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英语学习 > 英语阅读 > 陕北秧歌阅读答案(共10篇)

陕北秧歌阅读答案(共10篇)

篇一:陕北秧歌阅读答案

陕北的山阅读答案

陕北的山

11.【答案】神奇而美妙的陕北的山.或:陕北的山.评分标准:回答正确,得2分.若答“陕北的山神奇而美妙”,得1分.共2分.

12.(1)【答案】因为陕北的山胸襟开阔,无私无畏,包容一切.

(2)【答案】因为陕北的山纯净、寂静,能够涤荡人的心胸,使人忘却烦恼和忧愁,心灵变得纯洁.

评分标准:(1)能答出山“胸襟开阔”、“无私无畏”,得2分.共2分.(2)能答出山“纯净”、“寂静”的特点,得2分;答出山对人的影响,得1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

13.【A】【答案】陕北的山和“安塞腰鼓”均给人以雄壮、强劲、豪迈之感.

评分标准:能答出“给人以雄壮、强劲、豪迈之感”,得3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

【B】【答案】不同.因为陕北的山是雄壮的(磅礴的、强劲的),而桂林的山是瘦峭的(玲珑的),所以想像是不同的.

评分标准:第一问回答正确,得1分;第二问能结合陕北的山和桂林的山的特点回答,得2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

14.【答案】这是运用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手法,为了更加强烈地表达对陕北的山的赞美之情.评分标准:答出“欲扬先抑”或“先抑后扬”,得2分;答出“更加强烈地表达对山的赞美之情”,得2分.共4分.

15.【答案】陕北的这一切都是陕北的山养育和熏陶的结果.或:陕北的.山是他们物质和精神的寄托(生命的源泉).

评分标准:能答出是“陕北的山养育和熏陶的结果”或山是“物质和精神的寄托(生命的源泉)”,得3分;语言通顺,语意完整,得1分.计4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篇二:陕北秧歌阅读答案

请求英语达人
陕北人闹秧歌,就是图个红火.每年正月二三开始,几乎要闹腾一个正月天.一直到二月初二才压了锣鼓五音".形式多样,是一种民间广场集体歌舞艺术,表演起来,多姿多彩,红火热闹.陕北地区 "闹秧歌"习俗由来已久.如陕北的绥德、米脂、吴堡等地,每年春节各村都要组织秧歌队,演出前先到庙里拜神敬献歌舞,然后开始在村内逐日到各家表演,俗称"排门子",以此祝贺新春送福到家,这是古代祭社活动的延续,十五日灯节这天,秧歌队还要"绕火塔""转九曲"."绕火塔"也叫"火塔塔",先用大石和砖垒起通风的座基,上面再用大块煤炭搭垒成塔形,煤炭之间有空隙,填入柴禾、树枝以便燃点.由于当地煤炭质量好,又有柴木助燃,所以在十五日的夜晚点燃后,火焰照红夜空,秧歌队绕塔高歌欢舞,非常好看.

Shanbei make to the person, is a thriving yangge figure. Each year, almost to start the 23 January escapades a day. Until February teenager to confine drum sound. "diverse forms, is a kind of collective dance art, folk square act, colorful, flourishing lively. In shanbei region" GWRRRRRRRRR yangko "custom has a long history. SuiDe, such as the northern shaanxi MiZhi, wu fort etc, and every year Spring Festival the villages made must organize yangko team, the performance before the temple worship dances, then began in laid daily to each village, commonly known as" performance ", to congratulate row doors spring send blessing home, this is the continuation of ancient offering club activities, 15 Lantern Festival day, even "around the fire yangko team tower" "turn the serpentine." Around the fire tower "also called" fire tata ", use first stone, brick since base ventilation seat base ?

篇三:陕北秧歌阅读答案

用“一曲高歌,响遏行云,全扫靡靡之音;一声入耳,荡气回肠,精神为之一振”.对一句赞美秧歌的句子
用这句赞美陕北民歌的句子“一曲高歌,响遏行云,全扫靡靡之音;一声入耳,荡气回肠,精神为之一振”.对一句赞美陕北秧歌的句子,谢谢,急需!
我说的是对一句跟这个形式一样的,描述扭秧歌的句子,就像对对联一样【陕北秧歌阅读答案】

一娟红绸,随风飘舞,尽遮忧忧之神;一色如瞳,精神抖擞,眼前为之一亮.

篇四:陕北秧歌阅读答案

《陕北,歌的高原》的答案 把文章划分为3部分,写出每一部分的大意

第一段(1):总领全文.
第二段(2--7):根据时间描写风俗人情.
第三段(8,9):概述陕北高原.

【陕北秧歌阅读答案】

篇五:陕北秧歌阅读答案

栽秧时节白酒香阅读答案

1
娴熟---熟练---生疏
轻盈---轻灵---笨拙
飘溢---飘逸---呆板
殷勤---热情---冷漠
2
(1)第一句好更形象的写出了主人的热情及协作者的勤劳
(2)第二句写得好更生动地写出了山茶花和鲜艳与姑娘的美丽
3插秧 喝甜白酒 小秧 山茶花 梯田 栽秧响声 银镯的叮当声 山歌声 布谷声 栽秧的姑娘 她们那一起一伏而娴熟的栽秧动作正与嚓啦嚓拉的栽秧响声和手上的银镯的叮当声合成自然的节奏好像在做一种轻盈而绝妙的舞蹈表演一般
4山歌的歌种是不同地区民间对本地山歌的独特称谓,常见的种类有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内蒙古的“爬山调”,青海、甘肃等地的“花儿”、“少年”,湖北的“赶五句”,四川的“晨歌”,安徽的“挣颈红”,等等.现今
山歌的魅力(8张)依然流行的有孟姜女调,如《月儿弯弯照九州》;剪靓花调,如《回娘家》;鲜花调如《茉莉花》;绣荷包调如《走西口》.比如张家界的山歌有《花大姐》、《小小丫姑》、《一个雀子一个头》等 还有贵州土家族的《望牛山歌》,侗族的《嘎八月》,壮族的《壮家妹》等.其他的还有《打支山歌过横排》、《弥渡山歌》、《对鸟》、《槐花几时开》、《马兰山歌》、《山歌年年唱春光》、《山歌姻缘》、《难忘溪水》等.
5那里的景很美 人很漂亮很英俊 哈尼族很热情【陕北秧歌阅读答案】

篇六:陕北秧歌阅读答案

笨男孩与纽扣的阅读训练题,

他是个笨男孩,对于1/2与1/3谁大谁小的问题一见就发晕.上了中学,老师曾多次给他的父母暗示,读书不会在他身上产生奇迹.高考那年,全班落榜三人,其中就有他.
对此父母没有责怪,因为他一直都很努力,更何况他是个懂事的孩子.
父母让他跟一个裁缝学裁剪,他学得很认真.师傅说,他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好裁缝,因为10个学员中,惟有他钉的纽扣最结实.
他确实是个不错的裁缝,他不仅纽扣钉得牢靠,而且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实用主义者,他在裙腰的内侧加了一个小口袋,让穿裙子的人有地方放BP机和零钱.他把T恤衫的领子去掉,他把童装的口袋移到胸前.总之,学徒期间,他把老板滞销的服装加以改造卖光了.师傅说他是个天才.
两年以后,真有一个“天才服装店”诞生了,它在广场的一角.那个笨男孩和师傅一样既剪又卖,顾客起初是亲戚和邻居,由于他钉纽扣得总是很结实,后来顾客又发展到亲戚的邻居和邻居的亲戚.
一天,几个退休老人在广场上扭秧歌,扣子掉了,笨男孩自告奋勇,义务服务,他成了秧歌队的义务工---免费订纽扣,免费做秧歌服.老人为了感谢他,每次晨练,都挂一幅“天才服装秧歌”的旗子.
老人秧歌队成为了广场上的一道风景,先是被围观,后是被电视台采访,再后来是作为市里的形象大使到地市和省城参加文化节.随着秧歌队的扬名,“天才服装”也声明远播.笨男孩开始雇人,然后开始设分店,再后开始成立公司.
去年,天才服装公司成立5周年,在电视台以5万员奖金征聘50岁而貌似30岁的女士,当即引起轰动,因为秧歌队中有3名女士入围.
现在,天才服装公司已经是一个资产超过3千万的私营企业,它的商标是一枚纽扣.(2001年3月22日,报刊文摘摘自3月17日《中国社会报》作者刘燕敏)

篇七:陕北秧歌阅读答案

看秧歌作文600字

大年初三的一大早,就听到街上锣鼓喧天的,我兴奋地跑了出去……
啊,原来是秧歌队过来了.街道上围观的人群是一层又一层的,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挤了进去,一条长长的秧歌队展现在我的眼前:看!秧歌队中的“公子”风度翩翩,“小姐”楚楚动人,“小丑”滑稽可笑……他们尽情地舞动着,不时地博得观众的阵阵掌声.
最精彩的要数“捉蝴蝶”了.只见一位阿姨用长长的竹竿挑着一只漂亮的绸缎做的蝴蝶,一位大哥哥和一位大姐姐在“抢”这只大蝴蝶.大姐姐眼睛盯着这只大蝴蝶,踮起脚尖,伸出双手一捂,我想她一定会“捉”到那只蝴蝶的,可蝴蝶却“呼”的一下“飞”走了.那位大哥哥瞄准了目标,接连翻了几个跟头,就像腾空而起的孙悟空一样,来了一个“海底捞月”,当他的手刚刚接触到那只蝴蝶,阿姨却转动起竹竿,蝴蝶旋转着划出了一条美丽的弧线,飘飘然地又“飞”走了.就这样,大哥哥和大姐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变着花样来“捉”这只美丽的蝴蝶,可总是一场空,逗得观众们是一阵阵地哈哈大笑.
“捉蝴蝶”的队伍刚刚过去,一个漂亮的“小媳妇”侧着身子向我这边走过来了.只见她迈着轻盈的步子,扭动着苗条的身段,舞动着长长的锦袖,甩动着两条长长的辫子,腮边涂抹着厚厚的腮红在朝阳的照射下闪着光彩……真是美丽极了,好盼她转过身来,让我好好瞧瞧那漂亮的脸蛋.她果然转身过来了,啊,她原来是个“孕妇”,挺着一个大大的肚子,好像要生宝宝似的.看她欢快的舞步,这会是真的吗?我不由地伸出手去摸了摸她的肚子,硬棒棒的.“小媳妇”见我好奇,就拿着我的手用力地敲了敲,哈哈,原来是个大塑料壳肚子呀!“小媳妇”哈哈一笑,我才如梦方醒,这么漂亮的一个“小媳妇”原来是个小伙子呀!
秧歌队在一阵阵的欢声笑语中向进移动着,将整条街道都渲染得热闹非凡,给这个祥和欢快的新年增添了无限的喜庆氛围.
一群精力旺盛的老太太.
她们的腰上系着一条大红绸子,绸子的两端被攥在她们的手中,她们的脸就像绸子一样红.
她们站着一动不动,她们的神情郑重而又宁静.系在腰上的绸子静静的,好像陈放了多年不曾动过.
但是,看!——一舞起来就不同了,忘情了,投入了,有活力了.三十几个腰系红绸的老太太,如三十几朵在风中绽放的花朵.这秧歌使刺骨的寒风立即变得温暖了.使冰凉的空气立即变得火热了,使木然的人们立即变得亢奋了.
好一个秧歌舞!
就像沉睡多年的火山突然爆发,就像静止的山河突然生机无限,就像冰封的心灵突然得到了光明.
使人觉得:寒冬已去,万物萌发.
使人觉得:舒爽和愉悦充满心房.
使人觉得:希望之火熊熊燃烧,幸福日子永远香甜的自豪和神气.
你看.所有的老太太都舞起来,她们的腿、胳膊,她们全身都在用力地舞动着,有的高起,有的低落,有的急速,有的缓慢,每一个动作都如此地投入和卖劲,使你从来没有感受到生命如此鲜明、活跃和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年迈的身躯,那蹒跚的脚步,那满脸的皱纹竟然能释放出如此热烈蓬勃的能量.
每一个舞姿都是全神贯注,每一个舞姿都是纯洁无瑕,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不得不叫人叹为观止.
当鼓声戛然而止的时候,她们也突然像定在了大地上,一动不动,世界出奇地静,身边的红绸子也一样的静.
远远地耳闻锣鼓喧天,声声唢呐昂扬激越,心里便痒痒,知道是秧歌队上街了.
年年正月十五是秧歌汇演的日子,是米脂人春节的狂欢.
换上衣裳,拎了相机,直奔大街上去,汇入看秧歌的人流中.
这个熟悉的城市,面容在一天天变幻着,银州大道扩建后,开阔顺坦,大道两旁的搞成建筑不经意间有冒出了好几栋.路灯杆上悬挂的大红灯笼一溜溜排开去,点染着年节的浓浓氛围.
过来了,秧歌队过来了!年年看,年年看不够的陕北大秧歌扭过来了!
走在每支秧歌队前面的是仪仗队,打着条幅和一些宣传标语,才起猎猎,流动在稍有寒意的风中,仿佛大街上用来一片片五色祥云.随后是一两敞篷大卡车,载着锣鼓手.唢呐手、歌手等人员.锣鼓手多为壮汉,头扎英雄巾,一袭黄色外套.一面牛皮大鼓被三到四人捶击着,鼓吹上下翻飞,捶击出不同的古典,浑重的鼓声犹如春雷总天边滚动过来.铜锣铜镲应和着鼓声,叩击之下,咔嚓作响,眼前似乎觉得天空炸响了霹雳,撕裂着冬日的阴霾.唢呐手铆足了劲儿,鼓起腮帮子,用力地吹奏着,粗犷豪迈的乐音飞扬撼摇在这片土地上.
整条大街喧闹熙攘,看秧歌的人群聚拢了过来,为秧歌队留下一条通道.
过街亮相的秧歌队列为四队,踩着鼓点,扭行在大街上.他们其实绝大多数都是非专业的舞蹈演员,他们来自乡村,来自城市,来自生活的不同角落.他们的面孔似曾相识有不很确切.而见天他们却略施脂粉,英姿飒爽,出现在秧歌队里.
在春天的节日里,他们穿上秧歌服,成为秧歌队员,闹起秧歌.大街就是他们的舞台.整条银州大道北浓丽的色彩渲染了,仿佛一条翻滚的绚彩的河流.
他们中间有稚气小孩,扮成新年生肖,着实可爱;有青春少年,洋溢着青春的鲜活;有半百老人,再次焕发出从生命的光彩.
他们甩开膀子,脚底生风,肢体起伏扭动,进退自如,把自信与快乐写在脸上,把生活的苦累与迷茫炮制脑后,那简单的舞蹈动作重复而又变换相间着.此时此刻,似乎他们的心牵引着看秧歌的观众的心飞翔在高原的天际之间.或许,人们已经敞开了被冬日封闭的门扉,走进了春天,拥抱着春天.
人流不自觉地跟着秧歌队行进,上下腾跃错落的花伞和甩动绸扇,令人眼花缭乱,如同在做着一个缤纷的梦.刚瞩目秧歌队中那个俊美婆姨,又赞叹那个后生的洒脱;忽而又连忙把视线投向“水船”,被扮相古拙,表演稽滑的“艄公”吸引了.暗想生活不就是如同行船,有顺风顺水,也有激流险滩,但最终还是要到达彼岸.遂悟出,秧歌的艺术构思与创造不正是来自生活渊源.
再看那“骑驴的婆姨赶驴的汉”.是回娘家,是走亲戚,还是赶集会?要么悠然自得行走在山间小道;要么夫妻一路絮絮叨叨,打情骂哨;要么是毛驴子撒赖使奸;幽默风趣的表演,弥散出浓郁的黄土风情,让人忍俊不止.
口中含着哨子,指手画脚的人是谁?奥,是秧歌队的导演,看来是他(她)最紧张了——
街头广场那块开阔界面,各家秧歌队才亮出了自家绝活.导演一边指挥乐队变换着节奏和曲目,一边提醒着演员们按预排的节目集中表演.扭秧歌的转场穿插,俗名就叫“枣核子开花”吧?还有的那么多花招,就弄不明白了,好像是摆场图造型.传统的十字交叉不凡,也尝试引进了华尔兹的灵感,“蹦察察”起来了,真切感受着古老的秧歌与时俱进着……
扭吧,闹吧,在春天的这头,“东方的迪斯科”,黄土地上的狂欢,引领着人们一起走向春天!

【陕北秧歌阅读答案】

篇八:陕北秧歌阅读答案

《笨男孩与纽扣》阅读答案
他是个笨男孩,上了中学,老师曾多次给他父母暗示,读书不会在他身上发生奇迹.高考那年,全班落榜3人 父母决定让他跟一个师傅学裁剪,他学得很认真.师傅说,他将来会成为一个好裁缝,因为10个学员中,他钉的纽扣最结实.他确实是个不错的裁缝.他不仅纽扣钉得牢靠,而且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实用主义者.他在裙腰的内侧加小口袋,让穿裙子的人有地方放BP机和零钱.他把T恤衫的领子去掉,他把童装的口袋移到胸前.学徒期间,他把老板滞销服装给改造卖光了.师傅说他是天才.两年后,一个“天才服装店”诞生了,那个笨男孩跟师傅一样,既剪又卖.顾客起初是亲戚和邻居,由于他的纽扣钉得很结实,后来发展到亲戚的邻居和邻居的亲戚.一天,几个退休老人在广场上扭秧歌,扣子掉了,笨男孩自告奋勇,义务服务.后来老人的队伍扩大,发展成秧歌队,他成了秧歌队的义务工——免费钉纽扣,免费做秧歌服.老人为了感谢他,挂一面“天才服装秧歌队”的旗.老人秧歌队成为广场上的一道风景,先被围观,后是被电视台采访,后来是作为市里的形象使者到省里到首都参加文化节.随着秧歌队的扬名,天才服装也声名远播.笨男孩开始雇人,开始成立公司
联系文章语句说说你对文章体会到什么?

有些时候鼓励也是很重要的,他可以改天一个人的一生,心态也很重要,不要管别人说什么,自信、踏实、认准目标努力去做

篇九:陕北秧歌阅读答案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越多越好!

岁月钟声
汪曾祺
我读的小学是县立第五小学,简称五小,在城北承天寺的旁边,对面是天地坛.五小有一支校歌:‚西挹神山爽气,东来邻寺疏钟,看吾校巍巍峻宇,连云栉比列其中.半城半郭尘嚣远,无女无男教育同.桃红李白,芬芳馥郁,一堂济济坐春风.愿少年,乘风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
“巍巍峻宇”,“连云栉比”,实在过于夸张了.但记忆中学校门外的地势确比校内高,进大门,要下一个慢坡,慢坡是‚站砖’铺的.不是笔直的,而是有点弯.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对这道弯弯的慢坡很有感情.如果它是笔直的,就没有意思了.
慢坡的东端是门房,同时也是校工詹大胖子的宿舍.詹大胖子的主要职务是摇上课铃、下课铃.这间小屋原来盖了是为了当门房即传达室用的,但五小没有什么事可传达,来了人,大摇大摆就进来了,詹大胖子连问也不问.这间小屋就成了詹大胖子宿舍.他在屋里坐着,看看钟.他屋里有一架挂钟.这学校有两架挂钟,一架在教务处.詹大胖子一早起来第一件事便是上这两架钟.喀啦喀啦,上得很足,然后才去开大门.他看看钟,到时候了,就提了一只铃铛,走出来,一边走,一边摇:叮当,叮当,叮当……从南头摇到北头.上课了,学生奔到教室里,规规矩矩坐下来.
每逢国文课都是要背诵的.一年级开头是“大狗跳,小狗叫”,后面有《咏雪》这样的诗:“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七片八片九十片,飞入芦花都不见.”我学这一课时才虚岁七岁,可是已经能够感受到“飞入芦花都不见”的美.我现在写散文、小说所用的方法,也许是从“飞入芦花都不见”悟出的.我觉得那时的语文课本有些篇目是选得很好的.
后来,有一班毕业生凑钱买了一口小铜钟,送给母校留纪念,詹大胖子就从摇铃改为打钟.一口很好看的钟,黄铜的,亮晶晶的.铜钟用一条小铁链吊在小操场边的梧桐树上.铜钟有一个锤子,悬在当中,锤子下端垂下一条麻绳.詹大胖子扯动麻绳,钟就响了.钟不打的时候,绳绕在梧桐树干上,打一个活结.
梧桐树一年一年长高了.钟也随着高了. 五小的孩子也高了.
詹大胖子还有一件常做的事,是剪冬青树.詹大胖子很胖,但是剪起冬青树来很卖力,他好像跟冬青树有仇,又好像很爱这些树.
詹大胖子还给校园里的花浇水.
秋天,詹大胖子扫梧桐叶.学校有几棵梧桐.刮了大风,刮得一地的梧桐叶.梧桐叶子干了,踩在上面沙沙地响.
詹大胖子还做什么事呢?他给老师烧水.烧开水,烧洗脸水.教务处有一口煤球炉子,詹大胖子每天生炉子,用一把芭蕉扇忽哒忽哒地扇.煤球炉子上坐一把白铁壶.
他还帮先生印考试卷子.詹大胖子推油印机滚子,先生翻页儿.考试卷子印好了,就把蜡纸点火烧掉.烧油墨味儿飘出来,坐在教室里都闻得见.
每年寒假、暑假,詹大胖子要做一件事,到学生家去送成绩单.全校学生有二百人,詹大胖子一家一家去送.成绩单装在一个信封里,信封左边写着学生的住址、姓名,当中朱红的长方框里印了三个字“贵家长”.右侧下方盖了一个长方图章‚县立第五小学‛,学生的家长是很重视成绩单的,他们拆开信封看:国语98,算术86……看完了就给詹大胖子酒钱.
詹大胖子和学生生活最最直接有关的,除了摇上课铃、下课铃,——打上课钟、下课钟之外,是他卖花生糖、芝麻糖.詹大胖子很坏,他的糖比外面摊子上的卖得贵.但是五小的学生只好跟他去买,因为学校有规定,不许“私出校门”.
校长张蕴之不许詹大胖子卖糖,把他叫到校长室训了一顿.校长对学生说:学生在校不许吃零食;詹大胖子的糖不卫生;他赚学生的钱,不道德.
但是詹大胖子还是卖,偷偷地卖.他摇下课铃或打上课钟的时候,左手捏着花生糖、芝麻糖,藏到袖筒里.有学生要买糖,走近来,他就做一个眼色,叫学生随他到校长、教员看不到的地方,接钱,给糖.
五小的学生差不多全跟詹大胖子买过糖.他们长大了,想起五小,一定会想起詹大胖子,想起詹大胖子卖花生糖、芝麻糖.
詹大胖子就是这样,一年又一年,过得很平静.
詹大胖子的铃摇着摇着,钟打着打着,我们便长大了,便到了小学高年级了.
教五年级国文的是高北溟先生.他很喜欢我,我的作文几乎每次都是“甲上”.在他所授的古文中,我受影响最深的是明朝大散文家归有光的几篇代表作.归有光以轻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物,亲切而凄婉.这和我的气质很相近,我现在的小说里还时时回响着归有光的余韵.教六年级国文的是张敬斋,张先生据说很有学问,他教我们《老残游记》,讲得有声有色.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大明湖上的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这使我对济南非常向往.
我对五小很有感情.每天上学,暑假、寒假还会想起到五小看看.夏天,到处长了很高的草.有一年寒假,大雪之后,我到学校去,大门没有锁,轻轻一推,开了.没有一个人,连詹大胖子也不在.一片白雪,万籁俱静.我一个人踏雪走了一会,心里很感伤.
我十九岁离乡,六十六岁回故乡住了几天.我去看看我的母校:什么也没有了.承天寺、天地坛,都没有了.五小当然没有了.
这是我的小学,我亲爱的,亲爱的小学!‚愿少年,乘风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
(选自《汪曾祺散文选》 有删改)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①巍巍峻宇( ) ②方框( ) ③拆开( ) ④万籁俱静( )

2. 调皮的小狗、飘零的雪花,课文中的这些内容都是作者小学一年级所学.结合文章第四段内容思考,几十年过去了,作者对此为什么依然难忘?(答出两点即可)(4分)
答:

3. 宋代戴复古说“入妙文章本平淡,等闲言语变瑰琦”,文中“詹大胖子很胖,但是剪起冬青树来很卖力,他好像跟冬青树有仇,又好像很爱这些树”一句,以平实的语言将作者童年的观察体会写得妙趣横生,你如何理解这句话中的“有仇”与“爱”?(4分)
答:

4. 史家传统的记人笔法是“不虚美,不隐恶”,作者也将詹大胖子这个人物放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客观地描述,使这一人物的优缺点都很鲜明.请分别概括出能够体现詹大胖子优点与缺点的事各一件.(4分)
答:

5. 汪曾祺的散文温婉细腻,素朴中有挚味.正如他的老师沈从文教导的那样“贴”着生活写,给人以真切的感受.请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品析下面语句.(3分)
他摇下课铃或打上课钟的时候,左手捏着花生糖、芝麻糖,藏到袖筒里.有学生要 买糖,走近来,他就做一个眼色,叫学生随他到校长、教员看不到的地方,接钱,给糖.
答:

6. “童年化育师恩久,花甲感念教益长”,汪曾祺先生以浓情的笔墨追忆了自己小学五、六年级的两位国文老师,他们授课的内容分别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答:

7. 汪老六十六岁重归故里,童年的母校早已踪迹皆无,可这座记忆里的圣殿,却永远铸就在他情感的基底,心灵的深处,生命的肌理,因此才有文末这些情谊款款的文字.文章最后一 段有什么作用?(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4分)
答:


参考答案:
1. ①jùn ②kuàng ③chāi ④lài(共2分,每小题0.5分)
2. 围绕“小时候的背诵记忆深刻”或“感受到了美”或“悟出了写散文、小说的方法”或“课本中的选篇很好”或“喜爱这些课文”或“内容生动有趣”或“贴近儿童心理”回答.(共4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3.“有仇”围绕“詹大胖子剪树很卖力”回答;“爱”围绕“詹大胖子精心(经常)修剪冬青树”回答.(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 体现优点的事:①围绕“每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上这两架钟(按时开大门;按时摇铃)”回答.②围绕“卖力地修剪冬青树”回答.③围绕“给校园里的花浇水”回答.④围绕“扫梧桐树叶”回答.⑤围绕“给老师烧水(烧开水;烧洗脸水)”回答.⑥围绕“帮先生印考试卷子”回答.⑦围绕“到学生家去送成绩单”回答.
体现缺点的事:①围绕“有人到学校,大摇大摆就进来了,詹大胖子也不问”回答.②围绕“违背学校规定,私自卖糖给学生”回答.③围绕“卖的糖比外面摊子上的贵”回答.④围绕“詹大胖子屡教不改一直偷偷卖糖”回答.(共4分,每件2分,体现优点和缺点的事各一件,意思对即可)
5. 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詹大胖子狡猾(油滑;狡诈;熟练;麻利;不守校规;明知故犯;诡计多端;善于遮掩(躲避))的样子.(共3 分,人物描写方法1分,答出任意一种方法即可;表达效果2分,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 即可)
6. 围绕“高北溟老师教授归有光的文章,我现在小说里还回响着归有光的余韵(对我写作产生影响);张敬斋老师讲解的对联(《老残游记》)使我对济南产生向往”回答.(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7. 内容:围绕“对小学的热爱(眷恋;怀念);对母校(老师)的感激(感恩);对小学生活的真挚情感;对少年的期望(祝愿);希望少年不要忘记母校(老师)的恩情”回答.结构:围绕“总结全文;照应开篇;首尾呼应;结构严谨;点明中心;升华主题;深化主旨”回答.(共4分,内容2分,结构2分.各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
最后的绝招

“面人雷”,当然姓雷,但叫什么名字,谁也不清楚.他是吃捏面人这碗饭的,六十来岁,骨骼清奇,黄面短须,双眼锐亮,像鹰眼,有点儿冷.
只要不下雨落雪,“面人雷”会准时出来摆摊.他的行头很简单:一只可收放的小支架,上面挂一个纸板,正中写“面人雷”三个大字,两边各写一行小字:“为真人捏像”“以绝技传家”.再有一个小木箱,里面放着捏面人的原料和工具.他捏面人很快,顾客站个十来分钟就行,称得上是“立等可取”.顾客 满意了给钱;觉得不像,他不取分文,而且立刻毁掉,再不重捏——这样的情景似乎从没出现过.他捏面人,先是几个手指翻飞,很快便成形,再用小竹片、小剪刀和细铁签修一修,无不形神毕肖.
闲暇时,“面人雷”会安静坐下来,手里拿着面粉,两只眼睛左瞄右瞅,专捏那些有特点的人物.如那些“老江湖”,算命测字的“半仙”,街头卖艺的赤膊汉子,强讨巧要的乞丐……当然,他也捏那些在广场游荡乘机作案的小偷,专门“碰瓷”的骗家,还有避着人做“白粉”生意的……捏好了,悄然放入木箱,秘不示人.
这么大广场,这么多人流,各类案子总会发生的.负责车站治安的警察,常会秘密把“面人雷”找去,请他帮忙破案.“面人雷”会把那些涉案疑犯面人拿出来,冷冷地说:“只管抓就是,错不了.”
他们知道“面人雷”靠这手艺吃饭,便要按人头给钱.“面人雷”说:“这算是我的义务,免了!只是……请你们保密,给我留碗饭吃.”小偷抓了;“碰瓷”的抓了;贩“白粉”的也抓了.
那些面人捏得太像了,一抓一个准.
一个秋天的深夜,无星无月,风呼呼地刮着.
“面人雷”睡得正香,门闩被拨开.屋里突然亮起了灯,被子被猛地掀开,三条大汉把“面人雷”揪了起来.
“面人雷” 立刻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很镇静,说:“下排琴,总得让我穿上挂洒、登空子,戴上顶笼,摆丢子冷人哩.”
“面人雷”说的是“春 点”,也就是江湖上的隐语.其中一个年龄较大的汉子,脸上有颗痣,说:“上排琴(老哥),是你把我们出卖了,你该懂点规矩,今晚得用青于(刀)做了你!”对方掺杂着说“春点”,气氛也就有些缓和.
“面人雷”笑了笑,也不绕弯子:“我这把年纪了,死也不足惜.兄弟,我捏了一辈子面人,让我最后为自己捏一个吧,给老家的儿孙留个念想.不过一会儿功夫,误不了你们的事.也不必担心一个年老体衰的人,还能把你们怎么样.”
三个人同意了.
“面人雷”打量了他们几眼,说:“谢谢.”然后拿出一大团面粉和工具,坐在桌前,对着小镜子捏了起来.
三个人坐到一边去,抽着烟,小声地说着话.他们知道这个老江湖懂规矩,他们也做到仁至义尽.
“面人雷”很快就捏好了,是他的一个立像,三寸来高,右手拿着个小竹片,左手握拳.底座边刻上一行字“手中有乾坤.‘面人雷’自捏像.”
那三个人拿着面人轮流看了看,随手摆在桌上.
夜很深很暗,一行人急速远去.
两天后,在二十里外的深渠里,发现了“面人雷”的尸体.
人命关天,公安局很快就找到了“面人雷”的住处.在现场勘查时,只找到了一叠汇款存根和几封家信,还有桌上那个栩栩如生的面人.其外,几乎没有什么线索.
刑侦队长是个年轻人,业余喜欢搞雕塑.他把“面人雷”的自捏像放在办公桌上,关起门来看了整整一天.他发现那只形如利刀的小竹片,尖端正对着那只握着的拳头,而拳头从比例上略大,似乎握着什么东西.手中有乾坤?他小心掰开那拳头,掌心出现了几个极小的面人!在放大镜下一看,眉眼无不清晰,其中那个脸上有痣的汉子是个黑道上的头目,曾因诈骗坐过牢.
几个疑犯很快就被捕归案.
“面人雷”追悼会非常隆重,正面挂着“面人雷”的遗像——是那尊自捏面人的放大照片.
侧面是一幅挽联:
手中有乾坤,小技大道.
心中明善恶,虽死犹生.
(选自《小小说》,作者:聂鑫森,有删改)
1. (2分)赏析第一段划线句子.

2. (2分)阅读第二段,用三个短语概括“面人雷”技艺高超之处.

3. (2分)概括“面人雷”的形象特征.

4. (3分)结合上下文,说说“手中有乾坤”的含义和作用.

5. (3分)“最后的绝招”作为文章的标题,妙在何处?


参考答案:
1、外貌描写,突出“面人雷”精干冷峻、目光犀利.
2、工具简单 立等可取 形神毕肖
3、技艺高超、善恶分明、从容自信、有胆识、有计谋
4、一语双关,看上去是“面人雷”自夸捏人技艺高超,实际上暗示自捏像手中藏有破案玄机.
5、激发读者兴趣;点示了小说的主要情节;突出了人物形象.
一张安稳的睡床
秦珍子
①他们或许是这个城市最先感到天气转冷的一群人.霜降过后的某个中午,在北京城铁知春路站附近小路边,一对年轻男女对坐于路沿两侧.他们把头深埋进膝盖,乍一看,仿佛刚结束了一场争吵的情侣.
②然而当你悄悄走近,你会听到匀净的呼吸和轻微的鼻鼾.她身上,还穿着附近餐馆的白色工作服.他手边,还放着隔壁工地的黄色安全帽.劳作了整个上午,他们在北方深秋一天里最温暖的时刻,疲惫睡去.
③与路人偶然见到的这个场景相似,近日,一组由专业摄影师拍摄的照片引起热议.这组照片被命名为“中国睡美人”,发布照片的网站编辑写道:“中国正试图通过辛勤工作来使自己成为世界上最强大最富有的国家.只是有的时候,他们似乎需要休息一下.”
④在这组照片中,你会看到水果贩子睡在堆积如山的柚子里,菜农在冬瓜垒成的“墙”边小憩,修路工人在冰冷的铁轨旁小憩,而一位养鸭人则直接睡倒在水塘边的空地上——鸭群以他为圆心围成一圈,好像给他“站岗”.
⑤有的人看完了或许会发笑,为那些奇异的卧榻和古怪的睡姿;有的人却泛起一阵心酸,为那些暴露在烈日下、浸透在汗水中的睡眠;更多的人则会油然而生感动;这些疲惫的人,正欲乘上一列奔驰的列车,朝着梦想而去,不知停歇.
⑥事实上,早在2002年到2009年,德国人贝尔恩德•哈格曼就曾拍过“睡觉的中国人”.在华工作的七年间,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国速度”.他把镜头对准保安、司机、建筑工人等普通劳动者,为他们“每周7天、一天24小时”的干劲而激动.
⑦当人们惊叹于中国高速的发展变化时,那些随意发生在街道边、小摊上、板车里的梦境被轻易地遗忘了.它们本该是构成这个国家宏大梦想的一个个具体表达,它们的主人才是这个国家真正的“造梦者”.
⑧然而许多时候,这些人因为疲劳,来不及找个安稳的睡床,就已沉沉睡去.拍摄者从未觉得这种“哪儿都能睡”的行为有什么不体面,即使在公共场合打呼噜,即使睡眠条件再恶劣.在他看来,疲劳的时候就会打瞌睡,人们都一样.况且,照片中随意睡着的人不是无家可归、无榻可栖者,而是醒来就要马上投入工作的劳动者.他甚至欣赏这一点,认为“处事灵活”是中国社会的一种文化.
⑨这当然并不仅仅事关“灵活”.如果睡觉不再是必需品,而只是一种消遣,那么试想,这群人中会有多少人放弃睡眠,宁愿夜以继日地奔忙?在那些古怪的睡姿和奇异的卧榻背后,是为改变命运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全部辛劳.
⑩在照片中,建筑工人的卧榻——砖块、水泥、钢筋,也许马上就要撑起高楼大厦,但其建造者却往往只能是仰望着,而非分享着.用自己的奋斗努力活着,这充满尊严.然而象征工人身份的安全帽,只能为他们遮挡阳光,却难以为他们带来足够的体面和尊严.
⑾一觉醒来,现实照进梦想,他们看到的只有远去的冒着浓烟的列车.
⑿这些疲惫的身躯仅仅需要在这趟列车上拥有一张安静的卧榻——让启程者不必胆怯,让跋涉者得以休憩,让漂流者梦见未来.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文章开头写道:“他们或许是这个城市最先感到天气转冷的一群人.”从“这个城市最先感到天气转冷”来看,本文所写的“这群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4分)

2.下面的句子表达了作者对普通劳动者深深的同情,结合句中加点字部分说说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4分)
一觉醒来,现实照进梦想,他们看到的只有远去的冒着滚滚浓烟的列车.

3.文中写道:“拍摄者从未觉得这种‘哪儿都能睡’的行为有什么不体面.”为什么普通劳动者这种行为没有什么不体面?请依据文本内容分条概括.(6分)

4.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以“一张安稳的睡床”为题表达了什么愿望.(4分)


参考答案:
1、①生活在社会底层.②有着繁重的劳动.③ 为梦想而努力奋斗.④ 醒来后马上投入工作.
2、用“冒着浓烟的列车”比喻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列车“远去”而劳动者还在原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普通劳动者虽然付出了艰辛劳动却未能分享到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依然处境艰难,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普通劳动者的同情.
3、(1)他们承受着繁重的劳动,人疲劳的时候就会打瞌睡,况且他们醒来马上就要投入工作,这也是他们处事灵活的体现,没有什么不体面.
(2)他们在为改变命运和追求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没有什么不体面.
(3)他们在辛苦劳动后没有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只能如此,没有什么不体面.
4、作者希望能让普通劳动者更多地分享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让他们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
月光手帕
韦延丽
秋夜的风一阵又一阵地袭击着阿斌单薄的身体,阿斌不由打个冷战,他借着月光顺着山沟吃力地穿过一条泥泞的土路,路的尽头,一棵高大的榕树下,趴着一栋石头和茅草垒成的小屋.
阿斌在屋前站定,喘一口气,正了正身子,轻轻叩响锈迹斑斑的门环.
少顷,伴随着沉重的“嘎吱”声, 一个光光的小脑袋探出门外.
“你找谁?”男孩儿警惕地盯着他问.
“我路过这里,迷路了.”阿斌专注地看着 男孩儿,“能给我一碗水喝吗?”
小脑袋又重缩回屋内,阿斌在门前的石堆上坐下.
男孩儿端来了水,水随着男孩儿的脚步在粗瓷碗里晃动,溢满了一碗月光.
阿斌起身接过碗,一仰脖子,粗瓷碗里的水就失去了光亮.阿斌满足地咂了咂嘴巴,问男孩儿:“只有你一个人在家吗?你爹娘呢?”
“娘帮人卖夜宵去了,爹去了天堂.”“爹——你爹怎么会在天堂?”
我娘说:“我哥和人打了架后不敢回家,爹到处找他,路上出了车祸,上了天堂.”
一阵风吹来,阿斌揉了揉眼睛.
“你怎么啦?”“我、我……沙子进了眼睛.你们怎么不在村里住?”
“我娘说,以前我们是住在村里的.哥和人打架后,原本要好的两家人成了仇人,被打的那家人天天来逼爹娘交出我哥,赔偿医药费.爹死后,娘只得将村里的房子卖掉抵了赔偿款,于是我们就搬来这儿住了.娘说,住在这儿也好,免得村里人老在背后指指点点,说娘会生不会养,养了个罪犯.娘还说,让我好好读书,爱读书的孩子不会打架.”
“你哥打的人,关娘什么事?”“当然有关系啦,他是爹娘的儿子呀!”男孩儿不满地说,“娘说哥的罪,顶多坐三年牢,如果他敢承担,现在早出来了……可是他跑了,他怕坐牢.他不要爹娘,不要我了,呜呜……”
阿斌蹲下搂过男孩儿,想安慰他,男孩儿却机警地跳开①,说:“我不认识你!”
阿斌尴尬地收回手,停了停又问:“你还记得你哥吗?”“不记得,我哥出事时我才两岁多.娘说,小时候我哥常背我呢,他可喜欢我了.”
“你哥犯了错,你和你娘还会想他吗?”“想,当然想啦!我娘说,我哥那是一时糊涂,那时不懂事,他要是知道错了,改正了,一定是个好孩子呢!唉,他要是能回来就好了,我就不用天天晚上担惊受怕了.”
“担惊受怕?晚上都是你一个人在家吗?”“是的,娘虽然卖了村里的房子,但人家的钱还没赔清,娘答应每年赔人家一万.为了赔人家钱,娘白天做农活,晚上帮人卖夜宵.娘说,明年就可以赔完,那时她就可以陪我了.不过我不怕,爹在天上保护我呢!”
阿斌心里一痛,他剧烈地咳嗽起来.他急忙用手捂着嘴,快步走到石堆旁的树下,借着树阴抹去眼角的泪.月光透过树隙,斑驳地洒在阿斌身上.
“你踩到月光手帕了!②”男孩儿惊叫起来.
阿斌急忙后退几步,左看右看.
“月光手帕?”“就在那儿.”男孩儿指着树阴说.
顺着男孩儿手指的方向,阿斌看到了黑漆漆的地上铺满了一片又一片巴掌大的手帕,那是月光穿透树隙洒下来的.
“是那儿吗?”阿斌问.
“是的,就是那些手帕.娘说,一个人,只要心里无愧,心里装着美,就能看见这美丽的月光手帕.娘还说,娘要等,等到我哥看到月光手帕的那一天.”
阿斌再也忍不住,他双腿一软,跪在了手帕前,任大滴大滴 的泪珠滚落,掉在地上的手帕里,为爹娘,为那个被他打伤的小伙伴,更为自己.
他从怀里掏出一张照片,哽咽着,塞给男孩儿说:“从此以后,你和娘,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可是你们,至少还得等我三年.”
照片上,有阿斌、男孩儿,还有满脸慈祥的爹娘.
阿斌毅然踏上山路,走进月光中,满地的“手帕”忽地抱成团儿,包裹着阿斌向前走去……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改动)
1.选文第1段有什么作用?(3分)
2.联系上下文,分析文中第①处画线句中加点词“跳”的作用.(3分)
3.选文中阿斌这个人物形象最主要的性格特征是什么?(2分)
4.选文第②处画线句“你踩到月光手帕了”中的“月光手帕”是指什么?它有何象征意义?(3分)
5.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阿斌的选择给了你什么启示.(4分)
参考答案:
1.(1)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2)渲染了清 冷的气氛;(3)写出了阿斌行走山路的艰难;(4)为下文写阿斌家 里的不幸埋下伏笔.(3分,答出三点即可)
2.动作描写(1分);写出了男孩儿挣脱阿斌的迅捷(1分),体现了他对阿斌有很强的戒备(1分)心理.
3.良心未泯(1分),勇于担当(1分).
4.(1)“月光手帕”是指月光穿透树隙洒在地面上铺成的一片片巴掌大的手帕(或光斑)(1分).(2)是母亲善良、坚忍、敢于担当的象征,是家人期盼、坚信阿斌能悔过自新的象征,是阿斌良心发现、主动自首的象征(2分,答出两点即可).
5.(1)内容:阿斌因打架伤人犯罪而选择逃跑,给家人带来了极大灾难(1分);阿斌又因家人对他的期盼与坚信而选择了主动自首(1分).(2)启示:可从犯错与认错、逃避与承担等角度谈,言之成理即可(2分).

篇十:陕北秧歌阅读答案

陕北剪纸的答案

①在大雪封山的日子里,是这些贴得红堂堂的窗花告诉我,在被雪埋得很深很死的山坡上,还有人家.或许是命里有缘,每次到陕北,都能遇上一些让我动心的剪纸人,并且在回城后很长的时间里,都一心想着她们的面容.就是这次踏雪北上,在除了雪的白色几乎无别的色泽可寻的时候,也有一些生动极了的窗花,会突然从一个极不显眼的地方,亮在一条村道上.
②说句真话,最初让我倾倒,并把窗花看得神物似的,是在好奇地抓住一位剪纸老人的双手的那一次.现在坐下来,坐在这一目了然的雪塬上,用没有尘土的心想一想,我迎着风的脊背,也会冒出一层很热的汗来.那时,我就等在她的对面,看她像侍弄土地一样,在一块红纸上剪些什么.一剪一剪,随着一阵嚓嚓的剪刀之声,红粉似的纸屑,落了一怀.她每动一次剪刀,我的心都会收缩一次.在陕北,能让心一次次收缩的东西太多了.细数一下,有一路冲刷出来的壶口瀑布,有震动整面山坡的安塞腰鼓,有躺在沙漠中的红石峡,有悬在黄河上的白云山,还有绥德的狮子,清涧的石板,以及从每一道沟里,甚或每一块庄稼地里,都会随时响起来的信天游.而唯一让我的心收缩得发疼的,是她为我剪一幅窗花的全过程.守在她安详的神态里,我最初的浮躁,也像多余的纸片,被一剪一剪地铰去了,剩下的,正如在她手上成形的窗花,完全是一种艺术化了的东西.我不想说破,她剪给我的那一对窗花叫什么,但我要说,那里面一定藏着一个很美的传说.那是在陕北的山坡上,比荞麦和苜蓿花还开得热烈的传说呵.那传说中的主角,正盘腿坐在一方土炕上,内心热烈如火,亦平淡如水地为我铰着她的故事……
③看着窗花,我突然想起,陕北人在如此严实的窑洞里,为什么要安这么大的窗子这么大的门?在这么大的门窗上,为什么要贴这么多的窗花?应该这样说,他们守望的几孔窑洞,仅仅是家园的一部分,而更广大的,还有他们一生躬耕着的土地.他们住在窑洞里,土地上一年的收成,不能把他们送入梦乡.只有这些贴在窗户上、囊括各种风物的窗花,才会让他们觉出,日子在这片贫瘠之乡,还过得很瓷实.因此,再不讲究的人家,也不会忘记在贴得拥挤的窗棂上,再添些新窗花上去.
④我不是地道的陕北人,无法说透这些剪纸艺术的真正奥妙.但我深刻地记得,许多剪纸艺人只要一握起剪刀,就进入一种半癫状态.有的剪到入神时,一两天不吃不喝.有的边剪边唱,嘴里尽是些无字句的歌.看着她们,你一定会想,真正的艺术在哪里?真正的大师又是谁?对于这群以食为天之民,剪刀的分量会比镰刀重么?
⑤在陕北,这些出现在剪刀下,一看就勾魂的俗物,能让人一眼望出一条吐纳百川的文化之河.由此,我在对这些窗花惊叹之余,最为看重的,就是创造这种艺术的工具:一把普通的剪子.在这些婆姨们手上,一把剪子,就是一个大千世界,它能真实或者夸张地铰出存在于陕北的所有物象.谁会相信,这些很抽象的窗花是出自一群文化水平极低的陕北女人之手?有时,我更愿意这样说:窗花,是一种与人俱存的艺术.上苍在造人的同时,就很认真地创造了它.
⑥当我冒着一天的雪花,要敲开一户人家的窑门时,我想,在紧挨着窗户的炕头上,应该坐着一位铰窗花的老人.她那不停的剪子声,应该是在雪的覆盖下,唯一剩下来的一种超越感觉的响动,我也应该在开口说话之前,先去摸一摸这双虽被剪子磨僵,却能铰活陕北的手……
⑦站在贴得红堂堂的窗花里,我敲门的手,好光亮呵.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百家(上)》,有删改)
1.第①段最后一句说窗花“亮在一条村道上”,“亮”是什么意思?这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答: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以及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对于“亮”字的意思,可从准确与生动的角度着重分析其字面意思,并指出其在表现文章思想等方面的作用.而对于“亮在一条村道上”一句的作用,应从文章结构及内容方面的作用等角度加以分析和阐述.
答案:“亮”的意思是醒目、耀眼,(释义1分,“醒目”“耀眼”答出任一个即可)突出了窗花的鲜活与鲜艳,表现了作者看到陕北窗花时的惊喜及赞美之情.(2分)这一句总领全文,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1分)为下文揭示窗花的内涵作铺垫,(1分)也与文章最后一句话相照应.(1分)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窗花,是一种与人俱存的艺术.(2分)
答:  


(2)站在贴得红堂堂的窗花里,我敲门的手,好光亮呵.(2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句不离段”的阅读原则,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加以分析理解.通览全文,不难看出,在作者看来,窗花与陕北人的关系是何等的密切,作者对陕北的窗花是何等的喜爱.
答案:(1)窗花就是陕北人生活的艺术化,(1分)与陕北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有陕北人就有剪纸艺术.(1分)(意思对即可)
(2)贴满窗棂的鲜红、热烈的窗花照亮了作者的手,(1分)感染并启迪了作者,使作者的心灵变得纯净.(1分)(意思对即可)
3.从全文看,窗花文化包含哪些内容?请分条简要回答.(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考生必须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寻找答案要点,并一一加以提炼和概括.从文中不难看出,陕北人,无论贫富,家家户户都要贴窗花,窗花是他们的精神食粮;这些窗花往往有着动人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剪纸人的想象力和才气,这些窗花寄托了陕北人的某些生活理想.
答案:①窗花中往往蕴藏着动人的人生故事;②窗花是陕北人的精神食粮;③窗花折射出剪纸人的生活及其丰富的想象力;④窗花表现了鲜活的大千世界.(6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4.文章结尾,作者想象一位老人在炕上剪窗花的情景,对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6分)
答: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文章末尾以虚写实,想象一位老人在炕上剪窗花的美好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剪纸艺术的喜爱、崇拜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陕北人的勤劳与智慧的赞美之情. 理解了这些,就不难作答了.
答案:①敲门前的想象,体现了作者对剪纸艺术的神往与喜爱;②对剪子声音的描写,突出了剪纸艺术超越寻常生活的艺术魅力,肯定了陕北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③对剪纸人双手的描写,表达了对勤劳智慧的陕北人和他们的剪纸艺术的赞美.(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二、(精选考题•成都二诊)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2分)
夜 游 者
李雪峰 
 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匆匆忙忙吃过了晚饭便熄灯睡觉,一盏盏晕黄的灯很快就接二连三地熄灭了.夜幕上银钉似的星粒显得越来越稠,越来越亮.只几支烟的工夫,村庄便沉进那寂寂的梦中去了.这时还没有彻底睡熟的,只有村庄里那几只余兴未尽的狗.它们把耳朵贴在地上,谛听从大地深处传来的更远的声音,些许的风吹草动,些许的云影飘移,它们就会狂叫起来.狗叫声飘出村巷,飘到庄外冥寂的田野里,瞬间便被夜色给湮灭得无声无息了.
在给村庄看青的夜里,我喜欢提着长长的手电筒在庄里庄外走来走去.在月光如水的深夜,在村庄外的野地里,或者在村头的大路上,我常常和一两个孤独的老人不期而遇.他们有的抄着手佝偻着腰身在夜晚里踟蹰而行;有的满腹心事地一个人拖着蹒跚的瘦弱影子,缓缓地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我遇到过村南大柳树下的四大爷,他总是在庄北的山脚旁晃荡,老迈瘦弱的身子甚至踏不出一丁点儿脚步声.还有那白发稀疏、一脸苍凉的六根爷,他总是在庄南的坟地旁,有时停下来抬头呆呆地仰望头顶的星星或月亮,有时轻轻地长叹几声或者轻轻地咳嗽.
我想不明白这些老人为什么喜欢这样一夜一夜地晃荡,但我并不打扰他们,只是蹲在守青的窝棚里,忍不住一个人反复地揣度:他们如此寂寞地在村庄里夜游,是在怀想曾经的年轻时光,还是在搜寻已逝岁月的影子?是人生暮年的一种不甘,还是灵魂对短暂生命的一种挣扎?是对自己以往生活场景的一种追溯,还是对流年碎影的一种拣拾?……
生命的苍凉让我对夜晚深处形影相吊的蹒跚充满了怜悯.我知道,在所有的村庄里,在所有村庄冥寂空旷的深夜里,都有这样的老人在默默地夜游.他们在这村庄四周的田野里劳作了一辈子,生活了一辈子.他们曾经在这村庄里朗声大笑或者破声嚎啕过,也曾经在村庄里主宰过、卑微过或屈服过,但一切都离他们远去了.他们曾经嗵嗵作响吓得鸡飞狗跳的脚步,现在甚至吓不息那些草丛中叽叽的虫鸣;他们曾经虎虎生生的腰板,现在甚至挟不动夜晚里的一丝微风.他们像一滴即将被泥土洇干的露珠,像一声转瞬就被冥寂消散的无奈叹息,除了在这空旷无人的深夜一个人静静地怀想,他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然而,直到有一天夜晚,当我满腹心事下楼去街上散步时,我才蓦然清楚——夜游是一种多么幸福的寂寞啊.他们的前边,是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庄;他们的身旁,是他们春种秋收了一辈子的小路和田塍;吹拂他们的,是他们熟稔了一辈子的乡野夜风.村庄、田野、山冈、河流,不但是他们细细咀嚼与回想的真实场景,而且是属于他们自己一个人的世界.月亮、星星、流萤、虫鸣,一直都是他们苍老心灵中永恒的生命天幕.
而我们呢?浮萍一样被生活的风左右着,从一个小区到另一个小区,从一个街道到另一个街道,甚至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从一块大陆到另一块遥远的大陆.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在月夜里神定气闲地静静踱游,也不清楚有多少人还能拥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村庄,甚至不清楚还有多少人能让自己的思绪穿过小区、越过街道、飞过城市,在山野泥土间默默地踌躇.
但我一直梦想着.
5.文章写到了夜游时的寂寞,请问前两段是如何表现这种“寂寞”的?(4分)
答: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对开篇的两段分别进行分析,分析各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来表现主旨,如第一段运用了环境描写,第二段运用了人物描写;其次,要具体分析作者是怎样运用表达技巧的,如第一段写了怎样的环境,是怎样写环境的,第二段写了怎样的人物,是从哪些方面写人物的;最后,要分析各项运用不同的表达技巧对表现夜游的“寂寞”的作用.
答案:①第一段通过环境描写,写出了夜晚村庄的寂静,借此烘托出夜游时“寂寞”的氛围;②第二段通过写夜游者在夜里拖着蹒跚瘦弱的身影孤独而行的动作和情景,直接表现出了夜游的“寂寞”.(每点2分,基本意思相近即可)
6.作者为什么说“夜游是一种多么幸福的寂寞”?请简要作答.(6分)
答:  


解析: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准答题区间,本题的答题区间在倒数第三段;其次要认真审读题干,明白题干的要求,本题题干规定了考生必须既答出夜游的幸福,又要答出幸福的寂寞;最后要根据题干的两个方面的要求,找出相关语句并进行概括整合.
答案:虽然夜游时无人相伴,孤独寂寞,(2分)但他们夜游时所见的都是自己经历过的、熟悉的真实场景,(2分)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能够感受到永恒的生命.(2分)(基本意思相近即可)
7.文章是围绕“夜游者”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
答:  

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给文章划分层次,这篇文章可分为三层,一、二段为第一层,三、四、五段为第二层,六、七段为第三层.其次要概括各层的内容.最后要分析各层的关系,并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揭示.
答案: 首先描写村庄夜晚的寂静和孤独寂寞的夜游者;其次写“我”对夜游者的认识,由不明白不理解到同情怜悯,再到理解了他们的幸福;最后由夜游者联想到自身的生活,表达了自己享受宁静时光、拥有心灵世界的梦想.(每点2分,基本意思相近即可)
8.文章以“但我一直梦想着”结尾,有人认为这样的结尾好,有人则认为这样的结尾不好.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
答:  


解析:此题考查探究文章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对命题者提出的观点明确表态,其次要阐明自己的理由,本题从表达技巧的角度探究,无论是赞成或反对,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一是这样结尾对表达文章主旨的作用恰当与否;二是这样结尾产生的表达效果好不好;最后,答题时要注意语言表达准确,层次分明.
答案:(示例一)这样的结尾好.因为以一个短句独立成段结尾,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并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夜游者能够享受宁静时光、拥有心灵世界的生活的向往.
(示例二)这样的结尾不好.因为这样的结尾太过突兀,让人感觉话未说完,文意未尽.文章倒数第二段联系自身描绘目前的生活现状,之后用“但我一直梦想着”结束全文,而“梦想”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作者并未明确交代.(开放性试题,明确观点1分,理由充分、阐述恰当4分,表达层次清楚1分)
是这个吗 如果不是 请把原题帖上来