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毕业论文 > 数学 > 明清时期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转

明清时期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是什么(共8篇)

篇一:明清时期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明清时代中国科学技术开始落后于世界的原因
如题

首先,中国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在劳动中改造工具的动力没有,因此,不需要进行过多的技术改造)
其次,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中国长时间与西方世界分离,没有技术文化交流.
第三,中国的科举制,尤其是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中国文人沉静在四书五经之中,根本不愿意进行科学技术的研究.
第四,统治者沉醉于自我满足之中,把重心放在政治上,根本不去推动科学技术革新.
第五,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实际用处并不是很大,因为中国人口多,最不缺少的就是劳动力.因此,科学技术在明清没有市场.
总之,中国封建社会从来就没有主动的进行科学技术研究,哪怕是科学技术发达的宋元也没有,到了明清,中国的封建社会进入顶峰,更是如此.【明清时期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篇二:明清时期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自封建社会晚期到19世纪末,中国社会经济变化巨大,反差强烈。结合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说明明清时期至19世纪前期,我国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特征,并简要分析这一时期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9分)
(2)19世纪中期,这一地区的经济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6分)

(1)特征:①江南地区出现了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②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白银成为普通流通的货币;③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④劳动力成为商品,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有缓慢发展;⑤区域性的商人群体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作为经济重心其商品经济发达程度高于其他地区。因素:统治者固守农本思想,采取重农抑商政策,严格限制商人的活动,并征收重税;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等因素。
(2)变化:①鸦片战争后,江南地区丝、茶生产日益商品化、殖民化,小农经济开始解体;②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出现;③洋务派兴办的官办企业和民用工业产生;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的侵略使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摧残了中国的民族经济,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冲击了落后的经济体制。

本题主要是对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经济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来理解近代以来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

篇三:明清时期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明清后科技落后于世界的原因?高中历史题,

首先,中国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在劳动中改造工具的动力没有,因此,不需要进行过多的技术改造)
其次,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中国长时间与西方世界分离,没有技术文化交流.
第三,中国的科举制,尤其是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中国文人沉静在四书五经之中,根本不愿意进行科学技术的研究.
第四,统治者沉醉于自我满足之中,把重心放在政治上,根本不去推动科学技术革新.
第五,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实际用处并不是很大,因为中国人口多,最不缺少的就是劳动力.因此,科学技术在明清没有市场.
总之,中国封建社会从来就没有主动的进行科学技术研究,哪怕是科学技术发达的宋元也没有,到了明清,中国的封建社会进入顶峰,更是如此.【明清时期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篇四:明清时期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在古代,我国的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什么到近代落后了?
为什么我国堕唐时期出现繁荣昌盛的局面?为什么我国明清时期开始走下坡路了呢?
急用

【明清时期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隋唐时期有政治经济的稳定基础,科技繁荣.
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贸易优势开辟国外市场的机会.再加上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落后于西方

篇五:明清时期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论述题:落后就要挨打

我不是想向我国公众宣传这个道理,这个道理中国人都懂,太懂了,用不着宣传.一百多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无数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无数次的割地赔款,已将“落后就要挨打”这句名言深深地铭刻在心里.不夸张地说,它可能是我们全力投入现代化建设的最强大的精神动力.
然而,救亡、图强的历史使命和现实抉择,并不能代替对文明走向和文化建设的历史性思索;活着的问题不能代替如何活着的问题;求生存不能代替追求有意义的生存.在现代化建设中如何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在经济增长中如何保证可持续性,都是我们面临的并非不急迫的任务.
正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本文试图分析一下“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中的逻辑,这个逻辑并未被透彻地分析过,而且在常常是紧迫的现代化事务中被遗忘.可是,也许正是它常常将我们引入现代性的误区.
“落后就要挨打”的观念是中国人在现代化过程中痛苦经历的总结.中国并不是自觉自愿地加入现代化的行列,而是被迫踏上现代化的征程.首先是因为“挨打”,反复的“挨打”,打掉了中国人天生的优越感,创造了中国人的落后感和自卑感,也创造了“落后就要挨打”的观念.
在前现代的文化生态中,并不是落后就要挨打,并不是挨打的都落后,也不是一挨打就产生落后和自卑的感觉.挨打的未必是落后民族,也可能是先进民族.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斯巴达打败了雅典,但并不能说雅典比斯巴达落后;中国历史上屡受北方蛮族的袭击,也就是经常挨打,但中国人从没有自己落后的感觉,没有感到自己不如打上来的人.
情况往往是,文明教化的民族之所有挨打是因为野蛮尚武的民族好斗,但好斗者并没有先进的文化.他们往往是在取得军事上的胜利之后,被所征服的文化所同化.中国历史上几次外族入侵均属此列.
文明教化的民族变得柔弱,经不起野蛮尚武的原始民族的打击,但是一当这些粗野民族掌握了军事上的胜利,夺得了政权之后,自己便进入了文明教化的程序之中,而逐步被同化、被文化、被教化,也开始变得柔弱,并再一次经受新的野蛮民族的打击.从这个历史上久已存在的文化相互交融的生态景观中,我们完全看不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逻辑.
然而,西方人掀起的现代化浪潮,是一个对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均进行毁灭性破坏的浪潮.它创造某种普遍性的标准,将进步、发展、富强、文明、先进、发达纳入一个单一的评价体系中来.它创造了“文明的”侵略性和侵略性的文明体系.它的价值标准和评价体系,通过扩张主义的商业贸易强行推广到全世界,人类于是进入一个全球时代,多元并存的文化生态景观开始走向凋零.
现代性打破了从前的文化生态格局,同时也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进化的逻辑,即社会历史发展的单向线性观.启蒙思想家试图将人类社会看成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原始野蛮向文明开化的发展过程,全世界所有的民族、所有的文化,均可以纳入这一单一的发展轨道中来.正是有了这个单向线性发展的观念,才有了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发达与不发达等一系列触目惊心的对比.
在“落后”这个词里,隐藏着许多现代性的观念前提.第一个,它假定人类的文化总体上处于一个动态的格局,相反,如果诸种文化只是静态的分布,则说不上先进与落后;第二个前提,它假定诸文化处在一个单向的运动过程中,相反,如果各自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则不能有意义的谈论先进与落后.落后与先进来自田径赛场上,大家都朝着一个目标一个方向跑,于是有的先进有的落后,如果没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没有一个共同的方向,即使大家都在跑也说不出谁先进谁落后.
由“落后”一词所带出的文明普遍单向线性发展观,是对文化生态观的反动.在文化生态观看来,评价一个文明不是通过标定它处在所谓的人类普遍历史发展轨道上的什么位置,而是依据它自身内在的活力,它处在自身生命周期的什么位置.因为每一种文明都像一棵树那样,有自己生长盛衰的历史,有自己生命的光彩和特色.对待文化生态景观的原则应该是,相互景仰、欣赏和容忍.怀特海说得好,人们希望他的邻居足够的相似以便相互理解,足够的不同以便相互羡慕和欣赏.这是人类发自本原的心声,是文化生态得以维护的根据.
文化是有生命的机体,它对环境有适应性,对环境的变化有调节的功能;它有同化和异化的功能,能够充分吸收养料,化解对自己有害无益的毒素.越是有生命力的文明系统,越是能够适应环境的巨大变化,并保证自己的独立和完整.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历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脉相承而没有中断的文明体系.中国的文明博大精深,自成一统.它适应这个特定的历史和地理环境,适应这个特定的民族和文化,平静而缓慢的进化、流动.它构成了一个稳定的文化生态系统,繁衍、生长不息.
在前现代的几千年历史上,不曾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打破这一稳定的文化生态系统,改变中华文明的内在走向.无论是内部危机导致的王朝更替,还是外族入侵这样的生存压力,都最终被整合掉、化解掉.内部的危机被平定,蛮族被同化.几千年绵延不绝,显示了这一古老文明蓬勃的生命力.
在西方世界侵略扩张的早期,它们也没有真正在军事上取得胜利.这一方面是因为大清帝国正值鼎盛时期,国富兵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高速增长的市场经济体系还未为自己积攒下足够的家底.到了19世纪中叶,清王朝的统治本身出现危机,开始进入自身衰败的过程,而大工业已经在西方世界取得重大进步,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侵略才开始奏效.
西方殖民势力在亚洲遭遇到了不同程度的抵抗,也产生了不同类型的现代国家.印度完全丧失抵抗力,完全成了英国的殖民地;日本完全西化,成为新兴的现代化强国,并继而让亚洲人民领受现代性之野蛮地侵略性;中国文化内聚力最强,抵抗力最强,但日益腐朽的清政权已无力抗拒欧风美雨的敲打,遂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的境地.
我在这里不想讨论中国从清朝以来的决策者们在面对不可阻挡的现代化浪潮到来之时,是如何一次又一次的失策,以致一个创造过高度辉煌文明的古国,成了今日贫穷落后的大国.从今天的眼光看,我们确实可以指出许许多多历史性的失误,指出它们究竟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延误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但所有这些依然只是功利性的眼光,而不是历史的眼光;是科学的精明的计算,而不是哲学的反思.
抛开现实的、功利的考虑不论,中华传统文明被迫中断而加入现代化的世界潮流之中,并不是一件真值得我们欢呼的事情,而应该看成文化生态上的一个大悲剧.它同世界各地其他许许多多土著人以及土著文化的灭绝一样,是现代性制造的严重的文化生态灾难.生态学一个基本的原则是,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只有多样的文化才有可能造就繁荣而多样的生活环境,从而形成同舟共济、相濡以沫的局面,使人类和平而安宁的生活在这个星球上.今天,当所有的国家、所有的民族、所有的人民,全部加入这个本质上富于侵略性的现代化行列里来时,世界安有宁日乎?
事实上,今天被我们视为落后、愚昧的决策,许多却是传统文化做出的特定反应.今天看起来落后、愚昧,只是因为我们彻底地抛弃了这种文化传统.但是,它们之中有许多观念和精神正是现代生态主义者致力于寻求的新生活理想.
自“增长的极限”作为警世之钟长鸣了20多年后,人们开始感觉到“小的是美好的”.绿色经济学越来越推崇自给自足的区域经济和社区经济,反对跨地区的贸易往来;越来越推崇小规模的人性化的手工生产,反对非人性化的大工业和流水线;越来越推崇有限度的消费和节俭的美德,反对无限消费和铺张浪费.
再看前现代的中国,恰恰是一个大规模的贸易受到扼制、以农业手工劳动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以节俭为美德的绿色经济榜样.然而,在现代化快马加鞭之日,这样的中国受到嘲笑.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1776)中这样写道:“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财富也许在许久以前已完全达到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有的限度,但若易以其他法制,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中国并非不知道改变体制将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但这样的改变将为背后更为深层的文化传统所不容.
技术的进步亦然.中国总是将自己的技术发展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并且主要不用来征服和控制自然界.这难道不令今天的后现代主义者大加称道吗?是的,中国发明了火药但不用于战争而用于民间娱乐(放焰火),这究竟是愚蠢还是伟大?中国具有足够的远洋航行的物质和技术条件,郑和下西洋航海技术水平之高超、船队阵容之庞大,令哥伦布们望尘莫及,但中国人不是用之去开发不属于自己的土地,去屠杀灭绝那里的土著,而是遍施德威,传播仁道精神,这究竟是愚蠢还是伟大?
与现代化落后问题密切相关联的是科学技术的落后问题.英国学者李约瑟毕生致力于研究中国的科技文明,指出在近代之前中国有着西方远远不及的技术成就.继之,他又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史称“李约瑟难题”,即中国古代科学既然如此发达,为何近代科学不在中国首先出现?
李约瑟的问题如同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一样,隐含着一个单向线性的普遍的科学技术发展数轴,他的中国科技史研究主要是在这个数轴上排列中国人的成就,从而发现中国科技在前现代时期的“先进”性.因此,李约瑟难题只是现代性话语中的问题.它认为有一种普遍主义的科学,它忽视了前现代时期科学与文化系统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如果说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就象两颗树那样各自的生长着,那么,在一棵树上长出的东西为何没有在另一棵树上长出来,这样的问题并不是很有意义.我们根本没有一个超越的标准以衡量中国传统科学和西方近代科学哪一个更先进.落后只是一个现代性的概念,只是在近代科学引入中国之后,在中国被拖入普遍性的现代化进程之后,才出现了中国人在近代科学方面的落后.
这个落后首先是因为我们“后进”——中国不是近代科学的故乡,正如中国不是佛教的故乡一样.但后进可以变为先进,佛教在中国发扬光大而在故乡印度反倒受了冷落就是一例.因此有意义的问题倒是,中国人又不笨,为什么学习近代科学学得那样慢,为什么总不能出于兰而胜于兰.这方面倒是有许多社会原因可找.

篇六:明清时期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导致自然经济瓦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一、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
  首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历史原因.明清时期在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生关系的萌芽,这种新的经济形态缓慢地侵蚀着封建经济的躯体,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其次,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不平等条约所取得的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再次,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品经济得到史无前例的发展,商业流通空前活跃,国内市场的扩大,特别是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在流通中的比例加大,不断促使农业生产由自给自足走向商品化.另外,人们商品意识的增强,重农抑商、重义轻利观念的改变,交通事业的发展使城乡经济联系加强,等等,也是促使自然经济解体的因素.
  二、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
  首先,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业棉纺织业走向衰落并且与农业分离,即“织”与“耕”分离.“男耕女织”即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主要形式,也是封建制度的基础.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依靠侵略所取得的特权和机器产品质优价廉的优势,大量倾销商品,输华商品比战前增加了3.5倍,其中棉纺织品占到70%.“衣被天下”的东南沿海的一些专以纺织为业的乡村受到很大冲击,“松江布市消减大半”,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的逐渐破产,造成织与耕的分离,这是封建自然经济解体的重要标志.其次,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化.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从中国大量收购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中国丝、茶的大量出口,刺激了国内丝、茶生产的发展.外商操纵着中国丝、茶的出口贸易,使中国的丝、茶生产服务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需要,并日益商品化.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诱使土地所有者改变农业生产的目的,不得不面对农产品市场,调整种植结构,以增加收入,这为自然经济解体敲响了丧钟.
  三、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特点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动力主要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军事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冲击,带有强制性.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在国内发展不平衡,资本主义入侵较早的沿海、沿江及交通、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解体的速度较快,边远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解体的速度比较慢.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不是商品经济成熟发展的结果,在解体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
  四、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
  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是历史的进步.首先,自然经济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它的解体必然冲击封建制度,有利于瓦解晚清政府和北洋军阀政府的反动统治.其次,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自然经济的解体也使中国的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发生巨大变化.

篇七:明清时期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求一份近代史作业.题目是我心目中的近代史人物.写的好.分就给的多

世人在看待历史人物的业绩时,最喜欢注重他们富有戏剧性的、布满诗意的时刻,这是最轻易的观察方式.其实,所有具有历史意义的业绩,都经过了孜孜不倦的长期预备以及通向成功的种种坚忍不拔的努力,经过思想上、行动上、组织上的苦心孤诣,而这些,一般来说,很轻易被忽略.就像李鸿章,有谁注重这个人在洋务运动中所花费的精力和时间,以及汗牛充栋庞杂无比的细枝末节呢?从正在编撰的《李鸿章全集》来看,可以说,绝大部分都是李鸿章浩如烟海的书信和奏折:奏稿包括贴黄1500万-1600万字,函稿600余万字,电稿300万字,诗文100万字,全集总目录100余万字,总计约2500万—2600万字.这些,都堪称历史上个人文集之冠.而李鸿章的书信和奏折,有很多,都是在晚年办洋务时写下的.在那些信札和奏折中,既有对于洋务运动的总体构想,进程中的深思熟虑,也有碰到困难时的想方设法,以及遭遇阻力时的无奈和郁闷——在给友人和家人的书信中,李鸿章经常在信中用合肥土话狠狠地骂人,以发泄自己内心积淤的怒气.
李鸿章应该算是清朝“思想解放”的先驱者.在繁忙的事务当中,李鸿章一直坚持着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和学习,对于这样的一个身居高位的官员,这一点,应该是相当不易的.一有时间,李鸿章就阅读一些西方的著作,并且对于西方社会的变革进行着思考.他曾经说:“阿(亚里士多德)氏以前人之说为无可疑,即据之以推新理,故其学不及贝(培根)氏.”褒扬培根,贬抑亚里士多德,无非是他反对泥古,渴望从实际出发研究新事物成为一代新风的求变心理的折射.他渴望有中西哲学和各项学术融合的新的文化诞生.
那段时间,李鸿章在与友人的信当中写道:“书生们空谈误国,实在可叹,外国猖獗到了这个地步,不急切地求得国家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啊!”李鸿章大声疾呼:在目前形势下,对外,我们必须与洋人和睦相处;对内,我们必须改革我们的制度.假如我们继续保守而不求任何改变,全体国民将日益退步和衰弱.……当今所有外国都在实行一个接一个的改革,天天都在进步,如同升腾的蒸气机.唯我中国竟如此小心地维护传统制度,即使中国亡了,保守派也不会感到痛惜.天啊,人啊!我们怎样才能明白其中缘由呢?……西方人非凡依仗他们的枪、炮和蒸汽船的优越和效能,才得以蹂躏中国.……生在今日却依然说“抵制蛮夷”和“把他们赶出我们的国土”,简直是肤浅而荒谬的空话.……没有武器和技术,我们怎能哪怕过一天安宁日子?自强的方法就是学习他们能做的事和接受他们依靠的东西.(李鸿章《复王壬秋山长》;李鸿章《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
可以看出的是,李鸿章推进洋务运动时,虽然不排除个人利益的成分,但他的总体愿望,还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李鸿章看到了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是因为科技和文化的薄弱所造成的.李鸿章讨厌空谈误国,希望通过集腋成裘脚踏实地的努力,以求得中国一点一滴的改变.正因为这样的想法,李鸿章决心在有生之年踏踏实实地做点实事,以自己的力量推动庞大的中国有所改变.
1860年以后,李鸿章开始有计划地进行他的洋务运动了.起初,这样的行为,源于“同治中兴”的背景.1861年咸丰皇帝逝世,同治皇帝即位,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后,开始了自强运动.从1862到1875年,朝廷颁布了一系列诏书,要求地方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绝大多数地方,既没有理解力,也没有行动力,只是做做样子,敷衍了事.只有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一批地方大臣,算是踏踏实实地做了很多事情.
李鸿章办理洋务运动的初衷是什么呢?从表面看,李鸿章的目的是希望借西方之科技以充实大清的军事力量.所谓的“洋务”,实际上就是“西方事物”.李鸿章就是想通过这场运动切实地学习洋人先进的科学技术.洋务运动是以技术入手的,这是表面,但在深层次上,李鸿章也看到了清朝制度和文化的弊端,而这种文化和制度,都不具有竞争性.
正是出于这样的动机,李鸿章把学习和模拟西方作为救国的急务,“如泰西各国皆起于弹丸之地,创造各样利器,未及百年而成就如此之精……中国在五大洲中自古称最强大,今乃为小邦所轻视,练兵、制品、购船诸事,师彼之长,去我之短,及今为之而已迟矣!若再因循不办,或旋作旋辍,后患殆不忍言!”他自觉地继续和发展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的思想,以“外须和戎,内须变法”,为洋务自强运动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戎”是为了创造一个有利于改良和建设的国际环境,以外部环境的平静来自强不息.李鸿章想从古代来找寻相应的历史经验:“自秦政变法而败亡,后世人君遂以守法为心传.自商鞅、王安石变法而诛绝,后世人臣遂以守法取容悦.今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土以守法为兢,即败亡灭绝而不悔!天耶?人耶?恶得知其故耶?”在这里,李鸿章已把自己的洋务运动,等同于历史上的商鞅、王安石变法了,这样的想法也让他意识到自己随时可能遭受到的惩罚;同时,李鸿章也想以自己的聪明,尽量地避免失败,以追求这种史无前例的成功.
在当时,李鸿章洋务运动声势弄得很大.现在看起来,李鸿章的这些行动,看起来大包大办,同时,也似东一榔头西一棒,缺乏系统性.这样的情形,也怪不得李鸿章,李鸿章当时所想的,就是力所能及地多做一点,至于真的效果如何,能不能做好,李鸿章已顾不了那么多了.草创时期,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不可能有那么周密的计划.并且,李鸿章事无巨细,都得自己亲历亲为,他所面对的,是一个
执行力非常羸弱的制度.他只能通过自己身体力行的方式来做点事.这也怪不得李鸿章事必躬亲,在当时的那种状况下,以一般人的理解力,是肯定无法完成一些事情的.也正如此,大量繁琐的事务压在了李鸿章身上,在层层叠叠烟锁雾绕的关系与事务当中,李鸿章变得沉默寡言了,也变得焦虑了.虽然李鸿章在表面上一直举重若轻,但在内心当中,李鸿章一直是承担着巨大的压力的.更多的时候,李鸿章总是沉静无语,对待一些事情“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李鸿章就是这样开始了洋务运动.从整体上来说,李鸿章一直不算是一个思想家,他只能算是一个踏踏实实做事的人.虽然李鸿章一直有着自己的思想,但他的思想并没有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他对于社会的发展以及整个人类思想的进程显然缺乏系统的认知,他的世界观尚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也并没有将自己的思想整理得严丝合缝.李鸿章所要做的,就是在别人争论和探讨的时候一个人不声不响地挪动着脚步,低调地做自己的事.这一点无疑是李鸿章的聪明之处.对于当时的状况而言,在众多问题上,并不适合争论,也不太适合大张旗鼓.在这一点上,李鸿章显然看得很透,在不少大臣民众空喊“攘夷”而反对学习西方,或者在后期一些人们叫喊全盘西化的时候.李鸿章表现得就像一个商人,只是默不作声地做着自己的“转口贸易”,从技术入手,做一些力所能竭的事情.对李鸿章来说,已来不及想像由技术而引起的一系列变故的后果了,他最想解决的当务之急,就是首先要能从军事上抗衡西方列强,保全自己的国家,避免受列强的瓜分.在这一点上,李鸿章既算是鼠目寸光,也算是实事求是.李鸿章就这样走了一条最捷径的路,走得义无反顾.可以说,李鸿章洋务思想也是在他不断地摸索中趋于成熟的,虽然李鸿章的整个洋务思想体系并不完整,他的主张也有许多弱点,有的且是重大弱点.
李鸿章在诸多事务上表现了他实在而精明的一面.曾经的草根经验让这个江淮书生远离迂腐的思维方式,也让他形成了准确的判定力.李鸿章要的,就是那种最基本的实效.当一个事物变得不甚清楚的时候,李鸿章便用最简单的利益得失来判定事物的价值.这种最基本的判定往往是最根本的,也是最接近事实并且切实可行的.比如,在开放通商口岸的问题上,当时清政府和列强为此唇焦舌痹,甚至不惜兵戎相见,而李鸿章的看法显然要豁达得多:“人皆震动于添口之多……西洋各国到处准他人借居贸易,而仍日益强大,可知其病不在添口而在不能自强.”李鸿章是主张更多开放通商口岸的,在当时,一个朝廷大臣能这样实事求是地表达出反面意见,可以说是相当不轻易的,也是需要相当胆略的.

【明清时期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篇八:明清时期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造成明清时期对外关系逆转的主要原因

中国从一个强大的文明输出国,变成闭关锁国的国家,我想有以下原因
明朝因为郑和七下西洋,虽很好的宣传华夏文明的强盛灿烂,却花费无数银两,造成只输出不流入的局面,此后因国力原因便停止官方的出海;
另一个原因是日本因国内资源有限,开始走上劫掠我沿海地区的道路,忽来忽去,民众损失巨大,政府剿不胜剿,最后使出沿海坚壁清野,所有人不得下海,以防与倭暗通款曲!
清朝则延续这些政策,自然越来越封闭,越来越赶不上世界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