物质文化的利器时,我们才发现,那一代法国人对这个“疯子”的容忍有多么正确,甚至是超前。

  因而,我看到了自己先前的观点有多么浅薄。苏格拉底曾说过,他自己之所以智慧,正在于他看到了自己的无知。但生活中无知的我们,却总因为无知而觉得自己是最智慧的人。而当我们抱着这样的无知态度去理解“容忍”时,浅薄也就难免了。

  “尊重别人的自由”,在我们这里,说到底,便是一种“大人不记小人过”的口气,无非是为了展现自己所谓的“宽容”罢了。抱着这种心态的人或许潜意识里就觉得我是对的,他是错的,但我气量大,我容得下他的错误。别人若是值得有这份自由,我便忍一忍;别人若是不配有自由,我也就无须所谓的“容忍”了。

  或许,这正是一种深藏于人内心的,因受到“宽容”这一名誉诱惑而隐蔽了对控制的欲望的表现。它不能算是真正的容忍,只是为了取得“容忍”的名号罢了。正如卢梭在阐述科技与艺术败坏道德时曾提到的,这种为了装点的伪善一旦被识破更令人厌恶。

  而真正的容忍,恐怕在于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并能够从心底肯定别人的价值。

  不少自命不凡的哲学家、艺术家、诗人或所谓的成功人士,都会认为自己的灵魂比普通人更高尚,自我价值比常人更高。但当他们离开像面包师这样的劳动民众几个星期后,那些高尚灵魂中,不知有多少都将在饥饿的面前扭曲,变为可悲的形状。只是社会的普遍想法,就如空气一般不曾离开,而我们也就因此永远抱着无知去“容忍”别人,“容忍”社会。

  人人均如此,社会也就难免无知了。

  胡适先生没少受过鲁迅先生的讥讽,但他却能真正地容忍。鲁迅讥笑“整理国库”,胡适有所认同,便在演讲中呼吁先进研究室先为救国出力,再来整理国库。新中国成立后,自然少不了对胡适的一通批判,容不下先生的改良,容不下先生的“自由主义”“资本主义”,更容不下先生抗战时期出任驻美大使为蒋党谋事的“劣迹”。改革开放以来,多了许多重编胡适文章的书,常见一句补充:先生思想虽有些过时,但仍有参考研究价值。看到这些,我不禁苦笑:我们终究还是停留在浅薄的容忍啊!读一本书,时时想着它是有误导的,实在是“读书三忌”之一大忌。

  我们从争取民族自由开始,寻了一个多世纪的自由,却仍感到不自由。为什么?或许正是在于控制的欲望没有穷尽,不仅控制自己的自由,还要控制别人的自由。不正有网民一边做着不道德的人肉搜索,一边大呼着无言论自由吗?

  可见,只有真正的容忍,才能带动社会宽容,营造讨论的氛围,形成人人有独立思考、人人都敢发言并都能有深刻见解的自由公民社会,从而改变社会的无知,推动社会的前进,带来真正的自由。

  所以:

  容忍是自由之前提;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